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學畫的
以下記錄是關于樂樂美術體驗過程的記錄,是我所經歷的摸索過程的記載,或許與您和您的孩子有許多相同之處。
通過觀看自己錄制的樂樂成長錄像,我發現孩子在2歲時就能夠用鋼筆畫閉口的圓圈。他所經歷的美術體驗和嘗試,同其他孩子一樣,都會具有他們的年齡特征所賦予的特點。我也和其他媽媽一樣,都會面臨對孩子美術引導時的困惑和迷茫。
最初的接觸
教孩子畫畫,我最初的做法只是讓孩子在寫字板上畫,畫完了抹掉,再重新畫。
這種做法背后的真實意圖是鍛煉孩子的動作協調性、節省紙張,沒有考慮到保留孩子的作品,以及事后如何利用這些作品。后來給孩子白紙、鋼筆或者鉛筆(因為手邊就有,使用起來很方便),但孩子的作品還是沒有被保存下來,被無意中丟棄了。
雖然有很多遺憾,諸如沒有保留作品,沒有引導孩子嘗試各種筆和紙,沒有引導孩子嘗試點線面的感覺等等,但唯一的收獲就是,我讓孩子自由畫,不干預他,他也非常愿意去做各種嘗試。從他的表情和情緒看,他很快活。
這是無意中的行為,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應當貫穿在孩子繪畫的整個過程中(指6歲以前的孩子),所以當有人提出相反的做法時,我沒有堅持,無意中丟棄了好的做法。
第二階段
樂樂快2歲半的時候,姥姥來幫忙了,是姥姥把孩子帶入了畫畫的第二階段。這之前我很長時間忘記在畫畫方面給孩子做引導了。因為我是一個畫盲,不知道怎么引導,也就忽略了自己這方面的責任。
但是,我很快發現,姥姥總是畫大樹、太陽、小草,她似乎認為,只有孩子會畫了這些,才能畫別的。在樂樂身上我也發現了問題,孩子不敢畫畫了,一畫畫就哭鬧,讓大人畫,他只是在邊上看。
我覺得不對勁!通過互聯網上別的媽媽的經驗,我找到了“理論依據”:不能給孩子范畫。讓這么小的孩子達到成人的標準是不科學的。但是姥姥一時轉不過彎來,于是我“宣布”:以后教孩子畫畫的任務由我來承擔。第一天,我用鉛筆在紙上亂畫了幾筆,告訴孩子是什么,可孩子說不像。我說這是媽媽心里想的,就是這個樣子。慢慢地,孩子能夠接受自己的“亂”畫了,也敢動筆了。畫完之后,我還請他講講畫面的含義。后來,我又給孩子買了固體水彩,讓孩子體驗顏色,這給孩子帶來了很多樂趣。姥姥見孩子敢畫了,而且有時畫面很有一些意境,非常高興。
但更多的是孩子自己畫,從我這里沒有得到很多幫助。盡管用顏料時,我在小桌上鋪一小塊塑料布,讓孩子用水彩盒里唯一的一支畫筆畫畫,用一個廢棄的酸奶杯接水洗筆,我也知道經常給水杯換水,不然顏色混了畫面會很難看,但僅此而已。那時我還不知道,孩子每次使用畫筆的數量有講究;孩子是坐在桌子旁畫,還是坐在地上畫,或者站著畫,也有門道;在顏色的認識和體驗上也是有許多可教的內容的。
同時,我給孩子買了彩泥,引導孩子捏餃子、包湯圓。還買了折紙書,引導他跟著我折,我折一個角,他學著我的做法折另一個角。開始他不敢折,擔心折不好。后來通過一次旅行車上消磨時光時玩折紙,并把作品送給旁邊的小朋友,樂樂的興趣大開,以后一發不可收。
現在回想起來,我那時還沒有意識到泥工、紙工同樣是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盡管我和其他媽媽一樣,知道給孩子玩彩泥、折紙、撕紙,但我還沒有感悟到,它們都是美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可以和畫畫活動交替開展,互相利用。
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持續了兩年多。樂樂4歲零8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我查看我買的“媽媽看的書”和“樂樂看的書”的目錄(我把自己買的書列了一個目錄),發現所買的藝術方面的書不多,已有的也不是太好。于是上網一搜,搜到了一個感覺很好的兒童美術網站和一本書。
那段時間樂樂特別癡迷折紙,自己創作的紙飛機各種各樣。我朦朦朧朧地認為,折紙和畫畫是相通的,他應該愿意接受學畫。同時,我從正在老師那里學畫的孩子家長了解到,老師的教法還是很適合幼兒的特點的。于是我決定給孩子報名。
之前,我還在孩子那里做了些準備工作。因為孩子一直都認為自己畫得很好,所以我說話的時候特別小心用詞(如果我說去老師那里學畫,孩子會說我已經會畫了,不用學了):
“你愿意去老師那里畫畫嗎?”
“愿意!”
“每個星期天都要去,要堅持12次呢!你能堅持嗎?”
“能!”
