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通用6篇)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出來的關于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哈!希望本文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哦!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大學網!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后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種子是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總是由種子發育成幼苗,再依次長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種子植物》安排在學習了植物體結構層次之后學習,既為學習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又對學好后面各章節內容有重要作用。
2、本節教材的編寫是兩個內容“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兩個課時。所以種子的結構教學,我安排一個課時,以“學習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比較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歸納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的概念”為線索。按此線索授課,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較易地掌握本節的知識。
3、本節是本章的重點。本節內容分三部分: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②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比較。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觀察認識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教學難點為:
①玉米種子的胚觀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種子的異同點。因為觀察玉米種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均較難。
4、本節教學目標可確定是:
①理解有關種子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②通過對種子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
③通過對比與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設計中,為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采取同步教學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觀察實物菜豆、玉米種子,邊觀察邊聽講解,這樣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實驗、觀察為主線的引導--探究式教學方法。
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良好開端。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以本節教材內容來創設問題情鏡,即用問題“一粒小小的種子萌發后為什么能夠長成一株新的植物體?”來讓學生思考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激發起學生探求種子結構的欲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實驗是獲得感性經驗的基本途徑,而學生的認識規律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這種積極參加的求知狀態下安排“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實驗,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探究種子的結構,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指導學生按從外到內的順序解剖和觀察菜豆種子,對照課本自學,大致了解菜豆種子的結構。要求學生在出示幻燈片“菜豆種子的外形和結構示意圖”,讓學生辨認出菜豆種子的各個結構的名稱。接著讓學生觀看“菜豆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觀看后學生思考,總結出菜豆種子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在觀察完菜豆的種子后,我提出問題“所有的種子結構都一樣嗎?”“有一樣的結構嗎?又不同的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然后強調注意事項與方法步驟,再組織學生進行解剖觀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老師作巡視指導,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觀察完菜豆和玉米種子后,我提出問題:“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們有哪些異同點?”“不同點從子葉的數目和營養物質儲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導學生獲得答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再作簡單明了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兩種種子的異同,最后出示幾種植物的種子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得出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名稱和概念。
通過檢測練習,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鞏固新知識并獲得反饋信息,及時矯正遺漏問題。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自已閱讀課文,嘗試觀察、解剖種子,圍繞提綱思考與回答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如指導學生解剖菜豆種子時,可問:如何觀察菜豆種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種子呢?通過學生思考與老師點拔,使學生認識從外到內的觀察方法和從上到下的縱剖方法。
3、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如學生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運用分組討論法來比較兩類種子的異同點。
4、指導學生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如指導學生抓住種子的結構這一重點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都具有二片子葉的這一關鍵。
四、教學安排
下面就本課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提出的處理思路與程序:
(1)讓學生圍繞思考題,自學菜豆種子(或玉米種子)的結構,然后老師提問中下層生回答,加以鼓勵性評價。
(2)組織觀看“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電腦動畫。
(3)利用模型配合手勢進行解剖演示。
(4)指導學生進行解剖觀察實驗。
(5)組織同學分組討論菜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的異同點,并指定小組代表回答。
(6)為使學生理解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特別強調此分類是根據種子中子葉數目的不同來劃分的,且通過思考題:
①如何識別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
②列舉幾個分別屬于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例子,來加深對這二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
組織達標測試,進行課堂小結。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認識種子結構及其相應的功能;從形態特點、結構特點方面來認識;
利用“觀察種子的結構”的內容認識觀察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種子是綠色開花植物的六種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總是由種子發育成幼苗,再依次長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觀察種子的結構》安排在學習了《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之后學習,既為學習《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又為學好后面其它各章節內容做好了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知道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
②知道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區別。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解剖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②在比較兩類種子的結構特點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②通過學習種子的結構,初步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觀點。
(4)、教學重點:解剖和觀察單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說出種子的結構。
(5)、教學難點: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區別。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一個普遍的特點:由于剛升入初中,基本上還保留小學生的特征——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喜歡自己動手主動獲取知識;他們雖然對種子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十分了解種子的結構,因此,“種子的結構”一節對他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和自主探究,獲得種子結構的有關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他們綜合分析能力,創新意識還不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引導,啟發,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法設計
