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課課后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最后一課反思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課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課反思1
本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短篇小說,主題鮮明突出,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這篇課文,我首先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教學目標,即學習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說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這些教學目標,我主要是讓學生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重點語句,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松后緊的問題,以致于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如:一開始的導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甚至連分析后的'板書都沒顧上寫,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還學到了很多: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
總之,一堂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反思2
課前預習:
1.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資料(普法戰爭)
2. 自主閱讀,整理生字生詞。
相關課程標準: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情節發展。
2、理解課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寫
3、分析哈墨爾先生形象。
4、環境描寫的作用
評價任務:
1. 復述課文故事
2. 對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初步認識
3. 對小說的文體知識有初步了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由“人生中的第一次與最后一次”為話題,讓學生談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師簡單點評,歸納引導:我們的人生有許多的最后一次,在19世紀的法國,有一名小學生,他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了解一下。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根據預習介紹作者及背景,教師簡單補充:都德,法國十九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1870年,普魯士人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三.簡要地講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脈絡,并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老師歸納。
明確:本文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后,當地人民深感亡國的痛苦,在小學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語課的情景。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6),寫小弗朗茨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第二部分(7-23),寫哈墨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和小弗朗茨對平時不用功的悔過。
第三部分(24-文末),寫“最后一課”結束時,哈墨爾先生的異常表現,突出了他的愛國精神。
四:整體感知
1. 文章主要寫了那些人?主要任務是誰?
學生回答:哈墨爾老師、小弗朗茨和以霍瑟為代表的鎮上的人。哈墨爾是主要人物,小弗朗茨是線索人物。
五.師生共同研討學習
1.復習小說三要素、人物描寫方法等知識。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
2. 再讀課文,分析小弗朗茨的人物形象。
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標畫出人物描寫的具體語句,按照以下句式分析:……一句是……描寫,體現了XX……的特點。
提示:先分析小弗朗茨人物形象,要按照故事發展的先后來分析,以體現人物性格的變化。
明確:具體語句省略。主要是心理描寫。人物形象: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
3、分析哈墨爾先生人物形象。
(1)討論:作者描寫哈墨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神態描寫:“哈墨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哈墨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峰。語言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
(2)討論:在《最后一課》中,哈墨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朗茨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哈墨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4.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是本文中小弗朗茨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朗茨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哈墨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六:課堂小結,達標測試
1、 找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緊扣學習目標)
2、 達標測試
七、利用多媒體出示達標測試題目,學生獨立完成。
閱讀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題
1、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棗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這段話采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那一天,哈墨爾先生發給我們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麗的圓體字:“法蘭西”,“阿爾薩斯”,“法蘭西”,“阿爾薩斯”。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個個人那么專心,教室里那么安靜!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也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們正在專心畫“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國字。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這一段有幾處細節描寫。請分析這些細節描寫的作用。
⑴ 寫掛在鐵桿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飛進來的金甲蟲沒有影響孩子們專心畫“杠子”,這反映了孩子們怎樣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小弗朗茨對鴿子叫聲所引起的聯想,有什么深刻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哈墨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
(1) 小弗朗茨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寫完之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怎樣理解哈墨爾先生的舉止和表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最后一課》是一篇傳統篇目,一篇有著深刻教育意義的小說。在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扣住小說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把這作為本課的教學依據和重點,讓學生從人物描寫入手,抓住人物形象作為全文學習的主任務,理清情節,理解環境描寫作用,效果較理想。
最后一課反思3
這次講課的篇目為《最后一課》,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說。在備寫教案的時候挺糾結的,因為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文體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種老方法—解決生字詞,劃分段落,理清小說的發展脈絡,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這種教學法貌似沒有什么新鮮感。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首先認真閱讀了這篇小說所在的單元說明,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這個單元的主要目標是要反復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認識文章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理解小說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寫。
3、情感目標:領會小說的主題思想,學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小弗朗西的感情變化。
2、分析小說中細節描寫、表情、行動和心理描寫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
1、體會這些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及其原因。
2、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現的愛國主義情感。
所以在備課的時候這篇課文主題緊緊圍繞愛國精神這一主題,只要是通過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現這一主題的。課時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使學生閱讀課文,認清一些生字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能夠梳理清楚小說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側重品味小說語言、揣摩人物心理,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通過對一些重要細節、人物形象的分析,領會小說主題思想。
經過這兩次的試講,有優點和缺點。
