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工具,它最大的特點是一目了然,框架清晰,對讀書過程中的分析、總結、分門別類有很大的益處,看看下面的關于思維導圖讀書筆記吧!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1】
讀書筆記是非常有助于閱讀后思考的一種方法,由于寫的過程相對較慢,而思考相對較快,則在寫的過程中,頭腦可以圍繞該主題進行有效的思考,同時,寫的過程也是理清思路的過程
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有很多的益處,在此簡單列舉一下:
1、建立各學科思維導圖,有效避免寫作重復。
如果每一本書的某部分內容單獨寫文章,很容易產生大量的重復,如果建立了不同學科的思維導圖,則將不同書籍的同類別知識放入同一導圖的相應分枝內,能夠有效避免重復思考。
2、思維導圖有效促進深入思考。
由于已經建立了不同學科的思維導圖,當有新的東西出現時,自然放入相應導圖之中,這時您可以將過去思考過的東西與現在發現的知識相對比,對知識的全面認識將有效提高,同時這種全面性將有效促進進一步深入思考。
3、讀書筆記制作便利
您可以讀完一本書后,在導圖中建立一個分枝“雜項”,之后將不同章節的摘抄全部錄入到該分支中,在之后的整理過程中,通過拖拽就可以很自如的放入相應分枝,形成系統化框架
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方法。
1、閱讀書籍
如果是理論性書籍,很多情況下前后章節連續性不是很強,可以讀完一章之后進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體性較強的書籍,并且在短時間內可以閱讀完成,可以讀完全書一并制作思維導圖,這個大家根據實踐情況和書籍難度自行判斷。
2、構建書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將書籍的目錄錄入到思維導圖中,也可以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錄入。主要的目標是將書籍中您最重視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維導圖中。
3、錄入摘抄和重點內容
將書中的重點論證部分錄入思維導圖,同時將自己摘錄、勾畫的部分錄入,這個時候不必變更書中原句,簡單的錄入即可。這時有兩種內容,第一種是和書籍框架及論證有關的,放入導圖的對應分支下;第二種是與框架無關,但您認為很好的話,您可以在導圖中建立一個“雜項”的分支,將所有內容統統扔進這個分支下。
4、調整分類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純粹和作者有關的東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絕對關心作者或者本書的思維框架如何,但是在書中您可能關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您更加關心如果做分析閱讀,如何做檢視閱讀,如何做主題閱讀,那么您可能要做三個主要的分支。或者您在讀《麥肯錫工作方法》時,至少我更加關心麥肯錫人的工作步驟,那么就做一個工作步驟相關的思維導圖——重點不在于作者是如何寫的,重要的是你關注什么!另外,就算您希望了解作者或者本書的思維框架,基本上來說您前面根據目錄做出的書籍框架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并不是您理解到的框架。在這個步驟中,根據您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個全書的框架。
5、將內容和論證放入相應分枝中
您已經完成了整體框架的構建,現在是細化的時候了。幾乎所有的思維導圖都提供了拖拽功能,這時,您可以很輕松的將前面錄入的內容拖入相應分支中去。
6、細化每個分支的邏輯性和語言
現在框架已經有了,每個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內容,但是每個獨立分支下的邏輯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將書中原話轉變成您自己理解的話語,盡力簡化!同時,將這些句子的邏輯關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時您就有了一個層次、邏輯清楚的思維導圖了。
7、處理“雜項”中的內容
大家沒有忘記雜項中還有很多內容吧,處理一下這些句子,將它們變成你的話,作者怎么說的重要,但是永遠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這時,您可能會發現有些內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東西則和全書整體框架或者您關注的內容并不相關。
8、將“雜項”內容歸檔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復提到,大家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我在用思維導圖來做,比如管理一個專門的導圖,日常雜項一個導圖,談讀書系列一個導圖。將雜項中的內容分門別類的歸入這些導圖中去,不必太過在意構架和體系,您可以同樣在它們中建立雜項,扔進去就OK了,等到您想用的時候再說,現在不過是一個搜集資料的過程而已。同時,最好注明該條出自哪本書和頁碼,不過我一般懶得做,呵呵。
9、重新審視和整理框架性導圖,或者,把它整個拆分!
