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尋“教育無痕”的境界
追尋“教育無痕”的境界 ···· “教育無痕”作為一種德育理念,最早是由上海著名特級教師馮恩洪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應該說,“淡化教育痕跡,追求教育實效”,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確實推動了學校德育的改革,教育無痕,也成了教育的一種境界。“教育無痕”理念的孕育與產生,是有其背景的。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的過程,一直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說教、灌輸、傳授等是德育的主要方法,因而,德育的痕跡十分的明顯,德育的實效性也就大打折扣了。“教育無痕”有其深刻的內涵。教育切忌居高臨下,不可師道尊嚴,不要枯燥說教,不宜呆板灌輸,教育要的是民主,要的是平等,要的是自然,要的是自主,要的是滲透,要的是走進學生的心靈。我們一直提倡“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方式,我想,這就是“教育無痕”的寫照。那么,無痕的教育如何體現呢?無痕的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有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不是接受教育的容器,也不是被雕刻的木頭,而是充滿活力、具有靈性的人,因此,教師要有平等和尊重的姿態與學生交流,以熏陶和濡染的方式給學生影響。教師不能以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高踞于學生之上,而應該與學生為朋友、學友、玩友、書友等。教師確實富有對學生的教育之責,但不能因教育之責而簡單地行說教、灌輸之事,而應千方百計,巧設技藝,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于無聲處教化,于無形處訓育。良藥利于病,但不一定要苦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平等的溝通,自然的滲透,是“教育無痕”的重要途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了解需要溝通,交流意見與情感需要溝通,以溝通促滲透,以滲透求實效,這是一種很自然很親切的教育形式。無痕的教育可以寓于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人的德性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是不能內化為人的自發的東西的。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獲得規則,這是比多少話語都管用的。這樣的教育,把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蘊涵在活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教育。比如,學生的合作精神,感恩父母,遵守規則,吃苦耐勞等等品德的教育都可以通過相關的活動來進行,而不是教師在學生面前大談為何合作、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作等等。讓學生讀書是最好的無痕教育。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我們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我們很少認真地思考,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怎么成長起來的,這個歷程是怎樣的。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的支配、遺傳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相同,因為人的精神不像身體那樣比較多地可以靠遺傳。個人的智慧、思想、個人精神的成長是需要從閱讀過程才能產生的。沒有閱讀就不可能有個體的心靈成長,就不可能有精神的發育,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因為人的生命長度有基因、保健等各種元素,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閱讀不能改變我們的長相,但可以改變人的品位和氣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覺得他很厚重,他可以給你很多智慧。人的相貌基于遺傳無法改變,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過閱讀而從容氣象萬千。人的閱讀,對個體的精神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很好的無痕教育。學生的特長,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有利于道德的形成。試想,一個人在繪畫、書法、舞蹈、音樂等方面有所特長的人,他必然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孜孜以求,而在這孜孜以求的過程中,他的專一,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審美,他的氣質、他的去俗,他的淡定等等,都會隨著他的個性特長的發展而提升。這難道不是很好的無痕教育嗎?當然,如何做到“教育無痕”,遠不止這些,而且,這是一件創造性的工作,這需要不斷地積累、思考和摸索。“教育無痕”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藝術。實踐“教育無痕”的德育理念是沒有模式的,它追求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至高的藝術境界。“無痕”而有痕,“無為”而有為,這就是教育的辯證法。【追尋“教育無痕”的境界】相關文章:
探尋音樂教學的無痕境界論文05-02
教育無痕04-29
尊重差異教育無痕04-28
無痕的作文08-29
秋水無痕04-28
玉無痕05-01
花落無痕04-28
山水無痕,心有痕作文04-30
山水無痕,心有痕作文04-28
歲月無痕亦有痕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