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讀后感(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浮士德讀后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浮士德讀后感 1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蘊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說,《浮士德》現已構成文學領域里的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浮士德》的主要資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我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為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于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說他能夠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眾著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那句話,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為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可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說,當他沒為人民著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靈的歸宿,所以才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為別人做有利于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于現狀,優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為、為他人服務。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為大眾著想謀福利吧。
浮士德讀后感 2
《浮士德》是一部充滿情感的作品。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作者歌德對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受其精彩的情節和深刻的思想的啟發。
我深深敬佩作家歌德的才華。在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以浮士德為主線,呈現了豐富多變的人物形象和復雜的情節,通過細膩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人性的各種弱點和缺陷,展現了人的真實本性。探索真理、追求理想過程中的艱辛和矛盾。
《浮士德》的主題深刻而獨特。它討論了生命的意義、追求真理的過程、人性的弱點和缺陷等許多哲學問題。書中,作者通過浮士德的經歷和成長,展現了人類在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以及人性的弱點和缺陷。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對書中的要點印象深刻。浮士德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深深地啟發了我。他的經歷和成長讓我感受到了人類在探索真理、追求理想過程中的艱辛和矛盾。另外,書中還展現了很多愛情的線索,讓我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和力量。這些情節的發展讓我沉浸在故事中無法自拔。
從個人角度來說,我對書中的情感體驗有很深的認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似乎與書中的人物產生了共鳴,對他們的遭遇和情感產生了深深的認同。此外,我非常尊重浮士德對知識的渴望,渴望看到他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成長和改變。
結合現實社會和個人經歷,我認為《浮士德》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和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雖然書中描述的時代背景與現代社會不同,但書中的主題和情節仍然能給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更好地面對當前生活的挑戰。
浮士德讀后感 3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閱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杰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并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浮土德》原作是為在劇場演出的多幕詩劇,整部書都是用各類詩歌來演繹的。中文版有幾種:有全部是詩歌版的。我讀的是散文版:將德國的詩歌用流暢、優美的散文來體現作品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可見難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節來自圣經、希臘神話、洲古老的民間傳說,故而俗語、典故、明喻暗示頗多。譯者知識廣博、文字功底扎實、貼切翻譯,常常讓人感覺仿佛是在欣賞鮮活、詼諧風趣的中國元曲。為了讓讀者順利的閱讀,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戲都有簡明扼要的解說,畫龍點睛的劇情分析,注釋詳細,往往帶著自己的獨到見解。為了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如借鑒、引用德國專家們的見解。用心良苦呀,這二百多頁的注釋占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讓我們獲取了很多哲學、神學、風俗、歷史、藝術等知識,受益匪淺。真是要感謝這位非常敬業的譯者。
對我來說,通過閱讀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與觀察世界的眼光。后來發現,一旦基本讀懂后,再結合注釋,一幕戲,一幕戲的慢慢欣賞劇情、細細品味語言,越來越品出點味道。漸漸的',開始脫離注釋,全身心的沉浸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劇情之中,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德國劇場。深感《浮士德》猶如中國的《紅樓夢》,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這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從1994年第一版至2016年,21年中13次印刷,一共才發行近六萬冊。這位譯者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而經濟收入寥寥無幾,與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時的暢銷書不可同日而語,只有經典才能永垂不朽于。
