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莊子》翻譯
《莊子》翻譯 篇1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春秋戰國 莊子(莊周)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注釋
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從容:悠閑自得。
鰷(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游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
是: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全:完全,完備。
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循:追溯。其,話題。本:最初。
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鑒賞
該文節選自《秋水》。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
固 :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魚也 (本來)
之:
①安知魚之樂 之:(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之:(代詞)
倒裝句(狀語后置)
原句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改 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譯 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譯 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判斷句
原句 是魚之樂也。
譯 這是魚的快樂。
原句 子固非魚也。
譯 你本來不是魚。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問題探究
1.莊子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答: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事物持認知心態。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
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事物持藝術心態。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3.這個辯論爭了很久了。誰在這場辯論中誰才占據了上風呢?
答:從邏輯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是強詞奪理;如果從形式上說,是莊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說了后惠子就沒有話可以用來反駁了。
4、怎樣看待莊子與惠子的關系?
答: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離人群與社群。無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對于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忱。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問題批判
近年來,也有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莊子所說,只是自己的一種體驗,把體驗當成知識,固然表現了其超然的態度,但對認識卻大有不利,因為認識與體驗是兩回事。嚴格來說,莊子并沒有從邏輯上反駁惠施,而是把邏輯引到了它夠不到的地方,即各人當下的內心體驗,而這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足為外人道的。不過,莊子既然運用了邏輯推理,就應該把它運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會繼續追問:你說你在濠上時知道了魚的快樂,但那是剛才的你,而現在說話的當下你已經不再是剛才的你了,你怎么會知道剛才的你知道魚之樂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剛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魚的快樂。面對這樣的詰難,我想莊子不會再說什么,他在語言上是輸了,即被剝奪了說話的資格,但在內心卻未必認為輸了,他只要訴之于內心體驗,就是永遠的贏家(精神勝利法)。但恐怕不會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當這樣的贏家,因為一個每一個瞬間都不認同自己另一個瞬間的人將不再會是一個人了,甚至于將什么都不是。也許莊子的真正意圖正是要說人什么也不是,但他決不可能說出這一點,因為一“說”他就“是”了(語言是存在之家)。實際上,就連純粹內心的體驗,甚至就連沉默,也是需要時間的(所謂“保持沉默”),而一進入時間,就“是”一點什么了(所以海德格爾把“存在”與“時間”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語言和邏輯來“說”了。所以只要提到“剛才”的你和“現在”的你的區別,就會徹底取消莊子的發言權。
《莊子》翻譯 篇2
一、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解】立身處世,亦不妨從中借鑒。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是不明智的,反應了莊子棄智絕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
【解】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四、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譯】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
【解】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譯】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
【解】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范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六、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
【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
【解】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游刃有余”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
【解】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八、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于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
《莊子》翻譯 篇3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chóu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chóu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翻譯 篇4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注釋
1.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2.從容:悠閑自得。
2.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游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
3. 是: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5. 全:完全,確定是。
6. 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循:順著。其,話題。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8.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鑒賞
該文節選自《秋水》。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翻譯 篇5
作品原文
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于道也!"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與!"乃下求之,至于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
客曰:"子將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于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學,以至于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延無忠臣,國家昏亂,工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后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匿,人倫不飭,百姓**,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于己則可,不同于己,雖善不善,謂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嘆,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圍于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客凄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于不免矣。謹修而身,謹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偽而晚聞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于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于禮儀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漁父之于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白話翻譯
孔子游觀來到名叫緇帷的樹林,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曲子還未奏完一半,有個捕魚的老人下船而來,胡須和眉毛全都白了,披著頭發揚起衣袖,沿著河岸而上,來到一處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腳步,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起下巴聽孔子彈琴吟唱。曲子終了漁父用手招喚子貢、子路,兩個人一起走了過來。
漁父指著孔子說:"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漁父問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漁父說:"孔氏鉆研并精通什么學問?"子路還未作答,子貢說:"孔氏這個人,心性敬奉忠信,親身實踐仁義,修治禮樂規范,排定人倫關系,對上來說竭盡忠心于國君,對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這樣的辦法造福于天下。這就是孔氏鉆研精習的事業。"漁父又問道:"孔氏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子貢說:"不是"。漁父接著問道:"是王侯的輔臣嗎?"子貢說:"也不是"。漁父于是笑著背轉身去,邊走邊說道:"孔氏講仁真可說是仁了,不過恐怕其自身終究不能免于禍患;真是折磨心性勞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離大道也實在是太遠太遠了!"
子貢回來,把跟漁父的談話報告給孔子。孔子推開身邊的琴站起身來說:"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壇尋找漁父,來到湖澤岸邊,漁父正操起船漿撐船而去,回頭看見孔子,轉過身來面對孔子站著。孔子連連后退,再次行禮上前。
漁父說:"你來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說:"剛才先生留下話尾而去,我實在是不聰明,不能領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聽到你的談吐以便最終有助于我!"漁父說:"咦,你實在是好學啊!"孔子又一次行禮后站起身說:"我少小時就努力學習,直到今天,已經六十九歲了,沒有能夠聽到過真理的教誨,怎么敢不虛心請教!"
漁父說:"同類相互匯聚,同聲相互應和,這本是自然的道理。請讓我說明我的看法從而分析你所從事的活動。你所從事的活動,也就是擠身于塵俗的事務。天子、諸侯、大夫、庶民,這四種人能夠各自擺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會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離了自己的位置社會動亂也就沒有比這再大的了。官吏處理好各自的職權,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這就不會出現混亂和侵擾。所以,田地荒蕪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賦稅不能按時繳納,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這是普通百姓的憂慮。能力不能勝任職守,本職的工作不能辦好,行為不清白,屬下玩忽怠惰,功業和美名全不具備,爵位和俸祿不能保持,這是大夫的憂慮。朝廷上沒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亂,工藝技術不精巧,敬獻的貢品不好,朝覲時落在后面而失去倫次,不能順和天子的心意,這是諸侯的憂慮。陰陽不和諧,寒暑變化不合時令,以致傷害萬物的生長,諸侯**,隨意侵擾征戰,以致殘害百姓,禮樂不合節度,財物窮盡匱乏,人倫關系未能整頓,百姓**,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憂慮。如今你上無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無大臣經辦的官職,卻擅自修治禮樂,排定人倫關系,從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嗎!
