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類網絡突破性建設迫在眉睫
教育類網絡突破性建設迫在眉睫生命進化論
互聯網的發展和新媒體應用的普及,帶來了社會文化格局的極大調整,其中尤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中心的離散趨勢或所謂的“去中心化”。當學校用以吸引學生的人才資源、科技創新資源和知識資源,一旦有可能都成為互聯網上的資源時,教育的競爭將同時是互聯網內容與服務的競爭。
■賈秀清
建設觀念多年沒有根本變化
互聯網絡是當下文化和教育發展的時代標志。伴隨著影像藝術而到來的機械復制時代,使藝術和文化成為兼有精神與物質雙重屬性的特殊商品,而以數字 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讓藝術和社會文化趨向信息消費的形式。文化藝術的信息式消費不同于產品式消費,其中不僅集合了文化品質的判斷,而且融入 了即時消費體驗的判斷,同時更兼有了互聯網消費的隨機爆發式特點。互聯網應用的感召力由此也日益強大,而年輕、富有活力的“校園人類”更是其易感人群。
但是,以各大院校、中小學以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建設的校園網、區域教育網等為主體的教育類互聯網絡,其建設觀念自2000年以來并沒有發生根本 性變化,即大多數除了作為學校、部門網絡化辦公平臺外,還只是校園和各地教育活動及其風采的展示窗口,它們大多數一方面各自為政,沒有搭建成學習內容與人 才教育的中心平臺,一方面在互聯網教育內容與產品的品質化、日常化應用方面,無法起到吸引用戶的作用。
絕不能游離于新媒體時代之外
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時代,風起云涌的互聯網熱點,透露出我們時代文化的征候,而教育類網絡不能對此漠視且游離其外。
比如版權問題。在互聯網絡的開放空間和機會均等面前,大量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專著在網上被任意復制、轉載、流傳,但在相關的教育類網站上卻 鮮有所見;許多渴望深造的“考研人類”,紛紛在林林總總的論壇、社區或者微博上購買盜版的參考資料,雖然這些資料價格高昂、印刷質量低劣,而且很多充斥著 各種各樣的知識錯誤,但他們還是會爭相搶購,因為沒有其他的路徑獲得。眾所周知,2008年至2009年被稱作版權糾紛年,搜狐網等幾家網站標舉反盜版聯 盟旗號共同起訴優酷;而優酷又反過來起訴搜狐等網站。但就在這場版權糾紛中,版權侵害重災區的學術資源、教育資源負責方卻不聲不響。如何更好地保護教育知 識產權,并利用好這些產權資源服務于社會,相關的教育類網絡沒有對此表現出應有的敏感和采取積極的舉措。
再比如話語權問題。互聯網出現以后,帶來了很多娛樂、學習和消費熱點,諸如偷菜、微博、微信等。“校園人類”也不甘寂寞,不上課、不睡覺而沉迷 于刷微博、玩微信者不乏其人。這反映出互聯網絡產品消費的新趨勢,但相應的教育類網絡對此反應遲緩,不知不覺間,豐富的教育資源已經都逃逸進其他網站里去 了。由此,教育的話語權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中。比如,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座位上查對甚至直接發微博直播課堂狀況。如同新媒體讓話語權 下移到蕓蕓大眾,讓大眾有更多發表思想見解的機會那樣,教育的話語權也正在轉入廣大學生這樣普通的新媒體用戶手中。這就必然引出品牌問題。隨著移動終端的 出現,包括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內容集成化消費已成定勢。在教育資源國際化發展的今天乃至未來,教育資源如果僅限于校園或固定區域內,只面對教育界,而疏于集 成化生存這一時代理念,中國教育參與國際教育品牌的競爭將會面臨更多的困難。
正視新媒體帶來的新挑戰
新媒體為教育領域帶來了不同以往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挑戰。媒體終端和媒體發展的政策所帶來的“三網合一”局面,使電視、電腦、手機的功能日益集成化發展。但是,媒體功能的高度集成化應用,在為消費者帶來更多樣的消費同時,卻將文化的存在空間碎片化了。
微視頻、微博、社區、圈子、網游等,令用戶的生命時鐘變成了從一個應用到另外一個應用的間隙。在間隙化的時間線段上,生存不知不覺趨向碎片化, 而碎片化生存必然導致思維的碎片化和學習的碎片化。高科技使知識的獲取、答案的得出更容易,學習和創造似乎降低了對思維能力的要求。在高科技時代如何引導 學生進而輻射到全社會強化高思維的發展,如何讓我們的板塊式教育與碎片化學習相協調,這應該是教育類網絡建設必須有的理性,尤其表現在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時 代訴求中。
“微博”自從由“推特網”推出以后,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推出了各自的微博,而這都是模仿。普遍的模仿化網絡應用所帶來的挑戰即創新問題。微軟研究 院始終都認為,其贏得利潤的原因,并不是跟隨和滿足市場,而是創新產品。曾經的“iphon4”一機難求、目前ipad快速更新換代,毋庸置疑,市場的推 力是理念和設計的創新。
當下,國際文化實力的競爭,很大程度體現在文化產業的發達程度上。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的根本就在于它是“精神產品”,是“心靈的產品化表 達”,而文化產業的后勁就是教育。學校所培育出來的知識成果和人才成果,是文化產業的支柱。事實上像電影《功夫熊貓》或《阿凡達》,作為一個創意產品,到 了中國以后,它不僅是把人民幣變成美元拿走了,更是一種文化占領,在消費觀念上把美國的價值觀都移植了過來。
要標異領新擔負未來使命和責任
當今天我們的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難于契合時,教育類網絡必須做出應有的思考。國內的各類互聯網站很多應用產品幾乎都是從國外仿來的。所以,我們 的應用產品創新,離不開擁有穩定的、龐大的年輕用戶的教育類網絡,離不開它敢于標異領新,領軍、發起有特色、有原創性的應用。也唯有依靠它們,才可能將教 育與文化產業結合起來,成為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的支點。
