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我的母親反思1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親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的母親反思1
我教完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感想較多。
首先,課文的主題非常貼近學生實際。課文以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位既普通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誠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每個學生對母愛的感受盡管不同,但這一血濃于水的人間最愛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則是無價之寶。
其次,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育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母親的`性格:有說溫柔善良的;有說焦躁潑辣的;有說任勞任怨的;也有說沒有主見的……學生眾說紛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后,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知文意,進而在老師的點撥下歸納文中的母親性格。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分析胡適母親的性格時絕大多數同學顯得得心應手。
最后,我在總結語中這樣說道:“如果我學得了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丁點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謝我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慈母。”看著同學們伸頸、側目進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愛所滋潤了。
我的母親反思2
首先,我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小任務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自學課文。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我只作點撥和歸納。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相互講發生在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這既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加深了解,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實了“四基”。我沒有放字棄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基本知識,而是把它們放到了課前預習里面。這樣做既促進了學生自學,又使課堂內容更集中緊湊。在上課過程中,我始終抓住“培養學生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及形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不論是開始的導入,還是后面的母親性格分析,兒子對母親的愛,都讓學生找到相關的細節,并加以誦讀品味,進一步感受細節的表達效果。可以說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再次,我實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都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通過這一堂課,切切實實懂得了運用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得到鍛煉,在訓練延伸階段,學生講述與母親的故事時,全班同學在下面抹眼淚,其他同學及老師也眼圈紅紅。學生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時,也聲音哽咽。我在點評時,也深受感動,幾乎說不出話。可以說,這一節課讓師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禮。經過這一次情感的洗禮,大家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實了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此篇課文是《閱讀與寫作》中寫人敘事散文中的一篇文章編者在課后的“思考探究”中強調了“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文中細節。我在教學過程中,正是圍繞“情感與細節”作文章,層層推進課堂。以歸納母親性格品行為綱,串起所有細節,做到了整體把握與局部分析的較好結合。
《我的母親》是我十分喜愛的作品,在教學之前,我再三吟誦,反復咀嚼,使得自己對本文的研究領先于學生,深刻于學生,但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發展中的個體,學生學習的潛力是無窮的。因為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豐富、提升了自己的見解。本課教學最大的特點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我首先引領學生研讀文本,繼而誘導其發現問題,最后是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始終是引領者、參與者和調度者。如果說以前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學習的時代更需要教師自身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如果說以前注重的是教給學生方法,那么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強調的是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我的母親反思3
一個善意的謊言,教育孩子們愛上閱讀傳記文學。本篇文章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趁機告訴孩子們這篇文章是選自《胡適自傳》。我想大家推薦這本書的同時,我想告訴同學們作為學者教授的胡適曾經勸說中學生朋友讀書應該多讀一些名人偉人的傳記,因為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讀一些偉人名人的傳記故事,讓名人偉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懷等等影響自己一生,化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們從學這篇文章就有點欽佩胡適,這樣一個"愛的謊言"孩子們深信不疑,他們都紛紛表示以后買課外書,就買傳記文學。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高級閱讀!
借胡適的話,教育孩子們。在這節課快結束時,我拿著我剛剛網購的薛瑞萍老師的書對同學們說:"大家請看一看,這是胡適先生說的一段精彩的話,正好在我剛買的這本書的封面上,我讀給大家聽,大家把他這句名言記在書上更要記在腦海里。‘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是由于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將獲得將來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間沒有白費的努力。——胡適’記下來后,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句話背過。"孩子們沒有用上一分鐘就都把手舉起來了。我借此機會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學期的`期末考試,再想想自己怎樣奮斗自己的將來。
也許我追求的目標較低,這節課下來,我反思來反思去,還是覺得比較成功,當然是于我昔日的語文課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們教學相長的。
加油,我的孩子們!
