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通用15篇)
認真觀察、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能夠幫助教師認識幼兒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等信息,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導策略,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提升經驗、獲得進步。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好案例分析呢?今天小編為您推薦了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
案例描述:
上周四我們過生日,因為6、7月份的孩子一起過,人數比較多。我們在前面放了兩個桌子。唱完生日歌,分完蛋糕我們就為女孩子們梳辮子。吃到一半,小偉喊道“老師,我有鼻涕”,“那你出來拿餐巾紙吧”我對小偉說。可小偉沒有出來,左顧右盼的看看邊上的小朋友,又喊“我怎么出來啊?”小偉坐在最中間,左右邊都有小朋友,覺得出不來。其實只要把小椅子往后面一拉,就有空間出來了。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結果小偉的辦法是鉆到桌子底下,爬出來。當時我并沒有糾正他鉆桌子的毛病,只是對他點點頭,因為他想辦法了,只是這個辦法并不是最合理的。
又過了一會兒,小偉又喊了“老師,我吃完了”。“好的,那你出來吧,叉子放在小臉盆里,盤子扔掉”。小偉看看手里的盤子和叉子,又喊了“我怎么出來啊?”哦,原來,手里的東西成了累贅,鉆不了桌子了。其實那個時候,小偉右邊沒有小朋友了,只是小椅子沒有搬走。我又對小偉說“自己想想辦法,可以出來的”,又使了個看右邊的眼色。小偉看懂了“看右邊”的意思,把手里的叉子小心翼翼的放在盤子上,用右手笨手笨腳的推開他的障礙物。放完東西,回過頭看看我,我笑瞇瞇的再次向他點點頭,并說:“小偉你真棒。”
案例分析:
小偉就像很多家庭的孩子一樣,有爸爸媽媽包辦自己的家務事。早上的衣服、鞋子、襪子等都由媽媽幫著穿。這讓他養成了對爸媽的依賴性,所以遇到什么事總是先喊老師或阿姨,自己不動腦筋想辦法。動手能力也就相對比別的'小朋友差,使得小偉到了中班,紐扣還不怎么會結。總是以為阿姨或老師會幫忙,自己坐在小床上或地板上等著。小偉其實會做事,但是因為鍛煉的不多,做的比別人慢,做的比別人差,媽媽看到就會指責,使得他有些害怕自己做錯,做錯后又會被批評。這又增加了一項對自己不自信的頭銜。所以發生了兩次可以出來卻還要問怎么出來的事件。小偉媽媽也對我說過,“在家里,明明會做的題目,問我們好幾遍還不肯下筆,這個孩子沒用的來。”
案例反思:
策略一:遇到小偉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和家長進行溝通,和家長形成一致。不要認為孩子干不好或怕麻煩、圖省事而不讓孩子做,在家堅持不當他的左右手,放手讓他做,做的錯、差沒關系,只要自己動手,就會得到鍛煉,從鍛煉中進步。讓孩子能獲得更多獨自動手的權利。綱要中寫到:“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渡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策略二:在幼兒園也一樣,教師要多鼓勵他,用一些肯定的鼓勵性的話語。比如“你真棒”、“恩,進步了,繼續努力哦”等,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引導也很重要,上面我就用了一些眼神和手勢,通過引導找出切入點。
幼兒自理能力已經是家長以及老師們坐下來常提起的話題,大家都希望能解決它,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的,是一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相信通過家長、老師和自己的努力,小偉能克服他的依賴性和自主性。一起為小偉加油!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2
情景講述:
這是一堂閱讀課,在教研組長與幾位師傅的鼓勵下,我在小班教研組開了這一堂閱讀課。雖然這節課只作為整個教研組的公開課,但是光教案就備了三遍。
第一個教案在集體備課時,我的兩位師傅葛秋菊老師和孫穎老師就給了我不少好的建議,幫我把整個過程進行了一番大改革。一個個環節有了幾位師傅的指點,我的心里從不安,到逐漸有了底。
第二個教案形成后,我在小一班進行了第一次教學,整堂課下來,感覺還算比較順利,就感覺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而且每個環節都有不太滿意的地方。這節課自己感覺不夠精煉,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簡潔易懂?我們教研組作為集體備課,又進行了一次磨課。副園長徐曉軍老師與辦公室主任馬國紅老師也參加了整個教案的修改。在整個教研組的討論下,我們從教學目標到一個個環節的過渡語,都進行仔細的揣摩,終于生成了比較滿意的`第三個教案。這讓我再一次領略到集體的力量偉大的。
理論分析:
第一堂課,自我感覺不是很滿意。這一堂課的時間把握得不是很好,足足超了八分鐘,還有很多環節感覺不是很簡練。這跟一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都有很大的關系。《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小班的一節課超出時間這么久,不利于幼兒身心的發展。怎樣讓這節課在把握好時間的同時,讓幼兒學會知識呢?仔細揣摩一下會發現,我在提問與啟發幼兒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直接轉入話題。
其實我的本意是想讓多幾名幼兒回答問題,但是事與愿違,由于我沒有及時的引導,第二名幼兒并沒有按照我的設想回到第一副圖上回答問題,當幼兒講完其它幾幅圖以后,我不得不回到前面,再與幼兒討論第一幅圖。這個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最后一個環節,“送禮物”中,我在請幼兒送禮物時,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自我反思:
這節課下來,收獲很大。我得到的不僅是經驗,還有同事們的出謀劃策及幾位師傅的認真的幫助。我們在一起磨課,討論,你一言我一語中,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經過這樣一堂課,我知道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上好一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我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相信有了目標,就會方向,有了方向,就會有進步。為了孩子,也為了這份自己選擇的事業,我會努力!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3
情景描述:
鋮在平時特別喜歡老虎與大灰狼,這回馬戲團表演他主動要扮演老虎。馴獸師是宇。他倆商量了一陣之后,表演正式開始。在“觀眾”們的鼓掌聲中,“老虎”迅速“四腳著地”趴在了地上,馴獸師一個手勢,虎向高空竄起,連竄幾下后向遠處撲去……后排觀眾紛紛站起,一片笑聲,接著又是我們的掌聲。太像了!心中不免感嘆,馴獸師的手勢不是很多,配合雖然沒有真實表演來得默契,但虎的威猛展現的活靈活現,這種不加以拘束的表演是孩子真正的表現。
