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迪化街
迪化街
迪化街(迪化街)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也最具意義的老街,街上的建筑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的特色,初建于18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
目錄 行政區域 民俗特色 歷史沿革 經濟發展 收縮展開 行政區域早年始建
迪化街初建于1850年代,19世紀末以來,一直是臺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投射中國行政區域所制定的街道名。該街實際包含戰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愿街以及杜厝街,而現今當地民眾通常把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北街,以南稱南街。
年貨大街
經過1980年代的廢存爭議之后,1996年開始,保存原狀的迪化街除了成為臺北最古老街道外,也于每年農歷春節前夕,擴展成規模盛大的臺北年貨大街。不僅此,該街也同樣維持相同的批發商業功能。據統計,2005年的迪化街附近共有100多家的紡織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鋪,年產值則超過30億美金。(金額統計來自人民網,《臺灣迪化街百年剪影》) 人們口中的迪化街,就是指臺北大橋以南方向的迪化街一段,昔日的迪化街是指大稻埕的中心地,也前海運來的貨品都要經過大稻埕碼頭,再從迪化街運到其它地點,所以迪化街曾經是繁華的貨品集散地,也是北部的商品交易中心,在政府的規劃下,迪化街以變成年貨大街,過年時總是涌入大量的人潮購買年貨,光是在此試吃就快要吃到飽了。 其中含有茶瓷,絲綢,中藥的販賣店面,聽起來相當有傳統的風味。但其實迪化街除了紅磁磚,紅燈籠的擺設之外,還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年貨大樓,促進了中西并合的年代。 迪化街更是臺灣南北貨、中藥、布帛的批發、零售集散中心。每年的農歷年,迪化街更是熱鬧,采購年貨的人把這里擠得水泄不通,充滿了中國的年味。
集市文化
人們口中的迪化街,就是指臺北大橋以南方向的迪化街一段,昔日的迪化街是指大稻埕的中心地,也前海運來的貨品都要經過大稻埕碼頭,再從迪化街運到其他地點,所以迪化街曾經是繁華的貨品集散地,也是北部的商品交易中心,在政府的規劃下,迪化街以變成年貨大街,過年時總是涌入大量的人潮購買年貨,光是在此試吃就快要吃到飽了。其中含有茶瓷,絲綢,中藥的販賣店面,聽起來相當有傳統的風味。但其實迪化街除了紅磁磚,紅燈籠的擺設之外,還有一座巴洛克式的年貨大樓,促進了中西并合的年代。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也是吸引許多人潮的另一個景點。濃濃的早年臺灣文化,到現在還是看的到。香火鼎盛的廟街,親切的店家老板,永遠透露著臺灣市集的傳統和歷史。
民俗特色迪化街大部分店屋,屬于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通常不寬,屋小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形式。在房屋外觀的立面上,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風格,這也是迪化街迷人的一大特點。大致整理、區分,可以列出4種風格,以下分別舉例解說。其中前3種常常互相融合、變化,更增添了立面的豐富多變;而最后1種因近年來多被改建,已難見到。
現代主義式:
