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李廣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驍騎都尉時,在跟隨周亞夫對付吳楚軍的戰(zhàn)斗中,奪取對方的帥旗,在昌邑一帶名聲廣布。后來歷任邊郡太守時,能力戰(zhàn),就是持久而強勁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戰(zhàn)”,李廣則“以力戰(zhàn)為名”。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的李廣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參考。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1
第一,李廣精于騎射,作戰(zhàn)勇敢。中石沒鏃表現(xiàn)了他的射藝精湛,在上郡遭遇戰(zhàn),在雁門被俘后又脫險,在右北平之戰(zhàn)中,無一不彰顯他的騎射之精湛,勇敢無畏的名將風采。
第二,正直廉潔,為人低調,李廣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
第三,仁愛士卒。在戰(zhàn)場上,每遇到缺水缺糧的地方。將士不全喝過水,他就不過去,將士不全吃過飯,他就不吃飯,士兵都愿意跟隨他打仗,在他的領導下都很安逸痛快。
第四,訥口少言,與人在一起的時候就在地上畫陣勢,比賽射箭
第五,行事簡便,獨具一格,在出擊匈奴時,他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是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也不用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也很簡單,和程不識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他的.部隊也沒有因此受到危險
第六,善于觀察、機智敏捷,處變不驚、指揮從容、在出兵雁門攻打匈奴里被俘,他選擇裝死,再瞥見旁邊一少年有一匹好馬,便突然躍身跳上少年的馬逃走。
在上郡遭遇戰(zhàn)時,他讓士兵解下馬鞍,把馬放開,隨便躺臥,讓匈奴兵以為他們是誘敵之兵而不敢輕易攻打
在出兵右北平時,匈奴猛烈攻擊,箭如雨下,在漢軍的箭將要用盡的時候,李廣命令士兵拉滿弓而不發(fā)箭,自己親自用強弩射殺對方裨將,使得對方攻勢減弱,
第七,忠心愛國,鞠躬盡瘁,他的一生大大小小和匈奴打了70多仗,年邁時仍想為國殺敵
當然人無完人,他也有他的缺點
斬殺霸陵尉表現(xiàn)了他的心胸狹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同時還有一些沖動,在聽了中貴人的說辭就帶著一百多騎急追射雕人。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2
1、從歷史角度看李廣的功業(yè)和性格
漢代前期,由于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產方式的不可調和性,導致邊境民-族-矛-盾尖銳,漢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終是西漢前期的主要軍事大事。漢朝和匈奴的戰(zhàn)爭在漢武帝時有了關鍵性的轉變,衛(wèi)青、霍去病等在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建功立業(yè),成為功勛赫赫的歷史人物。李廣作為漢代邊境的武將,歷任太守和將軍之職,在對匈奴的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歷史上的李廣未得封侯,而終于不肯受辱而自殺,我認為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廣的軍事才能
李廣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驍騎都尉時,在跟隨周亞夫對付吳楚軍的戰(zhàn)斗中,奪取對方的帥旗,在昌邑一帶名聲廣布。后來歷任邊郡太守時,能力戰(zhàn),就是持久而強勁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戰(zhàn)”,李廣則“以力戰(zhàn)為名”。第一、匈奴進犯邊郡,李廣帶著百余騎主動出擊,生得匈奴射雕者,這顯示了李廣作戰(zhàn)勇敢的風格。百騎陷入匈奴數千騎兵之中,李廣能夠臨危不亂,解鞍縱馬疑惑匈奴,從而得以脫身。第二、匈奴憑借兵力,將李廣軍擊破并生擒李廣,李廣卻憑著自己嫻熟的弓馬功夫,憑著自己的機智的反應脫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間,李廣作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圍剿,士兵們死傷過半,箭矢也將用盡,李廣親自拿著弓箭射殺他們的首領,于是解圍,李廣仍然意氣自如,“軍中自是服其勇也”。這些事跡都無一不顯示李廣作為將領的超群的武藝和機智的頭腦。
但是,戰(zhàn)爭離不開整體戰(zhàn)局的統(tǒng)籌和協(xié)調,李廣卻經常發(fā)揮個人英雄主義,不能以軍隊整體利益出發(fā)。元朔時,李廣從衛(wèi)青出定襄,諸將大多斬首匈奴敵人而獲得封侯,李廣卻沒有功勞。李廣最后一戰(zhàn)中,他是作為右將軍出東道的,但是,卻迷途失期了。作為一個習慣于在邊境作戰(zhàn)的將領來說,迷路實在是一種軍事能力的欠缺。這一點可以比較一下衛(wèi)青和霍去病,他們直搗匈奴巢穴卻不曾迷途。 總是,李廣在實際的歷史中,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將軍,并且其超群的勇氣和武藝也會對軍隊起著強大的感召力,因為名聲大勝,但是,李廣作為一名將軍,卻缺乏應有的軍事素養(yǎng)和服從命令的觀念,不能稱得上一位名將。
1.2李廣的功過分析
李廣的功勞主要表現(xiàn)在他一生力戰(zhàn)數十載,七十余戰(zhàn)爭中經歷的血與火的考驗。但是,李廣在面對重大事件時,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決定,換句話說,李廣的性情更像是隨心所欲的江湖游俠,而不是一個嚴肅規(guī)整的將軍。
首先表現(xiàn)在李廣治軍的風格上,就是李廣雖然對士卒寬仁,但是,程不識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李廣治軍的害處,“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李廣又一次出雁門擊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圍擊,傷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戰(zhàn)中又遭到匈奴圍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無人色”,這可以對比李陵最后一次戰(zhàn)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現(xiàn)。李廣又一次表現(xiàn)出“意氣自如”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最后也是落了“廣軍覆沒”的結果。我認為,這些失敗這樣慘重,有客觀原因,但是也和李廣治軍不嚴有關系。 其次還表現(xiàn)在李廣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殺投降的人,一直是歷史上的軍事原則和政治原則,但是李廣自己也說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這件事情,就連望氣者也這樣譴責,“禍莫大于殺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廣沒有大局觀念,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李廣最后沒有被任命為右將軍,然后“不謝而行”,在失道的過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緒的不好,而造成軍事行動的失利,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廣自殺的原因
李廣失道,衛(wèi)青派長使去詢問他具體情況和原因,并且特意帶上酒肉來表示安慰,并且衛(wèi)青決定將情況上報給皇帝處理,并沒有為難李廣。我認為李廣的自殺,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對刀筆吏審判的恥辱,我覺得深層原因還在于皇帝和衛(wèi)青商議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孫敖取代了李廣的位置任前將軍。李廣是覺得自己一生征戰(zhàn),而不能得到國家的賞識,自己所忠誠的皇帝卻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網絡的'一個結點。可能在李廣的內心深處,有一點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對這種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選擇自殺。
2、 從《史記》的角度看李廣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實際上這是從文學的角度贊賞了這部性質為史料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同時也是文學家,在寫歷史的同時,運用了搖曳生姿的筆法描繪了種種生動的歷史人物,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說,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類似于長歌當哭的悲憤情懷的表達,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嘯,訴不盡胸中的委屈和憤懣。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因為李陵之案而遭到宮刑,并且飽嘗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認為《報任安書》中不僅包含著司馬遷濃烈的悲憤,更飽藏著對人才被壓抑被埋沒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為個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這個意象之間存在著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權專制之間的矛盾。