分析:
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扮作馴獸師和動物演員進行排練和演出。
1、課前很是擔憂,心中郁悶得很:這樣的課怎么上?怎么還有這么的課?馬戲團的演出怎么演?直到課中從孩子們表現出來的熱情中才發現,原來孩子喜歡,而且非常喜歡。成人的觀點往往與孩子不相融,原來許多東西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考慮。怪不得時間一長,幼兒教師的各個表現也要向孩子方向倒。
2、活動中的難度是馴獸師和動物演員的配合,這在孩子們的.表演中表現得很明顯。如例中的馴獸師只有一個向上手勢,雖在表演前商量過,但必竟這方面的經驗準備太少,而我在這方面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想像中的馴獸師只有幾個簡單的動作和撫摸動物。這主要是經驗準備不夠,包括教師本身。
3、馴獸師和動物演員之間最重要的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在活動中會發現大班的孩子合作能力很強。在這里應該給伙伴相互間更多的溝通時間,這們他們的默契會更好。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4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帶來一輛遙控汽車,并告訴我說:劉教師,這輛遙控汽車是我帶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動時,紫豪很興奮地拿出自己的遙控汽車,但他只愿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小朋友摸他的車,更別提玩了。我說:紫豪今日真乖,把這么好的玩具帶來和小朋友分享,你讓別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嗎?紫豪不一樣意。過了一會,東樹帶來一輛遙控飛機。飛機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動和東樹套近乎,想和他交換玩。東樹同意了。紫豪很細心地把玩具遞給東樹,并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給別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兒手上拿著兩個蘋果,金教師逗她說:可兒,把蘋果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金教師,然后一向注意金教師接下來怎樣做。過一會兒,她見金教師仍沒把蘋果還給她,就說:給我!金教師說:你剛才不是已經答應送給我了嗎?為什么現在又不給我吃了?可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可兒的奶奶告訴教師,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都是以哭鬧來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與反思:
經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為嚴重脫節,幼兒在行為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兒尚處朦朧狀態的分享認識轉變成內化的自覺行為,以下是我的歸納和今后的做法:
1、發揮不一樣區角的功能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
語言角:投放一些關于分享的故事,供幼兒欣賞、講述。
分享角:能夠設置一個分享角讓幼兒在家中帶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幼兒交換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讓幼兒表演一些關于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讓梨等。
2、為孩子供給分享的機會(分享日),能夠再一星期中定個半天為玩具分享日。
3、榜樣示范。教師和同伴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激發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4、言語指導。教師能夠幫忙幼兒一起協商分享中出現的問題,漸漸地讓幼兒學會自己協商學會分享。
5、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為。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為,主要來自于家長、教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為自己的自發行為。所以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己應當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占,于是我們教師就應當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十分高興的。另一方面我們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著說多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游戲來玩,反而無法應對真正的分享,所以孩子與你分享時,我們必須要理解!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5
背景:
幼兒期是一個人的數、量和形的概念最初形成的時期,也是一個人的思維發展產生質的變化的重要時期。傳統的幼兒園數學活動比較枯燥,往往激不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極大地彌補了傳統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教學手段,它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不僅能為幼兒創造出生動有趣的具體情境,培養幼兒的認知興趣,還能夠創造出嶄新的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景象,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地整合多媒體技術與幼兒園數學活動,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幼兒學習數學服務呢?
案例:
片段一:
在小班數學活動“認識圖形”中,我先一個個請出了帶有精彩音效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按順序飛進屏幕當中。
“這是圓形,像個皮球。”
“這是正方形,像個椅子。”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指著大屏幕興奮地說著。
“圓形能變成什么呢?”我問。
“變成汽車的輪子滾呀滾。”孩子們說。
我一點,圓形真的變成了車輪開在馬路上,孩子們馬上開心地歡呼起來,“對啦,對啦,答對了。”
“三角形能變成什么呢?”