我的母親反思4
《我的母親》課后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選手中,我想我是最幸運的一個,不僅自己上了課,而且因為是第一個上課就有了靜心聽11位同伴課的心情和時間。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引發了我許多思考。“怎樣的課稱得上好課?”“我的這堂課與他們的距離在哪里?”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7個年頭了,“教師眼里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后,王特的這一句“教師眼里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復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最大的遺憾是:華茂如此優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里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片斷(一),在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
這一環節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里就一驚,接下去怎么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為了讓課堂能沿著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并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現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片斷(二),在進行“用文中5—7段的相關內容仿照例句,說出胡適的心聲。”
這一環節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為急于趕時間,并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精彩的機會。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么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優秀者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于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
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我的母親反思5
《我的母親》是蘇教版八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其單元的主題是至愛親情,因此,本課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為主,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母愛親情,本教案把“領悟至愛親情”確定為第一教學要求,把“分析四件事例把握母親形象”和“截取法的應用”確定為第二、第三點教學要求,基于新課改精神,我盡量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緊密結合,相互滲透,不放棄字詞,文學常識等基本知識,也兼顧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更要突出母愛與愛母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考慮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①概括母親形象,學會截取法;
②體會母愛,培養學生對母親感悟的理解。教學難點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我抓住重點,按照導入母親——感知母親——研讀母親——探究母親——理解母親,順利地引導學生品析母親形象,成功地在品味語言中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整節課堂,學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手段以多媒體為主,多媒體制作講究實效,不擺花架子,不代替學生的閱讀,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束縛學生的想象,在講授這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方式,課上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展開思維,去體會、理解、感悟、反思,在閱讀方法上加以引導,設計了粗讀、細讀、精讀、聯讀的閱讀活動。旨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由教師包辦。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為師者切實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上課前能主動認真地閱讀課文,從而減少課堂上閱讀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我想以后的工作中,真的應該在提高課堂效率上下功夫。
我的母親反思6
《禮記學記》中說“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我對此深信不疑。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最近,剛剛完成了《我的母親》的課堂教學更覺先賢之說的正確。于是整理了教學的設計并附上反思。以期“能自強”。
第一步:根據學情定目標
作為中職一年級農業專業的學生,已經較好地掌握了部分閱讀方法。通過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初步了解了散文的特點,積累了必要的知識。
學生可以明顯區分寫人記事的散文與寫景抒情散文。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合作交流能夠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
“90后”的職校生個體發展差異大,辨別能力比較弱,對感情的關注、理解有待加強。但他們都渴望認識社會,而且參與性比較強。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使他們獲得正確的認識。
綜合以上論述,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
目標一:把握文章內容,從具體事件中提煉母親的品性,概括母親的形象。
目標二: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文章質樸之中蘊涵深情的語言風格。
目標三:感受親情,激起心靈的共鳴。
其中,“從具體事件中提煉母親的品性,概括母親的形象”為學習重點;“品味文章質樸之中蘊涵深情的語言風格”為學習難點。
第二步:綜合考慮定方法
我在本文教學中主要采取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組織教學。通過音樂、圖片、視頻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利用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建立合作交流的平臺,突破學習重難點。
第三步:課堂實施
(一)激趣導入
在課前休息時我就開始播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營造學習氛圍。上課后,我展示形象直觀的圖片。并通過一系列貼近生活的提問引出了“母親”這一形象。再由“母親”這一話題引導提示:“今天我們學習著名學者胡適先生所作的《我的母親》,了解一下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這位母親是怎樣教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
(二)自主學習
1.在課前自主學習這部分,我安排的內容主要是掌握字音、字形、字義,了解作家作品等。我在課上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了抽查,并讓學生互相點評。
2.課內自主合作學習部分。
為了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篩選、提煉、運用的能力。我提出了問題:提煉母親的品性,概括母親形象。我引導學生自主設疑,學生提出了如下兩個問題:
①文中寫了胡適母親哪些事?揭示了母親怎樣的品性?