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說前面所有的步驟不過是在為這個步驟做準備!您可能以前閱讀過相關方面的書籍,也做過相應的思維導圖,也就是說您的知識管理系統中已經有了這個部分的相關內容,現在將這本書的框架歸類進已有的知識管理系統中去。這時您會發現很多困難,因為這本書中的東西一定和以前的框架有很大的差別,您無法直接將這個框架直接放進去!您可以選擇將現在的框架拆分或者選擇將原來的框架拆分,總之,讓您在同一方面的知識成為唯一的系統和框架,而不是兩個!這個過程非常麻煩,但卻是收獲最大的時刻,因為您并不是在單純從一本書中獲得知識和能量,而是將您以前讀過相關類型的知識再次進行了一次梳理和思考。當您看到無數相關分支時,您很可能將本來毫無關聯的分支進行聯系,發展出非常新穎的想法,也可能由于幾個分支并列到同一項目下,順其自然的找到的突破的途徑。當您完成了這個步驟時,可以說,您已經基本將這本書中這次理解到的內容完全消化吸收了!
10、現在,欣賞一下您的思維導圖,然后去看場電影,聽會音樂,喝杯咖啡,或者,再拿起一本書……
這種方法適合于大多數的暢銷書,因為這些書大多沒有太難的東西,大多數知識需要的'并不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反省和思考,更多的是要求我們進行梳理,把現在閱讀的內容和原有知識體系進行融合,同時給我們一定的啟發,延伸出某些自己的東西。在前面的論述中,我沒有將最后一步列出來:落實到實踐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僅僅由于一本書說了什么就直接落實到行動中來,我會在主題閱讀中重點強調這一部分。
思維導圖為什么一定要手繪
3號在東莞的《思維導圖》培訓課程有位學員一再問我為什么手繪?用電腦畫圖不是一樣可以,而且電腦做過也記住了?我反問了一句,真的嗎?那好,那你就把電腦關了,什么先別說,手繪一張先再說。
等她真正開手繪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原以為頭腦已經記住的內容竟然沒有多少,要把原來電腦分支上面密密麻麻的內容,畫到一張A3的紙上根本沒有那么簡單!
思維導圖為什么一定要手繪?
第一,手繪是掌握思維導圖的基礎,透過不斷地手繪之后,可以快速的在我們的大腦內部建立神經連結,慢慢的培養一種放射性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思維模式。手繪的線條會給大腦留下很深的軌跡,這些軌跡就是大腦內部的電脈沖信號的通道。如果是電腦繪圖就不會有這樣的效果,這是因為電腦繪圖時,分枝是自動添加的,我們大腦記憶的信號是回車添加分枝和插入下一級分枝而已。
第二,用電腦繪制思維導圖的分支時,我們可以增加很多的分支,每一個分支的都可以無期限的延伸下去。而手繪會強迫我們做出總結和提煉,在一張紙有限的空間里面展示更多的信息,用更精練的文字表達清晰我們的思考內容,只保留最關鍵的最重要的信息在里面。
第三,在團隊學習方面,手繪會讓參與者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從而產生更多的創意;有更多的交流,彼此對新的想法和創意的產生過程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人際關系會更加的融洽,團隊意識更強,成員之間也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四,手繪能更好發揮大腦左腦和右腦的功能,讓我們的大腦做出更多的嘗試,無論是從線條的走向,圖案的添加,顏色的運用,還是整體內容的布局,都會促使我們的大腦做出更多的創新性的思考,有利于大腦潛能的開發和運用。
第五,思維導圖是大腦思維方式和思考內容的最好呈現方式之一,通過手繪會讓我們的大腦有更多的思考,在不同的內容之間尋找和創造新的連接,而且手繪更符合大腦的思維和記憶模式。如果是手繪過的內容,大腦的記憶會特別深刻,而通過電腦繪制的圖就沒有這樣特別明顯的效果。
第六,無論是采取什么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思考和創造工具是我們的大腦,是對我們的大腦潛能的開發,而手繪的思維導圖最符合我們大腦的思考模式和思維方式,還有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當我們用手繪思維導圖時,我們可以不再有外在的其他干擾,讓我們大腦是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這一件,從而成倍地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
……