"而且人有八種毛病,事有四種禍患,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自己職分以內的事也兜著去做,叫做總;沒人理會也說個沒完,叫做佞;迎合對方順引話意,叫做諂;不辨是非巴結奉承,叫做諛;喜歡背地說人壞話,叫做讒;離間故交挑撥親友,叫做害;稱譽偽詐敗壞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惡美丑,好壞兼容而臉色隨應相適,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東西,叫做險。有這八種毛病的人,外能迷亂他人,內則傷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養的人不和他們交往,圣明的君主不以他們為臣。所謂四患,喜歡管理國家大事,隨意變更常規常態,用以釣取功名,稱作貪得無厭;自恃聰明專行獨斷,侵害他人剛愎自用,稱作利欲薰心;知過不改,聽到勸說卻越錯越多,稱作犟頭犟腦;跟自己相同就認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認為不好,稱作自負矜夸。這就是四種禍患。能夠清除八種毛病,不再推行四種禍患,方才可以教育。"
孔子凄涼悲傷地長聲嘆息,再次行禮后站起身來,說:"我在魯國兩次受到冷遇,在衛國被鏟削掉所有的足跡,在宋國遭受砍掉坐蔭之樹的羞辱,又被久久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過失,遭到這樣四次詆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漁父悲憫地改變面容說:"你實在是難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厭惡自己的足跡,想要避離而逃跑開去,舉步越頻繁足跡就越多,跑得越來越快而影子卻總不離身,自以為還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終于用盡力氣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陰暗處就會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靜止狀態就會使足跡不復存在,這也實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細推究仁義的道理,考察事物同異的區別,觀察動靜的變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惡的情感,調諧喜怒的節度,卻幾乎不能免于災禍。認真修養你的身心,謹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還與他人,那么也就沒有什么拘系和累贅了。如今你不修養自身反而要求他人,這不是本末顛倒了嗎?"
孔子凄涼悲傷地說:"請問什么叫做真?"漁父回答:"所謂真,就是精誠的極點。不精不誠,不能感動人。所以,勉強啼哭的人雖然外表悲痛其實并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外表嚴厲其實并不威嚴,勉強親熱的人雖然笑容滿面其實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沒有哭聲而哀傷,真正的怒氣未曾發作而威嚴,真正的親熱未曾含笑而和善。真心的情感在心中并不外露,而神情則流露在外,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將上述道理用于人倫關系,侍奉雙親就會慈善孝順,輔助國君就會忠貞不渝,飲酒就會舒心樂意,居喪就會悲痛哀傷。忠貞以建功為主旨,飲酒以歡樂為主旨,居喪以致哀為主旨,侍奉雙親以適意為主旨。功業與成就目的在于達到圓滿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個軌跡;侍奉雙親目的在于達到適意,因而不必考慮使用什么方法;飲酒目的在于達到歡樂,沒有必要選用就餐的器具;居喪目的在于致以哀傷,不必過問規范禮儀。禮儀,是世俗人的行為;純真,卻是稟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變。所以圣哲的人總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則剛好與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憂慮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著變化,因此總是不知滿足。可惜啊,你過早地沉溺于世俗的偽詐而很晚才聽聞大道。"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禮后站起身來,說:"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蒼天特別寵幸于我似的。先生不以此為羞辱并把我當作弟子一樣看待,而且還親自教導我。我冒昧地打聽先生的住處,請求借此受業于門下而最終學完大道。"漁父說:"我聽說,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與之交往,直至領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會真正懂得大道,謹慎小心地不要與他們結交,自身也就不會招來禍殃。你自己勉勵吧!我得離開你了!我得離開你了!"于是撐船離開孔子,緩緩地順著蘆葦叢中的水道劃船而去。
顏淵掉轉車頭,子路遞過拉著上車的繩索,孔子看定漁父離去的方向頭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聽不見槳聲方才登上車子。
子路依傍著車子而問道:"我能夠為先生服務已經很久了,不曾看見先生對人如此謙恭尊敬。大國的諸侯,小國的國君,見到先生歷來都是平等相待,先生還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漁父手拿船槳對面而站,先生卻像石磬一樣彎腰鞠躬,聽了漁父的話一再行禮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過分了吧?弟子們都認為先生的態度不同于往常,一個捕魚的人怎么能夠獲得如此厚愛呢?"孔子的伏身在車前的橫木上嘆息說:"你實在是難于教化啊!你沉湎于禮義已經有些時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態時至今日也未能除去。上前來,我對你說!大凡遇到長輩而不恭敬,就是失禮;見到賢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他倘若不是一個道德修養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謙卑低下,對人謙恭卑下卻不至精至誠,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傷害身體。真是可惜啊!不能見賢思齊對于人們來說,禍害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卻偏偏就有這一毛病。況且大道,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各種物類失去了道就會死亡,獲得了道便會成功。所以大道之所在,圣人就尊崇。如今漁父對于大道,可以說是已有體悟,我怎么能不尊敬他呢?"
《莊子》翻譯 篇6
【甲】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①三百閭②,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③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釋】①臨淄,齊國都城。②閭,里門,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③不肖,這里指沒有德才的人。
(1)下面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
A.才美不外見。(《馬說》)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
B.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齊之臨淄三百閭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然則何為使子?
D.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楚人以晏子短。
(2)下列句子朗讀節奏不正確的一項是A
A.是魚/之樂也。
B.安知/魚之樂?
