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三知識點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1
地形:
一、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陸:高原山地為主;
2、著名山脈:阿爾泰山(蒙古),昆侖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斯坦);
五、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著名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著名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
2、著名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尼亞);
3、著名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布,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峽灣海峽;
2、著名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著名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北美:
1、總括: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
(2)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
2、著名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布);
2、著名山脈: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2
水環境
1、水回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 高一,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1 2 下一頁 尾頁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3
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
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
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
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
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
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
11、主要島嶼和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
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香港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
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xx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xx年1月6日)
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
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
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
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0、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4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臨近某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臨近某能源產地(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于建廠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經濟因素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海或海港、臨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農業基礎:臨近商品糧基地或農業產區,農業基礎雄厚或農業發達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口地帶,或者在主導風向的垂直兩側選擇廠址,季風區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風向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布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布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占地面積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污染較輕的工業可布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污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生態環境:工業布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5
1、水回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回圈和海上內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
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
(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
(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
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6
1.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2.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3.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后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4.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2·分。
5.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才是季風氣候。
6.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征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云、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大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7.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8.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大氣降水到達地面以后扣除蒸發量等損耗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9.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0.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則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7
(一)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線路選線應考慮的自然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有著制約作用。
(二)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據有關資料,了解不同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氣候變化,閱讀圖表資料,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2、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對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類應如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
(三)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1、了解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概念、分類),理解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并具有社會與自然的雙重屬性。
2、以某種自然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應有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
(四)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簡述其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了解自然災害的`基本概念。
2、以某種自然災害為例,認識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危害),了解這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防災減災措施。
地理表述能力————特征表述
(1)地形(地貌)特征——從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地勢四個方面概括.
例如亞洲地形特征:地勢中高周低;地形復雜、山區面積廣大、平原狹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區;地面起伏極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高山,東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2)自然環境特征——從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8
太陽高度規律及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極遞減。
離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越遠越小。
太陽高度規律及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1、夏至日: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赤道以南)達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赤道以北)達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太陽高度規律及計算:太陽高度的計算方法:
H=90°-|α±β|H—正午太陽高度α–太陽直射點的`緯度β—所求地點的緯度
當α與β處在同一半球時,兩者相減;當α與β不在同一半球時,兩者相加。
太陽高度規律及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桿影的計算
2、熱水器的調節
3、樓高、間距的選擇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9
⑴南極發現有豐富煤炭(北極地區埋藏豐富石油),說明:南極(北極)地區曾經位于溫暖濕潤地區,森林茂密,后經大陸漂移至此,這是板塊構造學說的有力佐證。
⑵剛果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剛果盆地原來是內陸湖,后經地殼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瀉而成。
⑶死海(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內力作用----斷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歐洲峽灣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廬山(華山、泰山)的形成:斷塊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亞洲:①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②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①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③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
歐洲:①歐洲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②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①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①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②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①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②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②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xx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7)開鑿隧道問題: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并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10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陸地面積僅占29%。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即使在陸半球上,陸地也僅占48%。
2.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的大陸是亞歐大陸,面積最小的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島嶼是格陵蘭島,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3.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是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是亞洲,所處緯度的'是南極洲。
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北美、南美—巴拿馬運河;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4.地跨兩大洲的國家:俄羅斯、土耳其、哈薩克斯坦、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歐兩洲)、巴拿馬—(南北美洲)、埃及—(亞非)、美國—(北美和大洋洲)、印度尼西亞—亞洲和大洋洲。
5.四大洋面積:太平洋(漸小)、大西洋(漸大)、印度洋、北冰洋;跨經度最多的是北冰洋;所處緯度的是北冰洋。
6.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也可引起海陸的變化。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巖石圈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火山地震帶集中在板塊交界處。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屬于板塊碰撞處;大西洋、紅海、東非大裂谷屬于板塊張裂處。
7.七大洲地形特點:(一個地區的地形特點包括海拔高低、地勢起伏、地形類型及分布。)
亞洲--地形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歐洲--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中部多平原,北部及南部為山地;北美洲、大洋洲--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西部、中部、東部);南美洲---西部高山,東部平原和高原相間分布。
8.海底地形:大陸架(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大陸坡、大陸隆、海溝、洋盆、海嶺。
地理高三知識點 篇11
一、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
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2.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3.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4.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8.水文特征: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9.農業規劃: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10.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征。
12.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判讀分析與地形有關的地理知識。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類型判讀: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在剖面圖中判讀地形類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狀和對應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參照上述方法進行。
二、等溫線專題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與緯線平行即東西走向——緯度因素或太陽輻射;與海岸線平行——海陸性質或海陸分布;與等高線或山脈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彎曲狀況:作水平線法——比較彎曲處與交點的溫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區)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區)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狀況:疏——溫差小——我國7月氣溫、熱帶地區、海洋、山地陡坡、鋒面處;密——溫差大——我國1月氣溫、溫帶地區、陸地、山地緩坡。
4.分析數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間走;閉合曲線大大或小小;高值區——夏季大陸、冬季海洋、暖流流經、地勢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區——冬季大陸、夏季海洋、寒流流經、地勢高(山嶺、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面。
【地理高三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三地理氣候知識點大全03-04
高三地理總復習知識點(一)03-10
高三地理復習知識點精選歸納五篇03-04
地理知識點03-03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遷移知識點歸納03-04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03-03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3-04
地理必修一必備知識點12-18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精品)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