2.1勇武的英雄形象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將形象。他有別人沒有的膽量和氣魄獨自領著百余騎兵去追趕單于,并且一個人拿著大弓-弩抵擋住匈奴幾千人的圍攻,從而士氣大振。同時,這位叱咤疆場的將軍除了勇猛還很機
智,他靈活而矯健的身手,能在有傷在身,孤身陷入敵軍中,能奪來胡兒之馬,飛奔千里回營。司馬遷在描繪那一段的時候,運用了一種類似電影快鏡頭似的寫作方法,幾個動作連貫瀟灑,直接表現(xiàn)了李廣干凈利落的不凡身手,讓后世歷代多少讀者為之驚嘆神往。還有著名一段李廣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筆的簡練傳神一直為后世贊頌。李廣也因此被稱為神射手,成為一個傳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
李廣不僅有傳奇般的經歷和超群出眾的武藝,更有一種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現(xiàn)在李廣治軍風格上,書上說,李廣平時對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約束,但是,都很樂于為李廣效勞,這是一種人格魅力。李廣帶兵,士兵不飲水自己也不飲水,士兵不吃飯自己也不吃飯,并且在歷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 李廣一生兩千石的俸祿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業(yè),不積累余財。平時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歡以射為戲,一直到老。這是一個心思單純的讓人覺得有點心酸的人。也許有人會說他功利心很強,一直對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懷。我認為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封侯意味著對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著對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運的悲情-色彩
李廣不封,從一開始漢文帝的贊賞中就透出了一種懷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遺憾,在此后一段事實的敘述,一段李廣性格語言的描寫中,被反復渲染著,就像一唱三嘆的哀傷一樣的悲情,最后,這種悲劇氣氛在李廣被-迫出任右將軍,不愿受辱而自殺的結局中濃重渲染。《史記》了運用了夾敘夾議和細節(jié)刻畫語言動作描寫不斷地渲染著悲劇氣氛。讓人思索李廣數十載征戰(zhàn)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 從文學角度看李廣形象的被寄托性質
李廣在《史記》中被細節(jié)化文學化為一種具有感情-色彩的歷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詩人以李廣為題,吟詠胸中壯烈情懷和一些悲憤情緒。
3.1關于飛將軍的民族情懷
李廣一直是作為一種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廣就成為了一種歷代愛國士大夫心中的寄托。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在呼喚李廣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精神。同時,愛國主義詩人杜甫也曾有詩“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表示對李廣愛國精神的追隨。而李廣將軍的寬仁和英武也流傳于后世中,高適在《燕歌行》中寫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也是通過對李廣善待士卒寬仁襟懷的歌詠,而從反面抨擊當時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踐踏生命的罪惡。盧綸的《塞下曲》更是以簡練的五言絕句描寫了李廣射石虎的英雄風采。
3.2懷才不遇的悲劇情懷
李廣數十年征戰(zhàn)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鳴之感。王維《老將行》中,“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在史評中略帶無奈。辛棄疾夜讀李廣,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同樣
的豪情壯志坎坷遭遇,兩位不同時代的英雄惺惺相惜。就連明代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里,也有借用李廣的綽號,形容梁山好漢花榮的箭術非凡,而其中包含著另一層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漢,卻由于官場的傾軋排擠而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其中花榮就是典型,其小李廣的稱號中,也包含著對他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嘆。
總之,李廣是一個單純而又復雜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軍事能力的問題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權勢者個人利益對有才者的排擠,這種人才被壓抑的狀態(tài)在封建社會大多是由于專制制度帶來的不公正。這個問題從古到今一直存在著,這也是李廣之所以由一個歷史人物而被賦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學色彩的原因。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小時候看小人書時就知道漢朝有個飛將軍李廣,還知道有個被劉邦拜為大將的韓信。韓信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更廣泛,母親是個家庭婦女,也知道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時候看小人書只是看熱鬧,知道李廣的箭射的好,一次李廣打獵,把一塊石頭看成老虎,一箭射去,箭頭都射進石頭中,可見李廣功力之深。小人書還有韓信從市井無賴胯下爬出來的畫面,一市人都在嘲笑韓信膽怯。這是多么侮辱人,使人羞愧的場面。那時覺得韓信是一個被人經常欺負的“窩囊廢”;雖說韓信后來被拜為大將,但對他從無賴胯下爬出來的陰影總也揮之不去。成年后,司馬遷的《史記》是必讀的史書,看史記你會不知不覺被司馬遷帶進幾千年前的場面,你會為一些宏大、壯烈的戰(zhàn)爭場面時而振奮時而嘆息,有時又會為一些人物的冤屈、悲壯而掩卷扼腕。這真是“臺下看戲,替古人擔憂”。
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給與高度評價:“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是說李廣生不逢時,假如早幾年跟隨漢高帝劉邦打天下,被封為‘萬戶侯’是沒問題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這是說李廣因為迷路而延誤軍期,不愿為此再吃官司而自殺了,全軍知道了此事都哭了,老百姓聽說了,知道不知道的、老的、少的都為之垂淚。“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司馬遷在最后把李廣比喻為“桃李”,“桃李”不會說話,但花的.芬芳美麗和果實的甘美,引來的人把樹下都踩出小路來。唐朝詩人也贊李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一生身經百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但總沒達到“封候”的標準,而且他一生悔恨的事是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個羌人。李廣因征戰(zhàn)失利,被免了官職,一次夜間外出,在霸陵亭被霸陵尉禁止通過,被迫留了一宿。《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李廣因為被免了職,他的隨從通報:“這位是原李將軍”,霸陵尉不買賬:回答:“就是現(xiàn)在的將軍也不準夜行,更不用說是原來的將軍了!”這個霸陵尉雖說喝了點酒,但他也是在執(zhí)行公務,是按制度辦事,按說也無可厚非。但李廣卻耿耿于懷,在重新啟用任右北平太守時,趁機把這個霸陵尉帶到右北平斬首了。筆者未解的是:令匈奴聞風喪膽、數年不敢近右北平的“飛將軍”,何致如此心胸狹窄?!定要將一時因喝了一點酒,得罪于他的霸陵尉置之死地而后快!這是典型的“公報私仇”,我們沒法去推測李廣的心理活動,司馬遷也沒對此事作更多地評論,但李廣如此狠毒的報復心與他的英雄形象著實不符。但也有人非常寬容的說:“對于一個安邦定國,保衛(wèi)邊疆的英雄來說,沒有必要計較李廣他的這一點點人格瑕疵。”是的,李廣保衛(wèi)邊疆是為了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可對于霸陵尉來說,卻是家破人亡了,他的妻子怎么想?他的兒子怎么想?他的父母可怎么過?!