C.其翼/若垂天之云。
D.然則/何為使子?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②其賢者使使賢主。
(4)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5)同為善辯之人,莊子與晏子的語言藝術都非常的高超。從選文來看,你更欣賞哪一個?請結合選文內容,從感情表達和辯論技巧兩方面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D
(2)A
(3)①楚國人在正門邊上開了個偏門來迎接齊使晏子好以此羞辱他。
②有才能的人,大王派他出使賢明的君主。
(4)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心境。
(5)示例:欣賞晏子,感情表達:晏子不畏強國,全力維護自己個國家的尊嚴。辯論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解答】
(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見:同“現”,表現。后句句意: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見:拜見。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后句句意: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之:的。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為:對,向。后句句意:為什么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為:為什么。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
D.前句句意: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以:因為。后句句意:楚王因為晏子身材矮小;以:因為。選項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仔細分析各個選項,得出答案即可。
A.錯誤;句意為: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故斷句為:是/魚之樂也。
BCD.正確。
故選:A。
(3)本題考查翻譯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句中重點詞:于,在;延,迎接。句意為:楚國人在正門邊上開了個偏門來迎接齊使晏子好以此羞辱他。
②句中重點詞:賢者,有才能的人;使使,派(他)出使。句意為:有才能的人,大王派他出使賢明的君主。
(4)本題考查對作品中人物心境的把握。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也就是說寫“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實際上是在寫自己的心情;在“魚”的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愉悅心境。
(5)本題考查闡述觀點看法。解答此題需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來分析。如欣賞莊子,從“超功利的藝術審美價值取向和智辯”的角度來闡述;欣賞晏子,從晏子“維護國家尊嚴,辯論技巧環環相扣”的角度來闡述;都要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譯文:
【甲】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乙】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挨著人,肩并著肩,腳尖碰著腳跟,怎么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么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賢明的君主那兒,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兒,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國了。”
《莊子》翻譯 篇7
作品原文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釋
北冥有魚
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2、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表推測。
3、鵬:本為古“鳳”字,這里指傳說中的大鳥。
4、怒:奮起的樣子,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邊際。
6、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之時必有大風,因此大鵬可以乘風南行。
7、徙:遷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齊諧》:書名。出于齊國,多載詼諧怪異之事,故名“齊諧”。一說人名。
10、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
11、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擊:拍打。
12、摶(tuán):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13、扶搖:一種旋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
14、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鵬飛行六個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說息為大風,大鵬乘著六月間的大風飛往南冥。
15、以:憑借。息:風。
16、野馬:指游動的霧氣。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萌發,大地之上游氣奔涌如野馬一般。
17、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18、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
19、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
20、相:互相。
21、吹:吹拂。
22、蒼蒼:深藍。其正色邪: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其,抑,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23、極:盡。
24、下:向下。
25、亦:也。
26、是:這樣。已: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濠[háo]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2.鰷[tiáo]魚:古同“鰷”。白鰷魚。
3.從容:悠閑自得。
4.是:這。
5.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子固非魚也:固,本來。
7.全:完全,完備(是這樣)。
8.循其本: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其,話題。本:本源。
9.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云者:如此。
10.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11.之:助詞無實意。
12.梁:橋。
13.既:已經。
14.已:已經。
15.安:怎么(前一個)哪里(后一個)。
作品譯文
北冥有魚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橋上知道的。”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本課第一則節選自內篇中的《逍遙游》,第二則節選自外篇中的《秋水》,題目是編者加的。莊子所處的年代,一方面社會經歷著劇烈的動蕩,戰爭頻發,生靈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文化成為一種強烈的需要,“士”這一階層的人數大量增加。這種社會與文化狀況對莊子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品鑒賞
《北冥有魚》節選自《莊子·逍遙游》,是該篇的開頭部分,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大鯤變為大鵬,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
“北冥”就是北海,古代有學者認為,之所以稱之為“北冥”,是因為它“溟漠無涯”,或者居于北極,距離日月極遠。“鯤”本指魚苗,而莊子卻把它寫成不知道有幾千里大的魚。這就是莊子文筆的奇幻之處。魚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的浩渺無涯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鯤化為鵬鳥一說,不必從科學上去計較其合理性,也不必從哲學上搜求其中玄奧的道理,重點還是要欣賞莊子文筆的奇幻。單看那鵬鳥是多么巨大:其背之大就不知有幾千里,振翅而飛,那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彩。以上是對鯤鵬外形的描述。
接下來寫鵬鳥的活動。“海運”就是海動,古人有“六月海動”的說法,說其時大風呼嘯,海水騰涌,聲聞數里,驚天駭地。就在這時,這巨大的鵬鳥要從北方的大海飛向南方的大海,這是何等的氣象!接下來引用記載怪異之事的《齊諧》一書(也有人認為“齊諧”是人名),描述大鵬由北海遷往南海的情形:大鵬從北海遷往南海的時候,海水被擊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鵬乘著自下而上升騰的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它遷往南海,就是憑借六月的大風。野馬般奔騰的霧氣,空氣中飄浮的塵埃,都很細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氣息吹動的。這是在解釋大鵬為什么要借助大風的力量飛往九萬里的高空,并飛向南海。就連若有若無的霧氣,漂浮著的極微小的塵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氣息吹動,而背部就有幾千里之大的鵬鳥,又怎么能夠不借助風力呢?
那么,大鵬飛上九萬里高空以后再向下看,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莊子的答案顯然是后者。而大鵬在九萬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這樣的一番景象罷了。也就是說,九萬里高空的大鵬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無限遙遠的天空,正是同一種景象,人世間全都融進了一片湛藍之中。這種奇妙的想象真令人嘆為觀止。
《逍遙游》一文旨在闡發作者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雖然富含哲理,卻一點兒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將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動具體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蕩氣回腸。由于這里僅僅截取的是開頭的一小段,不涉及后面的哲理,因此講授時也不必涉及,重點在于體會大鵬形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事實上,《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其思想固然影響深遠,但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廣泛的則是《逍遙游》開頭部分的這個大鵬形象。比如深受《莊子》影響的李白就曾作《大鵬賦》,還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名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抒發自己非凡的抱負時,也有“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呼喊;明清的通俗小說也受其影響,如《西游記》中獅駝國的大鵬金翅雕給唐僧師徒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說岳全傳》則稱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是大鵬轉世;毛澤東同志年輕時曾發出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言壯語,1965年作《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也都源自《莊子》中的大鵬形象。除此之外,“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成語也都活躍在我們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中。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節選自《秋水》。標題是編者加的。
《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為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莊子》翻譯 篇8
莊子故事兩則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于是鴟(chī)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yé)?”
