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知識

時間:2024-03-15 13:39:39 好文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知識

高中地理知識1

  1、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高中地理知識

  對原料和動力的依賴下降;對勞動力數量的依賴下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提高;對市場和信息通達度的依賴提高。

  2、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1)、工業聯系導致工業集聚,進而形成工業地域。

  2)、工業集聚的最終目的:共用基礎設施,節約運費,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3)、工業企業集聚的主導因素:利用廉價勞動力;利用交通樞紐;利用資源;利用能源。

  3、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污染空氣:工廠應布局在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季風方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工廠應布局在河流下游。

  3)、固體廢棄物污染: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高中地理知識2

  1.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范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大部

  干旱原因:遠離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別是青藏高原隆起對水汽的阻隔,導致本區成為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時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景觀特征:水分條件自東向逐漸變干,自然景觀以草原和荒漠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質時期自然過程形成的原生沙質荒漠和礫質荒漠,水資源比較缺陷乏,改造難度大。人類活動形成的荒漠,其實質是類似于荒漠景觀的嚴重的土地退化,表現為土地下伏沙層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烏蘭布和沙漠、科爾沁沙地等。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條件相對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發展

  移民開墾一方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荒漠化問題,其中與毛烏素沙地和科爾沁沙地最為嚴重

  在半干旱的旱農耕區周圍,如科爾沁沙地和內蒙古后山地區,沙質草原遭到過度農墾,或者固定沙丘在被開墾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點狀及片狀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在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見到這種斑點狀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綠洲邊緣地區,主要是過度樵柴破壞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和河西走廊等地區的綠洲周圍

  在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地區,由于水資源利用不當,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緣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長衰退,加上樵柴破綠洲周圍的固定沙丘,導致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來,在工礦開展、居成點和道路等基本建設中,不重視環境保護破壞植被、污染水源、棄土棄渣等造成荒漠化發展迅速。這種荒漠化土地呈點、線狀、鄰過城鎮或者在礦開發區,面積小而分散,但對人類生活和生存環境危害較大。相參集中分布的地區如內蒙古的東勝和準格爾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與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從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區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這就為風沙活動提供條件

  氣候因素特別是年降雨量的變化,往往影響著荒漠化的進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相反,持續干旱則促進荒漠化的進程,但并非決定性作用

  人類不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為因至素主要表現為過度樵柴、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和工礦交通不注意環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內容:一是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二是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確的整治目標,即貫徹國家環境和資源法規,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防治體系,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

  其次,針對不同自然條件和各種外力作用的性質,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這是因地制宜實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標的基本保證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是預防荒漠化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戰略和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經驗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區飛機播種、設置沙障固沙、鉆孔深栽等造林技術世界領先

  寧夏中衛沙坡頭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復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強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莖特別發達,以便從土壤和巖隙間吸收水分;有的莖葉具有毛或細刺;或者退化無葉,以減少蒸騰;有的具有耐鹽特性

  “三北”防護林被稱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高中地理知識3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有利于交通聯系,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布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濕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筑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盡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盡量修筑橋梁、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于:國道>)

  3.其他(盡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跡、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交通線路修筑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絡,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網絡的通達度):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布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絡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3

高中地理知識4

  名詞解釋

  1、遙感:遙感即遙遠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目標或自然現象遠距離探測和感知的一種技術。一般指的是電磁波遙感。p1

  2、電磁波:根據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它的周圍引起變化的磁場,這個變化的磁場又在較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電場,并在更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磁場。這種變化的電場和磁場交替產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遠在空間內傳播的過程稱為電磁波。p1

  3、干涉:有兩個(或以上)頻率、震動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電磁波在空間疊加時合成的波振幅為各個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會出現交叉區域某些地方震動加強,某些地方震動減弱或完全抵消的現象成為干涉。P2

