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業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這一個詞,我們經常提到,近年來,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識非常必要,只有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才懂得如何排遣不良情緒,解決煩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職業心理健康論文,歡迎閱讀。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分析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體上呈現一個良好的 發展 勢頭。根據全國各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評和調查 研究 顯示,高校多數大學生擇業心理還是比較穩定的、健康的。這主要表現為有較高的智力水平,有強烈的求知欲;有穩定情緒,樂觀自信,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滿懷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頑強、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統一,敢于競爭,努力向上,積極進取;有較完善的自我意識,能較好的認識自己;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對 社會 現實有比較客觀的認識,適應性良好。隨著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學生的擇業環境、擇業理念、擇業途徑、擇業方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學生擇業心理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擇業標準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擇業過程,大學生對擇業理想抱有不同的擇業期望值,大學生的擇業標準和價值取向也呈現出多元而復雜的特點。如:有的畢業生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有的畢業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畢業生把就業地區放在第一位;有的畢業生把單位性質放在第一位等等。在當前大學生多元的擇業價值取向中,有兩個取向最為突出,一是畢業生普遍看重經濟待遇,關注生存條件;二是擇業時越來越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在普遍關注的兩個 問題 當中,除了就業單位待遇外,更多考慮的是個人興趣、愛好和專長的發揮。絕大多數畢業生認為“事業使生命之樹常青”,他們懂得只有將職業價值與個人需要、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有機結合起來,一切從實際出發,去認識職業,去認識自己,才能在擇業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擇業意識市場化,競爭意識不斷增強
大學生擇業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受到個體心理、群體心理以及社會心理等因素的 影響 與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高校就業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學生參與就業市場自由選擇職業的心態已經成熟。絕大多數學生能正確的認識與分析當前就業形勢,調整好擇業心態,主動地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擇業意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市場經濟不僅使物質資源配置趨于優化,也使人才資源的配備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社會對人才資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動地接受高校供給,而是根據自身的客觀需求吸收人才。與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大學生擇業意識也市場化了,具體表現在擇業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明顯增強。從近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有些大學生不再是畢業前半年左右開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學就開始考慮和運作;還有一些大學生,他們在尋找職位時,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專業需求狀況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他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 現代 社會是一個競爭的 時代 ,競爭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沒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就不可能立足于社會,更談不上成就一番事業。
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1.加強組織管理,促進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 ,從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的組織管理模式來看,多數高校的組織機構由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與心理輔導部門聯合組成,通過開始《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生涯規劃》等課程,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并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同時通過政策咨詢、心理測試、學術講座、網上就業指導等多種教育渠道,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服務。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業心理輔導工作的 內容 、形式、 方法 都很零碎,缺乏系統性和 科學 性,教育途徑分散、單一,很難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勢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機構,明確責任,落實各項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務“一體化”相結合的組織保障體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計劃地、系統而科學地開展。首先,高校應努力構建一個立體化、專兼結合、多元化組合的工作服務體系。具體而言,就是從校領導到學生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各院系部,再到專兼職心理教師、學生輔導員、任課教師,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從不同層面、角度、不同渠道開展擇業心理教育與咨詢工作。通過各種力量的相互協同工作,來實現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工作整體優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學生擇業的服務體系,積極整合教育資源,拓寬其服務功能,提高其服務水平,樹立“以人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的服務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引導,才能推動高校就業心理指導工作逐漸步入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2.加強活動管理,促進學生主體自育。
高校要加大對大學生擇業活動的宏觀控制力度,準確地把握就業心理健康 教育 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組織管理效能的同時,又要注重發揮受教育者主體的自育作用。對高校大學生而言,他們既是就業心理輔導的客體,也是就業實踐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表現在主體教育的過程中。從教育過程上看,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課外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不僅提高了大學生參與活動的趣味性與實踐性,有助于把課堂上學到的 理論 內化,更能發揮大學生主觀的能動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如學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 研究 會”、“心理健康俱樂部”和“就業輔導自助協會”等形式的大學生自我教育組織,通過“大學生懇談會”、“大學生座談會”、“個人成長小組”等自助形式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斷完善自我、充實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多注意啟發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多注意引導學生參加心理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 發展 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等形式,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調適的基本 方法 ,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增強學生適應 社會 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 問題 ”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就業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3.加強實踐管理,促進教育效果延伸。
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大,大多源于認識的偏差和對擇業實踐適應的不良。只有社會、學校和就業指導部門來共同關注并采取相應的輔導對策,實施正確有效的引導,才能排除大學生在擇業時出現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順利的走向工作崗位。通過對大學生擇業實踐全過程的心理監測與指導,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調適的能力,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從容地面對擇業求職。一是充分發揮學校各種社團、協會的功能,組織學生參加對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二是抓住“尋崗”這個環節,樹立“獨自尋崗,戰勝困難”的大學生典型,對大學生擇業時的自我表現實行 科學 的引導,使之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能主動地調整擇業期望值,能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讓他們順利度過接觸社會之初存在著的自卑、怯懦、自負、焦慮等心理狀態的不適應期;三是加強專業社會實踐過程的管理和考核,組織專業教師、輔導員和“兩課”教師對大學生的綜合性實習進行指導,對大學生實行“模擬就業過程”的演練,培養大學生與人相處、共事、合作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四是做好社會角色轉變的心理準備,使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主觀能動性,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成為有良好競爭心理準備的人,自覺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總之,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理念、培育良好的擇業心態、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畢業生的順利就業,還有利于促進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興國戰略的順利實施。伴隨著高校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普及開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將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而不斷地豐富。應該說,這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還有待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調動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力量,開辟各種教育渠道,運用各種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探索與實踐。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高校畢業生必須更新就業觀念,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和保持良好的擇業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擇業行為,積極把握擇業機遇,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職業心理健康論文]
【職業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08-27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論文10-07
大學心理健康論文200005-28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8-05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8-02
心理健康的論文范文11-28
論審計職業道德論文11-11
法官職業道德論文08-09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論文10-10
有關心理健康的論文模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