譯文
惠子做了魏國的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擔心,在國都里搜捕了三日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yuān chú),你知道它嗎?鹓雛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只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雛鳥(yuān chú【下同】)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鹓雛鳥,發出‘嚇’(hè)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相位)來恐嚇(此處作動詞,讀hè)我嗎?”
鑒賞
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雛(yuān chú),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表現莊子天到無為而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并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善于運用比喻。其中的“鹓雛(yuān chú)”“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鹓鶵(yuān chú)的情景刻畫地惟妙惟肖,活畫出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丑態。按:莊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莊子而逝,在《莊子·徐無鬼》中表現了莊子對墓中的惠子的懷念。
(二)本篇表現了莊子無意于功名利祿的清高的品質。比起《逍遙游》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還是值得肯定的。
莊子故事兩則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鑒賞
該文節選自《莊子·秋水》。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翻譯 篇9
1.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齊物論》
【翻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游》
【翻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從大舟與水的關系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
4. 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莊子。大宗師》
【翻譯】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翻譯】廚師雖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儀是不會越過擺設祭品的幾案,代替廚師去做的。此謂盡管庖人不盡職,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職權范圍代他行事。表現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成語"越俎代庖"即由此而來。
6.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
【翻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說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無厚入有間”,這是莊子養生論的核心。同時說明了要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成語"目無全牛"、"游刃有余"這兩條成語,都出自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莊子人間世》
【翻譯】用火來救火,用水來救水,這樣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會增加(衛君的)過錯。假借孔子教導顏回的話,來闡明一種處世之道。成語“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翻譯】世上一切事物,無不存在對立的另一面,無不存在對立的這一面。從另一面看不明白的`,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說,彼出于此,此也離不開彼。即事物對立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對形而上學和絕對論的否定。比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人間世》
【翻譯】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有用有為必有害,無用無為才是福。闡發了常常被人忽視的"無用之用",蘊含樸素的辯證法。
11.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莊子大宗師》
【翻譯】天久旱無雨,河水干涸了。許多魚被困在河中灘地上,它們親密地互相依靠著,嘴巴一張一合地吐著唾沫,來潤濕它們的身體(藉以延緩生命,等待大雨降臨),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這里暗喻世人應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鄉。 成語"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莊子天地》
【翻譯】因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這樣,德性就沒有了)。可玩物喪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翻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說明純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義則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傷性亂世的。
14.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天地》
【翻譯】: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嘆世俗阿諛成風,嘆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喚真正的孝子、賢臣。
15. 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莊子天道》
【翻譯】:無為,就能夠利用天下,而感到閑暇有余;有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虛無、自然、無為,闡釋無為之治。
16.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莊子天運》
【翻譯】:天鵝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卻是潔白的;烏鴉并不天天暴曬,而羽毛卻是烏黑的。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翻譯】: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精神毀滅,而人的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18. 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
【翻譯】:人們都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神奇,把自己厭惡的東西當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變化為神奇,神奇也可以變化為臭腐。所以說:"整個天下不過是一種氣罷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成語"化腐朽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游》
【翻譯】:天地有偉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語,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規律而不議論,萬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說。辦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更多孟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翻譯】:竹籠是用來捕魚的,有人捕到了魚卻忘了竹籠;兔網是用來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卻忘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有人領會了思想卻忘了語言。以魚、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強調得魚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說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魚忘筌"這一成語便由此而來。
2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讓王》
【翻譯】:知足的人,不為利祿而去奔波勞累;明白自得其樂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憂懼;講究內心道德修養的人,沒有官位也不感到慚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會超脫。
2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莊子讓王》
【翻譯】:大寒季節到了,霜雪降臨了,這時候更能顯出松樹和柏樹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2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
【翻譯】:一尺長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遠也截不完。物質可無限分割。
24.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
【翻譯】: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破壞純白的品質。不具備純白的品質,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功利機巧的確是壞事害人的東西。
25. 狙公賦 ,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莊子。齊物論》
【翻譯】:有個養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給猴子,對它們說:“早上給你們三升,晚上給你們四升,好么?”猴子們聽了都發怒了。老人又說:“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們都高興了。莊子用“名實未虧”的道理,來比喻未達道者不能忘懷是非。成語“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復無常。
《莊子》翻譯 篇10