“變成屋頂蓋在房子上。”
馬上出現了一個吐著煙圈的屋頂,孩子們更加興奮了。
看到圖形演變成了各種場景里的東西,孩子們都覺得新鮮好奇,極大地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也為后面的活動打下基礎。
(運用多媒體技術,借助圖像、動態情境,幼兒在短時間內就能理解圖形的概念以及圖形變化。)
片段二:
在大班數學活動“小鬼當家”中,我預設從人民幣的面額,“實際購物”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在認識人民幣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了一副熱鬧的購物場景,由此引出買東西要用到錢。孩子們一下子提起了興趣。
“我想買好多好吃的。”
“我要買花裙子。”
然后,我通過屏幕顯示放大的人民幣,孩子們清楚地知道了錢幣上的數字就是它的面值。
接著進入到購物環節。網上商店里有好多小朋友喜歡的東西,有吃的(如飲料、糖果)、有玩的(如變形金剛、汽車)、有用的(如鉛筆、橡皮),選中你想買的東西,然后選擇合適的'人民幣進行購買,如果錢付對了,東西就是你的了。
買好東西,我們進行了分組比賽,看哪組用10塊錢買到更多的東西。
“我們用10元錢買了4樣東西。”
“我們買了8樣呢。”
孩子們熱情地進行著比賽。
(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模擬的各種現實情境游戲,避免了枯燥無味的教學形式,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分析:
1、生動有趣的音樂、場景,激發了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能讓較為枯燥、死板的數學教學變得和音樂、游戲一樣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體教育手段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所體現的魅力。
2、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孩子們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滿足教學內容的創作及呈現。而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夠創設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地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有利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聯系,從而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培養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
1、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
教師最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及需要,一切完美的教育手段都得由教師來實現。所以要將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活動完美整合,必須要讓教師熟練掌握,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環境,不斷地充實自己。比如要具有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只有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才將多媒體完整融入,呈現成功的教學活動。
2、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創新。
在教學內容上,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信息;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獨立動手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情景教學,將孩子們的學習引到一個熟悉的情境中,讓他們帶著疑問,滿懷著求知的欲望去干某一件事情,所達到的效果就非同凡響了。
3、教學效果是關鍵。
并不是只要是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或是使用了課件就是在進行整合,在實際整合中,我們要尊重教育和多媒體技術自身的發展規律,分層次、循序漸進地開展整合。不能一味追求技術的奢華和時髦,追求地永遠都應是教學效果。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6
案例提出的背景:
幼兒時期是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重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現在的早期教育大都傾向于智力教育,往往會忽略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意識品質,規則養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久而久之,很多幼兒就表現出缺乏自制力,行為自由散漫,不受拘束,不能很好的合作;上課坐不住、愛插嘴;游戲時隨意扔玩具;午睡時玩鞋子、拉別人的被子等等;有時甚至會無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易爭吵,發生攻擊性行為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兒的規則意識淡薄。3——6歲是幼兒規則意識培養的關鍵時期,因為良好的規則意識會讓幼兒受益終生,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至關重要。
案例實施的方法及過程:
幼兒階段的幼兒堅持性、自覺性、自制力等都處于發展階段,不可能像我們成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在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時就需要我們老師的不斷督促與幫助。在幼兒園里,我們會給幼兒制定一些行為規范的要求與規則,比如日常生活習慣,坐凳子怎樣做,上活動課時要怎么樣,戶外活動時要遵守什么規則,放學時要怎么樣等等都有明確的要求,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幼兒會遵守規則要求,有較好的規則意識,但是,不可避免得有個別幼兒規則意識淡薄,不會遵守規則。張家霖小朋友就是一個規則意識比較差的小朋友,每次我們我們區域活動都結束時,他還在意猶未盡地玩,而且玩具扔得到處都是,需要我們提醒好幾遍才戀戀不舍得回到座位上,也不會收拾。針對這樣情況,我采取了一些小措施。讓他當一個“小小管理員”。在一次區域活動開始時,我對張家霖說:“張家霖,今天你來當美工區的小組長,你要監督其他的小朋友不亂說話,不亂跑,不亂扔玩具,如果他們違反了,就暫時不讓他們玩,表現好了再讓他們玩;而且活動結束時你要把小工具和各種材料收拾好,還要督促慢的小朋友趕快離開美工區,如果你做得好,老師就獎勵你一個小紅點,好不好?”張家霖很高興的答應了,因為受到老師的“重用”,他是很自豪的。活動期間,我觀察他,發現他很重視他的.權利,不再亂扔玩具,活動結束時,他很快的收拾好了玩具,也很快的回到座位上坐好。
收到的效果:
經過幾次這樣的小辦法,我發現我們班不光張家霖小朋友,還有好幾個規則意識較差的小朋友都表現得越來越好,規則意識逐漸增強。這個方法需要我們給幼兒一定的權力,讓幼兒去擔當規則的監督員,并在有人違反規則是做出處罰。這樣一來,一些規則意識淡薄的幼兒就會很自覺地遵守規則,并且監督其他小朋友。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7
案例實錄:
在吃完午飯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靜的閱讀書本,這時,聽到了幾個小女孩吵架的聲音,老師便走了過去,是珂珂、雅涵、嵐嵐在爭執,老師問:“發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嵐嵐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師說過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沒做錯什么啊。”老師說:“你們現在已經長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師也想和你們做好朋友,你們自己看看怎么解決好嗎?”這是珂珂就哭了,嵐嵐見狀也哭了。
時間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點,珂珂又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發生了矛盾,老師看見了,但是沒有過去干預,讓孩子們自己處理了事情。在離園的時候老師將珂珂今天在園的表現悄悄告訴了媽媽,讓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緒。
晚上珂珂媽媽回到家就悄悄給我打電話了,說珂珂回到家就抱著爸爸哭訴在幼兒園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沒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經過了和珂珂媽媽的電話溝通,將在幼兒園這幾天發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媽媽說了,媽媽就回憶周末的時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姐發生了矛盾,姐姐已經上小學了,用小學的方式去處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個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直到分開回家都沒有和好,當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嘩啦,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一直在很傷心的和爸爸媽媽述說自己沒有朋友了,一來幼兒園就會接連的出現剛才案例中出現的各種糾紛,珂珂是一個懂事的小朋友,對朋友都比較重感情,情商較高,現在是已經滿了六歲,對于這種感情上的處理都會比較的重視,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對于姐姐的`事情對她的傷害特別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嵐嵐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媽媽聯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就和珂珂的媽媽一起商量讓珂珂打開心結方法,珂珂的心結還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讓媽媽和姐姐的媽媽取得聯系,在聚會一次,讓她和姐姐能夠和好如初,這樣她才能不再為失去沒有的事情焦慮,珂珂媽媽決定讓珂珂在家休息調整兩天,在周一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在來參加,那時珂珂和媽媽一起選購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這樣很快大家又歡聲笑語起來,珂珂和雅涵、嵐嵐擁抱在了一起,都說大家要永遠的做好朋友。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8