②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充當了什么角色?
圍繞第一個問題,為了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可望而又可及,我指導學生要盡可能科學地將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逐步解決。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對問題做了如下分解:①文中哪幾小節內容寫了母親的事?②文中寫了胡適母親與哪些人的事?③寫了胡適母親與這些人的什么事?④這些事體現胡適母親怎樣的品性?我又提供表格幫助學生降低問題難度。學生通過篩選文本資料,認真思考、合作探究后得出了結論。
第二個問題學生也用同樣的方法順利找到了答案。各小組積極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
我順勢引導學生總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生由剛才的分析過程自然總結出:文章是通過把人物放在特定環境中,敘述人物的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的。
(三)發現質疑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以及課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難處發問。由我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生活經驗,結合文體特點逐一解決。并由此引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并不僅僅只有言傳還有身教。”這一話題。
(四)深入剖析
我播放了《媽媽洗腳》這一則大家熟知的`公益廣告。并由廣告內容總結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拋出問題:“胡適從母親的教育中受到了哪些影響?”學生通過研讀文本,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很快給出了答案。
(五)歸納總結
利用問題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做了兩方面的歸納總結。既讓學生對課文有更為系統的了解,又指出了學習寫人散文的方法,同時還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指導。
(六)拓展延伸
提供了閱讀素材:詩歌《游子吟》,短文《耳光》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同時引導提問“這些作品都是怎樣塑造感人的形象、表達真摯情感的?”借此進一步指導學生要從典型的事例入手表現人物形象(例如母親縫衣服,父親打耳光等),還要注意體會選文樸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厚情感。
(七)作業布置
我布置了兩項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
1.回家主動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為他們洗一次腳),并與父母交流各自的感受。
2.用筆記錄下和父母在一起的感人瞬間。可以寫一篇記敘文;也可以寫一封信。注意選取典型事例,表達真實情感。
《我的母親》這篇文章的教學讓我感受很多:
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感動讓我感到我自己的小小的成功之處:我選用了較為科學合理的教法學法。通過發現質疑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拓展延伸環節我通過比較閱讀、感情表達,不僅延伸了感情,貫穿了德育內容,還緊扣語文教學的特點,切實幫助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從作業和測試的反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處:學生的熱情很高,課時表達出來的語言并不十分貼切,基本的語文知識也掌握不足。如何將語文知識教學更好的貫徹到教學中去是我應該反思的問題。
我的母親反思7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講了一節語文生本匯報課:《我的母親》(作者:胡適)。
我個人感覺《我的母親》還沒有完全放開,其實事實也是這樣。出于對課本重點的考慮,還是先讓學生分析課本一半時間,課外拓展一半時間。如果完全放開,課內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時間,課外知識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時間,這樣學生的閱讀量就會很快上來。
課后領導說:“活而不亂,把傳統課堂與生本課堂的優點有機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課堂。”老師說:“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確實讓我們學了不少知識。”學生說:“連校長都知道我寫的詩好,真高興!”附學生原創詩:
骨肉情
詩/劉信志 20xx級2班
骨肉親情千世緣,母愛如瀑剪不斷。
母親寬容皆為我,我身為子怎償還?