手繪是掌握思維導圖的基礎,是更好的發揮思維導圖功能比不可少的技能。無論你的電腦應用的多么熟練,也請你經常的把你的電腦放到一邊,留出一段時間,拿出一張白紙開始手繪繪制一張思維導圖和你的的大腦做一次深入的,深層次的交流……
概念圖的定義要素和組織結構
概念圖的創始人Novak教授認為,概念圖是某個主題的概念及其關系的圖形化表示,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又可稱為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或概念地圖(concept maps)。前者注重概念圖制作的具體過程,后者注重概念圖制作的最后結果。現在一般把概念構圖和概念地圖統稱為概念圖而不加于嚴格的區別。
喬納森(Jonasse, D.)認為,概念圖是某個主題的一組概念及其關系的表示,它反映了人們對這一主題的認識。一張概念圖由節點和有標簽的鏈組成。節點代表某個主題的概念;有標簽的鏈表示概念間的關系,鏈的方向是這種關系的指向,標簽是這種關系的描述。兩個節點及其之間的鏈構成一個命題,命題是概念圖最小的意義單位。
比較概念圖的上述兩種定義,不難發現:概念圖表示了關于某個主題的一組概念間的關系。Novak的定義強調概念間的層次性,概念間的鏈沒有方向性,它的方向關系蘊含在層次關系中,這種概念圖常被稱為階層性概念圖。Jonasse的定義強調鏈的方向性,但沒有層次性方面的要求。
概念圖的四個要素
概念(concepts)、命題(propositions)、交叉連接(cross-links)和層級結構(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圖的四個要素。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規則屬性,通常用專有名詞或符號進行標記;命題是對事物現象、結構和規則的陳述,在概念圖中,命題是兩個概念之間通過某個連接詞而形成的意義關系;交叉連接表示不同知識領域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層級結構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同一知識領域內的結構,即同一知識領域中的概念依據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層排布,概括性最強、最一般的概念處于圖的最上層,從屬的放在其下,具體的事例位于圖的最下層;二是不同知識領域間的結構,即不同知識領域的概念圖之間可以進行超鏈接。某一領城的知識還可以考慮通過超級鏈接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料和背景知識。
概念圖的組織結構
“概念圖”是一種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系的網絡圖形化表征,也是思維可視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圖一般由“節點”、“鏈接”和“有關文字標注”組成。
節點:由幾何圖形、圖案、文字等表示某個概念,每個節點表示一個概念,一般同一層級的概念用同種的符號(圖形)標識。
鏈接:表示不同節點間的有意義的關系,常用各種形式的線鏈接不同節點,這其中表達了構圖者對概念的理解程度。
文字標注:可以是表示不同節點上的概念的關系,也可以是對節點上的概念詳細闡述,還可以是對整幅圖的有關說明。
思維導圖:創造高效的智能型企業
如果要選出時下國外最流行的企業管理工具?那么“思維導圖”無疑是其中最有競爭力的一種!
作為一種由英國著名大腦潛能和學習方法研究專家托尼·博贊創造的全新思維模式,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2.5億人在使用“思維導圖”。而在企業界,“思維導圖”也被許多大企業成功應用并且取得了想當出色的效果。在美國波音公司,使用“思維導圖”是波音公司
質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波音公司將所有的飛機維修工作手冊繪成一張25英尺的思維導圖,使得原來要花一年以上時間才消化的數據,現在只要短短幾周就可以掌握。僅此一項,就幫助波音公司節省了一千萬美元 照相記憶。而在美國Fluor Daniel公司,“思維導圖”已經是公司辦公的必備工具,公司用“思維導圖”來安排會議日程,做“頭腦風暴”,設計組織結構圖,記筆記和寫總結報告。有效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
面對上述的種種成功應用,我們不禁要問:“思維導圖”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神奇工具?它到底是如何為企業帶來成功的呢?