莊子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譯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于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莊子《秋水》賞析: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文可分成七個片斷,這里選用的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進而說明了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是受到嚴重局限的,人應該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認識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為了講清楚相對論的觀點,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個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對比十分鮮明,然而,北海若卻不敢“自多”,因為他“比形于天地”,“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闡明了事物的相對性的觀點。第二,在此基礎之上,說明了人與外物相比,無論是從數量上和其所占據的空間上,都是非常渺小,認識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虛構一個寓言故事,以此展開說理,深奧抽象的哲理得以準確生動的闡釋。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連類設喻和多重對比的方式,使其說理既形象生動,容易明白,同時又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寓言中幾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邏輯說理緊密地聯系為一體,互相關聯,從而構成了一個寓言的整體,非常奇妙。
語言方面,景物描寫的運用襯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認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詰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強化了說理的力量。
《莊子》翻譯 篇11
【題解】
“讓王”,意思是禪讓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闡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礙生命的思想。利祿不可取,王位可以讓,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輕物重生”的觀點歷來多有指斥,認為與莊子思想不合,但其間亦有相通之處;且先秦諸子思想也常互相滲透與影響,盡可看作莊子后學所撰。
全文寫了十六七個小故事,大體可以劃分為十個部分。第一部分至“終身不反也”,寫許由、子州支父、善卷和石戶之農不愿接受禪讓的故事,明確闡述了重視生命的思想,天下固然“至重”,但卻不能以此害生。本部分在闡明題旨上處于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至“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寫周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父遷邠和王子搜不愿為君的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重視生命的思想。第三部分至“豈特隨侯之重哉”,通過華子與昭僖侯的對話和魯君禮聘顏闔而顏闔不愿接受的故事,進一步指出要分清事物的輕與重,生命是重要的,利祿、土地等身外之物是不值得看重的,用寶貴的生命去追逐無用的外物,就好像用隨侯之珠彈打高飛的麻雀。第四部分至“民果作難而殺子陽”,寫列子貧窮卻不愿接受官府的贈予。第五部分至“遂不受也”,寫屠羊說有功也不受祿,表達了輕視利祿、追求高義的思想。第六部分至“是丘之得也”,寫原憲、曾子、顏回身處卑微、生活貧困,卻不愿為官,不愿追求利祿,表達了安貧樂道的思想。第七部分至“可謂有其意矣”,通過魏牟和瞻子的對話,提出“重生”、輕利的觀點。第八部分至“故許由娛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寫孔子身處厄境也隨遇而安,說明得道之人方能“窮亦樂”、“通亦樂”。第九部分至“乃負石而自沈于廬水”,寫北人無擇、卞隨和瞀光諸隱士鄙薄祿位不愿為君的故事,內容跟第一部分相似。余下為第十部分,寫伯夷、叔齊對周王朝奪取天下的評價,斥之為“推亂以易暴”,寧可餓死于首陽山,也不愿“并乎周”而玷污自身。
【原文】
堯以天下讓許由(1),許由不受。又讓于子州支父(2),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3),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4),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5),可以托天下也。
舜讓天下于子州支伯(6)。子州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7),而不以易生(8),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讓善卷(9),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10),夏日衣葛(11);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12)!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13)。
舜以天下讓其友石戶之農(14),石戶之農曰:“捲捲乎后之為人(15),葆力之士也(16)!”以舜之德為未至也,于是夫負妻戴(17),攜子以入于海,終身不反也。
【譯文】
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又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讓我來做天子,那還是可以的。不過,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癥,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空閑時間來治天下。”統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權力最重的了,卻不能因此而妨礙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是其他的一般事物呢?只有忘卻天下而無所作為的人,方才可以把統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他。
舜讓天下給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說:“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癥,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多余時間來治理天下。”由此可見,天下應當是最為貴重的東西了,可是卻不能用它來替換生命,這就是懷道的人對待天下跟世俗大不一樣的原因。
舜又把天下讓給善卷,善卷說:“我處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軟的皮毛,夏天穿細細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種,形軀能夠承受這樣的勞作;秋天收割貯藏,自身完全能夠滿足給養;太陽升起時就下地干活兒,太陽下山了就返家安息,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夠領受。我又哪里用得著去統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也就沒有接受。于是善卷離開了家而隱入深山,再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住處。
舜再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石戶地方的一位農夫,這位石戶的農夫說:“君后的為人實在是盡心盡力了,真是個勤苦勞累的人!”他認為舜的德行還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于是夫妻二人背的背、扛的扛,帶著子女逃到海上的荒島,終身不再返回。
【原文】
大王亶父居邠(1),狄人攻之(2);事之以皮帛而不受(3),事之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卻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4)!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5)。”因杖而去之(6)。民相連而從之(7),遂成國于岐山之下(8)。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9)。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10)。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11),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者!
越人三世弒其君,王子搜患之(12),逃乎丹穴(13)。而越國無君,求王之搜不得,從之丹穴(14)。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15)。乘以王輿(16)。王子搜援綏登車(17),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為君也。
【譯文】
大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常來侵擾,敬獻獸皮和布帛狄人不愿意接受,敬獻獵犬和寶馬狄人也不愿意接受,敬獻珠寶和玉器狄人仍不愿意接受,狄人所希望得到的是占有邠地的土地。大王亶父說:“跟別人的兄長住在一起卻殺死他的弟弟,跟別人的父親住在一起卻殺死他的子女,我不忍心這樣做。你們都去和狄人勉力居住在一塊兒吧!做我的臣民跟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還聽說,不要為爭奪用以養生的土地而傷害養育的人民。”于是拄著拐杖離開了邠地。邠地的百姓人連著人、車連著車跟隨他,于是在岐山之下建立起一個新的都城。大王亶父,可以說是最能看重生命的了。能夠珍視生命的人,即使富貴也不會貪戀俸養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同樣也不會追逐私利而拘累形軀。當今世上的人們居于高官顯位的,都時時擔憂失去它們,見到利祿就輕率地為之貼上了自己的性命,這難道不很迷惑嗎?
越人先后三代殺掉自己的國君,王子搜對此十分憂患,逃到荒山野洞里去。越國沒有了君主,到處找尋王子搜都沒能找到,便追蹤來到洞穴。王子搜不肯出洞,越人便點燃艾草用煙薰洞,還為他準備了國王的乘輿。王子搜拉過登車的繩索,仰天大呼說:“國君之位啊,國君之位啊,就是不能夠放過我啊!”王子搜并不是討厭做國君,而是憎惡做了國君難免會招來殺身的禍患。像王子搜這樣的人,可說是不因為國君之位而傷害自己生命的了,這必定就是越人一心想要讓他做國君的緣故。
【原文】
韓魏相與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1),昭僖侯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于君之前(2),書之言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3),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君能攫之乎(4)?”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兩臂。韓之輕于天下亦遠矣,今之所爭者,其輕于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戚不得也(5)!”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聞此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6),使人以幣先焉(7)。顏闔守陋閭(8),苴布之衣而自飯牛(9)。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10)。使者曰:“此顏闔之家與?”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者謬而遺使者罪(11),不若審之(12)。”使者還,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13)。故若顏闔者,真惡富貴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14),其緒余以為國家(15),其土苴以治天下(16)。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17)。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18),豈不悲哉!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19)。今且有人于此(20),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21),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22)。夫生者,豈特隨侯之重哉(23)!
