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23 12:10:25 學人智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梁,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授課老師又是如何琢磨教學設計案例的呢?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首先談談教學設計案例中的優點:

一、注重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案例中的教學緊扣課文中的主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討論交流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例如,先找出課文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以及針對評價父與子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等重點語句,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再指導學生抓住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等等描寫父子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學生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第一課時的第三教學環節中,教師針對不同語句、不同語境、要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都向學生提出討論。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且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語氣。

三、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

“討論交流”是培養學生言語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案例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環節中,教師設計了八個“討論要點”來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全面地理解課文。這說明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課文的能力。

四、重視生字詞的教學

生字生詞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第二課時生字新詞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再讓學生范讀生字,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結合本課生字的特點、以及針對學生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容易寫錯的部件,進行具體的訂正和指導。并對“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破爛不堪”“挖掘”等生詞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理解,可見教師對生字生詞教學的重視。

五、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對父愛母愛的體會

在第二課時的第三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先背一背古詩《游子吟》,在讀背中感受平凡而偉大的母愛,再讓學生說說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為我們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學生動手寫寫,并與同學交流。把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體會父母的偉大而無私的愛。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會有它的不足之處。在發現本教學案例優點的同時,我也發現了它的一些我自認為的不足之處。

第一,案例中的教學過程違背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

在第一課時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以“討論要點”貫穿全文,整節課在組織學生討論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該用怎么樣的語氣來朗讀,并且只是討論而討論,沒有給予學生去親自進行朗讀體驗的機會和時間,完全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權利,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本人認為,應該在學生明白應用什么樣的語氣朗讀后,立即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并指導學生讀出恰當的語氣,讓學生在具體的朗讀體驗中,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第二,案例中的實際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環節設計不符,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原則,還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例如,在第一課時的第二教學環節中,環節設計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本沒有朗讀課文的機會,只有“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初讀課文”的機會。所以我認為本教學環節應該改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更恰當。而在教學環節三“引導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中,教師在引入教學的談話中說:“我們要披文入情,以讀促思,在讀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讀得恰到好處”,而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卻以“討論” 為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圍繞著教師提出的八個“討論要點”在教師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針對相關的內容和重點語句應用什么樣的語氣來朗讀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并以教師的提問和小結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給人以“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感覺,不僅違背了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還違背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原則。

第三,沿用已被摒棄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

在第二課時的第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并說說每段的大概意思。這樣的教學要求是已被摒棄了的老教法,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并說出段意,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其實在此教學環節中,安排學生用適當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會更好些。

第四,課外作業安排與課時教學內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課時的課外作業——“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表面上看是在為下一課時學習生字新詞做準備,但實質上與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脫節,不匹配,不利于學生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復習鞏固。而第二課時的課后作業——“完成課后的1至3題”與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相脫節,并且課后練習題2已于第一課時的“討論要點三”已經進行了具體的討論交流,不必再作為課外作業來布置給學生;而第3題——“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應安排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前或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更恰當。

以上是本人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反思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案例,我自認為是不太滿意的。但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反思中,我在發現別人的長處和不足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06-23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設計10-2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09-16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2)08-07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案10-20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精篇版)(3)08-19

父與子作文11-15

學生作文:父與子11-24

父與子閱讀答案08-11

情感美文(父與子)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