按照思維導圖創造者博贊先生的說法:“思維導圖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它結合了全腦的概念,包括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像、顏色、空間、整體等。透過心智繪圖,我們不但可以增強思維能力,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我們的聯想力與創造力”。其實簡而言之,思維導圖就是一種開發你的思維潛力、提高思維能力的簡單高效的工具。而在外研社最新出版的思維導圖系列叢書的中《“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做精神富人——獲取精神力量的十大路徑》以及《贏得他人——磨礪社交技能的十大秘笈》等書中,對如何利用思維導圖提升企業效率都給出了極為詳細的闡述。
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思維呈現出的是一種放射性的樹狀結構,而我們日常在總結這種思維時往往采取諸如1、2、3、4這樣的直線型方式,相互之間沒有關聯、沒有重點。而“思維導圖”則采取一種獨特的畫圖方式,將你的思維重點、思維過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間的聯系清晰的呈現的圖中。這種方式在處理復雜的問題時,一方面能夠顯示出思維的過程,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的理清層次,讓你掌握住重點。而對于那些整天面對各種復雜問題并且需要盡快作出判斷的企業來說,“思維導圖”的這種優勢就顯得更加明顯。
仍以上述波音公司為例,飛機不同部位導致的故障表現出的情況往往是相似的,熟練的工人可以憑借經驗判斷(經驗往往也會出錯),而新手則需要對照厚厚的維修手冊查找目錄,一一排除,最后找出問題,既費時又費力。而當波音將維修手冊繪成一張思維導圖后,不僅一目了然,而且不同數據間的聯系也十分清晰。維修人員在迅速找到問題的同時,還能根據與問題相連的部位找出可能潛在的故障。這實際上也是培養的員工的一種發散思維方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維導圖”不僅能夠幫助企業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理清問題的關鍵,迅速作出判斷,還能幫助企業預見到市場未來走向甚至是企業可能存在的危機,進而作出正確決策,使企業發展成高效的智能型企業,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發展
思維導圖科學依據初探
目前,“思維導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關于這個號稱“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給我們帶來的思維的革命,我們已經聽得不少。然而對于“思維導圖”的成因我們似乎還知之不多。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外研社最新出版的思維導圖系列叢書的第一部《“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中,便對“思維導圖”背后的科學依據進行一番探討,讓我們對這一工具的科學性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
我們知道,“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讓你的左右腦同時運作,將你的思維在紙上用圖畫和線條形成發散性的結構。而我們從生物顯微鏡上觀察大腦時也會發現,我們的大腦神經也是一個由中心向外發散的網狀的神經元,大腦的思維也呈現出一種發散性的網狀圖像。“思維導圖”也正是這種大腦思維的真實體現。因此,從表現形式上來看,“思維導圖”和大腦本身的思維方式是統一的。是一種利用大腦語言思維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腦自身的語言來思考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大腦的聯想與創造力。一張“思維導圖”就能使你的思維主次分明,邏輯清晰起來,更重要的是不會遺忘思維的每個環節。
其次,從支持“思維導圖”的科學理論來看,最主要的就是創造性思維理論、回憶功能理論。我們知道,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會使用不同顏色和線條。而顏色和圖像能讓你的大腦興奮。顏色能夠給你的思維導圖增添跳躍感和生命力、為你的創造性思維增添跳躍感和生命力。而與此同時,思維導圖中和中心圖像連接的不僅有主要分支,同時依次有二級分支以及三級分支。層次十分清晰。而由于你的大腦是通過聯想來思維的。這些連接起來的分支必然會使你更容易地理解和記住許多東西。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維導圖”的發散性結構和清晰的層次實際上是創造性思維理論和回憶功能理論的一種體現。而對比單一、單向的文字性思維,由于思維比較單調乏味,經常導致大腦思維的中止。而如果用“思維導圖”這種大腦自身的語言去思維的話,大腦思維關閉的情況就不會出現。簡單的說,“思維導圖”讓你的思維模式轉換成大腦自身的思維方式,這樣與大腦進行對話自然就會變得自然和簡單了。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維導圖”之所以能增強人的思維能力,提升注意力與記憶力,啟發人的聯想力與創造力,除了有上述科學依據之外,最根本的依據還在于它是一種和你的大腦思維在表現形式、語言邏輯高度一致的思維方式,它還原了思維(大腦)的本來面目,從根本上帶來了一場思維的革命!
