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朱家角鎮)
朱家角鎮位于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淀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淀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并),北與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鎮接壤。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國道貫穿鎮境。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朱家角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1991年,被列為上海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滬郊好萊塢”之譽。
目錄 基本概況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發展歷史 收縮展開 基本概況朱家角鎮位于淀山湖畔,東與盈浦街道、夏陽街道接壤;南與練塘鎮、松江科技園區、佘山鎮交界;西依淀山湖,與金澤鎮相連;北與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鎮毗鄰。交通便利,處于上海市與江蘇、浙江交界處,是上海通往江蘇、浙江的重要通道。東西向有“318”國道、滬青平高速公路、沈磚公路,南北向有朱楓公路,依傍同三國道,南接滬杭高速公路,北通滬寧高速公路,村村通道路。水路交通橫有淀浦河;縱有攔路港、西大盈港、朱泖河,均為6級航道,可通行100-500噸船只,直通黃浦江,并與太湖水系相通。全境總面積138平方公里(含水域),其中,耕地面積2110.84公頃。 古鎮朱家角歷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時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萬歷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曾以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再次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1991年,被列為上海市四大名鎮之一,也是上海地區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2001年,被上海市委、市府列為重點發展的“一城九鎮”之一。2002年4月30日,總體規劃8.14平方公里的中心鎮建設正式啟動,目前新鎮區道路網格已形成,基本設施建設初具規模。2004年,古鎮旅游區順利通過國家AAAA級景區驗收。2006年,先后獲得上海市文明鎮、“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和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2007年,通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審。2008年,獲得國家園林城鎮、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2009年,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上海市食品安全宣傳示范街(鎮)、上海市民族團結進步達標街道(鄉鎮)等榮譽稱號。2010年,獲得全國“上海世博會先進集體”和國家衛生鎮(復審)等榮譽稱號。2011年,獲得第三批“全國文明鎮”稱號。 朱家角鎮基礎設施完備。供電來源屬華東電網,鎮內建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1座,3.5萬伏變電站3座。朱家角處于太湖流域下游,淀山湖水源豐富,水質二級,現有大規模的自來水廠3座,日供水為10萬噸;有污水處理廠2座,日處理污水1.75萬噸。有現代化通訊交換機局十六處,應用光纜電話通訊總裝機容量為3.5萬門。西氣東運的新疆天然氣已通到朱家角。
行政區劃朱家角鎮下轄28個村民委員會(周蕩、橫江、盛家埭、張家圩、新旺、新華、萬隆、小江、周家港、沙家埭、薛間、山灣、慶豐、淀峰、創建、山海橋、淀山湖一村、水產、安莊、先鋒、沈巷、張馬、李莊、建新、王金、林家、新勝、張巷村)及11個社區居委會(東井街、北大街、大新街、勝利街、東湖街、西湖新村、大淀湖、東大門、沈巷、泰安第一社區、泰安第二社區)。全鎮共有20157戶,戶籍總人口60000人,其中:男性29269人,女性30223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15107人,農業人口占38.14%。來滬流動人口42986人。
歷史沿革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于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昆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于華亭縣、昆山縣。 朱家角鎮在宋元期間形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于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于青浦縣、昆山縣。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鎮。朱家村改名為珠街閣,又名珠里、珠溪,俗稱角里。 朱家鎮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貿云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標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屬于五十七個三區之二圖、十一圖和一區二十五圖。清末實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稱珠蔚自治區,為江蘇省青浦縣管轄的十六個自治區之一。 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初年,仍稱珠葑市,設市公所; 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為青浦縣十三區之二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設第二區公所,列為青浦縣八個區公所之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汪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薛間、葑沃、張甸、張丁、安莊、沈巷六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復第二區公所,仍轄三鎮六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銷區公所,改稱區署,轄一鎮二鄉,即將原有珠東、珠西、珠北三鎮和張丁鄉合為一 鎮,名珠溪鎮;薛間、安莊二鄉合為一鄉,名安莊鄉;沈巷、葑沃、張甸三鄉合為一鄉,名葑沃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實行鄉鎮歸并,全縣設青東(青龍)、青西(淀泖)兩個區署,珠溪鎮及安莊、葑沃鄉均屬青西區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隨即成立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青浦縣朱家角市,下轄沈巷、萬龍、葑沃、薛間四鄉及朱家角鎮。原屬昆山縣的東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條街劃歸朱家角鎮; 1951年4月撤銷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區,從所轄沈巷、薛間二鄉各劃出三個村,組成安莊鄉,遂成五鄉一鎮。 1954年原屬松江縣的`天心鄉,劃歸朱家角區,同時把萬龍鄉的諸家村劃歸城廂區的城南鄉,把葑沃鄉的南橫村劃歸松江縣天馬鄉;是年夏,整編機構,撤銷朱家角區。將沈巷、安莊、葑沃三鄉劃歸練塘區,萬龍、薛間、天心三鄉劃歸城廂區。復建朱家角鎮建制,直屬縣領導;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區,對原劃出的六個鄉全部劃回,并把城廂區的盈中、萬壽、城南三個鄉劃歸朱家角區管轄。朱家角鎮仍為縣屬鎮,鎮人民政府改稱鎮人民委員會,建制不變; 1957年,葉龍鄉萬隆片劃歸朱家角鎮; 1958年9月朱家角鎮和葉龍鄉合并,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改名為朱家角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鎮工作組,負責城鎮工作,籌備鎮社分治。1962年2月,鎮社正式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成立鎮人民政府; 1968年鎮政府改名為"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鎮人民政府名稱; 1991年,朱家角鎮和朱家角鄉合并成一個縣屬建制鎮。 2000年青浦區行政區劃調整中與沈巷鎮合并為新建制鎮--朱家角中心鎮,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鎮。
發展歷史早在宋元期間,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后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歷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后,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 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敝量谷諔馉幥,鎮上商賈云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余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余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于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面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后,特別是1958年以后,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余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淀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淀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熏魚、鹵汁豆腐干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1991年1月,鄉、鎮合并。1992年底,農、副、工產值53074萬元,全鎮固定資產已達18090萬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2569元,農村人均收入1833元。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鎮工業生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引進高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辟600畝建立工業發展園區。至1998年,全鎮有工業企業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屬、化纖、輕工機械、絲綢服裝四大行業集團。2000年,工業總產值達21.83億元,工業利潤7460萬元。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昆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里。境內公路密布,北通滬寧高速公路,南接滬杭線320國道,有滬朱、青平、青楓、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線,水路橫有淀浦河,縱有朱泖河直通黃浦江,并與太湖水系相通。水運航道寬闊,四通八達。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后,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后,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學,鎮區有中學3所,小學3所,幼托設施完善。至2000年,經過調整,有各類學校7所,在校職工619人,在校學生3874人。 朱家角鎮因經濟繁榮,文化倡明,宗教活動也源遠流長,非常活躍。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頂上就建有普光寺,為朱家角地區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具有相當規模,其佛事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明清期間為佛教活動全盛時期,有不同類型的廟宇20多處,規模較大的有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間的圓津禪院以典藏名家書畫而成為清代名剎。位于淀山湖畔的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斷,佛手極盛。20世紀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淀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穌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并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現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內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員2人,經費由上海教區發給。
【朱家角鎮】相關文章:
朱家角作文11-27
朱家角社會實踐,朱家角社會實踐作文08-11
游朱家角古鎮作文09-18
上海朱家角旅游攻略01-15
朱家角游玩地圖攻略12-02
游朱家角古鎮作文09-19
作文 梅園、朱家角小隊活動小記04-20
朱家角古鎮端午節活動指南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