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表現和比例均衡。整體感覺富理性美,材料以面磚、洗石子為主。 現代主義(或稱前現代主義)是在工業革命后興起,基于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筑物外表裝飾簡化,不再采用巴洛式華麗的山墻,而強調水平的線條。 在1920年代末期,這股建筑的風潮,也由日本傳入臺灣,在迪化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4種立面風格中數量最多的。此處以71號干元行來解說。干元行本為巴洛克式立面,后來改建成今貌,可見現代主義的流行較晚。
南洋樓式樣:
以兩層樓房為主,屋頂上平直的“女兒墻”、細密的檐間線腳、栱形的窗洞,和花瓶狀漏空排列的欄桿, 迪化街是建筑上最明顯的特點。主要使用紅磚來建,整體感覺十分明亮溫暖。 這種樣式,是仿自南洋等地的“殖民地式”洋樓。1860年,淡水開港后,洋樓建筑隨著洋商傳到大稻埕。這些洋樓的各種特色,如栱圈回廊、紅磚樓房及花瓶欄桿等,很快被轉化在店屋的外觀立面上,同時加上不少中式的匾額框、花鳥裝飾等。 目前在迪化街上數量較少,大部分集中在北段。
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風格,最能突顯迪化街曾經富甲一方的氣勢。以洗石子和紅磚為材料,高聳突出的山墻、繁密細致的花草紋飾,和華美的柱頭裝飾,構成令人驚嘆的華麗效果。 所謂“巴洛克式”,是指歐洲17世紀中葉盛行的建筑風格,以具有如雕塑般立體的外觀和繁復的花草紋飾著稱。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極力吸收歐洲文明,因此在日治期間,引入不少歐洲建筑風格,再經由民間匠師的仿效,造成這股流行的風潮。 迪化街上最壯觀的巴洛克式立面,多在中街和南街。
閩南店鋪式:
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木板組成的門窗、屋檐下的亭仔腳……等,是外觀上主要的特色。 當時的閩南式建筑,大多是以土埆壁和紅磚為主要的建材,比較少見附加的浮塑、裝飾,風格極為古樸。 這種店屋的形式,是由大陸福建漳泉地區的移民從原鄉帶來,是華南地區市鎮的店鋪原型。這種斜屋頂、附帶亭仔腳的店屋,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中,得以方便雨水流動,并遮蔽強烈的'陽光。此外,連棟式的商店街,不但節省建材,也充分符合商業集市的要求。 近年來,由于房舍逐漸老舊,加上交易買賣、貨品陳列等方式的改變,此建建筑形式已陸續被改建,愈來愈難得看到了。
歷史沿革臺北的迪化街是一條充滿市井氣息的街道,傳統商品琳瑯滿目,建筑群落古色古香,就像一幅古色斑斕的畫卷。然而,深究下去,這條古老街道的背后,卻蘊涵了豐富的歷史、精彩的傳奇和驚人的財富。
悠久年份
迪化街比臺北城的歷史還要悠久1853年,貿易繁盛的艋舺(今臺北市西部)發生了嚴重的移民械斗,失敗的福建同安人倉皇逃抵艋舺以北的大稻埕,沿著淡水河重新聚落,在如今迪化街所處的位置開辟了首批商號。 隨著臺灣通商貿易的發展,外國商人紛紛在大稻埕的街道上設立洋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以迪化街為中心的大稻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臺灣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相反,艋舺則日漸凋零衰敗。昔日被驅離到迪化街的失敗者開始譜寫由弱而強、最終富冠臺灣的傳奇。
執臺牛耳
150年過去,隨著臺北迅速發展,城市重心逐漸東移,大稻埕也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然而迪化街卻依然保持著濃濃的中國風韻,閃爍著財富的光芒。 今天的迪化街與百年前的布局幾乎沒有改變,從南京西路到霞海城隍廟,是紡織布匹商賈聚集的區域;城隍廟到民生西路是南街,藥材行云集;民生西路到歸綏街稱為中街,主要批發零售南北貨;歸綏街到臺北大橋稱為北街,多是五谷雜糧店。南、中、北街的許多店鋪仍保留著清代閩南式樣建筑,店鋪屋檐向前伸出、用廊柱支撐形成長廊,利于擺放貨物,當地人稱為亭仔腳;紡織布匹商賈聚集的地方則以洋樓、現代主義及仿巴洛克式建筑為主。 徜徉在迪化街上,處處可見百年老店。古老的招牌,微風中晃動的旗幌,班駁的門板柜臺……引領人們穿過時空的隧道,尋找迪化街歷史發展的點滴痕跡。 約800米的迪化街雖不算長,但至今仍是臺灣最大的布匹、藥材、南北貨的批發地。有人統計過,迪化街共有100多家的紡織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鋪,一年下來的產值超過上千億元新臺幣。 沒在迪化街打過滾,就沒有資格談生意。這句話在臺灣商界流傳已久,臺灣許多赫赫有名的企業家都是由迪化街起家,迪化街是他們的發跡地。