第一次試講的優點:
1、教態比較端正,克服自己的膽怯,至少不是躲在講臺的背后,敢于走下講臺。
2、態度認真,教案系統化。
3、課堂教學活動中,與學生有一定的互動。
4、通過第一課時的講解,能使學生對小說的發展脈絡有了大概的了解。
5、在一定程度可以脫稿。
缺點和改進的策略:
1、在一些細節問題上處理不好。比如板書的時候寫的標題,沒有寫明是第幾篇課文,板書也是有點混亂的,沒有條理。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考慮如何才能把板書做到美觀、凝練、突出重點。
2、導入不夠凝練和突出文章的主題。可以結合身邊的一些例子,比如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我們國家的淪陷區的人民也曾經發生過被強迫學習日語的`事情,這樣更能激起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感。
3、普通話不是很標準,有很多口頭禪。以后要多練習普通話,盡量克制不用口頭禪。
4、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考慮不全面,比如說第一個課時就點名讓同學復述小說的大概內容,太過于寬泛。復述小說的內容可以在學生們對文章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后進行,但是一定要明確問題。
5、在處理文章的生字詞的時候,只是順便點了幾個生字詞。應該提前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詞寫好。
6、教案的備寫有些繁瑣,太過于面面俱到,有些內容其實沒必要講解。
第二次試講的主要內容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然后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賞析文章的一些重點描寫韓麥爾先生的句子來分析。在第二次試講的時候,第一次試講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在第二次試講的時候都得到了改正,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出現。1、課堂的氣氛還是有點沉悶,2、課程的流暢性不是很好,
3、對教學的內容還不是十分的熟悉,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要注意。
通過這次的試講收獲很大,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改正自己的一些缺點。此外還了解到了怎么樣才能把小說這問題這文體上好。小說的教程可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故事情節,第二、寫作風格,第三、人物形象,第四、寫作技巧(語言、動作、心里、外貌、細節等等的描寫)。
最后一課反思4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節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范例四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勘稱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至今仍為人們傳誦。但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卻考慮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能找到與文章的情感共鳴嗎?如果沒有感情上的認同,沒有調動起他們學習文章的情緒,那么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徹又有何用?如何先創設一種情境,讓孩子們飽含激情地去學習這篇文章呢?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網上資料整理,我決定打破一貫的從背景入手的傳統導入形式。
我開頭沒給他們講普法戰爭,而是談抗日戰爭,講日本在占領我國的領土時,除了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外,還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讓中國人學日語,讓中國人徹底忘記自己的祖先,成為他們的奴隸,然后詢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不能,我們中國人怎么能成為他們的奴隸呢?”又有學生意猶未盡的說了句:“小日本,辦不到!”我一聽,情緒有了,就繼續說:“是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為了祖國的語言不被玷污而犧牲了性命,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語言,我們不也一樣嗎?”學生們沉默了。我順勢引入新課:“其實,不僅是我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樣的,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在即將失去說法語的權利時候的痛苦與悲憤吧!”
這個導入使學生入境了,他們聽得格外認真,而且給人感覺是,他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也讓我認識到,如何調動孩子們學習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比讓他們從寫作手法等文學角度來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吧。
最后一課反思5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反思6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以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在新課程改革的啟發和引導下,我認識到了所存在的問題: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因此我試著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
1、倒車回環法是根據本文結構和內容特點而定的教學法。這種教法能夠一波三折,可以啟迪學生智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
(1)導入新課時運用時代倒推法。由學生上完最后一課的高興心理與學生想象的7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課的心理導入新課,把時代的鏡頭倒推了70多年。學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種心理培養了學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導入用疑問作結尾,給學生一個想象思考的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
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最后一課》的興趣。
(2)課文內容倒領法。在黑板上豎寫“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也打破了老式的解題、作者、背景等教學程序。對學生理解課文重點、解決難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以母子系統問為導線,并用子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母子系統問像根線穿起了課文的重點,學生按問題導線找出了課文重點句。以課文靈魂為龍頭,再以“母問”為源頭,以“子問”為支流,穿起了課文的重點,構成了“母子”系統問,解決課文重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這堂課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教師教學創新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最后一課反思7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說,小說寫的是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當地學校該教德語的事件,最后一課就是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展開的。學習目標設定了2個:
1、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2、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個目標在授課過程中都得以完成。文章中對于小弗朗士大部分都是心理描寫,所以設定的主問題“抓住心理描寫體會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找出文章中對于韓麥爾先生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通過學生對這兩個主問題的探究完成目標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在文章中勾畫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經過小組的探究,學生對文章分析的比較透徹,回答問題時積極度很高,得出的答案較準確,能夠深刻理解人物復雜的心理,同時學習了這種寫法。
目標2的完成貫穿在分析人物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文中人物的愛國熱情,也能夠激發他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但是總感覺學生感受的不強烈,不能夠深入到小弗朗士或者韓麥爾先生心理,好像和他們之間還是有距離。反思這個問題,一是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他沒有共鳴。二是學案上直接給出了這個背景,學生沒有去查找關于文章更多的背景,所以學生對這段歷史也不熟悉,自然不能體會人物的感情。所以我覺得以后文章的背景、特定的環境不再出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找,體會,上課可給些時間進行交流,這樣可能會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
在講了一個課時,學生初步有所感受之后,我讓學生又找了一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或者詩歌。在第二課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交流,又讓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了交流,之后找了學會來朗讀自己文章或文章片段,推薦自己的文章,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這樣的文章,同時通過這樣的閱讀,加深了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范例十三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松后緊的問題,以致于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如:一開始的導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
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不點思考教學的得失: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
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要不斷深入激發課堂上新問題的生成,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一堂課上完之后,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從中也能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范例十四在我數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這樣一次教學感受奇特而令人難忘。
