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華鎮
清華鎮
清華鎮(清華鎮)
清華鎮位于江西省婺源縣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東連浙源鄉、沱川鄉兩鄉,南鄰思口鎮,西接賦春鎮,北靠大鄣山鄉。總面積127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16000多人。距縣城21公里,交通便利,王賦線、清靈線、清嶺線三條公路橫貫其中,形成了婺源北部的交通樞紐。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年古鎮”的稱號,是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
目錄 歷史悠久 主要企業 歷史沿革 古鎮經濟 收縮展開 歷史悠久清華鎮的歷史非常悠久,唐朝開元年間婺源縣建制時縣治就設在這里,后來才遷入紫陽鎮。鎮上有一條主要大街,街道兩旁有很多店面。離開主街,在通往彩虹橋的青石小巷里可以看到一些古舊的民居。出城邊可以看到始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歷史的彩虹橋,該橋因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得名,是一座典型的廊橋。它全長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一個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在當地也叫廊亭橋,這座橋是省級文物保護建筑。沱川理坑:這是婺源縣境內古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樣子。通往村子的路是青石板路,行走其上不沾泥濘,其村口有一座名為“理源橋”的廊橋,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修建的“天官上卿府第”,明末廣州知府余自怡修建的“駕睦堂”以及“司馬第”“九世同居樓”等。
主要企業主要企業有百源木業、鄣公山茶葉實業有限公司、清華酒業有限公司、鄣公山水泥廠、大自然工藝傘廠、后龍山酒廠、清華石料有限公司等。特色產品有“大自然”工藝傘、“大鄣山”AA級有機大米、“鄣公山”綠茶、“鄣霧”有機茶、“清華婺”酒、“老牌”大曲、“鄣公山”水泥等一批“土生土長”的產品。其中“鄣公山”牌綠茶四月份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同時獲得“綠標”和有機食品認證。按照《清華鎮鎮區建設總體規劃》,先后投資上千萬元修建了新街、橫街、彩虹大道、東源大道、南市大道等城鎮道路體系;修建了自來水廠、停車場等城鎮基礎設施。開通了縣城至清華的電視光纜,使電視頻道增加到30個,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長1600米的新街是鎮區的商貿中心,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商貿中心正在向彩虹橋景區轉移。通過建立環衛所、城管中隊,并投入大量資金綠化、亮化、美化城鎮道路,鎮區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已獲省級衛生鎮稱號。,清華鎮上下正在爭創國家級衛生鎮。多方籌資,破解資金難題。清華鎮采取“財政資金補一點、掛點單位幫一點、鎮村扶持一點、集體出一點、群眾捐一點”的辦法,籌措資金400多萬元。同時,橫向聯系爭取資金扶持,浙贛經濟聯絡會婺源分會與清華鎮建立了幫扶聯絡點,每年扶持建設資金10萬元,杭州市東岳社區黨委書記胡建民捐助洪村新農村建設資金達50萬余元。,清華鎮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總共投入800余萬,村村建起了便民圖書室、健身運動等基礎設施,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村容村貌大改觀。創新方法,破解改廁難題。清華鎮黨員干部、村理事會成員率先垂范,帶頭改廁做示范,帶動了村民積極參與改廁。為有效利用農家肥,清華鎮改進了以沐浴排水與衛生廁排水共管排水的做法,把衛生廁排水與其它排水分開,并因地制宜,統一在村外集中續建貯糞池,這種做法既治理了村內露天糞池臟、亂、臭的'問題,又使有機肥得到了有效利用。清華鎮還規定改一個水沖式衛生廁,獎補300元;改一個三格式水沖式衛生廁,獎補500元,極大激發了群眾改廁的熱情。清華鎮詩春、河東、河西、羅云4個試點村220多家農戶,已完成改廁90%,在該縣率先完成改廁工作任務。和諧課堂進萬家,建設和諧鄉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清華鎮以開展“和諧課堂進萬家”主題活動為依托,以教育培訓為手段,邀請相關專業人員、道德標兵授課,舉辦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并在清華鎮范圍內全面開展“和諧村”、“和諧戶”、“和諧家庭”、“衛生戶”和“文明庭院”等評選活動。清華鎮已形成了村村有“課堂”,人人講“和諧”的新農村文明新風尚。2008年,清華鎮榮獲江西省第二屆文明村鎮稱號。
歷史沿革清華是千年古鎮,以“清溪縈繞,華照增輝”而得名。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始建婺源縣,縣治設清華,唐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遷弘高(今縣城紫陽鎮),歷時161年。建國前夕,清華屬新華鄉,建國初屬鄣西區,1950年為縣第五區區政府駐地,1958年為清華人民公社,1960年改為國營鄣公山墾殖場清華分場,1984年5月恢復清華鎮。