如何引導孩子融入集體
案例1:上幼兒園的女兒在集體跳長繩時經常舉起胳膊跳,老師怕繩子打到她,提醒她:“樂樂,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兩次提醒后,孩子還是依然如故。老師又說: “樂樂,把胳膊挨著身邊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學那樣!”孩子看了看,不高興地到一邊玩去了。類似的集體活動中,如果老師提醒她或者沒把她作為榜樣,她就退出到一邊自己玩去。
案例2:小朋友們在玩丟沙包的游戲,樂樂被沙包丟中罰出場時,表現得特別激動,哭著不愿意離場,我們一再要求她必須遵守游戲規則,她就很生氣地表示不想玩這個游戲了,然后到一邊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為什么從集體中退縮
1.“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是造成孩子從集體中退縮的主要原因
“自我為中心”是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還沒有真正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意圖。案例1中,老師多次提醒樂樂應該如何做,并且告知這是為了避免被繩子打著,但樂樂始終不領情,最后還是從集體中退出。究其原因是樂樂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理解老師的話語和保護她安全的意圖;案例2中,樂樂哭著不愿意被罰出場,也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即她沒能理解游戲規則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覺得要她按照別人說的做,或者遵守什么規則,她就不玩了。
2.強烈的“自我存在感”會導致孩子從集體中退縮
研究表現,4~6歲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加速期,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可和稱贊。同時對自己的認識偏向“樂觀主義”,即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樂觀、積極,甚至會過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滿足,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就會產生。案例1中,老師指出了樂樂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進行示范,這帶給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點,我沒有別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不愿意繼續參加家庭聚會的甜甜》來說明。
“爺爺,看看我的裙子!”5歲多的甜甜叫著,她正在參加中秋佳節的家庭聚會。“這個上面有小蝴蝶,小花……”甜甜的聲音逐漸變小,因為她發現所有人都在關注她1歲的堂弟,堂弟在大人的鼓勵下,搖搖晃晃正要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沒有人,包括最喜歡甜甜的爺爺,都沒有注意她和她的新裙子。甜甜轉身走進房間,把毯子蓋在頭上后走出來。她從毯子縫里窺視外面的情況,然后故意推倒堂弟,堂弟哭了起來。
拿下毯子,甜甜很快就看到了媽媽不快的表情。“媽媽,我看不見他,毯子遮住了我的臉。”媽媽堅持要她扶起可可,并立即向他道歉,可甜甜卻不同意參加家庭聚會了。
在這里,甜甜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即我要被關注、認可和稱贊,但問題是就連平時最喜歡她的爺爺都沒有關注她,于是她要把毯子蓋在頭上,故意推倒堂弟,引起大家的關注,但得到的是批評和指責,于是她就不愿意繼續參加聚會了。
3.缺乏交往技能也會導致孩子從集體中退縮
我們看下面的情境。小區里有三個小朋友在玩“抓壞人”的游戲,小朋友A二話沒說,直接闖入他們的游戲區域,說:“我要當老大。”結果,他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被趕出了游戲區,他失望地離開了。過了一會,小朋友B來到旁邊,他在旁邊專心觀察,然后說:“你們好厲害喲,特別是你(指向小朋友c)。你們在玩什么啊?”c說:“我們在‘抓壞人’。“‘抓壞人?太好玩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c說:“你爸爸是警察,那肯定知道怎么抓,那你快來抓吧。”B順利地加入了游戲。
A為什么遭到拒絕呢?他直接闖入別人的游戲區域,且要當老大,招致正在游戲的大家反感;而B則先觀察三個小朋友在做什么,然后贊揚別人,最后還利用自身的優勢“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壞人”這一有效信息,促使別的小朋友主動邀請他加入游戲。
引導孩子融入集體的策略
1.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逐步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定勢
學會換位思考是孩子平衡自身與同伴、與集體關系的前提。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就能理解自己搶玩具,別人會傷心的;集體的規則若不遵守,會讓別人不愉快……換位思考能促使孩子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我要媽媽陪我玩》。
紅紅每天晚上都會和媽媽一起游戲、一起看書。可是媽媽今天晚上要寫東西。媽媽在書房工作時,紅紅跑過去說:“媽媽,你陪我玩吧。”媽媽說:“寶貝,媽媽今天晚上要做事,沒時間陪你玩。讓爸爸陪你玩,好嗎?”紅紅只好去找爸爸。沒幾分鐘,紅紅又跑進來找媽媽:“媽媽,爸爸什么都不會玩,我就是要你陪我玩。你不陪我玩,我就不喜歡你。”紅紅的媽媽不知怎么辦才好。
紅紅的行為很明顯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這種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經歷的階段。媽媽不用著急,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有工作要做,如果不做完,媽媽會被批評的。”同時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再來影響媽媽,今天完成了任務,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要是反復纏著媽媽,媽媽會做得更慢。”
2.引導孩子逐步掌握交往技能,讓孩子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交往技能包括傾聽、表達、換位思考、問題解決、分享與合作等交往策略。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玩打電話、當小老師、為孩子錄音等游戲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打電話游戲可以讓孩子說說自己在干什么,描繪周圍的環境和看到的事物等。當小老師是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了,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家長可以偶爾故意搗亂,讓孩子思考怎樣好好聽講。家長還可以將孩子所講的故事、兒歌或唱的歌曲錄下來重放,當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會很開心,會講更多的故事。
3.鼓勵孩子同伴交往,讓孩子在自然后果中體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自然后果是指利用孩子違規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合理的懲罰的方法。如當孩子在某一游戲活動中經常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通過暫時剝奪其參與游戲的權利來懲罰他,目的是讓他知道參加集體活動是要遵守一定規則的。我們看案例《我們不和你玩了》。
四個小朋友正在一起玩傳球游戲。可F小朋友接到球后總喜歡在地上拍幾下,然后再傳給別的小朋友。K說:“不要拍了,直接傳給我。”F在K的催促下,將球快速傳遞給了K,但接下來的回合中F又反復拍球。終于K和其他幾個小朋友急了:“F,我們不和你玩了,走開。”K把球直接傳給別的小朋友。F被排除在游戲之外,并且顯得很失落。之后在家長的協助和同伴要求下,F答應遵守規范,和大家一起繼續游戲。
F被排除在游戲之外是一種自然的后果。同伴間的相互約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狀態,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來為對方著想,它為幼兒同伴間契約式規范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交往技能的獲得是需要反復練習的,多帶孩子和同齡小朋友接觸,讓他自己去嘗試,出現問題家長不著急,堅持原則,孩子慢慢就可以享受集體生活的快樂了。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9
我們班有一個叫明明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明明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是個“坐不住的孩子”,有時他會“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教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周圍的小朋友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況下還會去告狀。教師對于這個經常惹麻煩的孩子也傷腦筋,經常當眾批評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這種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時間一長,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個調皮、只知道惹老師生氣的壞孩子。