這部不朽的詩劇,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由于不滿現狀,進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義。劇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誘著浮土德,先從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場、戰場、直至改造自然、為民造福,上天入地、驚心動魄,從這種種奇特的人生體驗,塑造了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說:“我只是匆匆走在這世上,任何歡樂都抓緊嘗嘗,不滿意的立刻將之拋棄,抓不住的干脆將它釋放。”他認為,人生就是不斷的體驗,不斷的追求,永不滿足!這,也許就回答了,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魔鬼非斯特也說:“如果你不走錯路,你就不會明事理。”與我們常說的,實踐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說出了人話?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惡共存、共生的。歌德憑借這兩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錯誤,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活著,就要不斷的追求;如果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義也就結束了。這僅僅是我自己膚淺的理解。(楊陽)
浮士德讀后感 4
在西方文學史上歌德所創作的史詩《浮士德》被認為是與但丁的《神曲》一起居于世界哲理性文學巔峰。而歌德所代表的德國“狂飆突進”時代,更是與《浮士德》所表現的理性主義、自由追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浮士德身上所體現出的追求、人文光輝、人性批判更是早已成為代表德國乃至歐洲現代精神的實體。
詩劇《浮士德》以歐洲三千年的歷史為背景,記錄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人類精神發展的歷程,并根據十九世紀初的社會發展狀況對人類未來做出了展望。全詩以浮士德精神的發展為線索,主人公先后經歷了五種追求。而伴隨其始終的便是那種“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于現實,不斷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點精神
《浮士德》是以“獻詞”、“舞臺的前戲”、“天上的序曲”作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劇?第一部”、“悲劇?第二部”組成。可以說這個宏偉的詩劇,是以個人與社會、宇宙的關系的“生”為主線,網羅了“生”的各式各樣的場面。歌德在完成這部巨著后曾說:“我這一生的今后歲月可以看作一種無償的贈品,我是否還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實上都無關宏旨了”因此,從某種意義說,《浮士德》是將歌德的青春時代的坐標軸以一生心血不斷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蕩生涯的象征。歌德花費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創作熱情,異乎常人的創作激情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這便是一種寶貴的出發點——原點精神。法國的文學家瓦萊里在《歌德頌》中說:“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異乎尋常的長壽”。這里的長壽不僅僅指歌德的高齡,更是知這種一以貫之的原點精神。它使偉大藝術家超越了時間的滄桑,空間的寂渺,以追求藝術的最高峰為目標。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與艾克曼的談話中說道:“世界是那樣廣闊豐富,世界是那樣豐富多彩??????我的詩全部都是應景即興的詩,來自現實社會,從現實社會中得到堅實的基礎。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樓閣的詩。”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這種堅實的基礎,只有擁有異乎尋常的創作壽命與持久力,只有不斷堅持深化“生命的原點”——足以決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發點和光源,才能在現實中去發現藝術的精髓,帶他奔向偉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蛻變。
(二)理性主題
《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題更多的表現在對人性的一種關懷。黎躍進在《外國文學爭鳴評述》中指出: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學關注的焦點是人性,啟蒙主義思想家們認為人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自然,原來潛藏于人類背后的也要突現,交雜在魔性中,左右掙扎于浮士德的生命之途,故當務之急是要解放人性(理性),把人當做人看待,賦予人以生存權和發展權。故《浮士德》是西方文學中最深刻地探索人性的史詩,也是那個時代最完整的對人類本性進行哲學思考的文學巨著。這種宗教的粉粹,命運的超越,在《浮士德》中有著最完整的體現。尼采在《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中發出“上帝死了”這種震撼人靈魂的吶喊。
浮士德與魔鬼糜菲斯特的賭約,代表的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社會所遵從的契約精神。這正是當今西方精神的實體之一。而且并不是與魔鬼簽訂了契約進行的利益的簡單交換,欲望的無從滿足,而是理性的人對懷疑,流言的真正意義上的挑戰。浮士德如另一個唐吉坷德,堅持不懈地完成命運的挑戰,并不斷挑戰命運。在浮士德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兩種靈魂:自身的靈魂和遭到魔鬼否定的靈魂。兩種靈魂互相激蕩、徘徊,使人面臨命運的兩種選擇。一邊是人對絕對真理的追求,而另一邊是對自身欲望的激烈搏斗。這一切,更是讓人明白完美境界的遙不可及。其實一切,這正如哈姆雷特的“生存或滅亡,這是個問題”一般的重要。
(三)悲劇色彩
從20世紀西方文明出現了危機狀態的斷續徘徊,而關于浮士德的熱潮尚未褪去。斯賓格勒認為浮士德代表了悲觀主義的宿命論的成立。他認為浮士德是一個用悲劇書寫的`英雄。認為西方文化的人對自然征服恰如浮士德臨終的情形既在期待中死去。“而他對這種、期待的虛幻性和毫無覺察是盲目的。浮士德成了西方象征——命運悲劇所在,這種追求“無限”和“延伸”的意志決定的也就是一種悲劇背影下的宿命。”總體來說,西方對于《浮士德》的研究偏重于認為浮士德是介于普羅米修斯和盧齊佛之間的特殊人物。布林克曼稱浮士德是個“介于英雄與魔鬼之間,無我化和自我化之間的特殊人物”“人可能從事兩種活動,即盧齊佛式集中和天使般的擴展。在前一運動中,他使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心,而把世界拉到自己身邊來,在后一運動中,他對世界敞開自己。第一種情形是試圖占有別的東西,而使別的東西屈從于他的需求;第二種是他把自己向更豐富世界開放,而獻身別人;擴展中,他與神相似;在集中里他重復了盧齊佛的罪過,矛盾尖銳化了,他也成了矛盾的集合體。”這是浮士德的一種悲劇式的解讀,形象具體。但我認為浮士德的悲劇更接近于阿?加繆所稱的“西西弗的悲劇”更接近。諸神處罰西西弗把巨石推上山頂,巨石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滾落下來,他就活在在這永無“希望”的處罰中。加繆稱西西弗是幸福的,“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并且搬掉石頭。他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對他來講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這塊巨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顆礦砂唯有對西西弗才形成一個世界。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斗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里感到充實。”這里的西西弗與浮士德在某種意義上突然有了共通點:對于命運的作戰。他們都是戰士,與命運做著不屈的抗爭。喪失光明與希望的俄狄浦斯王當他意識到那姑娘的手使他與世界的唯一聯系,他毫無顧慮地發出了令人震撼的吶喊:“盡管我歷盡艱難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靈魂深邃偉大,因而我認為我是幸福的。”那么,我們又如何認為浮士德不是幸福的呢?