如果您認為我只會吹牛,那就錯了。我是由這節課的比較理想想到了另一節課的不理想。兩節課的`相同之處是: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老師。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級;不同的教學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師本法講《我的母親》,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講《我的母親》,很成功,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原來因為這之前我詳細備了課,特別是了解了許多關于胡適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進度講《我的母親》,拓展了知識,拔高了內容,因為把課備細了就總想一吐為快,講著講著就剎不住車了,都是詳細備課惹得禍。下課鈴響時,我和學生都長舒一口氣:終于講完了。我講得好累,學生聽得好疲憊。
我邊往二班走邊想:生本前我也是這樣講課,生本后學生怎么就突然不適應了呢?啊,知道了。原來是生本七周學生已漸漸習慣了說自己想說的,聽自己想聽的教學模式,突然換成老師“一言堂”,他們就都蔫蔫的了。當學生習慣了生本,對老師的“一言堂”是多么沒興趣。所以到3月19日講生本匯報課時,我毅然推翻了這之前的師本講法,堅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講《我的母親》,雖然課堂上會增加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學生們還是成功了。
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內容,就是因為在不同的班級采用了不同教學方法,便產生了云泥之別,這怎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學生好學的教育,才是綠色無公害教育,這正好詮釋了生本教育的內涵。
當學生習慣生本之后,學習是那樣簡單。
我的母親反思8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發和培養,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體驗情感”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情感的熏陶和感受上。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分別是從親情、友情和鄉情三種不同情感來體驗。《我的母親》是屬于親情體驗的,這篇課文通過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無聲的愛,也表達了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體驗之中促發感受,并把感受傾訴出來,在傾訴之中進一步帶動情感的發展。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以情促感,以感帶情”。接下來,我展開論述具體做法。
一、利用豐富生動的導入創設氛圍
因為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新課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夠表現母愛的資料,比如,圖片、俗語、詩詞、名言、節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人類的也有動物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謂豐富而生動。然后再從中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和表現力的制成課件并按順序投放給學生看,以此來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當然,在每一種類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會插入一些與母愛有關的較有感染力的話來引入或過渡或總結。比如,在投完一組圖片之后,我如是說:“看完這組圖片后同學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母愛是相通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蘊含著深深的母愛。母愛也是偉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愛就一直成為人們傳頌的話題,無論是高雅的詩詞,還是通俗的諺語,都涌現了不少歌頌母愛的作品。”這段話既揭示了圖片的意義,也增添了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受到感染。還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在放完所有的資料后,我作這樣的總結:從以上資料可以感受到,母愛是不受時空的限制的。母愛可以說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母愛,但每個人對母愛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文章《我的母親》,來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來表達母愛的偉大的。這段話既可以總結前面的內容,也可以開啟下面的內容,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氛圍。
實踐證明,這種豐富生動的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又能為課堂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為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真摯感人的內容體悟深情
《我的母親》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母愛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過幾個細節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深深的愛,也通過樸實的文字表達了自己未能孝敬母親而帶來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親后內心的巨大悲痛。讀來令人心酸、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朗讀、品讀三個步驟逐步加深學生對于母親對兒女的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歉意這兩種情感的體悟,在體悟中促發內心的感受。具體做法如下:初讀:讓學生小聲初讀課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時都很激動。我原以為是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來有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他們除了被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老舍的母親一樣,是如此之優秀,如此之偉大。這種發現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第一次從心底里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顯得非常激動。
朗讀: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達母親對兒女們的感情的細節描寫,體悟母親對兒女內斂而又含蓄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些細節描寫讓學生們認識到,老舍的`母親其實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也是一位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的母親,盡管她不常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淚代言,但正是如此,更顯其無私和偉大,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品讀:讓學生靜默品讀課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兩句給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讓你產生共鳴的句子來細細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和作者內心感受。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本,一方面還可以為學生情感的表達醞釀情緒。