馬上就要進行集體教學活動了,孩子們陸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師開始講述今天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沒在仔細聽,他正用手撩旁邊可兒的小辮子。可兒皺了皺眉,將自己的小椅子往旁邊挪了挪,明明想將可兒的椅子向自己這邊拉近一點,于是兩個孩子開始拉拉扯扯起來,發出了一些聲音。老師向他們這邊瞟了幾眼,有點不高興但沒有說什么,這時可兒突然叫了起來:“老師,你看明明。”老師終于大聲地對明明說道:“明明,你給我坐好,再不聽話,就讓你出去!”本來和可兒僵持著的明明被老師的呵斥鎮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體,瞪大眼睛看著老師,臉上流露出內疚的表情。可兒接著又說道:“他剛才使勁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許說了,你們以后聽好了,從今天開始誰都不許惹明明,誰去惹他我就找誰,聽見沒有?”老師厲聲說完這些話后嚴肅地看著全班的孩子。對于老師的命令,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到了。”明明使勁地絞著自己的手指,有些難過的樣子,但隨著老師話題的轉移,他又恢復了原貌,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東張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師教育方式產生的消極后果
首先,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通過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明明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并遭到拒絕之后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
其次,教師在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變這種孤立教育方式帶來的不良后果,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齡越小的孩子向師性越強,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認知還處于他律階段,教師作為孩子眼中的權威,她的話尤其是命令性的語言對孩子的'話就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教師經常當眾批評明明,甚至動員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堅決地執行。
其二,明明給同伴的壞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調皮經常受批評造成的,教師孤立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動機和行為也會被其他孩子誤解并拒絕,面對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顯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他采取了消極的行為方式予以反擊。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一種惡性循環,即明明的負面行為反應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個搗亂的壞孩子,也會越加排斥他,同時強化他們從教師那里獲得的對明明的消極態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場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師沒有利用集體力量中積極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僅不幫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明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明明日后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情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明明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干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二、解決方式
1.教師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點
從明明的日常表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調皮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新鮮事物好奇心比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卻不知道該怎么樣被同伴接納。從明明園外背景來看,他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并且據筆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為孩子轉園的目的是覺得他原先的幼兒園教育環境不太好,孩子過于自由散漫,學到的東西也比較少,現在明明所在幼兒園里受到的約束比以前要多也要嚴格;另一方面,明明轉園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與小學的緊密銜接,教師會在平時的要求中考慮到孩子對小學環境的適應問題,為孩子順利地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集體教學的時間加長,會提出一些與小學教學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這些對明明來說,都要去適應。
2.幫助明明建立與新環境相適宜的秩序感
(1)教師一方面要多關注明明的舉動,同時對于明明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并明確地告訴他錯在哪里,應該怎么做。教師此時不適合說一些反話或是隱語,因為年幼的孩子有時并不清楚教師話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對孩子要說大白話,尤其是對明明來說,他對新環境的熟悉程度還不夠,對新班級一些具體要求還沒有清楚的意識,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級環境,現在班級的要求要嚴,這樣對他來說適應就更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同伴中給明明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鼓勵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學習,實際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體化。
(2)對于明明時常因為好奇心而違反了紀律.一方面不妨告訴他,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應明明,等老師上完課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須要認真聽講。在這里筆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給孩子玩的,只是作為純粹的裝飾品就失去它對兒童的意義了。
(3)教師要有耐心,明明的特點使得他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明明違規要不厭其煩,反復提醒,不能因為急躁而時常出言不慎。
(4)對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經產生的消極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師要有勇氣尋找合適的機會,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向孩子解釋是自己太生氣才會這么說,這樣說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不理睬明明,應該想辦法幫助他才對。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同時,讓孩子學會去關心別人。
(5)教師要善于將集體力量用到積極的方面,可以鼓勵孩子們幫助明明取得進步,讓大家一起監督明明,在明明取得進步時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錯誤時指出錯誤之處,并幫助他改正。讓明明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同伴的友愛,逐漸被新集體所同化。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0
在電子白板課題研究的大環境下,我們教研組開展教學活動觀摩及研討。針對電子白板運用于幼兒園各領域是否能夠優化教學,真正服務于教學進行實踐與探討。本次研討,我們以大班美術活動《我喜歡的房子》為例,重點研討白板運用于藝術活動的優勢,以促進教學及幼兒發展。在本次活動中,周婷婷老師利用電子白板教學豐富了幼兒的欣賞與體驗,有效促進了幼兒想象與表現。
案例描述(一):
演示課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磚房—樓房。
師:你們知道以前人們都住在什么樣的房子里嗎?
幼:不知道。
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來看看,以前人們住的是什么樣的房子。(演示第一組課件圖片,幼兒邊看邊說:“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是樓房。”)
教師小結:在最原始的時候,沒有房子。人們為了不受到野獸的傷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開始住上了泥墻草房子,可這樣的房子不結實,下雨的時候,又會漏雨;于是人們又發明了制造了磚瓦房,可磚房子看著不夠美觀,而且占地方,于是人們又開始蓋起了高高的樓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住的房子也越來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師先和孩子們欣賞“遠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變歷史,孩子們從圖片的演變中感知房子從最初的山洞逐漸演變到如今的高樓大廈,這是對房子本身存在的意義的了解。老師在播放圖片時采用一些功能,幫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關注房子這一主題,如:聚光燈的使用。這也使得孩子們對活動興趣更加濃厚。
案例描述(二):
演示課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師:你們知道嗎?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種各樣的,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以課件圖片展示:吊腳樓,蒙古包,四合院.....