相比之下,韓信倒是一位知恩圖報,恩怨分明的人。在他建立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后,立馬派人找來當年給他飯吃數十天的一位漂洗絲絮的老婦人,賞千金。也找來了曾經給韓信飯吃數月之久,卻因妻子阻撓沒堅持到底的一位“亭長”,賞百錢,并狠狠訓斥這位亭長做好事不做到底。這一點我覺得韓信做得有點過,你白吃白喝數月了,什么時候是個頭!也難怪亭長妻子不耐煩了,畢竟大家吃碗飯都不容易。韓信更找來了當年使他“胯下受辱”的那個少年;憑韓信“楚王”的地位和權利,殺一個當年曾侮辱他的人,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要比李廣殺霸陵尉程序簡單的多,并且韓信受到的恥辱遠遠大于李廣被霸陵尉留置一宿所受到的怨恨,理由也更充分。但是,韓信并沒殺這個人,反而給他安排了一個“楚中尉”的職務。韓信和他的部下說:“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由此看來,韓信的胸懷氣量遠比李廣大的多,韓信在窮困潦倒時就能夠審時度勢,全面長遠的看問題了。
楚漢相爭,形勢處在相持階段,當時韓信是齊王,手握重兵,韓信如果傾向劉邦,項羽就會失敗,如果傾向于項羽,劉邦就會失敗。項羽派人說服韓信,要韓信自立為王,不偏不向,使全國形勢行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韓信對劉邦感恩戴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這是說韓信以為:我在項羽手下時只不過擔任“郎中”的小官職,是一名護衛(wèi),我說的話沒人聽,計策也不被采納,所以我就投奔到劉邦這里來了。劉邦任命我為上將軍,統(tǒng)領數萬部隊,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飯給我吃,言聽計從,才有了我的今天,我要是背叛了劉邦,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不會聽從你沒的勸說,請為我謝謝項羽。
有道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從韓信千金謝“漂母”,和對策反他的人的對話中不難看出,韓信是一位“知恩圖報”的人,他對劉邦的知遇之恩的回報,是幫劉邦打下漢朝四百年的基業(yè)。韓信雖然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卻在全國平定,人心思治的情況下陰謀叛亂,被呂后處死。我們只能說韓信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而不是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家。否則,繽彩紛呈,斑斕壯闊三國演義的故事,就不是東漢末年,而是西漢初年了!
我們且不去評論韓信的功勞和最后的下場,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里已經對韓信充分的肯定和極大同情,韓信在對待給自己飯吃的“漂母”知恩圖報和對侮辱自己的少年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的做法,兩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千古美談。“天下熙熙,為利而來;天下攘攘,為利而去”,市場經濟在追逐“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大力提倡“知恩圖報”的美德,放寬我們的胸懷,多一分寬容?!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4
李廣是西漢名將,在漢武帝時是有名的將軍。他多次打敗侵略軍,因為他行動快,忽來忽去,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侵略軍給他起了個外號“飛將軍”。
飛將軍有一對濃濃的眉毛,形象像個倒“八”字,長著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習武讓他練就了射箭百發(fā)百中的`本領。他頭帶頭盔,身穿盔甲,英姿颯爽的騎在戰(zhàn)馬上,侵略軍聽到飛將軍的名字時,就聞風喪膽,落荒而逃。
李廣小時候就立下了長大后保衛(wèi)祖國的志向,所以他從小開始拜師學武練箭,可是箭術一直沒有進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為師,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吃盡了苦頭。他聞雞起舞,不懼寒冬臘月,盛夏酷暑,終于練成了每箭必中,箭無虛發(fā)的本領。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李廣帶軍巡邏,路過一片樹林,發(fā)現(xiàn)草叢中影影綽綽影蹲著一只老虎,他連忙拉弓射箭,“嗖”的一聲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廣發(fā)現(xiàn)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來,李廣將軍真是力大無窮啊!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5
小的時候李廣是我非常崇拜的一個將軍,主要原因呢是因為小學中學里學的詩詞里有好幾首都是歌頌他的,他身上似乎被籠罩了一層神話般的色彩,很多人說他是對外作戰(zhàn)的大英雄,說他戰(zhàn)無不勝,嚇的敵人不敢進犯自己守衛(wèi)的國家。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
這是我最早接觸的一首寫李廣的詩,小學的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寫漢朝的將軍,叫李廣,射箭技術很高,百發(fā)百中,他的臂力很強,晚上打獵的時候以為有老虎,驚嚇的時候射出的箭竟然射進石頭里進去了,侍從們拔都拔不出來,這是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這個人太神了。射箭把石頭都射穿了真厲害!