古鎮經濟2006年,清華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142萬元,完成農業總產值2402萬元,財政收入360萬元,出口創匯371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1元。經濟發展主要依托本地資源作文章,清華鎮形成了以有機茶、有機稻、兔業養殖為主的三大農業支柱產業。已建立有機茶基地4個,面積2500畝;已建立有機稻基地3個,面積2200畝;兔業養殖基地1個,正在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由于境內生態良好,沒有污染,其生產的大米2000年經農業部食品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16項品質指標已達AA級綠色食品標準,首創大米類中國第一。工業上,基礎較薄弱,通過招商引資,開發利用當地的豐富資源。 201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億元;比2006年增長86%。2010年我鎮財政收入為509萬元,比2006年增長29.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36.5萬元,國稅292萬元,地稅194.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00萬元,比2006年增長186.6%;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300元。 “十一五”時期該鎮突出自身優勢特色,成立了全縣首家農村經紀人協會——清華鎮農村經紀人協會,推行“協會+合作+經紀人+農戶”的經營模式,以種植與養殖合作社為平臺,著力創建集農業生產與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產業基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現全鎮已建立了浮溪蔬菜種植、雙河蔬菜種植、浮溪生豬養殖、花園養殖、浮溪果業種植、里村綜合養殖、詩春養殖、雙河茶葉、花園茶葉等9個專業合作社,吸收會員563戶。2010年,全鎮努力克服洪災帶來的不利影響,累計糧食播種面積14067畝,產量達5600噸,創歷史新高;茶葉產量8600擔,冬種油菜種植6400畝,新種茶園1000畝。 新農村建設亮點紛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按照打造“全縣樣版、全市一流、全省前列”的總體要求,創造性的采用了“一村多點、以點帶面”的方法,先后投資850余萬元,將浮溪村建成了一個集生態、文化、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文化新村;將花園羅云村打造成了生態文化珠聯璧合、經濟社會齊頭并進的文化景觀村。新農村建設工作連續四年榮獲市、縣先進,新聞媒體爭先報道。 “十一五”時期,我鎮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鎮村面貌顯著變化。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實施了天然闊葉林十年禁伐、山塘水庫禁用化肥養魚、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等工作,積極探索了具有婺源特色的鄉村及景區垃圾處理模式,農村清潔工程走在全縣前列。生態工程建設深入推進。按照“山上綠化、山下花化”的目標,開展了造林綠化“一大四小”、“花開百村”等生態工程和全民義務植樹行動。 “十一五”時期,是清華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鎮村面貌明顯改觀的時期。2010年我鎮充分利用清華躋身市級26個示范鎮之一契機,以“五抓”(抓政策落實、抓規劃編制、抓項目建設、抓招商引資、抓文明建設)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宜商環境。先后投資2000余萬元完成了鎮區清華大道、東源大道、彩虹大道、南市大道等四條主干道路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形成了“三橫兩縱”的鎮區交通格局;規劃建設了清華上街新區、南市小區,清華派出所、清華交警中隊、計生綜合服務大樓(便民服務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清華小學綜合樓等一批建設工程先后完成,進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務功能;啟動了總投資500余萬元的玉屏街規劃建設項目,做足街道文化,進一步優化鎮區交通格局,加強鎮區聚集能力。與此同時,進一步規范集鎮土地、建房管理,強化城管中隊與環衛所的工作職能,進一步推進集鎮規范化管理。大力實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投資1200萬完成詩春、里村、洪村公路硬化綠化,基本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
【清華鎮】相關文章:
清華的寄語12-06
走進清華04-30
清華培訓總結12-02
[精選]游清華作文01-02
游清華作文05-15
游清華作文01-02
頂你上清華:解密河南學子成就清華之路04-26
清華的寄語5篇12-06
清華的技術轉移經04-26
[精選]參觀清華大學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