教師: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嗎?他為什么要建成這個樣子?
幼兒:那是木頭房子。
教師:這個木頭房子為什么下面一層是空空的,只有幾根柱子撐著呢?
幼兒:不知道。
幼兒: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教師小結: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蟲,而且氣候比較潮濕,他們就設計了吊腳樓。他們住在吊腳樓里,不僅可以防蚊蟲,而且通風干燥;蒙古族的人們就住在蒙古包里,因為他們經常要為羊、牛、馬等尋找牧場,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們搬遷;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熱鬧。
案例分析:
在第二階段的欣賞中,幼兒欣賞的積極性很高,但能夠完整講述的并不多,這和我園周邊環境和家庭都是有關系的,孩子們知識面相對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們沒有見過的。幼兒多數能講出房子的'建構材料,但對名稱卻不一定能說出來,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過圖片和老師的講述,幼兒能夠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動前做好知識鋪墊,活動效果將更好。
案例描述(三):
演示課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師:“一些設計師為了追求美觀奇特,設計出了各種形狀奇特的房子,我們快來看看吧!”
師:這個房子像什么?
幼兒1:像鳥窩。
幼兒2:對,就像小鳥的家。
教師小結:這些設計師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他們設計出了形狀不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
案例分析:
老師在這個環節,給孩子們欣賞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建筑”——旨在拔高,引導幼兒發現其構思的奇妙之處,引發幼兒的想象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都很興奮,大膽地猜測、想象“房子像什么”。老師選的建筑也比較有代表性,比如:北京的鳥巢、悉尼歌劇院等,這些造型特別的建筑讓孩子們興趣濃厚,最后設計出來的作品也體現了“想象與表現”這一宗旨。
從這一次的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出,周老師在使用白板輔助教學后,教學效果更好了。《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重在欣賞、感知、體驗,而后是想象與表現。周老師用三種圖片的欣賞,給與了幼兒充分感知的機會,從“遠古的房子”到“現代的房子”;從“西南山區的吊腳樓”到“內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最后還有各種時尚建筑、標志性建筑。孩子的認知過程是豐滿的、豐富的。這為孩子打開了想象的大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為孩子的藝術表現做好了鋪墊。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1
最近,我班區角“超市購物區”熱鬧極了,孩子特別喜歡上超市購物,小朋友購物付款時,小明不小細心撕破了陽陽一張壹佰元的紙幣,陽陽汪汪地大聲地哭喊起來:“恩,恩,我的錢,我的錢被撕破了。”頓時,小朋友紛紛都擁擠而來,要瞧個究竟,教室里小朋友議論紛紛起來,你一句,我一問。小明說:“這張壹佰元是紙做的哦!”陽陽說:“紙也可以做錢呀?”“太好了,我也回家要做很多很多的錢,可以買好多玩具啦!”章強笑著說道。孩子們也被撕破的紙幣產生了濃厚興趣,我就回到孩子們旁邊對他們說:“你們想知道紙是怎么變成錢的嗎?”有的孩子甚至到別的區角去找和紙一樣材料的東西,表現出對紙的強烈好奇心。王小朋說:“紙可以做成錢(紙幣),紙的用處可真大。”棒棒說:“那紙還能做什么呢?”等等問題。
看到幼兒對紙如此的興趣,因此,我及時地捕捉到幼兒對紙的這個興趣點,我準備圍繞著幼兒提出的各種各樣有關紙的問題,與幼兒一起,并且發動家長搜集有關紙的各種資料,于是,一個紙的探索型的主題活動就在小朋友的疑惑中產生了。看到孩子們對“紙”這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一番的爭論,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契機,在幼兒對紙產生興趣的基礎上,若讓孩子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加深幼兒認識對紙的理性分析是極其有價值、有意義的'。我認為開展這一主題活動,可以讓幼兒實際參與“紙”的探索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并能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也是符合新《綱要》有關科學領域的要求。于是一個《紙的妙用》主題活動就在小朋友們質疑中產生了。
紙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品,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更不能缺少紙,而幼兒只知道平時常見一些紙的名稱和用途,但對紙的特性、由來等知識了解甚少,通過開展一系列關于紙的活動,不僅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而且也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觀察的興趣,幼兒在探索“紙”的過程中,也不斷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探索力、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造力、合作意識等也能得到發展。
一、紙的由來
主題確立以后,幼兒開始了探索關于紙所有紙的活動。由于此次活動是由幼兒自主發動的,因此,幼兒的興趣高、也表現的很積極。幼兒在教室環境布置中,自主找有關紙做的圖片、幼兒看到了各種各樣紙的同時,明明說:“這些漂亮的紙到底怎么來的呀?”怎樣做成的?等出現了這些問題。一下子孩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朋友幾乎陷入了一個困境,每位幼兒的心理都被隱藏著這個謎團。
此時,如果讓幼兒直接找資料或詢問家長得到答案,將大大縮短了幼兒自主探索的過程。于是,我先讓幼兒通過尋找去獲得知識,這對于幼兒來說,將能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