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里寫的也是李廣將軍,漢朝的敵人匈奴都非常懼怕李廣,稱他為“飛將軍”,而飛將軍確實名副其實,在他對匈奴作戰(zhàn)的生涯中,李廣從云中,雁門,代郡打到漁陽,右北平。幾乎所有有匈奴人出沒的地方李廣都擔任過當地的太守。所謂功勞甚大,對維護漢朝的邊疆有重大的作用。
漸漸的'終于知道了更多關于李廣將軍的事情,而他身上的光環(huán)呢也一層一層的逐漸剝下來了,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李廣為報在被貶官時被小官侮辱而在復任后殺之泄憤的事情,有他在漠北之戰(zhàn)中出任偏師,卻迷失道路錯過決戰(zhàn),不堪刀筆吏的侮辱而自殺。
“李廣難封”,是說李廣打了一輩子仗戰(zhàn)功頗著,卻一生都沒機會封到侯爵,而同期與他一起作戰(zhàn)的將軍甚至比他晚了很多年才初戰(zhàn)的將軍們如衛(wèi)青一戰(zhàn)封侯甚至一門四侯,現(xiàn)在終于知道了李廣為什么封侯不到,很多古人說李廣封侯不到是以為他個人原因所致,說他曾誘殺匈奴投降的俘虜(此事有確實記載),而殺降在古代是向來稱作不義,是將軍的忌諱!還有李廣在漢朝首次主動出擊匈奴的作戰(zhàn)中被匈奴人集中主力包圍,差點被活捉導致他戰(zhàn)后被剝奪軍職,貶為庶人,就在他貶為庶人的時候心情郁悶外出打獵才有了“林暗晚驚風,將軍夜引弓”這樣千古流傳的名句,而打獵歸來的時候由于已經深夜,城門已經關閉,李廣想耍大牌憑自己的名氣和地位進城不得,被城門尉關在了城外過了一宿,還被城門尉羞辱了一頓,結果李廣再復職后就殺了這個人,可看出他心胸還是比較狹窄的,不會合光同塵,沒有包容萬物的胸襟。
我看呢,上面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不過更主要的是他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時候,那個時候漢朝的國力不強,國策采取對匈奴和親換取和平,對外作戰(zhàn)采取被動防御被動應戰(zhàn)為主要策略,所以漢朝的將軍門在那個時候是很難與匈奴人真刀實槍的大干一場,而從秦朝開始的中國古代封建帝國,每一個朝代的將軍除了皇親國戚其他人都是以軍功才能封侯,軍功以斬獲首級數量來論。你打一戰(zhàn)擊潰了敵人沒有斬到多少首級的話是差不多相當于沒有軍功的。所以李廣難封是有道理的。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更不幸了,漢朝開始對匈奴反攻,李廣本來是有很大機會的,可惜既生瑜,何生亮。這個時候漢朝出現(xiàn)了兩個絕代將領,在中華軍事史上占有濃厚筆墨的兩員大將,衛(wèi)青和霍去病!衛(wèi)青雖是騎奴出生,但他姐姐衛(wèi)子夫是當時的皇后,漢武帝為了發(fā)展外戚的勢力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全力培養(yǎng)衛(wèi)青,每次作戰(zhàn)都將衛(wèi)青放在匈奴人主力出沒的地方,衛(wèi)青也不付重望,一戰(zhàn)襲擊了匈奴人的圣地,斬首800多級,一舉功成!從而確立了在漢軍中的領袖地位。李將軍從此只能做戰(zhàn)略牽制作用,或者為了配合主力而去防守一些重要的城市。可憐!
所以呢,一個人要想成功,自己本身的本事那是避不可少的,但是機會和運氣呢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才有可能造就一位成功的人物,一位被后世永遠敬仰的偉人!可惜李廣不是!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6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今天背了這首王昌齡寫的《出塞》,文中的飛將指的是西漢時代的李廣。我不由得想起了有關“李廣學箭”的'故事。
李廣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衛(wèi)國家,可他的武力樣樣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學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廣一晃,李廣的眼睛眨巴了幾下,吉疾對他說:“你還是回去吧。什么時候,你能目不轉睛再來找我。”
李廣回去練了一年,終于能目不轉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著窗外的柳樹,讓李廣一眼數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樹葉數,再來找他。
李廣又回去苦練了兩年,終于能數清百步之外的樹葉數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條蜈蚣掛在墻上,讓李廣數清楚蜈蚣的腿數才來找他。李廣回去后,又苦苦練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還抓蚊子數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為徒。
吉疾終于收下了李廣。把自己的渾身解數都教給了李廣,最后李廣成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讀完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廣的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廣中途就放棄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飛將軍,也就沒有“但使龍城飛將在”這樣的詩句了。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7
仰望星空,繁星點綴著靜謐的夜空,一縷皎潔的月光射進室內,使月光下的我陷入了歷史的沉思中。仰望著每一顆星,一個個偉大的歷史英雄都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相信,他們都是值得我們仰慕的,因為若不是成就卓著,他們又怎么會發(fā)出深邃的光芒,穿越歷史,照亮星空?
