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講話稿
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講話稿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成臻銘
感謝大會給了我這個發言的機會。
尊敬的張老、各位領導、前輩以及專家,今天匯報的題目是:《論土司與土司學——兼及土司文化及其研究價值》。現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向各位作一個匯報:
一、土司學的研究對象
土司研究在我國歷代政府、學者和社會人士的重視下,已經走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歷程。這樣一來,建立土司學的時機,逐漸成熟。
我個人認為,建立土司學,首先需要明確研究對象。
土司學不是一門學科,它像紅學、科舉學、敦煌學、甲骨學、徽學等一樣,是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專門學,是研究土司現象以及發展規律的專門學。土司學的研究對象,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含土司政治文化)和土司現象。其分為土司學與土司志兩個支系,研究重點是土司文化。
這里有必要對相關內容,作出基本界定。一是土司。土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既指少數民族地區的土人在其勢力范圍內獨立建造的且被國家法律允許的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這些土司,可以劃分為七種類型,即:宋代出現的撫慰型土司和政務型土司,元代出現的僧官型土司,明代出現的羈縻衛所型土司,清代出現的札薩克型、土弁型和土屯型土司。這些土司,從民國開始到1958年,數目處于消減之中:民國時期,殘存的政務型、羈縻衛所型土司消失;到1958年,殘存的撫慰型、僧官型、札薩克型、土弁型和土屯型土司等五類土司,也消失了。二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僅包括中央王朝管理土司的制度,而且也應包括土司約束周邊土司的制度和土司治理家族村社的制度。三是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制的倫理型政治文化。四是土司現象。土司現象,更多的是指現代土司現象。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殘留的土司文化傳統,以及漢族微型社區殘留的土司文化傳統。土司現象之所以在現當代還有殘留,主要是傳統文化和某些政治權力不斷下沉、不斷邊緣化造成的。新中國建立后,先后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和村民自治,這既有實行民主制度的考慮,也有土司現象大量存在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各微型社區的顧慮。因為明朝以來開展的“改土歸流”運動,沒有波及到微型社區,新中國成立后的民主改革運動,對各類土司上層采取了統戰政策。那些暴風驟雨式的“運動”,不可能消滅文化傳統。文化傳統一遇到合適的“氣候”,是會生根發芽的。
二、土司學的發展階段
土司學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四個階段的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切合了國家政權建設需要。
1908年到1959年,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一直重視殘留土司問題的調查研究。這種研究,最初由政府幕僚和個別學者執行。上個世紀初,云生、安建二人,就是對云貴兩省的土司現狀,進行研究。中華民國形式上統一全國以后,組織了對土司問題的專門調查,旨在制定解決土司問題的對策。所以當時的學者,如葛赤峰和余貽澤,提出了“土司制度”概念,研究解決土司問題的政治對策。他們提出的“土司制度”概念作為一個特定名詞,一直使用至今。
1960年到1979年,傳統土司制度在我國消失了二十年,土司制度的研究,成為民族識別工作的參照系。
1980年到1998年,我國大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中國文化熱”。各民族學者從土司治理層面,反思和評價本民族的土司制度,總結治理土司和土司治理的經驗教訓。這也使土司物質遺產作為現實的民族文化遺產,開始受到重視。
1999年到2009年,土司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進入政府保護、開發之列。政府的這種取向,使這一時期的土司研究,開始由制度研究向物質形態研究的轉向。正因為此,“土司文化”、“土司文化旅游”、“土司政治文化”等概念,逐漸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術語表達。
通觀上述四個階段,每一次新進展,均是在政府引導下實現的。它逐步形成了土司志、土司文化等兩個研究傳統,逐步形成了土司歷史與地方治理現實等相關性研究的一面。這種趨向,使土司學演變為一種專門學,成為必要。
三、土司學的研究主題與核心層面
土司學的研究對象與歷史發展,決定了土司學的研究主題,是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司政治文化和現代土司現象等專門研究領域。這個專門領域的具體研究,更多地應為土司行為與地方穩定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土司人文區位研究和土司族群文化研究等。
這門專門學研究的核心層面,是土司學的學科定位及其理論取向。土司學是一門綜合性學問,是一門由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政治學、行政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行為學、倫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整合之下的專門學。對下列問題的關聯,如土司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聯,土司文化發展與土司文化沉積的關聯,土司區內部爭斗與外部征服的關聯,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在土司學形成過程中,先后有一些政府官員、學者和社會人士介入其中。他們各自具有復雜的學科背景。這就產生了不同的學術立場和不同的學科本位觀,使傳統土司學研究的價值觀與范式,變得五花八門,從而形成了多元化、多體系的土司理論方向。所以,我個人認為,成立中國土司學研究會,確定永久性會址,定期召開年會進行多學科溝通,實現土司學的科際整合,是比較好的。
四、土司學的現代意識
土司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具有現代意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土司學的本體結構,是由我國國情、西部省情以及土司學的學術目的決定的。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后,西部民族地區出現了一些經濟高迅增長過程中的社會失序失衡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勢必落在土司學的肩上。我國西部地區延續八百年的土司制度,消失僅半個世紀。它消失以后,隨著現代化運動的持續開展,包括現代匪霸、官場腐敗在內的各種土司現象再次衍生出來。這使各階層群眾甚為不滿,他們找不到根源何在,就將矛頭對準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這實際上給土司學明確了學術目的,提出了政治任務,即:土司學研究不僅是多學科視野中的立體雕塑,而且必須是針對現代土司現象,綜合剖析歷史上土司、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對策研究,必須將土司現象作為一種政治現象和文化現象納入分析視野。
五、土司文化的研究價值
土司學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土司文化具有旅游的、教育的和政治的研究價值。
首先是土司文化旅游研究價值。土司文化的旅游價值,主要體現在土司行為文化、土司物態文化等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分別歸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等兩個部分。堅持對這些土司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與開發性研究,可以培育土司文化產業,拉動地方經濟,給地方民眾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其次是土司文化的教育研究價值。土司文化既然多元文化的統一體,那么,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掘鄉土文化和家族文化之中的“孝文化”等,就必須要研究土司文化。由于我國的“身/家/國/天下”是粘連在一起的,因而,愛國就可以與愛家、愛民族相比類。只是在研究土司文化的過程中,要注意剔除其政治文化、家族文化之不合理的部分,使之與我們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不相沖突。
再次是土司文化的政治研究價值。土司現象出現于兩宋之交,結束于1958年新中國民主改革完成之后,其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持續到這么長的時間。土司統治為何長期延續?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問題。
六、設想與建議
上述設想僅是我接到本次會議邀請后,對過去想法的一個簡單梳理,還很不完善。所以,我個人期望在座的各位領導、前輩以及專家學者,能夠支持這個建立土司學的設想,并身體力行使這一門專門學能夠符合學科規范。同時,我也鄭重向本次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建議:(一)成立中國土司學會,將忻城縣城作為永久性會址,定期召開年會,展開土司學的具體研究實驗;(二)采取政府出題、學者做題的辦法,使我國土司學研究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2009年4月17日上午于廣西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縣委會議室)
【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講話稿】相關文章:
在姜子牙文化研討會上的歡迎詞11-07
混凝土司機年終總結(精選8篇)01-14
全國助殘日文化活動方案(精選8篇)12-04
研討會總結02-28
教學研討會03-11
語文研討會心得01-11
研討會議邀請函07-26
研討會邀請函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