【譯文】
韓國和魏國相互爭奪邊界上的土地。華子拜見昭僖侯,昭僖侯正面帶憂色。華子說:“如今讓天下所有人都來到你面前書寫銘記,書寫的言辭說:‘左手抓取東西那么右手就砍掉,右手抓取東西那么左手就砍掉,不過抓取東西的人一定會擁有天下。’君侯會抓取嗎?”昭僖侯說:“我是不會去抓取的。”華子說:“很好!由此觀之,兩只手臂比天下更為重要,而人的自身又比兩只手臂重要。韓國比起整個天下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了,如今兩國所爭奪的土地,比起韓國來又更是微不足道的了。你又何苦愁壞身體、損害生命而擔憂得不到那邊界上的彈丸之地呢!”昭僖侯說:“好啊!勸我的人很多很多了,卻不曾聽到過如此高明的言論。”華子真可說是懂得誰輕誰重的了。
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一個得道的人,派出使者先行送去聘禮表達敬慕之意。顏闔居住在極為狹窄的巷子里,穿著粗麻布衣而且親自喂牛。魯君的使者來到顏闔家,顏闔親自接待了他。使者問:“這里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這里就是顏闔的家。”使者送上禮物,顏闔巧妙地說:“恐怕聽話的人聽錯了而給使者帶來過失,不如回去再仔細問個明白。”使者返回,查問清楚了,再次來找顏闔,卻再也找不到了。像顏闔這樣的人,真正是厭惡富貴的。
所以,大道的真諦可以用來養身,大道的剩余可以用來治理國家,而大道的糟粕才用來統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的功業,只不過是圣人余剩的事,不是可以用來保全身形、修養心性的。如今世俗所說的君子,大多危害身體、棄置稟性而一味地追逐身外之物,這難道不可悲嗎!大凡圣人有所動作,必定要仔細地審察他所追求的方式以及他所行動的原因。如今卻有這樣的人,用珍貴的隨侯之珠去彈打飛得很高很高的麻雀,世上的人們一定會笑話他,這是為什么呢?乃是因為他所使用的東西實在貴重而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實在微不足道。至于說到生命,難道只有隨侯之珠那么珍貴嗎!
【原文】
子列子窮(1),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于鄭子陽者曰(2):“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后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原文】
楚昭王失國(1),屠羊說走而從于昭王(2)。昭王反國(3),將賞從者,及屠羊說(4)。屠羊說曰:“大王失國,說失屠羊;大王反國,說亦反屠羊。臣之爵祿己復矣(5),又何賞之有!”王曰:“強之(6)!”屠羊說曰:“大王失國,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誅(7);大王反國,非臣之功,故不敢當其賞(8)。”王曰:“見之(9)!”屠羊說曰:“楚國之法,必有重賞大功而后得見,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國而勇不足以死寇(10)。吳軍入郢(11),說畏難而避寇,非故隨大王也(12)。今大王欲廢法毀約而見說,此非臣之所以聞于天下也。”
王謂司馬子綦曰(13):“屠羊說居處卑賤而陳義甚高(14),子綦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15)。”屠羊說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貴于屠羊之肆也(16);萬鐘之祿(17),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豈可以貪爵祿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說不敢當,愿復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譯文】
楚昭王喪失了國土,屠羊說跟隨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國,打算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賞賜到屠羊說,屠羊說說:“當年大王喪失了國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職業;大王返歸楚國,我也就得以重操舊業。我從業的報酬已經得到恢復,又何必賞賜什么!”昭王說:“強令接受獎賞!”屠羊說說:“大王失去楚國,不是為臣的過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斃伏法受誅;大王返歸楚國,也不是為臣的功勞,所以我也不該接受賞賜。”楚昭王說:“那么我就接見他!”屠羊說又說:“按照楚國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賞后方才能夠得到接見的禮遇,現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國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敵寇受到殲滅。吳軍攻入郢都,我畏懼危難而躲避敵寇,并不是有心追隨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棄置法令和制度來接見我,這不是我所希望傳聞天下的辦法。”
楚昭王對司馬子綦說:“屠羊說身處卑賤而陳述的道理卻很深刻,你還是替我用三卿之位來延請他。”屠羊說知道后說:“三卿的高位,我知道比起屠宰羊牲的作坊實在是高貴得多;優厚的俸祿,我也知道比起屠宰羊牲的報酬實在是豐厚得多;然而,怎么可以貪圖高官厚祿而使國君蒙受胡亂施舍的壞名聲呢!我不敢接受公卿之位,一心想回到屠宰羊牲的作坊。”于是拒不接受封賞。
【原文】
原憲居魯(1),環堵之室(2),茨以生草(3);蓬戶不完(4),桑以為樞(5);而甕牖二室(6),褐以為塞(7);上漏下濕,匡坐而弦(8)。子貢乘大馬(9),中紺而表素(10),軒車不容巷(11),往見原憲。原憲華冠縰履(12),杖藜而應門(13)。子貢曰:“嘻!先生何病?”原憲應之曰:“憲聞之,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色(14)。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15),比周而友(16),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17),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
曾子居衛(18),缊袍無表(19),顏色腫噲(20),手足胼胝(21)。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22),捉衿而肘見(23),納屨而踵決(24)。曳、縰而歌商頌(25),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26),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27)。
孔子謂顏回曰(28):“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29)?”顏回對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30),足以給飦粥(31);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變容曰(32):“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33);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怍(34)。’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
【譯文】
原憲住在魯國,家居方丈小屋,蓋著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編成的門四處透亮,折斷桑條作為門軸,用破甕做窗隔出兩個居室,再將粗布衣堵在破甕口上;屋子上漏下濕,而原憲卻端端正正地坐著彈琴唱歌。子貢駕著高頭大馬,穿著暗紅色的內衣外罩素雅的大褂,小小的巷子容不下這高大華貴的馬車,前去看望原憲。原憲戴著裂開口子的'帽子穿著破了后跟的鞋,拄著藜杖應聲開門,子貢說:“哎呀!先生得了什么病嗎?”原憲回答:“我聽說,沒有財物叫做貧,學習了卻不能付諸實踐叫做病。如今我原憲,是貧困,而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退后數步面有羞愧之色。原憲又笑著說:“迎合世俗而行事,比附周旋而交朋結友,勤奮學習用以求取別人的夸贊,注重教誨是為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為奸惡勾當的掩護,講求高車大馬的華貴裝飾,我原憲是不愿去做的。”
曾子居住在衛國,用亂麻作為絮里的袍子已經破破爛爛,滿臉浮腫,手和腳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他已經三天沒有生火做飯,十年沒有添制新衣,正一正帽子帽帶就會斷掉,提一提衣襟臂肘就會外露,穿一穿鞋子鞋后跟就會裂開。他還拖著散亂的發帶吟詠《商頌》,聲音洪亮充滿天地,就像用金屬和石料做成的樂器發出的聲響。天子不能把他看作是臣仆,諸侯不能跟他結交成朋友。所以,修養心志的人能夠忘卻形骸,調養身形的人能夠忘卻利祿,得道的人能夠忘卻心機與才智。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境貧寒居處卑微,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顏回回答說:“我無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畝地,足以供給我食糧;城郭之內我有四十畝地,足夠用來種麻養蠶;撥動琴弦足以使我歡娛,學習先生所教給的道理足以使我快樂。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聽了深受感動改變面容說:“實在好啊,顏回的心愿!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閑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會畏縮焦慮,注意內心修養的人沒有什么官職也不會因此慚愧。’我吟詠這樣的話已經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這也是我的一點收獲哩。”
【原文】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1):“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2),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3)。”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4)。”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5),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6),此之謂重傷(7)。重傷之人,無壽類矣。”魏牟,萬乘之公子也(8),其隱巖穴也,難為于布衣之士(9);雖未至乎道,可謂有其意矣。”