思維導圖在解題中的應用
畫思維導圖的方法前面已經講完了。本章我們再來對這幾個原則所包含的思想做一點深層次的分析。在前文中,我們用清晰的思路解決了“子彈穿過水瓶”的問題,還畫了一幅思維路徑圖。一定會有細心的人注意到,這幅圖雖然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但里面也有什么水的浮力、密度,甚至光的折射、反射等跟正確答案一點都不沾邊的東西。
既然解決這道題,只需要知道水的壓強的方向就夠了,去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干嗎?不是浪費時間嗎?本來我就覺得自己腦子不夠聰明,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現在倒好,用了這幅思維路徑圖,不僅沒有找到“捷徑”,還要多走幾條彎路,這不是在拿人開心么?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看這樣一幅圖。它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叫做“挖井”。
這幅漫畫很容易看懂: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像圖中的挖井人一樣,東挖挖、西挖挖,三心二意、淺嘗輒止,最后還埋怨地下沒有水——實際上只要他再多努力往下挖一點,就可以找到水源了。所以說,干什么事情都要專心致志、堅持到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這個寓意當然很好,不過現實情況和這幅漫畫的情況有所差別。大家比較一下,下面這幅圖和原圖有什么區別?哪個更符合現實?
在現實中,要想成功必須堅持不懈,但堅持不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你堅持的方向對不對。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道理很深刻,但是不能胡亂套用,比如說:“地下面本來沒有水,挖得深了,也就有了水。”這就錯了,地下如果本來沒有水,挖得再深,也挖不出水來。
真正要把水挖出來,實際上需要兩個步驟:第一是橫向挖,然后是縱向挖。
縱向挖大家都明白,就是往深了挖。但在費力地深挖之前,先要估計一下地下面有沒有水,值不值得費那么大的勁挖那么大個坑——這就需要橫著挖。所謂橫著挖,就是在地面上多換幾個點試著挖一下,如果越挖泥土越潮濕,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大,就值得深挖;如果越挖越干,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小,或者發現石頭太多,根本挖不動,就應該換個地方試一試。
我們在學習和解題的時候,也跟挖井一樣,需要橫向的思維和縱向的思維。一道題目拿到手以后,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以前做過這道題,否則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出答案。正常的思考過程應該是:根據條件和問題,想一想從哪些方面著手可能做出來,每個方面都試一試,如果此路不通,那就再換一條——這是橫著挖。
不斷的嘗試,發現有一條路可以走通,于是深入思考,精確計算,最后找出答案——這是縱著挖。
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現在往往只重視縱向的思考,而忽視了橫向的思維。比如老師講題:“大家看!這道題的思路是這樣的:從這個點出發,這樣推、這樣推、這樣推——就把答案算出來了。”至于這個點是怎么找到的,推理過程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則很少去講。很少去講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不這樣做就找不到正確答案。
這就好比我們去向挖井高手請教怎么挖出水來,他把我們帶到某個地方,說:“看我的。”說完只看見鐵鍬亂舞、塵土飛揚,一會兒挖出一個深坑出來,里面咕嚕咕嚕往外冒水。然后對我們說:“明白了吧?就是這樣挖的。”
大家一看,哇,原來挖井這么簡單,于是自己也拿著鐵鍬找個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深坑出來,只是里邊說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卻看不見一丁點水,想想自己的動作跟挖井高手沒什么兩樣啊?于是得出一個結論:人家就是比我聰明。
解題的過程,并不等于思考的過程。就好像挖坑的過程,并不等于挖井的過程一樣。這是我們很多人存在的認識誤區。你向別人請教問題,他不僅給了你答案,還講了一遍解題過程,這就好像他不僅讓你看到水,還讓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這并不是解題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沒有講出來:為什么要在這里往下挖?