正在這時,明明站起來說:“聽我爸爸在《十萬為什么?》這本書有說到紙好象是有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蔡倫。”于是,冷靜的教室一會兒就活熱起來,亮亮說:“對,對,我媽媽也對我說了,紙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小紅說:“老師以前的紙和現在的紙一樣嗎?”接著我說:“那紙到底是不是古人蔡倫造出來的,是怎么造的呢?還有現在我們用到的彩色紙又是怎么來的?”下午,我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查資料或到圖書館找資料、問長輩等活動。老師和你們一起找翻閱圖書,上網找資料,看誰先找到答案。此時此刻,又一個謎團產生了。
《綱要》中指出“選擇與幼兒認知特點相適應的生活基本物品,通過比較、分析物品的演變,感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此時,如果老師馬上給孩子答案,孩子便失去了一次探索的機會,所以,我先讓孩子去發現問題,并自己去找答案的習慣,降低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探索力,以免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
第二天早上,我發現小朋友對紙的興趣就更加濃厚興趣,此時,有的家長從網上下載了蔡倫的圖片,與以前在樹皮上寫的字,及龜殼上寫的字,還有以前紙的制作過程圖;就在這時,我請孩子們觀看VCD光盤《造紙的過程》,小朋友帶著疑惑的心,所以,聽得就更加認真了!同時,我說:“你長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和蔡倫一樣發明更多對大家有益的東西呀?”大家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通過這次活動,我便和幼兒一起學習,認識了蔡倫,了解了沒有紙人們是怎樣記錄的和以前紙的制作過程,并告訴幼兒現在制作紙是多么的省力、便捷,幼兒也了解到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從中,幼兒不但自己學習了解決問題,而且對周圍事物產生了興趣,小朋友也喜歡觀察事物,通過提問、學習,也了解知道了紙用樹皮、植物的根、莖、葉等加工而成的。與此同時,在這個活動中我講述蔡倫的發明又借機教育小朋友要多看,多學、多問,善于觀察、學習,認真學好本領,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2
上午學習活動后,我安排孩子喝水、小便,突然暄暄跑過來告狀:“洪洪把水倒在周周身上了。”接著周周走了過來,我一看,她的褲子濕了一大片,我氣沖沖地趕到杯架處,見洪洪正站在旁邊,就大聲地問了一句:“洪洪,是不是你把水倒在周周身上的?”洪洪一聽,馬上耷拉下腦袋,一副灰頭灰腦的樣子。見他這樣,我知道準是他干的,錯不了,真想對他狂轟亂炸一番。可見到孩子被我嚇得那個樣子,突然感到自己的態度有些過激了,于是強忍住自己的火氣,用平穩的聲音問他:“為什么把水倒在周周身上?”誰知他只是耷拉著頭不說話。我只好轉而問周周怎么回事。
沒想到周周倒很客觀地講述了事情了經過。原來周周解完小便要走出來時,洪洪拿著杯子正在和同伴說笑,一只手興奮地揮舞著,不巧剛好碰到從身后經過的周周,男孩力氣大,一下就把他推進小便池了,幸好人沒什么事。周周說完事情的經過,還補充了一句:“他沒看見,不是故意的。”我再問洪洪是不是這樣。見到受害者這樣為自己辯解,洪洪抬起頭點了點,說了幾句,還感激地向周周看了一眼。看到這些,我剛才的火氣全沒了,剩下地是自責與羞愧。
孩子們年齡小,往往不會自己去解決他們之間產生的矛盾,所以經常出現“告狀”的現象。洪洪這個孩子做事比較莽撞,所以常成為被告的對象。聽得多了,不禁使我有些不耐煩了,加上今天這事件的“惡劣性”,所以我一開始就沉不住氣了。但這對于一個老師來說是多么的不應該,瞧瞧洪洪被我嚇得樣子就知道了。雖然我馬上意識到,進行了糾正,但孩子已經不敢再開口了,我是多么的'失敗。
是周周的寬容給了洪洪解釋的勇氣,他的寬容也給我上了一課。作為老師,無論遇到孩子們告什么“狀”,都應冷靜下來,多問問為什么。對孩子說話要講究方式,盡量保持平心靜氣,耐心聽孩子們訴說,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些無心之過。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3
案例實錄:
在吃完午飯后大部分小朋友在安靜的閱讀書本,這時,聽到了幾個小女孩吵架的聲音,老師便走了過去,是珂珂、雅涵、嵐嵐在爭執,老師問:“發生了什么事情?”雅涵:“珂珂背地里她叫嵐嵐不和我做朋友,但是老師說過的,大家都是好朋友的,而且我也沒做錯什么啊。”老師說:“你們現在已經長大了,有自己交朋友的想法,老師也想和你們做好朋友,你們自己看看怎么解決好嗎?”這是珂珂就哭了,嵐嵐見狀也哭了。
時間到了下午,小朋友在吃午點,珂珂又和另外一個小朋友發生了矛盾,老師看見了,但是沒有過去干預,讓孩子們自己處理了事情。在離園的時候老師將珂珂今天在園的表現悄悄告訴了媽媽,讓她回家留意珂珂的情緒。
晚上珂珂媽媽回到家就悄悄給我打電話了,說珂珂回到家就抱著爸爸哭訴在幼兒園小朋友都不和她做朋友,她沒有朋友了。
案例分析:
經過了和珂珂媽媽的電話溝通,將在幼兒園這幾天發生的事情都一一和媽媽說了,媽媽就回憶周末的時候的一件事情,珂珂和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姐姐發生了矛盾,姐姐已經上小學了,用小學的方式去處理和珂珂的感情,就教唆另外一個好朋友不和珂珂做朋友,一直到分開回家都沒有和好,當天下午回到家珂珂就哭得稀里嘩啦,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著,一直在很傷心的和爸爸媽媽述說自己沒有朋友了,一來幼兒園就會接連的出現剛才案例中出現的各種糾紛,珂珂是一個懂事的小朋友,對朋友都比較重感情,情商較高,現在是已經滿了六歲,對于這種感情上的處理都會比較的重視,有自己的'交友方式,在對于姐姐的事情對她的傷害特別大,她就模仿姐姐的方式去留住自己的好朋友,所以就去挑唆嵐嵐不和雅涵玩。
措施方法:
和珂珂媽媽聯系了以后,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就和珂珂的媽媽一起商量讓珂珂打開心結方法,珂珂的心結還是姐姐的感情破裂了,所以讓媽媽和姐姐的媽媽取得聯系,在聚會一次,讓她和姐姐能夠和好如初,這樣她才能不再為失去沒有的事情焦慮,珂珂媽媽決定讓珂珂在家休息調整兩天,在周一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在來參加,那時珂珂和媽媽一起選購了很多零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這樣很快大家又歡聲笑語起來,珂珂和雅涵、嵐嵐擁抱在了一起,都說大家要永遠的做好朋友。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4
兒童體檢站里還是向以往一樣吸引了很多孩子,醫生們帶上帽子開始了今天的工作,體檢的孩子拿著體檢卡開始體檢,每一個孩子都很投入。
“請問,牙科是這里嗎?”一位可愛的客人老師也加入了今天的體檢隊伍。“是的!”做“牙科醫生”的奇奇有些吃驚,但還是大方地回答老師。“那怎么檢查呢?”“請你嘴巴張開!”奇奇認真地回答。看到客人老師有些“調皮”地動著嘴巴,奇奇鄭重地命令她:“嘴巴長大,不能動!”然后,他用手電筒往她嘴里照了一照,然后嚴肅地說:“你的牙齒有點臟!”“那怎么辦呀?”“你要每天刷兩次牙,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可是,我每天刷三次牙,中午我還刷牙呢?怎么辦?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你應該這樣刷牙!”說著,奇奇拿著牙模認真地教客人老師,最后,還不忘提醒一句:“以后要少吃甜的東西!”