【譯文】
中山公子牟對瞻子說:“我雖身居江湖之上,心思卻時常留在宮廷里,怎么辦呢?”瞻子說:“這就需要看重生命。重視生命的存在也就會看輕名利。”中山公子牟說:“雖然我也知道這個道理,可是總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瞻子說:“不能約束自己的感情也就聽其自然放任不羈,這樣你的心神會不厭惡對于宮廷生活的眷念嗎?不能自己管束自己而又要勉強地管束自己,這就叫做雙重損傷。心神受到雙重損傷的人,就不會是壽延長久的人了。”魏牟,是大國的公子,他隱居在山巖洞穴中,比起平民百姓來這就難為得多了;雖然未能達到體悟大道的境界,也可說是有了體悟大道的心愿了。
【原文】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1),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2),顏色甚憊,而弦歌于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于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3)。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4):“由與賜(5),細人也(6)。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7)!故內省而不窮于道(8),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9),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10),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執干而舞(12)。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13)。”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14)。
【譯文】
孔子在陳、蔡之間遭受困厄,七天不能生火做飯,野菜湯里沒有一粒米屑,臉色疲憊,可是還在屋里不停地彈琴唱歌。顏回在室外擇菜,子路和子貢相互談論:“先生兩次被趕出魯國,在衛國遭受鏟削足跡的污辱,在宋國受到砍掉大樹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弄得走投無路,如今在陳、蔡之間又陷入如此困厄的境地,圖謀殺害先生的沒有治罪,先生的沒有禁阻,可是先生還不停地彈琴吟唱,不曾中斷過樂聲,君子不懂得羞辱竟達到這樣的地步嗎?”
顏回沒有辦法回答,進入內室告訴給孔子。孔子推開琴弦長長地嘆息說:“子路和子貢,真是見識淺薄的人。叫他們進來,我有話對他們說。”子路和子貢進到屋里。子路說:“像現在這樣的處境真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孔子說:“這是什么話!君子通達于道叫做一以貫通,不能通達于道叫做走投無路。如今我信守仁義之道而遭逢亂世帶來的禍患,怎么能說成是走投無路!所以說,善于反省就不會不通達于道,面臨危難就不會喪失德行,嚴寒已經到來,霜雪降臨大地,我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蔥蔥。陳、蔡之間的困厄,對于我來說恐怕還是一件幸事啊!”孔子說完后安詳地拿過琴來隨著琴聲陣陣歌詠,子路興奮而又勇武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先生是如此高潔,而我卻是那么的淺薄啊!”
古時候得道的人,困厄的環境里也能快樂,通達的情況下也能快樂。心境快樂的原因不在于困厄與通達,道德存留于心中,那么困厄與通達都像是寒與暑、風與雨那樣有規律地變化。所以,許由能夠在潁水的北岸求得歡娛而共伯則在共首之山優游自得地生活。
【原文】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1),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2),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3)!不若是而已(4),又欲以其辱行漫我(5)。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6)。
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7),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又因瞀光而謀(8),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9)?”曰:“強力忍垢(10),吾不知其他也。”湯遂與伊尹謀伐桀,克之(11),以讓卞隨(12)。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13),必以我為賊也(14);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椆水而死(15)。
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16),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17),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18)!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沈于廬水(19)。
【譯文】
舜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說:“真奇怪啊舜的為人,本在歷山之麓從事農耕卻要結識唐堯并且接受禪讓!不僅只是接受了禪讓就到此為止,又想要用那樣的丑行來玷污我。我見到他真是感到羞辱。”于是跳入名叫清泠的深淵而死去。
商湯打算討伐夏桀,拿這事跟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不是我該做的事。”商湯問:“誰才可以呢?”卞隨回答:“我不知道。”商湯又拿這件事跟瞀光商量,瞀光說:“這不是我該做的事。”商湯問:“誰才可以呢?”瞀光回答:“我不知道。”商湯說:“伊尹怎么樣?”瞀光說:“伊尹這個人毅力堅強而且能夠忍受恥辱,至于其他方面我便不知道了。”商湯于是跟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打敗桀王之后,商湯又想把天下讓給卞隨。卞隨推辭說:“君后討伐夏桀曾經跟我商量,必定是把我看作兇殘的人;戰勝桀王之后想要禪讓天下給我,必定是把我看作貪婪的人。我生活在天下大亂的年代,而且不明大道的人兩次用他的丑行玷污我,我不能忍受如此頻仍的言談。”就自己跳入椆水而死去。
商湯又打算禪讓給瞀光,說:“智慧的人謀劃奪取天下,勇武的人繼而加以完成,仁德的人居于統治之位,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先生怎么不居于其位呢?”瞀光推辭說:“廢除了自己的國君,不合于道義;征戰殺伐,不合于仁愛;別人冒著危難,我卻坐享其利,不合于廉潔。我聽說這樣的話:不合乎道義的人,不能接受他賜予的利祿;不合乎大道的社會,不能踏上那樣的土地。何況是讓我尊稱為帝呢!我不忍長久地見到這種情況。”竟背著石塊沉入廬水而死。
【原文】
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1),曰伯夷叔齊(2)。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至于岐陽(3),武王聞之,使叔旦往見之(4),與盟曰(5):“加富二等(6),就官一列(7)。”血牲而埋之(8)。
二人相視而笑曰:“嘻,異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之有天下也,時祀盡敬而不祈喜(9);其于人也,忠信盡治而無求焉。樂與政為政(10),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11),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今周見殷之亂而遽為政(12),上謀而下行貨(13),阻兵而保威(14),割牲而盟以為信,揚行以說眾(15),殺伐以要利,是推亂以易暴也(16)。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17)。今天下,周德衰(18),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19),不如避之以絜吾行(20)。”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21),遂餓死焉。若伯夷叔齊者,其于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22)。高節戾行(23),獨樂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節也。
【譯文】
當年周朝興起的時候,孤竹國有兩位賢人,名叫伯夷和叔齊。兩人相互商量:“聽說西方有個人,好像是有道的人,我們前去看看。”他們來到岐山的南面,周武王知道了,派他的弟弟旦前去拜見,并且跟他們結下誓盟,說:“增加俸祿二等,授予一等官職。”然后用牲血涂抹在盟書上埋入地下。
伯夷叔齊二人相視而笑說:“咦,真是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談論的道。從前神農氏治理天下,按時祭祀竭盡虔誠而不祈求賜福;他對于百姓,忠實誠信盡心治理而不向他們索取。樂于參與政事就讓他們參與政事,樂于從事治理就讓他們從事治理,不趁別人的危難而自取成功,不因別人地位卑下而自以為高貴,不因遭逢機遇而圖謀私利。如今周人看見殷商政局動蕩就急速奪取統治天下的權力,崇尚謀略收買臣屬,依靠武力保持威懾,宰牲結盟表示誠信,宣揚德行取悅眾人,憑借征戰求取私利,這是用推動禍亂的辦法替代已有的暴政。我聽說上古的賢士,遭逢治世不回避責任,遇上亂世不茍且偷生。如今天下昏暗,周人如此做法說明德行已經衰敗,與其跟周人在一起而使自身受到污辱,不如逃離他們保持品行的高潔。”兩人向北來到了首陽山,終于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那里。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他們對于富貴,假如真有機會得到,那也決不會去獲取。高尚的氣節和不同流俗的行為,自適自樂,而不追逐于世事,這就是二位賢士的節操。
《莊子》翻譯 篇12
莊子一則文言文原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答焉似喪其耦③。顏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11),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12)。”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為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25)。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27)。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則眾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