那是我帶八年級語文課時的事情,那天上午上的課文是《最后一課》。在第一個班上課時,講到韓麥爾先生講最后一課時教室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時,我很投入,這時下課鈴聲已響了,走廊上學生的嘈雜聲很大,可我的教室里卻是安安靜靜,就連平時最調皮搗蛋的那幾個學生今天也很安靜。這讓我既驚訝又興奮,原來語文課竟然能上到這樣的境界,原來語文對學生也有吸引力。接下來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我更賣力的去講,但不管學生的感受表現,還是我的感情都沒有達到上一節課的水平。隨后在寫教學反思時,我認真的思考這兩節課的得失,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語文課要老師帶有自己的情感去引導學生,而不是照本宣科。
2、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講,關鍵是講的要引起學生共鳴。
最后一課反思8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郎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最后一課反思9
本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短篇小說,主題鮮明突出,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于這篇課文,我首先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教學目標,即學習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說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對于這些教學目標,我主要是讓學生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重點語句,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松后緊的問題,以致于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
如:一開始的導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甚至連分析后的板書都沒顧上寫,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還從同仁那里學到了許多: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煉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課反思10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示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于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同學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同學,造成滿堂灌,費勁不討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身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優秀教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后一課》,并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身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自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置: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同學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同學足夠的考慮時間,整節課僅圍繞著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七年級同學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后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么,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同學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了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同學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方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鑒于此,我不追求外表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發明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同學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后一課,不只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么,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同學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同學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沛,但沒真正備好同學,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么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同學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后,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于老師變得溫和而發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同學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后一課反思11
【教學目標】
1、了解小說三要素,品析重點句子。
2、從理清小說故事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從小說中的語言、表情、行動、心理描寫分析人物性格。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反復閱讀課文,把握課文的環境與情節,分析小弗郎士的變化。
一、新課導入
在法國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光輝的名字──貞德。人們以十分敬仰的口氣稱她為“奧爾良英雄”。1337年,在歐洲歷史上爆發了一場歷時最長的“百年戰爭”,戰爭的雙方是法國和英國。1528年,英軍占領了巴黎之后,傾注全力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城,形勢十分危急。當時,年僅十七、八歲的貞德,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請求參軍。之后,她受命擔任解救奧爾良城的軍事指揮,女扮男裝、身披盔甲,率領6000多人,向英軍發起進攻,并成功擊敗英軍,解除了城圍,扭轉了戰局。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奧爾良英雄”。為了紀念她,法國圣母大教堂廣場一側,至今還屹立著一座圣女躍馬橫刀的雕像。
的確,在民族危難的時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為愛國者,今天,我們來學習19世紀法國人民在另一場戰爭中的愛國故事。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戰爭后發生的事,法國皇帝拿破倫三世為阻止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法軍大敗,普軍長驅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被割讓,普政府不準這兩個地方繼續學法語。這篇小說寫的就是韓麥爾先生給學生教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然后以“這是一節 課”為句式,說說對這篇文章的感受。
此環節是為了通過教師的朗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消除朗讀長篇文章的抵觸心理,也可以讓他們感受體會文章表現的愛國情感。至于是一節怎樣的課,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閱讀課文,分析研究
1、介紹文章體裁,進行學法梳理: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有三要素:情節、環境和人物。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到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閱讀小說,往往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然后做細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理清情節:
開端 發展 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之中 宣布下課
3、小說以什么作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我”的見聞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舉例說明。
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大概準備下面幾點內容:
⑴ 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
⑵ 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并敬愛老師;
⑶ 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收集愛國故事或愛國名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韓麥爾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語言內涵,加強對主題的理解,培養愛國感情。
一、 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全班自由朗讀課文。
2、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韓麥爾先生是個極重要的人物,是他的愛國熱情影響了小弗朗士。請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說說他的愛國熱情。
“我認為韓麥爾先生是愛國的,因為……”
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大概準備下面幾點內容:
⑴ 穿禮服
⑵ 自責和對阿爾薩斯人的批評
⑶ 贊美法國語言
⑷ 下課時臉色慘白
⑸ 盡全力書寫“法蘭西萬歲”
3、請歸納通過哪些方式描寫韓麥爾先生的。
(外貌、語言、動作、神態)
二、語言品讀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什么?“鑰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義是什么?