采用了問題設置法,引起學生思考,動手實驗。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自已閱讀課文,嘗試觀察,解剖種子;通過圍繞提綱思考與回答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與思考能力。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導入,提出探究內容
閱讀課本內容,觀察圖片,不同植物的種子的大小、形狀各異,他們的結構是否也不同呢?以此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引人新課觀察種子植物的結構。
(二)分組實驗,探究種子結構
1、觀察豆類、玉米種子
在“觀察種子的結構”實驗之前,老師要讓學生了解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等),然后學生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2、討論交流,比較異同
各組展示完后,教師學生小結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并討論交流完成表格,歸納、總結菜豆、玉米種子的異同。
3、自主學習,產生種子的意義
(三)課堂小結,點撥提高
通過課堂小結,把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知識網絡。即種子表面有一層種皮,里面是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種子的萌發
第一節種子的結構
實驗:
1、觀察菜豆種子的結構
2、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塊展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細胞、個體、群體、生態系統等,本模塊主要揭示生物在種族繁衍、生命延續過程中,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這一節以第四章《生物的變異》為基礎,從宏現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并且為第六章中人類遺傳病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調統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解釋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等概念,說明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舉例說明共同進化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標: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表述及應用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
3.說重點
①種群、物種、基因頻率、隔離等概念,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初中僅接觸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欠缺系統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并用理論解釋現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群的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學的范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基因頻率:基因頻率是人們對基因庫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種統計和分析。由于基因庫本身較為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對基因頻率學習的難度。
5.說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比較法,列舉典型事例法,邊講邊練法。
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說學情
經過前面遺傳學與自然選擇學說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形成進化論的觀點,知道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作用,同時對于高二的學生來說,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本節課將采用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與探究、討論、講授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將進一步運用科學學習方法如: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探究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根據自身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獲取信息素養。
2、說教法
根據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主要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適當地加以講授,并與學生歸納、探究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3、說學法
為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展思維的同時,著重讓學生深入理解,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采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過程
1、通過上節課內容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導入教學2、具體舉例幫助學生理解
3、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4、鞏固與練習
本節課的引入,可以從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的某些觀點,與現代遺傳學所揭示的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之間引發的問題沖突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初步了解一種生物個體的有利變異的基因,只有在該種生物的某一群體中才能傳遞、擴散,這個群體就是種群。
問題1:怎樣的一群生物個體可以稱為種群呢?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群有何區別呢?
通過舉例如"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群",試著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群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域,②全部③同種),通過比較,使學生初步理解種群和物種的概念。
問題2:種群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系?
學生討論,初步認識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并認識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義。
問題3: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傳遞有什么特征?
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定性→引出種群基因庫的概念及穩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展性。使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庫和基因頻率。使學生初步理解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
通過具體種群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使學生學會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
從后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計算結果中,使學生發現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的變化規律。
問題4:自然界種群的基因頻率能世代不變嗎?為什么?
使學生能夠領會到自然界的種群發生變化是必然的。
問題5:影響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因素?
突變和基因重組,使學生了解自然選擇作用,歸納突變和重組都是隨機的,不定向的,因此他們只是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指導學生閱讀樺尺蠖種群變化和抗青霉素細菌的資料,依據這些事實明確提出問題,要與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相聯系,而不僅僅停留在適者生存的層面上。
2.做出假設。針對事實和問題,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提出假設。在這里,假設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環境,不利于淺色樺尺蠖的生存,對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這種環境的選擇作用使該種群的S基因的頻率越來越低,即自然選擇可以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3.進行簡單數學計算,加深理解。完成課本活動"用數學計算證明遺傳平衡中的種群基因頻率計基因型頻率不發生變化".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組,各組設定的比例不同,但計算后代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都不變,即完成總結歸納。
探究之后,教師應強調,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第一課時可到此結束)關于"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種的概念。指出人們是如何定義物種,至于為什么如此定義物種可以不深究,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依據物種定義,舉例說明并區分物種。學生理解物種的概念后,教師可以在提出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雖然基因頻率發生很大的定向變化,但并沒有形成新物種的原因,并通過師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種的種群之間和種群內部個體之間,沒有形成生殖隔離,基因交流就不會停止,遺傳組成的差異就不會拉大,新物種就難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種群間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離的概念。
學生初步理解隔離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隔離的各種可能的方式,教師歸納出隔離的類型。然后組織學生閱讀分析教材中的"資料分析",組織討論"資料分析"中提出的幾個問題。最后教師應強調,一般情況下,地理隔離是生殖隔離的先決條件,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一個物種的兩個種群,就成了兩個物種。