【注釋】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舊說為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為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歷史人物。隱:憑倚。機:亦作幾,案幾。
②噓:吐氣。
③答(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耦:匹對。莊子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一體,“耦”在這里即是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④顏成子游:子綦的學生,姓顏名偃,子游為字,死后謚成,故名顏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問的語氣詞。
⑥固:誠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豈,難道。
⑧“今之隱機者”與“昔之隱機者”實是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隱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
⑨偃:見注④。
⑩而:你,人稱代詞。“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里泛是指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響。“人簌”即出自人為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
(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斗膽地”的意思。方:道術,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
(13)大塊:大地。噫(yī)氣:吐氣。
(14)是:此,這里是指風。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作:興起。
(15)竅:孔穴。呺(háo):亦作“號”,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18)枅(jī):柱頭橫木。
(19)污:停滯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
(21)謞(xiào):這里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
(22)譹(háo):嚎哭聲。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一說哀切聲。
(25)于、喁(yú):風吹樹動前后相和的聲音。
(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
(27)厲風:迅猛的暴風。濟:止。
(28)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這樣。已:矣。
(30)比:并合。竹:這里是指并合在一起可以發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
(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系上下文不宜從此解。
(33)咸:全。
(34)怒:這里是發動的意思。
莊子一則文言文翻譯
南郭子綦靠著幾案而坐,仰首向天緩緩地吐著氣,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出了軀體。他的學生顏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說道:“這是怎么啦?形體誠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樹木,精神和思想難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樣嗎?你今天憑幾而坐,跟往昔憑幾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樣呢。”子綦回答說:“偃,你這個問題不是問得很好嗎?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見過‘人籟’卻沒有聽見過‘地籟’,你即使聽見過‘地籟’卻沒有聽見過‘天籟’啊!”子游問:“我冒昧地請教它們的真實含意。”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蕩,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后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子游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里發出的風聲,人籟是從比并的各種不同的竹管里發出的聲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請教什么是天籟。”子綦說:“天籟雖然有萬般不同,但使它們發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發動者還有誰呢?”
《莊子》翻譯 篇13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鹓雛(yuān chú)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于是鴟(chī)得腐鼠,鹓雛(yuān chú)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yé)?”
譯文
惠子在梁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到梁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擔心,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yuān chú),你知道它嗎?鹓雛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只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yuān chú)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鹓雛(yuān chú),發出‘嚇’的怒斥聲。難道現在你想用你的梁國(相位)來威嚇我嗎?”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里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翻譯 篇14
莊子兩章原文對照翻譯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子在魏國當宰相,莊子前往去見他。 有的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于是惠子感到驚恐,在國中搜捕了三天三夜。莊子前往見他,說:“南方有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嗎?這鹓鶵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棲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這是貓頭鷹得到一只腐爛的老鼠,鹓鶵飛過,抬頭看著他說:‘嚇(發怒的聲音)’現在你想用你魏國的宰相之位來嚇我嗎?”
賞析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故事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鮮明對照,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并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善于運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鹓鶵的情景刻畫地惟妙惟肖,活畫出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丑態。按:莊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莊子而逝,在《莊子·徐無鬼》中表現了莊子對墓中的惠子的懷念。
本篇表現了莊子無意于功名利祿的清高的品質。比起《逍遙游》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還是值得肯定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唔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故事兩則原文翻譯對照,譯文注釋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游出水面悠然自得,這是魚的樂趣。”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樂趣?”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樂趣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怎么知道魚的樂趣’的話,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樂趣還來問我,我是在橋上看到的。”
鑒賞
該文節選自《秋水》。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后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游離之嫌。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翻譯】相關文章:
《莊子二則》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12-18
莊子的智慧作文04-30
與莊子對話作文09-07
莊子的智慧作文12-14
春秋戰國莊子的生平簡介10-12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賞析02-27
塞翁失馬原文及翻譯12-08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10-05
天門原文、翻譯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