在互聯網絡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誰有特色誰就領導市場風向。教育類網絡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及與整個社會的對接點,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因 此,目前教育類網站,應盡快走出個體的校園或地域,形成互聯互通的更大區域聯動共享平臺。這一平臺不是簡單地將各個校園、區域的網絡資源鏈接在一起,而是 更要承擔起當下管理上的任務和職責,擔負起未來的責任和使命,從目前自足建設狀態轉變為能夠引起社會關注的互聯互動態勢,推出自己的核心技術,讓小學、中 學、大學及各級各類各區域的教育資源都能貫通,讓更多學生受到同樣品質的教育。唯有做好這樣的準備,在教育“去中心化”、學校的圍墻被打開以后,我們的教 育類網絡才能夠成為承擔教育使命和責任的主流陣地,發揮出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功能。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力引領新媒體傳播文化
猛虎薔薇
■黃傳武
青少年是網絡傳播的主力軍,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64億,其中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網民占24%。在新媒體時代,基 于計算機網絡平臺提供數字多媒體信息的新型傳播,其時效性、海量性、交互性和自媒體性更加強大,以青少年群體為巨大推動力的新媒體傳播文化日漸成形。
青少年在全新的傳播環境中,傳統意義上的“六度空間”理論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發生質變,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模式的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 得迅捷和簡單,“二維空間”交往模式形成。比如在微博空間中,如果想認識一個崇拜偶像,可以直接關注他的個人微博,直接和博主取得聯系,從而迅速建立個人 交往。而微信的“搖一搖”等交友模式,則更為新穎快捷。這一方面利于青少年人際交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網絡交友的風險。
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并且有可能得到許多人的關注,成為所謂的自媒體,這就使得原來單一的官方主流媒體聲音 影響力下降,青少年自我主導的話語權得到充分發揮和提升。由于每個人愛好、習慣、信仰有所不同,對同一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各異,就形成不同個性化內容的豐富 發揮,致使網絡上的內容得到多樣性的展現,在傳播過程中很難形成一種強勢的主流聲音。
在新媒體的推動下,隨著青少年網絡自主意識的增強,個性文化凸顯,網絡上不斷有推陳出新的各種網絡體出現。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絡體文化”, 再如“你妹”、“BF”、“賣萌”等網絡新詞的出現,有“o(∩_∩)o”、“じòぴé”、“囧rz”等火星文,還出現了“甄嬛體”、“腦殘體”、“禪師 體”等網絡寫作體。它們在青年人中迅速流行。
同時,還可以看到青少年自我展現、強化體驗的“曬文化”形成。幾乎能買到的所有東西,都要到網上曬一曬,買件衣服穿上,拍照上網曬一曬,學習成績上網曬一曬,談個朋友上網曬一曬,似乎沒有什么東西不能上網曬一曬。
而對于人際交往來講,新媒體傳播環境改變了傳媒的空間和時間,使得傳播更有生命力,同時給傳播對象更大的空間。借此,青少年的個性和自我意識更 有條件充分發揮,“超女”成為網絡造星的經典,一首“江南STYLE”成就了網絡音樂的傳奇。只要有夢想,人人都是明星。于是,只要能出名、搏出位、賺取 眼球,各種千奇百怪的網絡“造星文化”都能出現。
另外,由于新媒體環境給青少年創造了一個網絡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實現一些自己在現實世界里不能實現的事情,如網絡游戲。這一方面給青少年帶來許多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意思維,而另一方面,則容易使他們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傳播文化的這些特點和現象,我們必須注重引導他們的網絡行為,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一是必須讓他們全面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充分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樹立自己的信仰,確立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發展觀,從而擁有 一個相對完善的人格。只有這樣,他們的判斷力和控制力才可能獲得多方面的增強,才有能力抵御住各種不良誘惑,充分發揮自身的正能量。
二是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健康創新的互聯網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積極引導他們利用聰明才智,在目前或以后,創造出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產品和服務來。
三是需要全體社會共同努力,來凈化整個社會的網絡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由此使他們能夠樹立起積極的互聯網文化觀念,自尊自立、自潔自律,最終成為能夠擔負時代重任的一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文化與創意研究中心教授)
【教育類網絡突破性建設迫在眉睫】相關文章:
匯率避險迫在眉睫04-25
Looming:逼近的,迫在眉睫的05-04
網絡文明建設方案04-07
網絡社會的倫理建設04-27
網絡道德建設初探04-26
網絡倫理難題和網絡道德建設04-29
「原創」改革迫在眉睫--教案04-25
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04-28
從網絡主體實踐發展看網絡道德建設04-30
公民網絡道德建設芻議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