于是,我開始和孩子一起收集他的作品,包括在幼兒園畫的(這里要感謝他的老師的積極配合),大約有50多幅。畫和孩子一起接受了老師的面試,其中很多畫老師都喜歡。樂樂回家后得意地說:“我說我畫得好吧!”見孩子有信心,我就鼓勵他說:“在老師那里盡情地畫吧!可一定要堅持12次呀!”以后的日子里,他真的堅持了12次,沒有掉一次課。
因為每次課的價格不菲(按照我的感覺),如果僅僅是孩子在老師那里畫一個小時,我不學點什么,真有些“冤大頭”。正因為我的這種世俗的想法,才促使我和孩子一起走入了享受藝術的殿堂,也贏得了老師對我的贊揚:“你是配合教學最好的母親!”現在想想有些羞愧,但結果是好的,也非常知足。
這12次美術課前后發生的事對樂樂來說,收獲非常大。在畫筆上、顏色上、畫紙的大小形狀上、點線面的理解和應用上、黑白灰的理解和應用上,有了質的飛躍。其中對顏色的體驗和感受更多,他了解了暖色、冷色、三組補色(紅和綠、紫羅蘭和檸檬黃、湖藍和橘黃)、一組對比色(黑色和檸檬黃)、中間色、自己調出的各種喜歡的顏色。同時在泥塑、剪紙、撕紙、剪貼、構建、攝影等方面,敢于開拓和嘗試,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能夠自我挖掘新的樂趣,是他在藝術領域中探索和實踐時,自我心理成長的最大收獲。
對我來說,體會和收獲也非常多。
對孩子和我來說,美術老師起到了領路人的強大作用,沒有她的指引,我們會不知如何學習。
我感悟到,媽媽的輔助作用非常重要。因為老師不是給一個孩子上課,對每一個孩子的了解不可能非常全面,而且每周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指導孩子。比如,老師主張讓孩子體驗各種筆的感覺,如油畫筆、毛筆(軟筆)。但課堂上,孩子通常都是用油畫筆,沒有用毛筆的機會。于是我在家里給孩子提供使用的機會和條件。經過時間間隔較長的幾次使用,樂樂領悟到了油畫筆和毛筆各自的用力特點和使用效果(毛筆畫線條時要比油畫筆更為流暢),并在實踐中靈活地應用起來。
第四階段
因為老師的工作安排,暫時離開了北京,從而也中斷了樂樂在她那里繼續畫畫的機會。
但樂樂并沒有因此而終止繪畫,只是大約兩個月的時間里,他不愿意使用水粉顏料,更愿意使用他認為方便的鉛筆、鋼筆、彩色鉛筆。直到有一天,我在地上鋪好畫布料等工具,他回家時看到后說:“哎喲,我正想畫畫呢,用水粉顏料。”我高興地說:“咱們想到一塊兒去了!”那天,我抓住機會啟發他,水粉顏料不僅涂色塊方便,而且可以調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他連聲說是。他對水粉顏料表現出又一次的敏感。這使我進一步堅定了這樣的信念:只有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才能做得最好。那天他畫的水粉畫,是這兩個月來最有靈氣、最好的。這也為我又上了一課:“學會等待,是父母養育孩子時應具有的品質。”
這個階段,因為對色紙的使用我還沒有掌握其中的知識點,所以還是盡量讓孩子在白色紙上畫畫,但變化了紙的形狀,采用圓形紙。樂樂對這個新的嘗試很興奮,而且非常快地掌握了構圖的要領。與此同時,構建、折紙、攝影、剪紙、撕紙、泥工等藝術活動仍經常出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我把這些作品的電子版篩選后剪輯在一張光盤上。其中有些畫是老師認為好的,有些是停課后畫的,只好靠我來判斷了,這也是對我經過美術學習后欣賞能力是否提高的一次檢驗。過了一段時間,我給孩子看他以前的作品(光盤形式)時,剛看了一半,孩子說:“媽媽,我不想看了,我要畫畫。”這正是我所期待的結果:給孩子帶來極大的鼓勵,激發新的創作熱情。
同時,我還買了一些名家的畫冊(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和孩子一起欣賞。比如,明信片大小的畫冊《世界名畫欣賞》中,我們曾一起欣賞過克利和馬蒂斯的作品。欣賞的時候,讓他先談自己讀畫的感受,我再談我的感受,然后再看作者給每一幅作品的命名。三種感受,有時相同,有時卻大相徑庭。見孩子非常小心翼翼地等待我讀出作者的命名,我就輕松地告訴他,每個人讀畫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感受是不同的(除了那些一看就看得出是什么的實物畫以外)。欣賞之后,我又快速地翻了一遍畫冊,讓孩子告訴我他是否喜歡這一幅畫。其中一本,他幾乎每一幅畫都喜歡,另一本喜歡一半的內容。后來我們又一起欣賞了凡高和畢加索的作品,孩子不喜歡凡高顏色明亮的花卉和原野,卻喜歡畢加索那充滿神奇想象的畫面。孩子的選擇,使我感受到孩子心靈的藝術語言和思考。我覺得我需要經常給他輸送這些藝術信息,使他更加明確自己需要的和喜歡的。
從跟著孩子一起學畫,我體會到,美術是人類情感表達的多種方式之一(包括語言、音樂、美術等),是不應該被我們無意中剝奪掉的。即使孩子以后沒有機會去老師那里學畫,我也不會放棄引導孩子使用畫筆、剪紙、泥工、構建、攝影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這與孩子今后是否成為一名畫家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這是我們人類的需要。
因為有12節美術課期間自己收集的繪畫信息資源,可以經常復習,其內容逐漸融入到我的腦海中。在養育樂樂的日常生活中,我就可以根據孩子當時具備的能力,及時挑選出可以引導他去嘗試的方法和技巧,一點一滴,逐漸滲透給孩子。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快樂。我自己也因為他的創作獲得了極大的快樂。上面這兩個利用廢棄材料制作的“臺燈”,可以說是孩子對我辛勤工作的又一個小小的回報吧。
【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學畫的】相關文章:
引導孩子交朋友05-02
怎么引導孩子情緒表達04-11
怎么引導孩子玩積木12-07
如何引導孩子讀書與寫作07-24
引導孩子玩玩具的方法11-22
引導孩子做學習的主人04-30
引導孩子挖掘作文素材04-25
如何引導智力超常的孩子?05-02
我是個孩子,就這樣的孩子900字作文04-28
孩子是這樣教育的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