現在,我們總結出來解題的正確步驟如下:
第一,從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當中找出關鍵詞,列舉出來;
第二,從關鍵詞展開聯想,逐級擴散,盡可能把相關的知識點都想出來(橫向思維)。
——當然,有的時候你還沒有想多少點,就已經發現哪里有水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跳過這一步,直接向下深挖(縱向思維);
第三步,逐一思考,逐一排除,最后找到解題的思維路徑(縱向思維)。
除了作文題和單純考記憶的題目(比如默寫古詩詞、選擇符合漢語意思的英語單詞)外,用這三個步驟,可以解決我們考試中遇到的任何一道題目。實際上,這三個步驟運用熟練之后,對我們寫作文的時候選擇創意、理清思路,以及背誦單詞和英語課文也是很有幫助的。
有的時候情況會復雜一些,比如某些難題不僅要找到一個思路,還需要找到幾個思路,并把它們結合起來。但原理是完全一樣的,這個我們也會在后面再做深入介紹。
對于很多覺得自己思路不夠清楚、做題的時候總是找不到方向的人來說,按照這三個步驟畫圖解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有點像糾正駝背的“背背佳”,對于習慣于彎著背走路的人來說,剛開始穿肯定覺得特別扭,但久而久之,卻能夠把錯誤的習慣扭過來。一旦形成了挺胸抬頭走路的新習慣,也就不必再穿了。等你真正養成新的思維習慣之后,也就不用畫圖,一看到一道題目,條件反射一樣的就按照這個思路開始想問題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思維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了一個“聰明人”了。
學習要革命思維也要革命
如果說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的多年前的那場“學習的革命”,是場理念變革的風暴,那么思維導圖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很可能將要形成一場思維技術變革的風暴。
“回形針可以用作什么?”。“做導體、牙簽、開門鑰匙……”,我們的回答很多。
“那么回形針不可用作什么?”。“食物、容器、扇子、船槳、絕緣體……”,我們的回答更多。
錯!回形針要是由可以食用的材料做成的不就可以吃了嗎?回形針要線條扁粗,做成扇形不可以扇風嗎?……如果仔細推敲,似乎我們的每一條“不可用作”都不成立。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問題,然而來自英國的博贊先生卻對它作了理性的解析。他說,當問到“不可用作”的時候,我們的回答總比“可用作”多,其實反映的是我們從小受到的多是一種否定性的思維訓練,這種否定性思維方式使我們的大腦失去了過多的自由,而我們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創造力,因為“不可用作”在一定條件下幾乎都是“可用作”。
怎么讓我們的大腦重新自由起來?博贊先生提出了他的“思維導圖”理論。
如果說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的多年前的那場“學習的革命”,是場理念變革的風暴,它讓許多前所未有的教育學習理念進入了我們的常識,那么現在外研社引進“世界大腦先生&rdquo 右腦開發訓練;博贊先生關于思維導圖的一系列著作,很可能將要形成一場思維技術變革的風暴,它將讓我們的思維效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還原思維的本來面目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學習時,最常用的筆記方式是諸如1、2、3、4這樣的直線型方式,但“思維導圖”認為,這其實違反了思維的本來面目,也妨礙了思維的效率。“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讓你的左右腦同時運作,將你的思維痕跡在紙上用圖畫和線條形成發散性的結構。而我們從生物顯微鏡上觀察大腦時也會發現,我們的大腦神經也是一個由中心向外發散的網狀的神經元。而“思維導圖”的最初靈感也正是源自于大腦神經元。從某種程度來說,大腦的思維呈現出一種發散性的網狀圖像。“思維導圖”也正是這種大腦思維的真實體現。因此,從表現形式上來看,“思維導圖”和大腦本身的思維方式是統一的。是一種利用大腦語言思維的模式,而只有利用大腦自身的語言來思考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大腦的聯想與創造力。一張“思維導圖”就能使你的思維主次分明,邏輯清晰起來,更重要的是不會遺忘思維的每個環節。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2】
今天,我主要探討一般的讀書筆記制作方法,這是我最常用的“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方法,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
1、閱讀書籍
如果是理論性書籍,很多情況下前后章節連續性不是很強,可以讀完一章之后進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體性較強的書籍,并且在短時間內可以閱讀完成,可以讀完全書一并制作思維導圖,這個大家根據實踐情況和書籍難度自行判斷。
2、構建書籍框架
您可以直接將書籍的目錄錄入到思維導圖中,也可以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錄入。主要的目標是將書籍中您最重視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維導圖中。
3、錄入摘抄和重點內容
