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綠刺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在治療某些疾病上有著很好的幫助,因此在對草藥選擇的時候可以放心進行,凍綠刺是一種對于我們不陌生的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凍綠刺的`功效與作用,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別名】
鴨屎樹、野苦楝子、洞皮樹、臭李子、老鶴眼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圓葉鼠李的莖葉、根皮。夏、秋采收。曬干。
【原形態】
落葉灌木,高達2米。枝灰褐色,分枝多,小枝細長,具白色細柔毛,枝端銳尖成刺。葉互生或近對生,紙質,倒卵形或近圓形,長2~4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有短毛茸,主脈及側脈3~5對在下面突起,脈上著生較密毛茸;葉柄長0.3~1厘米,密生短毛茸,有淺溝。小花生于葉腋,聚傘花序;花瓣及雄蕊著生于花盤的邊緣;子房上位,花柱2裂。果實近球形。種子扁圓形,黑色:有光澤,基部有黃褐色斜溝。花期春、夏。
【生境分布】
野生于山坡叢林間。分布東北及長江下游各地。
【性味】
苦澀,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
殺蟲,下氣,祛痰,消食。
【附方】
治寸白蟲:凍綠刺莖葉四錢,柿樹根三錢,陳石灰一錢,水煎服。
【摘錄】
《*辭典》
【出處】
出自《湖南藥物志》。
拓展:烏梅的功效作用
別名:
酸梅。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落葉小喬木梅的近成熟果實,經煙火熏烤干燥而成。多為栽培。
產地:
主產于四川、浙江、福建、廣東此外湖南、湖北、貴州等地亦有生產。
性狀鑒別:
烏梅呈不規則的圓球形,直徑1.5~3厘米。表面黑褐色,皺縮不平,一端有凹臍狀果柄痕。果肉柔韌,可以與果核剝離。核堅硬,類球形,黃棕色,表面不平滑,有多數麻點小凹坑,肉含種仁一粒,與杏仁相似,氣特異,果肉味極酸。
以個大,肉厚,黑褐色為佳。
主要成分:
含檸檬酸、固緇醇和齊墩果酸樣物質。
功效與作用:
斂肺、澀腸、生津,其原理為鎮咳、祛痰、消炎、止瀉、解熱,并有下列作用:
1、抗菌,能抑制痢疾桿菌等腸道致病菌和乙種溶血性鏈球菌。
2、抗真菌體外試驗對絮狀表皮癬菌有較強抑制作用。
3、抗過敏,能減低試驗動物蛋白質過敏性休克的死亡數目。
炮制:
生用或去核用肉及炒炭。
性味:
酸澀,溫。
歸經:
入肺、脾、大腸經。
功能:
斂肺,澀腸,生津止渴,安蛔。
主治:
久咳、久瀉、久痢便血,蛔厥,煩渴,嘔吐等癥。
臨床應用:
與五味子略同,但止痢、止血的效力勝于五味子。
1、用于止痢。主要取其能收斂止瀉,但其抗菌作用也不容忽視。烏梅對久痢(尤其血痢)較為合適,因久痢常會傷陰,出現口渴、咽干,甚至加雜咳嗽等癥狀,烏梅(用炒烏梅或烏梅炭)在止瀉的同時,又能生津止嗽,常配川連、黃芩、茯苓、銀花等。
2、用于治消化不良、胸脘痞滿,取其有健胃作用。常配山楂、神曲、川樸、砂仁。
3、用于安蛔止痛。對于由蛔蟲引起的腹痛,烏梅為常用之藥,例如治膽道蛔蟲癥常用烏梅丸。一般驅蛔蟲配檳榔、榧子肉。前人認為蟲得酸則安,烏梅味酸澀,故能治由蛔蟲引起的腹痛。現代研究未發現烏梅有驅蟲作用,但發現烏梅對腸管運動有抑制作用。可能因此而有助于解除腸管和總膽管痙攣,使蛔蟲退出膽道。
4、用于止血。不僅能治便血,且子宮出血,表現血虛而口干渴者,亦宜用烏梅炭,配當歸、阿膠、白芍等。
5、外用烏梅膏治胼胝、雞眼。先局部用熱水泡軟,煎去雞眼老皮,然后涂藥,紗布包扎,24小時換藥一次。
使用注意:
1、烏梅收斂,故外感、熱滯,表邢未散者不宜用。
2、烏梅味酸,胃酸過多者慎用。
用量:
3~15g。
【凍綠刺的功效與作用】相關文章:
凍青葉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3
凍綠葉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3
刺海松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09
刺糖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0
刺通草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09
刺葡萄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09
老鼠刺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2
刺黃柏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4
刺菱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