反思:
今天,孩子面對客人老師的時候,能如此從容、大方,讓我真的為我們的孩子拍手、喝彩!在喝彩的`同時,我更肯定我們的區域游戲是孩子喜歡的游戲,它給我們孩子帶來各方面的發展。
一、區域游戲就像是一個迷你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能夠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在區域游戲中,大家要玩得開心,就會有許多大家都要遵守的規則,每個孩子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必須要學會適應、調整,從而讓同伴接受。
二、區域游戲能夠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我們自上個學期開始研究區域游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明顯增強,很多內向、膽小的孩子現在也能從容、大方地與大家交往。今天孩子們在游戲中的表現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揚。
三、區域游戲讓孩子積累各種有價值的經驗。在我們的區域游戲中,我們將很多有價值的主題經驗、生活經驗自然融入和滲透,讓孩子在輕松、有趣的游戲情境中積累經驗。例如在我們的兒童體檢站中,我們創設了耳、鼻、眼、牙、內科等區域,每個區域中將一些帶情趣性的認知內容合理投放,在眼科我們投放了視力表、顏色識別卡(類似色盲檢測卡)、練眼力、找不同等,在耳科,我們投放了聽聲音猜動物、聽音計數、猜樂器等,在鼻科投放了辨別各種氣味的材料等,孩子在模擬體檢情境的同時,又學到了很多本領。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 15
觀察目的:
1.嘗試大膽舉手發言,不害怕。
2.主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自信心。
觀察情況記錄與分析
片段:在今天的語言活動《看云去》開展之前,我把小靜請到了身邊,拉著她的小手,親切的與其交談。我問:“小靜,喜歡上管老師的課嗎?”她微笑著點點頭,“管老師可喜歡小靜上課時認真的樣子呢,管老師一直希望能看到你舉手發言,好想聽小靜回答問題,你愿不愿意呀?”她說:“愿意。”“恩,管老師最喜歡在課上積極動腦,大膽舉手發言的孩子了,你認真聽清問題,想到了什么就可以舉手說,大聲的告訴大家,即使說錯了也沒關系,只要你愿意大膽地表達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嗎?”她點點頭。
在活動中,當問及:“你剛才看到的云是什么樣的?像什么?”和“如果請你把云朵畫下來,你準備怎么畫?”時,小靜也積極舉手,終于能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大大的突破,我及時用她喜歡的圖形寶寶獎勵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分析:小靜是個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平時就默默無聞,多數只與固定幾個幼兒交流。在教育活動中,更難見到她舉手發言,有時被點到名字后,就一副害羞的樣子,站著不說話。平時我也力圖不斷的引導她大膽回答,卻多是以失敗告終。
指導策略
1.我為她的進步感到欣慰,當然今后我也會繼續持之以恒地鼓勵支持王靜,幫助她形成積極動腦,大膽表達的良好習慣。相信她的自信心會在教師的一再鼓勵下逐漸建立,教師要密切關注孩子的不同發展、表現、需要,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支持,才能促進孩子的有效發展。
2.借助這個實例,鼓勵教育其他不敢大膽表達的孩子也要積極勇敢,參加各項活動,增強自信心。
一、案例現象楊帆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愛,但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著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老師不注意,拿著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涂亂畫,要不,就拍著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老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潛力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結巴巴說不清楚,有時直接說“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潛力特差,能夠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媽媽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么東西都很感興趣,而且,我們那里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因此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并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于他人的行為。
㈡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會,因為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說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每一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楊帆畫畫時的表現,我讓潛力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涂色。并與家長取得聯系,在家多為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里涂涂畫畫,培養他的興趣。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說話結結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復其他幼兒的回答,并時常找機會讓他在群眾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復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進步。還有,午睡起床,讓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向他豎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對他來說,已經很拿手了。
此刻楊帆已有了可喜的進步。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老師的范畫進行勾線,還能透過想象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幼兒園大班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小學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通用7篇)07-11
美美的成長檔案案例12-31
企業文化創新的案例08-10
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案例11-09
面試類型及應對技巧:案例面試07-19
幼兒園中班升大班寄語07-18
家庭消費調查報告案例12-31
高考大綱分析02-03
幼兒園大班家長意見80句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