關于《浮士德》和歌德的研究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理解其文有利于我們從文學,美學,哲學,心理和歷史學分析問題,加以借鑒并汲取精華。但是歌德及其文著的深蘊又是取之不盡的。在文化的世界里,我們不妨做一遨游扁舟,在無盡的知識海洋搏擊游弋,充分享受文學極其意味之外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對于巔峰,我們在高山仰止的同時,為什么不去做個“幸福”的西西弗,抑或是“幸福”的浮士德呢!
十六世紀中,從塞萬提斯的筆下,誕生了唐吉柯德,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但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風車,認為它是巨人,又挑戰羊群,認為是敵人的軍隊,見到酒囊,他說是鬼。他的名聲來自他所有的歷險,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樣知名。這個作過不可思議的歷險的人一生瘋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愛的杜爾奇尼婭德托波索的手臂里。塞萬提斯筆下得“唐吉柯德”是一個可笑的人物:他騎著一匹瘦馬,手握長矛,心中愛戀著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備了一切騎士的裝備,可是他卻找不到對手。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丑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游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樸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夸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么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后一大段時間內屬于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么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后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么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后銜接都很隨便,以至于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并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浮士德讀后感 5
在上帝說人人生而平等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的有一件事,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去折磨一個平等的人呢?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子民不會背叛自己,或者說為了證明自己擁有是正確的。面對魔鬼,這樣一個邪惡的物種的時候,他何等的從容而淡定。的卻,沒有人可以違背上帝的旨意,事情的發展,最終任然要由上帝來裁決。當時的社會,人們陷入了無限迷惘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現實往往的殘酷而充滿了血腥味。也許只有上帝可以擁有永恒的美麗和光明。而一個人,縱然有了神力,你那他也依然掌控在上帝的手里。上帝總是那么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的。唯物辯證大證明,矛盾無處不在。一個人的矛盾面,就顯得比較復雜。因為是一個人,所以,他不是簡單的.黑與白,對與錯。有些東西原本是深深隱藏在內心的最底層的,她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一樣,只是少了一根導火線。每每有的時候,有的人很愿意去做一個導火線。惡魔總是邪惡的代表,而實際上,天使與惡魔的區別,也許只是翅膀顏色的不同。不同的手段為著相似的目的——勝利。而最最無辜的就是用來達到目的而被利用的實驗品——浮士德。
在他的欲望一次又一次的得到滿足的同時,常常伴隨著骯臟的交易或者是不擇手段,與此同時,也發生著一些不可預知的悲劇。浮士德能夠輕易地把權力、金錢、美色,等等都收入囊中,而他不遭到他已經成為其中的奴隸,利用的同時被利用著。作為一個人,他有著人的一般特性,外加一些夸大了的扭曲了的品性。欲望奴役人,控制人。無論一切是往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前進,結果又是如何,人們一直在追求,在探索,而在最后接受審判的那一刻,有多少人可以清醒而坦蕩地說明白,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什么。人總是給自己提出難以企及的高尚目標,而每向這目標靠近一步,人都要以自己的錯誤甚至犧牲為代價。人的前進道路充滿了莊嚴的悲劇性質,而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以勢不可擋的趨勢不斷地向前發展,就在于人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的失敗中升華自我。
【浮士德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浮士德讀后感(精選22篇)07-05
浮士德讀后感1000字(精選11篇)07-13
禮記讀后感精選08-04
教育 讀后感12-31
童年讀后感07-07
出塞王昌齡讀后感11-30
彼得潘的讀后感12-31
幸福企業讀后感07-19
關于母愛的讀后感12-31
專注的快樂讀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