1、“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的'統治和封鎖;
2、“鑰匙”比喻法國的語言;
3、全句含義:掌握祖國語言,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擊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明確小說主題
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小說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的反映了法國淪陷區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的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作為法國人,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是如何看待漢語的?試說說你對漢語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愛國故事或名言?請與大家分享交流。
五、作業
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
1、假如你是小弗郎士,下課后你會怎么想?怎么做?請續寫課文。
2、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教學反思】
《最后一課》前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自我感覺都不是很理想,氣氛不活躍。為扭轉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這一課的教學。原來,自己總希望把課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學生講,所以經常會有趕時間的感覺,往往導致很多問題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這次,我決定試試只講幾個重點內容,把問題鋪開來講清講透。
結果一課書講下來,真是感覺到無比的痛快,很流暢,學生氣氛熱烈。原來郁悶的局面一掃而光,直到現在我還很回味那爭相舉手回答問題的場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課都能上出這個效果,學生一定會愛上語文課。我自己及時地進行了總結,覺得有幾點地方值得我以后繼續發揚。
首先,我用了圣女貞德的故事來導入新課,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這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他們的愛國情緒,也讓他們對法國文化增加點認識。接著,我以身作則給大家朗誦了這篇文章。文章飽含深情,但篇幅比較長,現在的學生似乎都比較懶,遇上長篇文章就怕朗讀。教師范讀,既可以讓他們比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還有利于他們糾正這種懶惰性。為了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做了認真的準備。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朗讀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讓學生談體會就自然水到渠成。
課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學生很積極地閱讀課文,找出有關句子,發表自己的看法。當進行全班討論交流的時候,同學們都非常踴躍,各抒己見,一個又一個地爭相說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結果,他們找的地方比我準備的還多還豐富。
最后,讓他們談對漢語的理解和愛國故事、名言。原來生怕他們談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積極,但事實上,他們說到了漢語的古老性,演變性,會意性等特點,頗有見地。對故事名言的講述雖然脫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顯然他們也進行了一定的準備。
總而言之,這兩節課使我與學生一起體會到語文的樂趣,這種樂趣在于融洽的氣氛、充分地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課堂,他們既把握了文章的內涵,又鍛煉了語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對語文的興趣。原來,上好課需要精心的設計和準備,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選擇重要問題、學生容易有話可說的問題,所謂“多而泛不如少而精”,這樣,學生的情緒就容易充分調動,上課也就輕松了。
最后一課反思12
從教學預設和課堂效果以及教后反饋來看,最突出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認為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看有沒有把握好開端即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時間。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中澎湃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課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題和課文是契合的,且詩的語言最易感染打動人心、撥動聽眾心弦,激起共鳴。導入新課我朗誦這首詩,聲情并茂的朗誦成為這堂課最好的開場白,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這堂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事實證明這樣安排獨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課本劇表演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雖早已不是什么新鮮形式但作為解讀文本的一種途徑,安排在研讀課文之前,卻是一種可貴的創新和探索。把編寫課本劇作為預習作業,熟悉文本這才是第一步,還有人物安排和臺詞、舞臺說明等需要認真把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又鍛煉了語文綜合實踐能力。課堂上精彩的表演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會從中受到形象而深刻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強烈共鳴。從課堂效果來看,預設目標均達到。