翻開歷史那古老而厚重的典籍,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那高大的形象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據說,有一次,李廣和隨從回來晚了,朦朦朧朧地瞧見草叢里蹲著一只斑斕猛虎!李廣立即拿出弓箭,使盡全力射了過去,竟被他射了個正著。手下的士兵見狀趕忙上去捉虎。可是當他們走近看時,卻驚呆了:原來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塊大石頭!那只劍陷得很深,幾個人想拔也拔不出來。士兵真是又驚奇又佩服。這件事逐漸的傳開了,人們都說飛將軍李廣的劍能射穿石頭。“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陵中。”這首詩就是文人墨客特意為這件事作得。
通過上面這件生活小事,足可以看出李廣高超的技藝,他的箭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這如此高超的技藝結晶一定是刻苦的練習與辛酸的汗水換來的,俗語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的真諦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亦是如此,只有我們不斷的辛勤工作,努力學習,才會換來那充滿陽光掌聲的未來。
李廣也是一位有勇有謀膽大心細的將軍。有一次,他帶著一百個射手不幸遇到了幾千名匈奴兵,當時距離漢軍的大營還有幾十里,李廣卻泰然自若,對士兵們說:“我們就呆在原地不動,那些匈奴兵肯定以為有埋伏,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接著,李廣竟下令前進,在離匈奴陣地僅僅兩里地的地方停了下來,還命令士兵原地休息。果然不出所料,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么少的'人,見了這么多的人卻一點也不害怕倒是感到很納悶。他們遠遠的觀察漢軍的動靜,不敢上來。天漸漸黑下來,匈奴兵認為漢軍一定有埋伏,于是連夜全部逃回去。第二天,李廣帶領士兵安然回到大營。
當面對敵多我少的情況時,一般士兵都會退縮,怯懦,亂了陣腳,但是李廣卻臨危不懼,有勇有謀,也正是因為他的知己知彼,才使得他能夠百戰(zhàn)百勝。
低頭,閉眼,沉思,這繁星點點的夜空中的每一顆星都必然會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都必然會在屬于自己的天空中閃閃發(fā)光,照亮夜空。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8
漢武帝在位時,國家還很富強,但漢武帝心情卻老是悶悶不樂,因為他有塊心病至今還沒解決,那就是北方的匈奴不斷來騷擾,使得中原的漢族百姓過不上安穩(wěn)日子。
沒辦法,漢武帝只好年年向匈奴進貢,表面上跟他們拉好關系,暗地里卻在積極準備用武力征服匈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大將軍李廣等人,率領30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山西省朔縣)的大山中。然后派人假裝向匈奴投降,以請他們出來察看進貢的牛羊為借口,把匈奴的10萬騎兵引了出來,但很快被匈奴人看出了破綻,半途縮了回去。匈奴人一氣之下,和漢朝斷絕了關系,緊接著,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
李廣是漢朝的一員大將,他家世世代代擅長射箭,李廣也以射箭而出名。
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zhàn)斗中,李廣立了頭功,被提拔為皇帝的侍衛(wèi)官,李廣常有機會陪漢文帝去游獵。他那百發(fā)百中的箭法,多次贏得文帝的驚嘆。有一天,文帝笑著說:“可惜你生不逢時,只能跟著我打獵,要是生在高祖那個時代,封個萬戶侯是不成問題的!”機會終于來了。
有一次,李廣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人,李廣飛起兩箭,即射死兩個,另一個也被他活捉了。正準備往回撤,突然,在山背后轉出幾千個匈奴的'騎兵。跟隨李廣的將官個個嚇得臉色發(fā)灰,心想,這下完了,李廣卻鎮(zhèn)定自若,叮囑大家:“別慌張,沉住氣!”一個將官正要策馬逃跑,李廣上前扯住他的馬韁,悄聲道:“不能跑,你要一跑,匈奴人就會猛追過來,一陣亂箭把我們全部射死。倘若我們不急不慌,說不定他們還以為我們是漢朝大軍派來誘降的。那樣,他就不敢輕易地打我們了。”那將官想了想,很快鎮(zhèn)靜下來。
李廣坦然地補了一句:“怕什么呢!我們的大部隊離此不過幾十里。”一顆顆懸在喉嚨口的心這才落了下來,有的將官干脆跳下馬,席地而坐,嘴里哼著小曲,任戰(zhàn)馬在一邊吃草、游蕩。
匈奴的騎兵這下倒愣住了,站了一會,又慢慢朝他們靠攏過來。李廣手下的一位將官嚇得鼻尖上沁出了點點汗珠,低聲問李廣:“怎么辦?他們就要沖過來了,快上馬吧!”李廣白了他一眼:“看把你嚇的,怕什么!”他抬手將自己的馬鞍卸了下來,往地上一扔,把身子往馬鞍上一靠,瞇起眼,打起盹來。
匈奴人看李廣這副樣子,真的犯了疑心,他們不禁想起上回在馬邑險些遭漢軍埋伏的情景,個個畏畏縮縮,不肯上前。有個騎白馬的年輕人真有膽量,他不相信這幾個僅軍有多大力量,再說,他的背后是好幾千人哪!他將兩腿一夾,白馬長嘶一聲,直朝李廣飛奔而來。李廣心里咯噔一下,糟了,這家伙真的沖上來了!冷靜,要冷靜!他仍然裝著睡覺的樣子,等到那騎白馬的離他還有幾丈遠時,陡然射出一箭,那匈奴人連叫都來不及叫一聲,往后一仰,再也沒站起來。
這時,已是黃昏,那些匈奴騎兵真以為漢軍就埋伏在附近,再也不敢停留,悄悄地退走了。草地上孤零零地躺著那具尸體和啾啾直叫的白馬。
李廣會心地一笑,大家不約而同地吁了口氣:“好險哪!”李廣摸摸脊梁,衣服早就汗漉漉的了。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9
李廣是一個性格復雜的歷史人物,但由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的悲情描述及歷代文人騷客對他悲涼身世的無限感發(fā),使得他的形象單一化、固定化了。人們所傳唱的、心目中的李廣,是一個勇敢善戰(zhàn)、挽雕弓射天狼,卻終生未被封侯的悲劇形象。然而,大人物的性格總是非常復雜的,真實的李廣也有著多重性格,有多面特征,扮演著多種角色。
李廣出生于軍事世家,自幼習射,長大后手臂比一般人要長,司馬遷說他:“善射亦天性也。”他曾把草中之石當作老虎,飛箭射去,結果“中石沒鏃”。這件奇事,唐朝詩人盧綸曾用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表達:“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由于李廣善射,有百步穿楊的能力,且作戰(zhàn)十分勇猛,匈奴人非常害怕他,視為“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進攻他做太守的右北平“李廣才氣,舉世無雙”,是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
但是,李廣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軍事指揮員,他不重視軍隊的操練和建設,行軍打仗采取自由的作風。不重視紀律,與士兵以恩義相結。《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行軍,“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wèi),莫府省約文書籍事”。這種風格,機動性很強,士兵也能很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所以常常能夠以少勝多、反敗為勝,但由于沒有章法,也常常失敗,最終是功過相當,甚至功不及過。
司馬遷曾列舉了當時與李廣齊名的另一將領程不識與之對比,程不識重視紀律,行軍布陣非常嚴謹,安營扎寨很有章法。部隊出戰(zhàn)時,總是處在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的戒備狀態(tài)。這種風格,機動性雖然差了點,但非常穩(wěn)固,從未讓匈奴人從他那里得到過什么好處,能夠不斷地積累勝利。司馬光針對二人的風格,曾有如下評價:“故曰‘兵事以嚴終’,為將者,亦嚴而己矣。然則效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哉!”可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李廣帶兵的危害。很顯然,僅憑一己的勇猛、不重紀律的個人英雄主義做法,無法打贏一場大的戰(zhàn)爭,不是一個統(tǒng)帥的作為。作為一個指揮官,可以說李廣是不夠格的。楚霸王項羽以及李廣的孫子李陵都有這方面的缺陷。
李廣體恤士卒,愛兵如子,但似乎流于婦人之仁。史載:“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以此故,再加上李廣的聲名,士卒都“愛樂為用”。但結果怎么樣呢?由于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打仗喜歡逞強,敵人不近身不射,多次使自己的部隊處于危險境地,“將兵數困辱”。結果往往是“漢兵死者過半”,“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這樣,李廣個人的虛榮心倒是滿足了,但代價卻是有多少他心愛的士兵戰(zhàn)死呀!或許這也是另一種“一將功成萬骨枯”吧。《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如果不能很好地以盡量少的傷亡換取勝利,盡量保全下屬的生命,那么生活上對士兵再好,恐怕也只能是婦人之仁而已。
李廣把自己的“難封”歸結于命運使然。由于漢代迷信風氣盛行,李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在看到“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的時候,李廣想不明白,自己的才能“不為后人”,為何始終不得封侯。在排除各種可能性后,他最終把原因歸結到命運上來,“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蒙恬把自己之死歸結為“絕地脈”的那一聲喟嘆(《史記·蒙恬列傳》)。
實際上,“李廣難封”是因為軍功不夠,這是許多學者的共識。漢武帝時,軍功封侯是有明確的戰(zhàn)功標準的,且這樣的標準行之于文。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諸將多中首虜率”,“而廣軍無功”,李廣從弟李蔡因從衛(wèi)青出征“有功中率,封樂安侯”。《索引》小顏云:“率謂軍工封賞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李廣一生就是缺乏“中率”的功績,他自己也說過“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這樣的話。
