- 相關推薦
家有考生:父母信任給我學習動力
鄺(Kuàng)繼浩,一名斯文的大男孩,來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雖然對其“放養”,但他卻以888分考上了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系,作為一名文科生,他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課本的關鍵知識點都能印在腦子里,還呈現發散性知識鏈接,在看課本之余,他還喜歡看一些“野史”,以充實課本的知識骨架。
家長“放養”給予更多信任
現在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生活抓得很緊,生怕不管孩子學習就貪玩了,就早戀了。鄺繼浩認為,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是很必要的,但要中庸,否則過猶不及。如果孩子能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和有規律的作息,家長們當個“牧民”也就可以了。
鄺繼浩的父母正是這樣“放養”他的。上了高中后,父母就再也不過問他的學習了。他的媽媽曾經這樣告訴他:“我不經常問你的學習,只要你自覺就行,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的時候學。”他覺得不能辜負媽媽的信任,這成為了學習的動力。每次考試結束都主動向父母匯報成績,如果哪科考差了,爸爸媽媽從來不惶恐不安、自亂陣腳,只是簡單地鼓勵告誡幾句,幫忙反思并找出失誤的原因,他們更看重孩子長期以來成績的穩定。
歷史發散思維連接知識點
鄺繼浩對文科的興趣,緣自小時候經常看報、看科普書等人文方面的書報,小學、初中時他就將世界名著看了個遍。高中分班時,他選擇了文科班。
對于歷史的復習,鄺繼浩說,每個中心的關鍵知識點、轉折點之間都會有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復習時可以將這些關鍵點、轉折點串聯起來記憶,可以列一個時間表,也可以將知識點分成幾個模塊來記憶,而他則習慣每學完幾個單元或一個年代就花一點時間做出提綱,在回答主觀題時,按提綱回答條理非常清晰。
平時復習時,他會針對一個知識點自己設計問題,如意義、原因、主要內容等,多方面回答,比較題目之間的不同,如果哪方面薄弱,就有針對性地練習一下,用做題來彌補知識上不足。
對于做錯的題,鄺繼浩會找出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在課本上的位置,并將其記牢,久而久之,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本課本,只要提到某個知識點,便能在腦中翻出該知識點在課本中的大致位置,還能馬上聯想到相關的知識點。
課外多讀書補充課本內容
除了看課本、做題,鄺繼浩還喜歡看一些歷史書籍來補充課本知識,比如從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事件特別多,于是他專門買了一些講述這個時期故事的書籍,既當調劑學習之用,也加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與分析,課本上大多只講述事件的發生,而看這些相關的書籍,可以補充一些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加深了對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他認為,課本上的內容非常少,尤其是深層意義上的內容很少,他喜歡在課余時間與同學一起交流、討論,一旦發現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就會上網找,一定要將這條“藤”摸清楚了才放手。
例如唐朝時,我國曾與阿拉伯發生過一起戰爭,課本就簡單地提了一下,但他卻要問:“為什么要發生戰爭?”與同學討論沒有結果后,便上網找,直到弄清楚前因后果為止。鄺繼浩說,這樣做可以充實課本內容,還可以拓寬知識面。
地理發散思維多聯系
鄺繼浩說,地理初看像一盤散沙,好像沒有什么聯系點,但在實際應用中卻聯系緊密,呈網狀連接。他的高中地理老師上課喜歡“跑題”,講著講著就扯到課外知識了,實際上卻是在教學生學會發散性思維,學會舉一反三,將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他對此十分受用,將老師教的方法掌握后,對付地理便可游刃有余了,例如工業與城市,可以聯想到糧食、污染,而根據后兩點再發散出更多的知識點來,越想越寬。鄺繼浩說,對于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一旦做對了就會很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會給自己更多學習的動力。
性格嚴謹獨立來自外公
鄺繼浩學習好,除了與自己努力有關外,與他的家庭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句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而鄺繼浩的性格里不少優秀方面,卻是來自外公。鄺繼浩6歲以前,都與外公一起生活,受外公的影響,在他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能看報紙了,外公還經常帶他去書店買書,無論是小人書還是十萬個為什么,一并沒有偏見地買給他。外公還經常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為什么傍晚的云是紅色的?”“你知道吃的菜是怎么種的嗎?”激發了鄺繼浩最原始的求知欲。外公的求知精神、嚴謹的處事原則和獨立思考的性格就在潛移默化中傳給了鄺繼浩。
推薦閱讀:
中考臨近家長是否該給孩子開小灶?
家長必讀:教育孩子不得不知的十大戒
家庭教育:孩子的好壞由家長的心態決定
家長必讀:讓孩子不再磨蹭的技巧
[原創]孩子媽的轉變:平靜看待孩子的對、錯與選 擇
【家有考生:父母信任給我學習動力】相關文章:
家有考生作文08-14
學習的動力作文04-11
父母給我的愛10-15
父母給我的愛11-05
父母給我的愛作文02-06
父母給我的愛作文02-06
父母,給我鼓勵作文04-15
小學生為何缺乏學習動力?11-24
班會教案-學習的內在驅動力04-25
學習的原動力初中作文(通用52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