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泥螺
泥螺
泥螺(泥螺)
泥螺(英文名say'spaper-bubble,拉丁名Bullacta exarata(Philippi)),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后鰓亞綱、頭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屬(泥螺屬僅有泥螺一種),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產的種類。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體呈長方形,頭盤大而肥厚,外套膜不發達。側足發達,遮蓋貝殼兩側之一部分。貝殼呈卵圓形,幼體的貝殼薄而脆,成體較堅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狀環紋,內面光滑,有黃褐色外皮。無螺塔和臍、無厴。
目錄 簡介 形態特征 種群分布 生活習性 收縮展開 簡介泥螺,古稱吐鐵。據明·萬歷“溫州府志”記載:“吐鐵一名泥螺,俗名泥螄,歲時銜以沙,沙黑似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當今在溫州稱泥糍,系其生長在泥涂中。閩南稱“麥螺蛤”因其盛產于麥熟季節。在江、浙、滬一帶稱黃泥螺因其貝殼為黃色和黃褐色。加工腌漬的鹵液亦呈黃色或淡黃色而得名。潮汕地區的“錢螺鮭”是用泥螺腌制的。“錢螺鮭”是一種潮汕生腌海鮮。潮語中的“鮭”是指用鹽、魚露、醬油等腌制的小海鮮。錢螺是潮汕近海灘涂里的一種小小貝類,橢圓螺狀,長一厘米左右,殼薄而脆。
形態特征泥螺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后鰓亞綱頭楯目阿地螺科。外殼呈卵圓形,殼薄脆,其殼不能包住全部身體,腹足兩側的邊緣露在殼的'外面,并且反折過來遮蓋了殼的一部份。體長方形,拖鞋狀頭盤大,無觸角。殼無螺塔。 泥螺殼薄而脆,成貝體長40mm左右,寬約12~15mm,在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間帶底棲動物,生活在中低潮區泥沙質或泥質的灘涂上,退潮后在灘涂表面爬行,在陰雨或天氣較冷時,潛于泥沙表層1~3cm處,不易被人發現,日出后又爬出覓食,以底棲藻類、有機碎屑、無脊椎動物的卵、幼體和小型甲殼類等為食。
種群分布泥螺在中國沿海都有出產,是典型的潮間帶底棲匍匐動物,多棲息在中底潮帶,泥沙或沙泥的灘涂上,在風浪小、潮流緩慢的海灣中尤其密集,以東海和黃海產量最多。
生活習性泥螺行動緩慢,它用頭盤掘起泥沙與身體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體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著擬態保護作用。生活中對溫度和鹽度的變化適應力強,易生長。泥螺雌雄同體,但異體受精、性成熟時,常可見到雌雄螺在灘涂上交尾,產下一圓形膠質膜包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膠質柄固著在海灘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隨潮漲落在水中波動,煞是壯觀。受精卵在水溫25—28℃時,4 天即可完成胚胎發育,溫度低發育速度相應減慢。在發育過程中要經過一段浮游生活期,后變態成幼螺營底棲生活。
【泥螺】相關文章:
關于螺的作文12-21
摸螺獅作文07-09
觀螺記作文08-06
燒螺殼作文04-30
長江口濱岸潮灘底棲動物泥螺受鋅污染的急性毒理試驗研究04-26
殺螺微生物的分離與殺螺及抑菌活性的研究04-28
鸚鵡螺的子孫們05-02
泥貓04-30
蔬菜泥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