進一步考察來看,李廣的軍功不夠,實是與他治軍打仗的風格聯(lián)系在一起的。前文說過,李廣治軍的風格雖然使他經常獲勝,但也常常失敗,最終是功過相當。也就是說,“李廣難封”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自己。后來,心性高傲的李廣不愿面對刀筆吏,憤而自殺時曾言:“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至死,他仍把自己的不封侯歸結于“天”,未能從自身上找原因,不禁令人唏噓感嘆。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生活中和戰(zhàn)場上判若兩人的李廣。戰(zhàn)場上,李廣喜歡表現(xiàn)自己,常常通過展示自己的勇猛獲得將士們的.喝彩,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嚴重;但在生活中,他卻木訥寡言,不善言辭,不愿言辭,“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陣”,只以射箭喝酒取樂,完全看不到他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炫耀自己的影子。
另外,司馬遷記述的李廣殺霸陵尉的一件小事,則讓人看到了李廣氣量狹小的一面。李廣閑居在家時,一次于南山打獵晚歸,至霸陵亭,霸陵尉以李廣是“故李將軍”的原因不讓他進去。李廣懷恨在心,當被重新起用時,請求霸陵尉與他一同赴任,到軍中就把他殺了。這件事成了李廣的一個大污點,被后人詬病不已。
李廣是一個有著鮮明愛恨情仇的人物,優(yōu)缺點并存。但畢竟,歷史的敘述“累積”成就了他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形象,他也就永遠成了那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永遠成了那個能夠引來民間無數惆悵,“李廣不封侯,古往今來同一哭”的李廣。我想,李廣生前雖未封侯,但身后贏得如此名聲,千古以下,又夫復何求呢!若泉下有知,也許李廣能夠接受元代詩人張弘范所說的:“但教千古英名在,不得封侯也快人”的告慰吧!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10
李廣的名氣要比馮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于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沖鋒陷陣、抵御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從這件事來看,皇帝還是很看重他的。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贊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zhàn)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xiàn)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對于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于外,戰(zhàn)斗非常勇猛。以力戰(zhàn)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
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里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zhàn)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zhàn)外,不懂戰(zhàn)略部署,從戰(zhàn)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么兵敗,要么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
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后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里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zhàn)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么會去統(tǒng)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后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后,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么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于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wèi)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zhàn)時,衛(wèi)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xiàn),他請戰(zhàn)當先鋒,但衛(wèi)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wèi)青了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guī)模作戰(zhàn)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wèi)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戰(zhàn)績,因此在他這種急于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因此衛(wèi)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zhàn)請求。
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wèi)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wèi)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馀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后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zhàn)斗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lián)軍,立下戰(zhàn)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么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系,自以為立下戰(zhàn)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zhàn)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上,他表現(xiàn)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zhàn)斗中李廣總是屢戰(zhàn)屢敗,沒有大的戰(zhàn)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11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唐邊塞詩人王昌齡著名的《出塞》,曾被后人廣為傳頌。漢唐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盛世,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但同時長期被邊塞不斷的騷亂困擾。因此,唐詩里總有很多來自漢朝尤其是西漢的典故。其中,王昌齡這句出塞里的龍城飛將,指的就是西漢時三朝老臣——李廣。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在今天應該是甘肅天水秦安人。李廣的祖先叫李信,戰(zhàn)國時秦國將領,曾取得過追獲燕太子丹的赫赫戰(zhàn)功。而李廣家世代也精于弓箭射術。《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也就是說,李廣的一箭力道之大射進了石頭!其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多次出擊匈奴,戰(zhàn)功赫赫。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隨大將軍衛(wèi)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迷失道路,遭衛(wèi)青長史(相當于專門負責文字的秘書)簿責而自殺!年六十有余。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李廣以良家子的身份從戎,用弓箭射殺俘虜眾多來敵,被拜為中郎將;漢景帝時,曾領數百騎遠去數十里拒匈奴數千騎,射殺匈奴一白馬將,平安歸營,先后做過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云中太守;漢武帝時,李廣曾隨衛(wèi)青、霍去病四次出擊匈奴,也可謂是戰(zhàn)功卓著。但就是這樣一位三朝老臣,卻一直沒有被封侯,臨死前最大的官職也不過是郎中令,這才有初唐四杰之王勃《滕王閣序》里“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世喟嘆。
李廣作為“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漢書?李廣蘇建傳》)的一代名將,何以終生不得封侯,個人認為原因有二:
一、生不逢時。自古時勢造英雄,李廣成名于漢文、景之時,而此時,大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主要是以“和”為主,無論是漢文帝還是漢景帝,在位時都曾數次與匈奴和親,原因不外乎就是國力貧弱,漢朝根本無法與強壯的匈奴的相抗衡。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決定勝負的中堅力量,匈奴居草原而興兵,自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漢高祖劉邦攜定江山之勢尚有“白登之圍”,何況文景之帝。固如果此時漢文帝或者是漢景帝封李廣為侯,那就標志著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以戰(zhàn)為主,那匈奴必定侵擾不斷。這一點,漢文帝心中十分了然,《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文帝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萬戶侯豈足道哉!”。也就是說,假如李廣生在漢高祖劉邦之時,封萬戶侯都不在話下!