  4、衍射:光通過有限大小的障礙物時偏離直線路徑的現象成為光的'衍射。P2

  5、電磁波譜:不同電磁波由不同波源產生,如果按照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波長或頻率按遞增或遞減的順序就能得到電磁波譜圖p2

  6、絕對黑體(黑體):如果物體對于任何波長的電磁輻射都全部吸收,則這個物體是絕對黑體。P4

  7、基爾霍夫定律:任何物體的單色輻出度和單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溫度絕對黑體的單色輻出度。

  8、太陽常數:太陽常數指不受大氣影響,在距離太陽的一個天文單位內垂直于太陽輻射方向上,單位面積黑體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P6

  9、太陽光譜輻照度:指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太陽輻射通量密度,該值隨波長不同而異。

  10、散射: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并向各個方向散開,稱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質中不均勻顆粒與入射波長同數量級,發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質中不均勻顆粒直徑a遠小于電磁波波長,發生瑞利散射。P10

  13、無選擇性散射(均勻散射):當微粒的直徑比輻射波長大得多時所發生的散射。符合無選擇性散射條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強度相同。P10

  14、大氣屏障:遙感所能使用的電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氣中電磁波很小,甚至完全無法透過電磁波,稱為大氣屏障。P10

  15、大氣窗口:有些波段的電磁輻射通過大氣后衰減較小,透過率較高,對遙感十分有利,這些波段通常成為大氣窗口p10

  16、熱慣量:熱慣量是物體阻礙其自身熱量變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時特別重要。P15

  17、鏡面反射:鏡面反射是指物體反射滿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電磁波長不變,表面粗糙度h逐漸增加,直到h與λ同數量級這是整個表面均勻反射入射電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電磁輻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實際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個方向上反射烈,這種現象稱為方向反射。它是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結合。P16

  20、反射率:物體的反射輻射量與入射輻射量之比ρ=Eρ/E。這個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個電磁波長的反射率。P16

  21、光譜反射率:實際上由于物體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有選擇的反射,因此定義光譜反射率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譜:反射波譜是某物體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P17

  23、反射波譜特性曲線:反射波譜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以波長為橫坐標,反射率為縱坐標,所得的曲線即成為該物體的反射波譜特性曲線。P17

  24、時間效應:地物光譜特性一般隨季節時間變化,稱為時間效應。P18

  25、空間效應:處于不同地理區域的同種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譜效應,稱為空間效應。P18

  26、地物波譜特性:地物波譜也成為地物光譜。地物波譜特性是指各種地物各自所具有的電磁波特性(發射輻射或反射輻射)p21

  27、遙感平臺:遙感中搭載傳感器的工具通稱為遙感平臺。按照距離地面的高度大體上可以范圍三類:地面平臺、航空平臺、航天平臺。P24

  28、地面遙感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資源調查、空中偵察,攝影測量平臺。P24

  30、航天平臺:指用于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飛機和衛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靜止衛星。P24

高中地理知識5

  1、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節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一般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4)下墊面性質: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2)海陸:由于海陸熱特性不同,對于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3)距海遠近:由于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1)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2)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知識6

  1.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綜合:特定地理區域內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本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的,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河流、地形、氣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氣候、地形對交通建設的影響,資源儲存量及類型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等這一方面要求人們根據本地區自然地理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區域開發和區域建設;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也并不是絕對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自然地理環境進行改造例如,通過灌溉,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等

  2.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的綜合:系統地理主要是指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則主要是指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兩者的科學分析的載體,許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規律及變化等,都是對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系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和驗證運用系統地理中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來解釋區域地理中的地理現象、地理事物以及地理分布,就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的綜合例如,運用大陸構造理論解釋山脈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運用大氣環流知識解釋各地理區域的氣候;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交通區位因素、城市區位因素分析世界和中國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的.分布和發展等