將書中的重點論證部分錄入思維導圖,同時將自己摘錄、勾畫的部分錄入,這個時候不必變更書中原句,簡單的錄入即可。這時有兩種內容,第一種是和書籍框架及論證有關的,放入導圖的對應分支下;第二種是與框架無關,但您認為很好的話,您可以在導圖中建立一個“雜項”的分支,將所有內容統統扔進這個分支下。
4、調整分類方式或框架分析方式
如果您讀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純粹和作者有關的東西,那么很可能您并不絕對關心作者或者本書的思維框架如何,但是在書中您可能關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您更加關心如果做分析閱讀,如何做檢視閱讀,如何做主題閱讀,那么您可能要做三個主要的分支。或者您在讀《麥肯錫工作方法》時,至少我更加關心麥肯錫人的工作步驟,那么就做一個工作步驟相關的思維導圖——重點不在于作者是如何寫的,重要的是你關注什么!另外,就算您希望了解作者或者本書的思維框架,基本上來說您前面根據目錄做出的書籍框架一定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并不是您理解到的框架。在這個步驟中,根據您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個全書的框架。
5、將內容和論證放入相應分枝中
您已經完成了整體框架的構建,現在是細化的時候了。幾乎所有的思維導圖都提供了拖拽功能,這時,您可以很輕松的將前面錄入的內容拖入相應分支中去。
6、細化每個分支的邏輯性和語言
現在框架已經有了,每個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內容,但是每個獨立分支下的邏輯性并不清楚,您需要將書中原話轉變成您自己理解的話語,盡力簡化!同時,將這些句子的邏輯關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時您就有了一個層次、邏輯清楚的思維導圖了,讀書筆記大全《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
7、處理“雜項”中的內容
大家沒有忘記雜項中還有很多內容吧,處理一下這些句子,將它們變成你的話,作者怎么說的重要,但是永遠不如你理解的更重要!這時,您可能會發現有些內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東西則和全書整體框架或者您關注的內容并不相關。
8、將“雜項”內容歸檔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反復提到,大家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我在用思維導圖來做,比如管理一個專門的導圖,日常雜項一個導圖,談讀書系列一個導圖。將雜項中的內容分門別類的歸入這些導圖中去,不必太過在意構架和體系,您可以同樣在它們中建立雜項,扔進去就OK了,等到您想用的時候再說,現在不過是一個搜集資料的過程而已。同時,最好注明該條出自哪本書和頁碼,不過我一般懶得做,呵呵。
9、重新審視和整理框架性導圖,或者,把它整個拆分!
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步!可以說前面所有的步驟不過是在為這個步驟做準備!您可能以前閱讀過相關方面的書籍,也做過相應的思維導圖,也就是說您的知識管理系統中已經有了這個部分的相關內容,現在將這本書的框架歸類進已有的知識管理系統中去。這時您會發現很多困難,因為這本書中的東西一定和以前的框架有很大的差別,您無法直接將這個框架直接放進去!您可以選擇將現在的框架拆分或者選擇將原來的框架拆分,總之,讓您在同一方面的知識成為唯一的系統和框架,而不是兩個!這個過程非常麻煩,但卻是收獲最大的時刻,因為您并不是在單純從一本書中獲得知識和能量,而是將您以前讀過相關類型的.知識再次進行了一次梳理和思考。當您看到無數相關分支時,您很可能將本來毫無關聯的分支進行聯系,發展出非常新穎的想法,也可能由于幾個分支并列到同一項目下,順其自然的找到的突破的途徑。當您完成了這個步驟時,可以說,您已經基本將這本書中這次理解到的內容完全消化吸收了!
10、現在,欣賞一下您的思維導圖,然后去看場電影,聽會音樂,喝杯咖啡,或者,再拿起一本書……
這是我針對大多數書籍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可以說這種方法適合于大多數的暢銷書,因為這些書大多沒有太難的東西,大多數知識需要的并不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反省和思考,更多的是要求我們進行梳理,把現在閱讀的內容和原有知識體系進行融合,同時給我們一定的啟發,延伸出某些自己的東西。在前面的論述中,我沒有將最后一步列出來:落實到實踐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僅僅由于一本書說了什么就直接落實到行動中來,我會在主題閱讀中重點強調這一部分。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思維導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如何定制計劃 如何做好某事 思維導圖08-19
如何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09-07
十二星座思維圖10-06
羅輯思維的讀書筆記08-10
批判性思維讀書筆記11-01
二十四孝圖讀書筆記09-20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讀書筆記09-08
身體是思維的仆人10-03
辯證的思維與推理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