三、利用自由輕松的氛圍表達情感
學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及時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曾為母親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對文本的感悟,不少學生眼睛里都打濕了淚水,心中頓時也積滿了想法。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階段,不少學生都是噙著淚水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的經歷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時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平時也就很少或者沒有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而這篇課文無疑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讓他們意識到生前的孝順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他們的發言大都表示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對母親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照顧。盡最大努力為母親謀幸福。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后,我也頗受感動,學生的發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過情感的表達,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了遷移和升華,進一步帶動了情感的發展,也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最后,在一曲動人的歌曲《母親我為你驕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通過歌聲進一步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和祝福。
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這種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后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可能還略顯淺顯,希望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討,總結出更多更實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鑒。
我的母親反思9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適的《我的母親》,教后反思這兩節課,我覺得還是收獲多。
收獲一:收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高漲熱情。我從沒有體驗過孩子們人人激情參與的語文課,就是后幾名的從不舉手的同學,現在的語文課上不但屢屢舉手而且是滿臉興奮地搶著舉手,希望我點他們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課就45分鐘,不能給每個同學一個展示的機會。不過我的公平原則就是一節課不叫一個同學兩遍,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獲二:以后必須深備課。自主預習的八項任務,教會了學生查閱資料了。以前孩子們是張著口等著老師"喂",現在孩子們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樂與大家一塊分享。好幾個同學都能講講胡適的故事,我都很吃驚的。這讓我認識到以后必須深備課備好課。
收獲三:學生學會語文思維了。這不但表現在孩子們的欣賞字詞句段上,更表現在孩子們的"三問同學"上。上節課,還能聽出有些同學是"明知故問",而這節課卻是"虛心請教"的問。比如,王蒙蒙問的為什么"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而不是"一萬分之一"。這個問題已提出,同學們都笑了,但是全班沒有一個同學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馬了,可是這樣調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力,也啟發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再如,趙琦問的"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中為什么說自己"混"呢?所問的第一個同學沒有回答對,然后多半的同學舉起了手,搶答這個問題。第二個同學回答對了,同學們都高興地笑了。這樣的課堂是思維的課堂是表達的課堂也是幸福的課堂,還是師生其樂融融的課堂。為自己這學期改變教學方式而高興,也為孩子們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而慶幸!
我的母親反思10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著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復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么關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為什么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么他身為哥哥怎么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后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娘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仆。
于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獲……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于去發現一些細節,并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我的母親反思11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時,學生們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和參與熱情,尤其是針對作者母親的為人、教子方式,談談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時,學生們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堂課,似乎就要圓滿結束了。但當我進一步把問題拓展延伸,問學生:文章在結尾寫到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到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影響呢?。對于前一個問題,學生們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積極、熱烈,但對于后一個問題,便戛然而止。我于是讓學生們互相交流,然后再匯報,但結果還是不近人意,發言的人只有寥寥幾個,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課本的雷同。下課鈴響了,我只好布置學生們回去練筆完成。
【課后反思】
在這個世界上,母親是與我們的生命聯系得最緊密的人,母親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的言行舉止,無不對我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們能在文中描述他們所感受到的母愛,但卻說不出母親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響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為此,我找了學生談話,向他們了解家里的情況,結果情況不容樂觀。