  3.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綜合: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構成了區域自然地理的環境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地形控制著河流的流向,氣候影響著河流的訊期,地形影響氣候,氣候反過來又對地形進行塑造,在特定的地形、氣候條件下形成特定的土壤和植被,最后在區域內形成特定的自然帶自然帶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表的分布規律,集中體現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對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區域內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綜合:農業、工業、交通、聚落、商業、金融等一系列的人文地理要素,構成了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的人文地理環境,區域內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高度發達的美國工業對農業的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機械、化肥、農藥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生產條件再如,交通運輸的發展對農業地域專門化生產、對世界工業布局(跨國公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有,城市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區域發展也起到了拉動作用,而區域內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也對區域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等

  5.區域內各學科的綜合:a.區域發展的歷史與歷史學科關系密切例如,長城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這與歷史上北方地區、西北地區民族矛盾有關;絲綢之路的興盛,造就了敦煌藝術寶庫等h.區域熱點問題與政治學科關系密切例如,中東問題、伊拉克戰爭、印巴沖突、阿富汗戰爭以及朝核問題等,不僅有歷史的原因,而且還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度發生滑動因而造成地震。

高中地理知識7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

  2、表現: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3、基本過程:

  植被遭破壞——地面裸露——風沙侵蝕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荒漠化景觀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概況

  (1)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3)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4)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2)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3)動力條件——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大風日數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氣候異常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三項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兩條原則:

  (1)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一個重點: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4、五條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5、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現狀——寧夏中衛沙坡頭草方格沙障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點

  1.泥石流形成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勢陡峭的溝谷,容易使流水快速匯集

  ②地質: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育,構造運動強烈,地表巖石99破碎

  ③氣候:出現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壞嚴重

  人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開礦,棄土棄渣大量堆積谷中 ②工程建設破壞山坡表層

  ③植被破壞,山坡失去植被保護

  2.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①山區,地形起伏大 ②斷層發育 ③多暴雨

  人為因素 ①大型工程建設不當(如:水庫) ②開挖邊溝,邊坡

  3.長江洪水產生的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①長江流經地區大部份為濕潤地區,流域面積廣、支流多、干流汛期長、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產生(氣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漢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時來水,多股洪水匯合,出現特大洪水

  人為因素 ①植被: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覆蓋減少,水土流失嚴重,使流域內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劇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暢,同時水位抬高

  ③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4.影響荊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處巫山與平原轉換位置,河流出山區后流速減慢,泥沙沉積,抬升河床

  ②該處水流不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別彎曲,排水不暢,泄洪能力低

  5.影響春旱產生的因素

  ①氣溫:春季,氣溫迅速回升 ②降水:雨帶未到達,降水少

  ③風:風沙多,蒸發量大 ④農業需水量大

  6.影響洪澇產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為暴雨 ②地形:地勢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要點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陸地自然帶:陸地上不同地區,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與之對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 三種地域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定義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區

  由赤道到兩極的

  地域分異規律

  地表景觀和自然帶與緯線大體平行,伸展成條帶狀,沿著緯度變化作有

  規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以熱量為基礎

  低緯和高緯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的

  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大致與經線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沿著從沿海向內陸的方向更替,即東西更替

  由沿海向內陸干濕狀況差異大。以水分變化為基礎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異規律

  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大體沿等高線方向延伸,從山麓向山頂更替

  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差異大

  低緯的高山地區

  3. 非地帶性分布現象: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陸地環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使陸地自然帶分布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鮮明,稱為非地帶性分布現象。例如:

  ⑴沙漠中的綠洲;⑵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缺失

高中地理知識8

  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

  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

  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

  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

  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

  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

  11.主要島嶼和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

  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

  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xx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xx年1月6日)

  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

  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

  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

  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

  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0.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31.我國的災害性天氣旱災.洪澇.寒潮.臺風.