關于"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內容的教學,可以學生自學為基礎,教師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使學生理解共同進化的含義,無機環境的變化、無機環境的復雜化和多樣化、有性生殖的出現和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對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組織學生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說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并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于鳥類但由于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并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數據記錄習慣。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著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并說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么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四)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開花和結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開花和結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動,花和果實又是植物體重要的傳種接代器官,是本章的重點。
識別花的結構是學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礎,也是識別植物種類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對于八年級下的《生物生殖》、《生物分類》的學習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3)闡述花、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2)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化“抽象”為“形象”,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體驗學習生物的快樂。
(2)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培養愛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花的主要結構。(實現其他教學目標的前提)
2、受精的過程。(有性生殖的必需過程)
3、花、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
1、受精的過程。
2、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某些微觀的過程在課堂中也難以通過實驗觀察,所以學生容易對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等抽象的內容缺乏感性的認識。因為難以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學習起來也容易感覺乏味。
3、本課涉及的知識點多,知識密度大,在學生缺乏生活體驗的情況下,用只一節課來講清、講透很有難度。
二、教學對象分析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對象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發現七年級學生有以下特點:
1、喜歡新奇刺激的事物。
2、課堂參與的程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3、思維活躍但抽象思維薄弱。
三、教學分析和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利用各種學習資料,借助各種手段,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為了將學習一系列紛繁、枯燥、零散、抽象的內容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我針對學生的特點,創設不同層次的教學情境。另外由于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百合花,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2、學法指導
(1)觀察法:明確觀察內容、步驟和方法。
從整體到局部;從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起點、終點、重要部位;時間順序……
(2)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求同法和求異法是進行比較的兩種重要手段。
(3)活動教學法——以活動貫穿,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輕松活動,高效學習)
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活動式教學是首選。根據本課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貫穿整個課堂。環環相扣,層出不窮,生動有趣的活動,鎖緊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欣賞:
優美的音樂配上各種花卉的圖片。
(二)、情趣導入:
由各種花卉引入為什么開花后會結出果實和種子?導入新課。
(三)、合作探究:
1、觀察實踐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克服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病,很好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并適應《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精神。我大膽嘗試:
一、先不講解花的結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已有的知識探究花的各部分結構。
二、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由于冬季授課沒有新鮮桃花,而浸制桃花又不易觀察,所以課前布置學生每人帶一朵百合花以增強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實驗中積極動手實踐,細心觀察,團結協作。但是由于學生實驗有限,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解剖鮮花,對花結構的認識還是零散的。這時,我讓學生在實驗完,通過每一小組的結果匯報,進行小組間交流,適時提問:“你們小組是如何觀察解剖花的?認識了花的哪些結構?”并以大屏幕展示花的結構圖,進一步深化知識,學習效果顯著。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們不僅了解了花的結構,而且達成了共識:花蕊是花的結構中最重要的部分,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這一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學習精神。
2、學生表演
在“傳粉”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上,由于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易懂,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表演才能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和學生在課前共同將這部分內容編寫成一個小寓言。
(表演內容概述:春暖花開時節,百合花美麗芬芳,蜜蜂爭先為其傳粉。玉米花不美麗,沒香味,很自卑。但是風可以為其傳粉,并鼓舞它有自己的優勢:花粉輕、多。若遇到陰雨連綿天氣,人們還可以為花進行人工受粉。小麥花信心倍增,終于明白我也有我的長處。)我及時總結:“看來,大家對于寓言內容已充分理解了。那么傳粉之后,距離結果實還有多遠呢?”
3、觀察整合
“被子植物受精”這部分知識內容較為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將其設計成電腦動畫,把學生觀察不到的微觀過程變為能夠直接觀察的宏觀過程,把書本上文字描述的靜態過程變成動態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將動畫完整播放一遍。由于形式新穎、生動,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我引導學生識別動畫中主體部分——雌蕊及子房各部分結構名稱,并將動畫分步驟播放,邊播放邊引導學生觀察:“當花粉落到雌蕊柱頭上之后,發生了什么現象”,“花粉管內有什么”,“精子進入胚珠后又發生了什么現象”。通過這一系列問題,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新知識轉變為通過觀察和思考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在愉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4、對照分析
由于前面開花—傳粉—受精三部分內容學生已有認識。因此有關“果實的形成”,我將“花的子房與果實”的對照圖,展示于大屏幕,讓學生對照、分析,便于學生理解。
我在教學中適時引導道:“受精過后,花瓣、雄蕊以及柱頭、花柱都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下崗了,只有子房進一步發育成了果實。那么子房外面的子房壁、子房內部的胚珠及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將發育成果實的哪些結構呢?”同學們仔細觀察,很快得出答案:“子房壁—果皮,胚珠—種子,受精卵—胚。”接下來我趁熱打鐵,安排了一個簡單易猜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學生輕而易舉的說出是花生。我繼續問:“麻屋子、花生仁都是由花的哪部分發育來的?”這樣一來,小小謎語由淺入深的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消化所學知識。
(四)、課堂總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們終于看到了“春華秋實”。看來被子植物想繁殖后代還真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們同學要想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同樣的道理。
這一部分設計的目的,為了讓學生對“開花結果”有一整體認識,加深印象,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自然地滲透態度情感價值觀教育。
(五)、拓展和延伸”
設計各層次練習題以鞏固本節內容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范文10-17
七年級下學期生物神經系統知識點總結06-29
生物養生法好處03-20
高考生物大綱解讀03-25
高中語文比賽說課稿02-21
小學語文版說課稿12-31
語文優秀說課稿(通用14篇)11-27
生物化學專業就業前景09-28
中班語言詩歌說課稿(通用12篇)05-06
生物老師畢業寄語(精選260句)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