當最后一課結束的鐘聲無情地響起,它也如重錘般敲擊在我們的心頭,時空在這一刻似乎變換,時光倒流……它給我一個可貴的啟示:學生的創造熱情和能力是無限的,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調動和激發。三、一堂好課當然離不開巧妙的預設,但我認為不露痕跡巧奪天工水到渠成的生成更是師生智慧之花的'絢爛開放,課堂因此而搖曳生姿,精彩紛呈。在引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時,同學們都認識到他堅持上完最后一課非常了不起。但我不經意追問了一句,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您會堅持上完最后一課嗎?同學們經過短暫的思考后紛紛舉起了手,大家的回答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同學說他不愿意上是不想在大家痛苦的傷口上撒鹽。但更多的同學都愿意像韓麥爾老師一樣堅持上最后一課,盡最后的職責。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在課堂上創造空間時間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這應該是課改精神的體現,是語文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試想沒有爭辯哪有真理的誕生?它不是標新立異更非嘩眾取寵,也不必擔心會偏離主題,弄散課堂。
但這堂課也存在幾個不足:
一、小弗郎士既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更是小說主要人物,起到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課本劇表演由于受課堂場景限制,小弗郎士活動空間以及內心情感展現空間太小;分析人物形象時,由于學生對文本不是非常熟悉,加之沒有給予充分的思考時間,導致此人物形象單薄,特別在表現主題上的作用未充分挖掘,留下缺憾。
二、課本劇表演結束后,同學們都沉浸在最后一課的悲劇氣氛中,應抓住有利時機追問學生觀后感,自然過渡到情節感悟和人物分析。這樣不僅教學環節會更緊湊,且課本劇表演的價值意義發揮到最大。教學機智未充分發揮,生成的亮點減少。可見課堂藝術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積極地修為和磨練。
三、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不能做到得心應手。一方面課件的展示和課堂環節有時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沒有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學科上的作用,特別是網絡資源的選擇利用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最后一課反思13
最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各級專家和一線的老師窮追猛打,大家都在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尋著。其實語文教學真是像一些專家說的那樣“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東西往里裝。”咱們語文老師難啊,難就難在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要優秀,我們的學生要會考試,否則你的課講的再好都是空話。
于是很多語文老師的課堂就要“面面俱到”,從字詞句到文章的寫作方法、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思路,都必須對學生有個交代,否則放心不下。
在備《最后的姿勢》時,我也曾有過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還有地震來臨時的`環境描寫,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卻很難理解的“知識點”,不得不講。但給學生講課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讀書中慢慢“消化”掉這些所謂的“知識點”,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就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所謂的“描寫”是怎么回事。
在剛開始試講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義”作為很大的一個篇幅去“大做文章”,我發現,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時間,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勢”重點內容時就很被動了,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滿以為這種大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上課的學生來一次“脫胎換骨”的人生世界觀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課后調查時,我問學生“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時,大多學生說就是以后發生地震時也要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我并沒有生氣,可能是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了。鑒于此,我覺得這些內容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朦朦朧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個“人生的意義”,我地抓那5個“!”,因為這可是描寫“來去如風,快如閃電”的地震來臨那一刻的危急,“必須讓學生讀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譚老師在那千鈞一發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尤其需要通過學生的朗讀去再現“5?12”地震時的驚險,于是我設計了“如果譚老師來得及想,他會想什么?”的問題,設計了“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當時情況的危急。”第一個問題一拋出去,學生真是聰明極了: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女兒,因為他很疼愛自己的小女兒,課文開頭不是寫到了譚老師六點多鐘就起床,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她出去散步嗎?”