  32.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mm年等降水量線

  33.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洪澤湖(蘇).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納木錯(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

  37.長江的源流概況源頭(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劃分(宜昌.湖口)

  38.長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

  39.長江的開發利用葛洲壩.三峽.黃金水道

  40.黃河的源流概況源頭(巴顏喀拉山).上中下游劃分(河口.舊孟津)

  41.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黃河的開發利用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東江

  44.京杭運河六省市(京.津.冀.魯.蘇.浙).五大水系(海黃淮長錢)

  45.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量.運速.運價)

  46.主要鐵路干線5縱3橫(京滬.京九.京廣.焦柳.寶成-成昆.京包.隴海.浙贛-湘黔

  47.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陽.寶雞.昆明等

  48.長江對外貿易港宜賓.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個開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

  50.主要的商業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重慶.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資源自然風光.文化寶藏.革命圣地.民族風情.

高中地理知識9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以黃土高原為例):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環境:快速增長的人口,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很大。人口增加解決吃飯問題開墾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態、經濟的惡性循環。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暴雨的沖刷

  人為因素是形成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植被的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使原來的林草植物被破壞殆盡,地法恢復;

  開礦。露天煤礦的建設,大面積挖開原生地面,破壞了植被,使礦區土壤抗蝕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河道灘地開礦使大量泥黨小組直接進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挖掘水資源潛力,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建成高產農田,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擴大林、草地面積,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場和植被:確定合理的載畜量,加強放牧管理,實行輪封輪牧、保護草場,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當于坳溝或河溝的溝道流域,可以看作為一個完整的地域單元。從泥沙的生產到輸水輸沙,均在小流域內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經驗,進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秤體系。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三者并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工程見效快,工程養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產率,農業技術是關鍵

  模式:見第二冊選修課本P63頁

  治理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高中地理知識10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識11

  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空間單位 2.區域的屬性:一定的面積、 形狀 、范圍、邊界、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3.區域的特征:差異性(行政區邊界明確,干濕地區邊界具有過渡性),整體性(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組成,水系密布,土質黏重,影響早期的農業生產,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進了發展

  6.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初期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轉型期— 人地矛盾尖銳;再生階段— 人地關系由緊張走向協調

  7.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8.遙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和地面物質的不同狀態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不同。b、應用: 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廣泛應用,除了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統(GPS):(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3)地位: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顆GPS衛星。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和高度)和時間。四顆衛星可確定運動物體

  速度。(4)組成:空間部分— CPS衛星星座、用戶部分— 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10.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1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如110指揮系統、119火警指揮系統,120急救指揮系統等。

  12.數字地球: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并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區的`土地退化現象,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共同影響,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2.能源基地建設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3.變輸煤為輸電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交通壓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4.能源的綜合利用:山西產業結構的變化

  ⑴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六五時期,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

  ①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②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由單一結構變為多元結構、原料工業超過采掘業占主體地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效益提高。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⑵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⑵調整產業結構 :a、對原有重化工業調整,使

  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b、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環境問題的根源: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⑶“三廢”的治理:煤矸石——發電供熱回填;煤泥——干燥后再利用;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廢水——沉淀池凈化。

  6.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8.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河運突出⑵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⑶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云母等。 9.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煉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采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煉銅企業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綜合開發: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并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①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②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③特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地理條件分析:①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高中地理知識12

  一、地形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建立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表某一方向垂直切開的剖面圖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勢。通過它,可以更直觀地看出某條線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并且還有助于了解野外考察時觀察點的透視情況。地形剖面圖是繪制地質剖面圖、土壤剖面圖、植被剖面圖、綜合剖面圖等各種剖面圖的基礎。剖面圖試題主要用來考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動手繪圖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應該注意解題的步驟,學會將平面地形圖轉換為立體剖面圖。

  1.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確定剖面線,如畫出剖面線AB,按AB的長度繪一條水平線作為剖面基線;確定剖面圖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水平比例尺相同,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勢起伏情況,通常放大5至10倍。用等高線的高度作縱坐標);作基線的平行線;在地形圖上沿剖面線AB量出相鄰兩條等高線的距離,如:A~1、1~2、2~3、3~4等的.各段距離,并把它們標注在剖面基線上,為1′、2′、3′、4′等;通過基線上1′、2′、3′、4′等各點作基線的垂線;將垂線與基線平行線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在圖上做出必要的注記,則剖面圖完成。