墾區地處偏遠,文化信息傳播渠道不夠通暢,數學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有些甚至連小學都沒畢業。他們整天忙于勞作,飽嘗生活的艱辛,因而越發不忍讓孩子受苦,極少讓孩子參加勞動。這不但沒有讓孩子們學到他們那種吃苦耐勞的`好品格,也沒有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勤奮好學之人。而有的父母則熱衷于玩樂,整天無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和家人,他們的這種行為,能讓孩子們學到什么呢?長此以往,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豈不喪盡?要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創造一種文化的氛圍,人人都讀書,人人都知書達禮。惟有這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由此,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肩上所肩負的重擔。我一定盡自己的能力,讓今天的孩子成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孫。
我的母親反思12
《我的母親》這篇散文以其平實、誠摯、質樸、自然又飽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語言,敘述了母親的一生。作者老舍稱母親給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學中我們須通過感受母親勤勞、奮斗、奉獻的一生體味“我”對母親的敬仰、摯愛與懷念。同時品味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所達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靈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生修養。課上我引導學生通過整體閱讀、重點體會、品味語言三個步驟進行文本學習。教學中我把研讀點放在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母親三次含淚以及“我”的怕、怕、怕,心痛、心痛。這樣的安排主要先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勤儉誠實、做事認真、對子女偉大無私的愛,繼而再感受“我”對母親的.無限思念和深深愧疚之情。課堂上學生已經能夠發現語言運用的精彩之處,認真揣摩、品味。
這節課同時也暴露出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的問題,當課堂上學生不知怎樣回答時,往往是我急著向下進行便說出了答案。這時教師明智的做法應是告訴學生怎樣回答,例如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提問:透過老舍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實則想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整體回歸,回憶母親為我做過的點點滴滴。可不曾想學生竟不知如何回答。可見問題不夠明確,如果把這一整段的內容分開指導回答,如可讓學生回顧前文,從“生命是母親給我的”這句話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自然會想到目前:目前為了生我暈過去半月……這樣的引導過后,再讓學生交流透過老舍其他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信學生自會有話可說。
此外,對于高年級語文課,課尾也可為學生呈現一些小訓練,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做些填空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本課內容。
我的母親反思13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征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于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于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么都設計了,最后也什么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松。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親反思14
教罷胡適《我的母親》一文,頗多感慨。作者的母親,一個備受生活磨難的舊中國婦女,她對“我”教之嚴,愛之慈。作者以飽蘸深情而又質樸的文字,抒寫下兒子對她的尊敬、感激,讀來確實讓人淚眼朦朧。胡適母親馮順弟,出生安徽績溪的農村,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年輕時不幸喪夫,年紀輕輕就擔負起了大家庭的重擔,作者說“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調和家庭矛盾,忍辱負重,苦心經營,對兒子嚴慈相濟,言傳身教,令人感佩!這個女人不尋常,她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的母親,她是北京大學校長的母親,而她本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村婦。文中有兩個細節:“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里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么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里,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么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對待不同的'人事,作出不同的哭泣,這里面大有學問。受了兩嫂子的氣,母親只忍耐著,忍到不可再忍時,輕輕的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如果大哭,則顯得有失家長(后母)身份,不夠穩重,往后就掌管不住這個大家庭了。聽了五叔的牢騷話,她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寡婦門前是非多”,一句輕薄的話可能就惹得一身騷,事關名節,所以要大哭一場,大鬧一場。如果在這個時候輕輕的哭,就顯得懦弱好欺負,就是等于默認了自己有過失節行為,客觀上還助長了五叔的囂張氣焰,是非常不恰當的。通過這兩個細節描寫,一方面我們感覺到胡適寫的自傳具有“實錄”的特點,真實,不隱惡,不避家丑,語言得體(旁白:宋丹丹——那家伙,那是相當得體的啊!);另外一方面,我們感覺到這個女人實在太有智慧了,眼淚里面所隱含的斗爭的策略,使之成了一種的威懾力強大的武器,簡直是以柔克剛,無堅不摧了。課堂上,讓學生比較兩處的哭泣的細節,完了,我總結道:女人的眼淚是一門藝術啊!聰明的女生要學會,聰明的男生要領會。
我的母親反思15
昨天上了一堂語文課,題目是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課堂上學生活躍的思維,精彩的發言至今令我難忘。
在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初步了解了本文敘事內容之后,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部分。
先找同學誦讀課文的開頭部分,分析"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學生們紛紛猜測不知道母親名字的原因,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說因為當時年紀太小不記得了,有的說是因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記起,也有的說文章是故設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當我告訴孩子們,封建社會時,婦女沒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稱為某某氏時,學生臉上露出了極為驚訝的表情,他們甚至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也讓我心生感慨。我又補充說,不僅鄒韜奮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一代宗師——季羨林也不知道母親的名字,他在《懷念母親》一文中,也曾談到這種遺憾,學生們沉默了。
【我的母親反思】相關文章:
我的母親反思06-22
我的母親反思(合集)06-22
(實用)我的母親反思15篇06-22
《母親的恩情》反思03-14
母親的呼喚反思05-12
我的“母親”07-18
我的母親08-25
(精選)我的母親09-07
《我的母親》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