地下金融
迪化街的聞名還在于它是一條特殊的地下金融街。據臺灣媒體報道說,近20多年來,迪化街的一些老板將錢投入股市,借貸給股市炒家收取利息,成為金主。這些金主雖然不露面,卻有在股市呼風喚雨的能量。 令人稱奇的是,迪化街的老板、金主雖然富可敵國,但頗有些大隱隱于市的味道。一位藥材鋪的伙計自豪地說,我們這里聚集了許多身價數以十億計的老板,他們往往就象隔壁的老伯,衣著簡單,甚至寒酸。 在臺灣人眼中,無論是迪化街還是居住在這里的人都代表了傳統、樸拙、低調、不飾張揚的特質。
經濟發展臺島財富“第一街”
臺北迪化街,這條長僅800米卻創造了數千億財富的狹長街道,是臺灣富商的發源地。不論是紡織業龍頭的“臺南紡織”、食品業的“光泉”,還是在大陸打下江山的“旺旺仙貝”、“聯華食品”,乃至于后續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這里闖出名號的。這些老店的發家之道,絲毫不遜橫行無阻于紐約華爾街的猶太人。 1887年,當時清朝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始規劃興建鐵路,4年后的第一條從臺北大稻埕到基隆的鐵軌完成,而大稻埕區的迪化街也因此開始逐漸成為茶葉、布匹、中藥等大宗貨物最重要的轉運站。 上世紀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期。那時,只要是稍具能力和眼光的生意人,都會想盡辦法在迪化街上開個店面;只要是想學做生意的年輕人,也一定會到迪化街來找頭路。現在赫赫有名的臺南幫侯雨利、吳修齊家族,“統一”的高清愿、“新光”的吳火獅、“東帝士”的陳由豪、“和信”辜家、“義美”高騰蛟、“臺鳳”黃家等紡織、食品業巨頭的前半輩子,幾乎都是在迪化街上拼事業。這條只有800米長的老街,可以說是培育臺灣大商人的搖籃。
800米藏金數千億
以大稻埕涵蓋的幾個街廓來說,小小的一塊區域,就有包括“聯發紡織”、“聯華食品”等在內的約20家上市公司和“中和紡織”等近100家未上市的公司,另有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藥材店。這幾百個店家,絕大多數都是繼承祖業,或在此開店超過15年以上。雖然歷經繁華與衰退,但可以想象,迪化街的確創造出不少億萬富翁,他們的身價高得幾乎無法估量,光是上市公司的部分,可以計算出來的總資產就超過1000億元。臺北市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估計,2002年,迪化街300家布商掌握著臺灣50%以上的內需市場,每年營業額至少五、六百億元。不過一位布行老板講得明白:“迪化街老板對外講話都很保留,這個數目恐怕都得乘上好幾倍才是他們真正的營業額。”
不起眼老店掌握
如果走在迪化街上遇到穿得愈破爛的人,家里可能就愈有錢。反倒是每天穿西裝的人“可能是故意裝門面而已”。“聯發紡織”的副總王豐岳就表示,有時擦身而過,僅有數面之緣的老阿伯會突然上前來打招呼:“要好好做,我可買了你們的股票。”在迪化街做業務,稍不留心,可能就會得罪了這些一出手就是幾千張股票的大股東。 60年代是臺灣紡織業的黃金時間,當時不少布行轉型進入紡織上下游的生產制造,造就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老板。很多人在紡織業沒落之前激流勇退,有人投資房地產在80年代賺了更多的錢,也有人進入股市成為資金充裕的大金主。至今當地仍以“迪化街仕紳”稱呼這一群“擁有特殊身價”的金主。平時外人不容易分辨出他們,但在婚喪喜慶的場合中,一定會有4、5桌是專為“迪化街仕紳”而開的席次。當地人都心知肚明,這些就是外界最感興趣的神秘大金主。