二、悲劇命運。李廣開始顯出自己的才能,聲名鵲起是在漢景帝之時。當時,李廣被授騎郎將,“七國之亂”的時候,跟隨太尉周亞夫大戰(zhàn)昌邑,開始被人關注。但此時發(fā)生的一件事,令漢景帝對李廣心生戒備。
漢景帝有個親弟弟,梁孝王劉武,也是竇太后所生。漢景帝即位,還沒立太子的時候,曾對劉武說過千秋萬歲之后,傳位給梁王。梁王雖然嘴上辭謝,心中卻是十分高興,竇太后也是支持的,再加上七國之亂,梁王平叛有功,“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漢書?文三王傳》),最好的時候,他和漢景帝晚上同睡一張床,外出同乘一輛車。
后來,漢景帝先立自己的長子,栗姬的兒子為太子,又廢掉,竇太后的心里想讓梁王劉武為繼承皇位者,遭到了眾大臣的反對。之后,漢景帝立膠東王,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劉徹為太子,這等于是斷送了梁王的皇上夢,梁王怨恨當時反對他繼承皇位的`大臣,派自己的手下去刺殺,被擒。漢景帝心里已經猜疑是梁王所為,后來審問刺客果然是梁王派來的,心下十分憤怒,雖然竇太后求情沒有殺梁王,漢景帝還是越來越疏遠梁王,最后梁王郁郁而死。
這位梁王,在李廣剛剛聲名鵲起的時候,私下授了李廣一枚將軍大印,李廣沒有接受還給了梁王劉武,但就因為這件事,李廣平“七國之亂”的功勞沒有了,賞賜也沒有了。甚至有人建言漢景帝,李廣的才能天下無雙,如果他背叛了漢朝投降匈奴,沒有人是他的對手,還是殺了他算了!漢景帝沒有聽,仍然授李廣上郡太守,但漢景帝對李廣有提防之心那是再所難免的,說不準再出個什么王,籠絡了李廣,來反他的話,何人能抵擋李廣?所以,漢景帝在位時,李廣先后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云中的太守,就是沒有封侯。
漢武帝的即位,原本對李廣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此時的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已是日益強盛,盡管也有外戚干政的弊病,但畢竟已不能和漢文帝、漢景帝時同日而語。再加上漢景帝已死,梁王劉武也早就魂歸九泉了,那段過節(jié)也早就沒人再去追究了。
當漢武帝初登大寶之時,眾大臣都贊李廣是名將,于是漢武帝封李廣為未央宮衛(wèi)尉。這是什么意思,未央宮是漢武帝居住的地方,衛(wèi)尉相當于警衛(wèi)班班長,這不是多大的官,但漢武帝把自己的安全保衛(wèi)交給了李廣,這標志著李廣得到了漢武帝的信任。貌似李廣的春天要到來了,可事實是否如此呢?
元光六年,漢武帝拜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公孫敖為騎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各領萬騎出擊匈奴。單從將名,就可以看出李廣以驍騎二字顯聲于其他諸將軍,而此時的衛(wèi)青才剛剛嶄露頭角。但這一仗,卻成就了衛(wèi)青,湮沒了李廣,并在他身上牢牢打上了一個恥辱的符號。
這一仗,據《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記載,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wèi)尉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也就是說李廣被生擒,成了匈奴的俘虜,盡管后來搶了一匹匈奴的馬逃了回來,但這在當時也是要被斬首的死罪。只有衛(wèi)青在籠城殺了數百匈奴,被賜爵關內侯。
被俘,成了李廣身上永遠不能抹去的烙印,這個釘子深深扎在了李廣身上,也注定了李廣悲劇的命運,同時也讓李廣失去了漢武帝的信任,盡管李廣也一再出戰(zhàn)匈奴,想斬殺單于,洗脫罪名,但漢武帝對李廣卻是又用又疑,封侯變成了李廣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果然,元朔六年,李廣再次被啟用,以郎中令被拜為后將軍,與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沮都歸屬大將軍衛(wèi)青指揮,師出定襄,以攻匈奴。無功。
元狩三年,李廣率四千騎與張騫率萬騎從右北平出發(fā),霍去病與公孫敖從北地出發(fā),以攻匈奴,李廣率先遇匈奴,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包圍,激戰(zhàn)數日,幾乎全軍覆沒,但因也斬殺了相同數量的敵人,功過相抵,不予賞賜。
元狩四年,漢武帝令衛(wèi)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出擊匈奴,李廣數次請戰(zhàn)。漢武帝認為李廣已經老了沒應允,后來又拜李廣為前將軍,隨軍出征,卻又暗地里給衛(wèi)青下令不能讓李廣戰(zhàn)單于。衛(wèi)青令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一起作為右路大軍從東道前行。這讓李廣十分不滿,他去找大將軍衛(wèi)青,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我是前將軍,先鋒,你今天卻派我跟右路大軍一并從東道前行,何況我二十歲就和匈奴打仗,今天才得到一戰(zhàn)單于的機會,我愿意當先鋒,先跟單于決一死戰(zhàn)。衛(wèi)青并沒有應允李廣,還是命令李廣和趙食其作為右路軍從東路前行。在漠北,衛(wèi)青擺出武剛車陣,自己率五千騎戰(zhàn)匈奴萬騎,第二日掛起了大風迷沙,人跟人根本看不見,右路的李廣和趙食其迷了路,直到衛(wèi)青大敗匈奴后才遇到大將軍衛(wèi)青,這時候,仗早就打完了。
衛(wèi)青派自己的長史去問李廣、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按今天的說法是寫好戰(zhàn)斗總結上報漢武帝,李廣回答,都是我的錯,其他的將士沒有錯,是我走錯了路。
回到自己的軍營,李廣對屬下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我二十歲就和匈奴打仗,大大小小也打了七十多仗,現(xiàn)在幸運的是跟隨大將軍直接戰(zhàn)匈奴單于,但大將軍卻派我走最遠的東路,而且我還迷了路,真是天意!我今年六十多歲了,卻連個玩筆桿子的小官都應付不了。說完這段話,李廣就拔刀自殺了。死時,官職仍然還是郎中令!
