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90后職場“異地就業”成常態
“異地就業”已經不再是新的名詞,因為上大學的緣故,許多學子離開家鄉來到另一個城市讀書,在大學畢業后又不愿意回到家鄉,選擇在大城市發展,因此“異地就業”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今年是“90后”的職場元年,“90后”新鮮人從象牙塔進入到社會中,他們又將怎樣的揮灑自己的青春,又會帶來怎樣的未知與隱患?下面將帶您走近異地就業的“90后”,看看他們不一樣的職場經歷。
避開本地就業擁擠 輕裝上陣無憂慮
近日,據某媒體網絡調查中心統計顯示,針對18至22歲的天津“90后”,65.3%的被調查者表示“可以不選擇在家門口工作,希望到外地就業或創業”。
文鋒是今年剛大學畢業的“90后”,他家在天津,武漢上大學,深圳就業,“一波三折”后,最終落腳異地,讓他有著深深的感觸。“本地就業壓力太大。大四我就一直在家鄉找工作,投簡歷、面試接連不斷,結果都杳無音信。最后,跟同學一起去了深圳,那邊崗位多一些,需求大,待遇也還不錯。”他告訴記者,“避開本地的就業壓力,自己輕松了不少,我就在這邊兒干著吧!”
文鋒今年22歲,他早早辦理完畢業手續就與同學一起出發了。家里人面對他執意去外地工作也沒多勸解,全力支持。“我才畢業,年齡小,夠我折騰啦,爸媽也有自己的工作,讓我放心出去闖。”“輕裝上陣”成為“90后”異地就業的一大特點,父母不僅沒有成為他們的牽絆,反而作為“后方”,成為支持他們的最大動力。
渴望獨立 尋求職業壓力刺激
獨生子女出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下,“90后”常常被人認為是“含著蜜匙”長大的一代。但是,苦中作樂的異地就業卻成為很多“90后”的選擇。
思雨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當年高考報志愿的時候,為了“避遠就近”,家里為她選擇了天津一所分數線大大低于她實際分數的大學。畢業后,父母安排她報考教師資格證,能安定下來留在本市工作。表面上她沒說什么,心里卻有自己的“如意算盤”。7月初,思雨整理好行李,和父母稍做解釋后,一個人奔往北京,去廣告公司應聘設計師。“我20多歲了,也該聽聽自己的想法了。父母一直為我安排道路,如今我已經畢業,想擺脫這種束縛。我想出去,寧可做個‘北漂’,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
在某媒體網絡中心對異地就業者的調查中,有76.7%的被調查者表示異地就業是為了“遠離父母的呵護,更好地獨立”。“90后”與“60后”、“70后”甚至大部分“80后”不同,作為獨生子女常被“在溫室中呵護”,沒有風雨的吹打,然而自信、渴望獨立、膽子大卻又是“90后”不甘現狀的一面,異地就業成為鍛煉自己、尋找自己價值的最好選擇。
職場新人說走就走 職業規劃欠成熟
不過,從專業調查機構正略均策調研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薪酬白皮書》中的數據顯示,“90后”職場新生代員工離職率達30.6%,高出平均水平5%。不難看出,職場新人們的“說走就走”,讓企業措手不及。
同為“90后”的小宋去年大學畢業,畢業后直接落地就業,但如今已換了兩份工作。一開始他在某網站做記者,“不是我想做的”、“薪酬沒達到我的期望”、“工作太累”成為他離開的理由。現在北京某私企做宣傳,但他也不能確定這就是他的“鐵飯碗”。最初和他一起留津的大學同學雯雯也說:“我也沒啥規劃,走一步看一步吧,找個心儀的工作也不容易,如果不行,再到南方尋找機會。”
“90后”職場新人敢拼敢闖,但不明確的目標也給他們在成功路上前行造成阻礙。如今,一個人投奔幾個城市已不再罕見。
專家點評:異地就業 適合也要適度
中國北方人才市場相關專家對異地就業的“90后”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要適合。對于異地就業要以理性眼光看待,不能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異地就業情況已經很普遍,但是考慮自己為什么要異地就業是選擇離開的重要前提。就業的專業是否適合自己,事業的地點是否適合自己都應列入考慮的問題。不能單純為了躲避父母的束縛而選擇異地就業。
其次是適度。異地就業選擇的城市很多,但不一定是大城市。例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首先,住房、物價、交通、交際都要算入生活成本,考量自己是否負擔得起。另外,大城市人才濟濟,競爭壓力大,發展空間也未必更好。“90后”異地就業在選擇城市、選擇行業等方面要慎重考慮。
專家同時也對“90后”的父母提出建議,希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在為人處世等方面給予正確指導,不妨給孩子一些發展空間,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道路,放手讓孩子去接受挑戰也許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90后職場“異地就業”成常態】相關文章:
致給90后的職場錦囊08-19
90后的職場新樣態08-18
90后職場新人生存法則09-27
給90后職場新人的10條建議07-22
職場故事分享:競爭無常態職場不信眼淚10-05
健康職場“新常態”:不開心就辭職07-16
致給90后的十大職場忠告06-25
初入職場90后拼的是軟實力09-13
職場90后辭職為何如此任性?10-11
90后在HR眼中是什么職場的態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