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時間:2023-04-29 21:18:52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軍事發明: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馬在我國被馴養,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溫良的優點,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早期馬多

馬鐙

被用來駕車,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十萬,而騎兵最多不過五六千騎。直至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才為趙國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隊裝備,這是軍事史上一項偉大的變革。此后,各諸侯國都非常重視發展騎兵。

但是,在當時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為還沒有發明馬鐙。馬鐙是騎馬時踏腳的裝置,沒有它,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士們只能用雙腿夾緊馬身,同時用手緊抓馬鬃才能避免摔下馬來。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的重大發現。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中出土了許多與真馬大小相似的陶馬。馬身上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發現馬鐙。

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它可以使騎士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馬鐙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準確的時間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于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馬鐙。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瑯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后。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后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面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馬鐙發明后,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于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后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后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中國發明的馬鐙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關于腳鐙曾有過很多熱烈的討論…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優勢的是中國。直到8世紀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現腳鐙,但是它們在那里的社會影響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懷特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說,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主義的最后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一樣,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卻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返回:古代文化

【馬鐙的發明與流傳】相關文章:

經典永流傳作文11-10

千古流傳的詩句09-28

愛之流傳千古04-29

讀書漂流傳遞閱讀智慧04-26

賓頭盧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傳04-26

揭穿10個流傳最廣的飲食誤區12-31

嬗變的前奏--論《詩經》在先秦的流傳與應用05-02

理解發明04-26

我的發明09-07

發明的作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