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備學生”不能不問的五個問題
了解學生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貼近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會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每次備課之前,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備學生了嗎?我了解他們嗎?然后,再進一步問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
學生原來學了什么?
教師應該了解學生前一年甚至是前三年的教科書及教學目標。這樣,我們才不至于“揠苗助長”。尤其是遇到新接班或教科書版本更換,教師更要通讀學生已經學過的教科書。例如,現在小學里“幼小銜接”的問題非常突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些教師把一年級新生當作一張“白紙”。其實,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啟蒙教育已經給他們打上了“底色”,他們的識字量、拼音、數學等都有一定的基礎。如果老師還在全班范圍內實施“零起點”教育,怎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呢?有的學生上課只玩玩具,考試也能考100分,面對這樣的學生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無怪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厭學的學生,也難怪有些剛入學很有優勢的學生不僅優勢不再而且漸漸落后了。曾有一位一直教高年級的數學老師找我訴苦,新接手的五年級學生有時上課會集體一頭霧水,什么都不懂。我問:“你讀過學生原來學過的教科書嗎?”她不解地說:“你也太小瞧人了,我都可以稱為‘把關老師’了,還要去讀他們原來的教科書?”我提示她:“你去借學生的教科書看看,也許能找到答案!惫,后來她告訴我,學生前后使用的教科書難度不一致,有些內容分布也不一樣,知識儲備不足,一頭霧水在所難免。熟悉了這些情況后,她在教學的切入部分相應改變,為學生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教學流程一下子順多了。
學生實際掌握了什么?
僅僅知道學生原來學了什么還不夠,還要了解他們的實際掌握情況,這才是他們“起跳”的基點。因此,教師必須以平常教學、作業反饋、檢測、訪談及觀察等因素為依據,正確估計學生的現實水平。比如英語教學,學了并不代表就掌握了,因為缺乏語言運用的環境,有些知識學生很可能很快就還給老師了,所以在剛開學的一段時間里,教授新知識時還得特別注意溫故。同樣,學生沒學也并不代表不懂。眾所周知,現在家長要求孩子學英語的意識和勁頭很足,他們很舍得課外投資。因此,一個班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早就掌握了課上要學的內容。如果教師沒有找準這些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他們很可能根本就不想摘你“樹上的桃子”。這是對學生最大的浪費,同時也可能會給教師帶來信任危機---“我們的老師還遠不如我的課外輔導班的老師呢”。
為學生的后續學習需要準備什么,準備多少?
現在,在學校領域出現了一種怪現象---“高中教師埋怨初中教師沒教好,初中教師埋怨小學教師沒教好,小學教師埋怨幼兒教師沒教好,幼兒教師埋怨孩子爹媽沒生好”。這種埋怨當然缺乏依據,但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反思:教育不僅是為現在而教育,也是為未來而教育。教師了解學生的未來嗎?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準備什么,準備多少?教師至少應該了解學生后一年甚至是后三年的學習及發展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學生哪些內容必須學,哪些內容可以學,哪些內容不需學,以及怎樣指導他們學習。由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在其位謀其政”,而不會“種了別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規律是什么?
眾所周知,只有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人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適當預測:學生對于新學習內容的興趣點在哪里?難點在哪里?盲點在哪里?他們的學習態度會如何?他們喜歡怎么學?怎樣更利于他們學習?基于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我們才能準確定位學生現在需要什么,能學會什么,怎樣才能學會,從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減少教學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和教學策略各是什么?
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關注個體,讓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是教學比較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的努力目標。那么,我們是否在教學設計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是否有相應的教學策略?是否能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有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比如,在進行低年級生字教學時,有些學生在掌握生字的同時,也許還可以發現新的識字方法;有些學生在基本掌握生字的同時,也許可以總結溫習已學識字方法;還有些學生可能識記生字還有困難,他們分別是誰?哪些字有困難?我們用什么策略幫助他們?早就掌握了的學生,我們準備給他什么?怎樣發揮他們的優勢幫助教學?
【“備學生”不能不問的五個問題】相關文章:
備課是備教案還是備學生04-25
不問后悔作文09-12
高考時評:農村學生無緣高考的問題不能漠視04-26
表示不聞不問的成語11-11
面試時,有些問題不能問11-13
寫求職信不能忽略的問題05-04
當前農村7大問題不能忽視04-30
交流班級管理經驗不能回避問題04-29
由主板故障引起的不能正常關機的問題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