“譚老師如果來得及想,他會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媽媽,因為他擔心地震會失去自己的愛人,同時他是一個兒子,肯定也擔心他年邁的老人家。”
“譚老師會想到他的同事,他的親戚……”
這樣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思路,說實在的,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認真聽課,用心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我們作為老師不知道有多高興,特別是可以絞盡腦汁回答出老師“需要”的“標準答案,那真說明我們老師的備課深度還算可以了。
緊接著的描寫“情況危急“的詞語,我說“詞語”,而不是“成語”,意在降低難度,讓學生樂于思考,況且難度降低了,學生思考的范圍也大得多,肯定地說這些“詞語”里說不定還有很多“成語”呢!事實上也剛還是這樣:“迫在眉睫、火燒眉毛、千鈞一發、燃眉之急、十萬火急……”
這兩個環節收到了我想要的“課堂效果”。這樣一來,學生費盡心思去想老師的問題,占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品讀句段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這《最后的姿勢》是草草收場了。
最后一課反思14
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勘稱一篇愛國主義的宣言,至今仍為人們傳誦。但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卻考慮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能找到與文章的情感共鳴嗎?如果沒有感情上的認同,沒有調動起他們學習文章的情緒,那么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徹又有何用?如何先創設一種情境,讓孩子們飽含激情地去學習這篇文章呢?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網上資料整理,我決定打破一貫的從背景入手的傳統導入形式。
我開頭沒給他們講普法戰爭,而是談抗日戰爭,講日本在占領我國的領土時,除了燒殺搶掠的罪惡行徑外,還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讓中國人學日語,讓中國人徹底忘記自己的'祖先,成為他們的奴隸,然后詢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答:“不能,我們中國人怎么能成為他們的奴隸呢?”又有學生意猶未盡的說了句:“日本,辦不到!”我一聽,情緒有了,就繼續說:“是啊,有多少中華兒女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為了祖國的語言不被玷污而犧牲了性命,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國家、愛祖國的語言,我們不也一樣嗎?”學生們沉默了。我順勢引入新課:“其實,不僅是我們,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樣的,那么現在,就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法國的阿爾薩斯人在即將失去說法語的權利時候的痛苦與悲憤吧!”
這個導入使學生入境了,他們聽得格外認真,而且給人感覺是,他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
這也讓我認識到,如何調動孩子們學習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比讓他們從寫作手法等文學角度來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最后一課反思15
這一天的清晨,天色還不曾大亮,我在睡夢里被電話的鈴聲驚醒。得知日本兵依照著預定的計劃,開始從虹口或郊外開進租界。
被認為孤島的最后一塊彈丸地,終于也淪陷于敵手。
我匆匆跑到學校,校長和許多重要的負責人都已經到了。立刻舉行了一次簡短而悲壯的會議,立即決議了:
“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所大學關閉結束。”
我們依舊搖鈴上課,學生來得并不少。
“今天的事,”我說道,“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吧?”學生們都點點頭。我向他們宣布了學校的決定。
學生們的臉上都顯現著堅毅的神色,坐得挺直,但沒有一句話。
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清朗,語音里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后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后的晚餐,像沖鋒前的士兵們上了刺刀“引滿待發”。
誰都明白這“最后一課”的.意義,我愿意講得愈多愈好;學生們愿意筆記得愈多愈好。
講下去,講下去,講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應該講授的東西,統統在這一課里講完了它,學生們也沙沙地不停地記著,心無旁用,筆不停揮。
對于要“辭別”的,要“離開”的東西,覺得格外的眷戀。黑板顯得格外的光亮,粉筆是分外的白而柔軟適用,小小的課桌,覺得十分可愛;學生們靠在課椅的扶手上,撫摩著,也覺得難分難舍。那晨夕與共的椅子,曾經在扶手上面用鋼筆、鉛筆、或鉛筆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涂寫著,刻劃著許多字或句,如今怎么舍得離別呢!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著,那聲音仿佛聽得見。
沒有傷感,沒有悲哀,只有堅定的決心,沉著異常地在等待著;等待著最后一刻的到來。
遠遠的有沉重的車輪輾地的聲音聽到。幾分鐘后,有幾輛滿載著日本兵的軍用車,經過校門口,由東向西,徐徐地走過,當頭一面旭日旗,血紅的一個圓圈,在迎風飄蕩著。
時間是上午10時30分。
我一眼看見了這些車子走過去,立刻挺立了身體,做著立正的姿勢,沉毅地合上了書本,以堅決的口氣宣布道: “現在下課!”
沒有一個學生有什么要問的,沒有遲疑,沒有躊躇,沒有彷徨,個個都已決定了應該怎么辦,應該向哪一個方面走去。
【最后一課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課后反思03-23
最后一課02-28
最后一課作文07-30
(精選)最后一課作文01-23
最后一課作文[精品]10-29
最后一課作文(集合)03-16
最后一課作文(集合)03-17
最后一課作文[合集]01-09
最后一課的疑難解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