  2.需要熟練掌握地形剖面圖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形剖面圖、我國西部沿87°30′E的地形剖面圖、美國地形剖面圖、沿0°緯線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圖、沿30°S某大陸附近地形剖面圖等。

  3.判讀內容

  沿某一條緯線,譬如南回歸線、北回歸線作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的地形剖面圖,就山脈、高原、平原、植被和自然帶、礦產、農業類型及農作物、氣候類型及成因等設計提問。它能突出地形地勢的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沿某一條經線作某大洲、國家或地區的地形剖面圖,就相關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植被、農業區、氣候類型等設計提問,這些提問多半側重于自然地理特征等。

  4.地形剖面圖的判讀步驟與應用

  以我國沿32°N地形剖面圖為例:

  (1)判讀剖面是沿什么方向做的:該圖注明剖面是沿32°N,即東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標系:橫坐標代表經度,此圖中經度從西向東逐漸增加,因此一定是東經。我國所跨經度大約從73°E~135°E,緯度從4°N~53°N,因此一定是我國地形剖面圖。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聯系地形圖,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現的特征。

  (2)根據地形剖面圖的彎曲狀況和高度,讀出沿線經過地區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情況。圖中西部地勢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點接近7000米;向東海拔陡降,平均海拔1000米,內部起伏不大,東部山地海拔在20xx米左右;再向東海拔不足100米,地形平坦。

  (3)讀出沿線地形分布特征:看剖面線,此圖明顯表示自西向東成三大階梯分布。第一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平均海拔20xx米左右,第三階梯海拔低于500米,甚至低于200米。所以,西部為我國海拔最高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中部為我國第二階梯,主要地表區為四川盆地;東部為我國第三階梯長江中下游平原。

  5. 根據剖面圖確定剖面線:

  其基本的思路是:

  (1)可粗略地觀察剖面線與所經過的大的地形部位與剖面圖是否一致。

  (2)分析剖面線穿越的最高等高線、最低等高線與剖面圖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

  (3)觀察剖面線與等高線交點中的一些關鍵點,如起點、中點、終點等,看這些點在等高線圖上的高度與剖面線的高度是否相同。

高中地理知識13

  一、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于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準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二、洪澇災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臺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三、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卷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并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饑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后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 —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高中地理知識14

  1.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天體系統是就天體的運動關系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決不同的系統。

  2.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

  運行于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當它高速沖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3.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命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分。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范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8.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9.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10.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后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11.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于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基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有礦產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于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詳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于大洋板塊。而印度板塊從屬于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b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于察覺。

  19.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于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系并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系可簡單表示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十生存環境。

  20.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干濕季喬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21.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物的疏松表層。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22.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后者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的材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23.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24.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能源;屬于自然資源。而二次能源是經過人為加工轉換后得到的另尸種形式的能源,不屬于自然資源如沼氣與人二沼氣;煤與煤氣、天然氣與液化氣、核能與核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系。

  25.大農業與小農業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通過人工培養和養殖,來獲得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其中大農業是指廣義的農業概念,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而小農業是指狹義的農業概念,專指種植業。

  26.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及映出某地農業生產 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7.工業分布與工業布局

  工業分布是已形成的工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工業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義之外,還有把工業生產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29.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后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30.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知識15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風)

  2.筑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設備)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系密集,運輸量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征(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b.干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征(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于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遷情況,盡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于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于發展旅游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于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隧道的選址條件

  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云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系。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

【高中地理知識】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03-12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5篇【合集】03-12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大全15篇]03-12

地理知識點03-03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03-03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通用]03-04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必備)03-04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五篇03-04

高一地理知識點歸納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