富商保守低調
保守低調是迪化街商人致富的基本條件,不過事業上的開創性格、精打細算與業者間的信息互通,才是迪化街商人真正的本事。迪化街百年前就成為臺灣最重要的貿易重鎮,出身于此的商人無不具備敏銳的嫌錢嗅覺。 低調性格的另一方面,就是迪化街幾乎不曾出過浮上臺面的政治人物。這里有不少動輒上億元身價的富豪,但卻沒有出過紅頂商人。不過,這并非表示當地人對政治冷感,當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地就在離此不遠的延平北路上。
不富也輕松
目前在迪化街最重要的三種產業:紡織與布行、中藥、南北貨。因為店號密集,各產業的商家都保持著既競爭又使用的微妙關系。在激烈的競爭關系中,沒有真本事很難生存下來。毛料布商“新穩興呢絨”的老板柯萬德就說,迪化街流傳著幾則俚語:“只要在迪化街賣過布,沒有什么行業不能做”;而女子只要“嫁給賣布的,不富也輕松”。就是形容迪化街布商的精明干練。 以紡織業來說,從迪化街布商出身的“聯發紡”、“集盛”、“力麗”、“宜進”、“宏益”等5家聚脂纖維廠,加上“南亞”、“遠東”、“華隆”,在世界長纖市場占有不少份量,5年前,甚至有媒體以“五胡亂華”來戲稱“聯發紡”等5家公司的影響力。而以集盛紡織蘇阿琳家族為首的20家紡織廠,每個月開的家族會,幾乎也可以決定臺灣短纖市場價格。而迪化街的紡織業者也是臺灣最早到東南亞、中南美洲、甚至非洲等地投資的廠商之一。10年前轉進大陸投資的廠商也不計其數。
冒險精神是傳統
一般來說,貿易商骨子里更富有冒險精神。迪化街的布料中盤商,為了再創事業春天,幾年前就開始到歐洲各地織品展售會推銷臺灣的布料。現在,臺灣本地的紡織業雖然萎縮,但是臺灣下單,大陸出貨的運作模式,讓臺灣布商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有不少的影響力。 從迪化街發跡的食品業也是臥虎藏龍。穩健的經營方式讓成立近40年的“光泉”從來沒有虧損過。在大陸每年營業額80億元(臺幣,以下同)。獲利20億元的“旺旺仙貝”董事長蔡衍明家族也是從大稻埕出身,后來才到宜蘭投廠發跡。蔡衍明眼光獨到,只專心做與米相關的加工食品,約在10年前就搶先進入大陸投資,并轉進到新加坡掛牌上市,順利成為大陸食品市場龍頭。
人情信用打造生意圈
迪化街的人從不諱言,“迪化街是個很難打進來的圈子,但是一旦打進來,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在大稻埕當地,開行最悠久的第一銀行是本地商人往來最密切的行庫。曾經有個銀行經理,從大稻埕分行遠調至新竹分行,這里的老客戶也整批跟到新竹開戶。直到現在,這位經理已經退休,新竹的一銀卻還是迪化街商人往來最大宗的銀行。 錸德集團董事長張昭焚,其父張漢津曾是臺灣卡其布大王,先后代理過“臺南紡織”的“太子龍”與“臺塑”的“臺麗龍”兩種卡其布品牌。張昭焚表示,小時候聽鄰居調度資金,經常只要一通電話,隨時調個幾千萬、幾億元都沒有問題。迪化街商人做生意的一大特色是,平時就不斷串門子、喝茶、所以市場有什么消息,誰的身家有多少,信用如何彼此都一清二楚,大家做起生意來就特別干脆。“聯發紡”副總王豐岳就笑說:“迪化街的信用稽核,比銀行做得還徹底。”
經濟不景氣殃及迪化街
“不過這5年來,迪化街沒落得實在太快了。”新穩興的老板柯萬德這樣感嘆。布商公會理事長呂水戥也表示,光是永樂市場一個攤位的權利金,就從極盛時期的1000萬元掉至現在的一二百萬元。紡織業出走大陸與結束營業的占5成以上。許多在此致富的商人也紛紛移往臺北市東區置產,連附近依賴大稻埕商人為生的“五月花”、“黑美人”等老酒家的生意也大不如昔。呂水戥笑說,現在如果聽說誰還上酒家,就沒有人要跟他做生意。因為顯然這個人沒有心思經營事業了。 不過,稍微心細者就會發現,在迪化街有些不起眼的店面前,經常停放著奔、美洲虎等高級轎車。有時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在某個轉角看見敞篷的勞斯萊斯停在路旁。這些蛛絲馬跡象征著這個曾經是臺北最富裕的地區,至今還擁有相當驕人的雄厚實力。
【迪化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