李廣的死,大將軍衛(wèi)青追責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原因應該說是漢武帝的不信任、被俘的恥辱符號、封侯無望的希望破滅,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促成了李廣的引頸自殺。否則,就算是衛(wèi)青上書陳述了李廣迷路的罪責,那也罪不當誅。衛(wèi)青心里是明白這一點的,因此,當后來李廣的兒子李敢因為怨恨衛(wèi)青逼死了他的父親擊傷衛(wèi)青之時,衛(wèi)青隱瞞了這件事,從中就可以看出衛(wèi)青對李廣的死時心存愧疚的。
客觀來講,自漢朝以來,幾乎每一次出擊匈奴李廣都參與其中,他麾下才能、軍職不及他的將士因為軍功而被封侯的有數十人,為何偏偏他不能封侯。這一點,李廣曾經問過一位叫做王朔的相面之人,是不是他生來就沒有封侯的面相。此人問李廣,有沒有做過令自己悔恨的事。李廣回答,他當隴西太守的時候,羌族經常犯亂,他誘降了八百人,后來又把這八百人殺了。王朔說,人最大的罪過莫過于殺了已經投降的人,這就是你不能封侯的理由。是否確有其事,暫且不論,我寧愿相信這更多層面上是為了給后世讀史之人一個心理脫責,也是為了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沒有封侯李廣一個開脫理由。
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并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彰顯李廣的高尚品德。然平心而論,衛(wèi)青、霍去病皆為萬戶侯,李廣之戰(zhàn)功并不遜色于二位。李廣最終選擇殺身以成仁,并得到班固的贊同,后李廣被列為唐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而我是不認同的。所謂的名節(jié),死后追謚,那也只不過是對先死之人之后人的一個安慰罷了,而人之已死,風過沙塵,雨淋荒冢,對先死之人已是毫無用處。生前得不到的名節(jié),身后其又何知?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 篇12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曾隨皇帝出行,沖鋒陷陣抵御敵寇,深得文帝賞識。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候豈足道哉!”在文帝看來,若生在高祖時代,李廣當個萬戶候不在話下,可事實是:李廣難封。
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個才氣無雙、能搏虎射石的將才怎么就終未封侯卻含恨而死了呢?細觀史書,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漢軍才能酣暢淋漓地與匈奴打幾場。可是漢軍的作戰(zhàn)策略經年不變,長久下來連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幾分,若想打幾個漂亮的勝仗,靠蠻力是不行的。可要命的是,一腔熱血的李廣仍是囿于俗招,沒有多少變通。與整日草場馳騁、與馬為伍的匈奴軍隊硬碰硬,結果可想而知。若有當年上郡追擊匈奴射雕人偶遇敵軍數千騎兵之時的機敏,有當年下馬解鞍騙得匈奴兵撤走時的'冷靜沉著,又怎至于接連失利,履戰(zhàn)敗北?
自恃勇猛不知變通,這是其一。其二,性格所致,李廣的性格算不上輕狂,也算不上放曠,有種武夫的倔勁,越老越倔。雖兩鬢斑白,仍再三請求隨衛(wèi)青、霍去病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經不起請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將軍,可這一去,有去無回。顧其年老,大將軍衛(wèi)青命令李廣與右將軍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可李廣不干,先是要求改調令,后滿心惱怒地帶兵出發(fā),因迷路導致計劃落空,回到軍中以自刎謝罪。迷路并沒有錯,可試問——一個惱怒的將軍能對尋路抱有多大的認真?一個臨死仍怪天意卻從未發(fā)現(xiàn)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論識與不識都為此落淚嗎?將失敗歸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廣如此認為,后世亦如此認為。王維就曾言:“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緣身數奇。”可是打仗靠的是實力,有沒有運氣是次要的,有沒有膽謀才是重中之重。后世文人多以李廣自喻,這真是大錯特錯。李廣之所以難封,其四,便是無才。
對此惟有少數人看得最清,黃淳耀便是其中之一。他說:“李廣非大將之才,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王夫之也說:“獲譽于士大夫之口,感動于流俗文。”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惜哉名將,天下無雙”,如果武帝時代漢軍里全是這般才能的將領,還談什么橫掃匈奴一雪前恥,還說什么治世千秋大漢煌煌。
李廣難封,是史實,也是事實。
【李廣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杜麗娘人物形象分析06-18
高考大綱分析02-03
秘書就業(yè)前景分析03-22
幼兒情緒管理的觀察分析03-23
分析化學實驗總結03-25
數學試卷分析(精選13篇)02-19
八上期末語文試卷分析03-22
老人與海硬漢形象分析12-08
證券行業(yè)分析報告(精選10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