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中地理知識

時間:2024-03-12 14:14:41 好文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

  1、水循環: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復習之:農業區位分析

  農業區位分析

  1、灌溉農業區位分析

  典型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熱量充足,溫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資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風雪影響;土壤的鹽堿化等

  2、商品谷物農業 典型地區:東北地區

  分析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國家政策扶持。

  不足:熱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谷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農業地域類型相同;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場廣闊;工業比較發達;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異;專業化水平不同;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2

  一、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圖判讀出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數量:地廣人稀土地廣闊,土地租金低。

  氣候:由地圖判讀出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小)。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地下水、降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國家惠農政策)。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廉價。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機械,農藥、化肥。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二、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臨近某原料產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業。

  能源:臨近某能源產地(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能源充足──動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開闊,利于建廠。

  水源:臨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經濟因素

  市場: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場廣闊(對市場指向工業更明顯)。

  交通:臨海或海港、臨河湖或河流交匯處、臨鐵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密集型工業。

  技術:科教發達或臨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勞動力素質高──技術密集型。

  農業基礎:臨近商品糧基地或農業產區,農業基礎雄厚或農業發達。

  3.社會因素

  國家政策:國家政策的扶持、鼓勵,國家政策變化(解決就業的工廠設在不盈利的區位;為縮小經濟差距進行的西部大開發)。

  國防安全:某時期國防需要。

  個人行為(或偏好):如海外華人、華僑的投資。

  工業慣性:考慮搬遷費用或政府的影響或出于對當地經濟的考慮等。

  4.環境因素

  風向:嚴重污染大氣的工廠,應該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地帶,或者在與季風風向垂直的兩側選擇廠址,多風向區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

  水源:有廢水排放的工廠應布局在遠離水源地或遠離河流上游區;自來水廠布局在居民區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區。

  距離居民區、農田的遠近:占地面積小無污染的工業,布局在城區;用地規模較大、污染較輕的工業可布局在城市的邊緣或近郊地區;嚴重污染難以治理的大型企業,宜布局在遠離市區的遠郊或郊外 。

  生態環境:工業布局應遠離生態環境脆弱地區。

  三、城市區位因素分析

  (一)城市區位的宏觀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出地形,平坦開闊 。

  氣候:由題設得出是什么氣候,總結出降水適度,氣溫適中。

  河流:由地圖判讀出臨河,①運輸功能:河流交匯點、過河點、河口、河運的起點或終點,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臨近河流,水源充足或豐富。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判讀圖中某地是否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由地圖判讀圖中某地是否臨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本地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二)城市內部的微觀布局: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主要受經濟和環境因素影響,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離和通達度決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勢)、風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城市地域結構(其余的影響因素有歷史、社會、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務區,這里交通便捷,人流匯聚。其余的商業區則位于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還會出現幾個副中心;住宅區位于中央商務區周圍,并且有明顯的分化:高級住宅區往往位于地勢高、上風處、環境優美的城市外緣,接近文化區,而低級住宅區往往與工業區相連;工業區一般位于市區外緣,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還需要考慮風向和河流流向問題,但無污染的高科技工業區,可考慮接近高教園區。

  四、交通線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質: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地: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地形地質復雜的地區(隧道避開斷層,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彎曲或開鑿隧道)。

  水文: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減少橋梁總長度、投資、施工量。

  氣候:注意暴雨、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2.經濟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運輸,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⑵鐵路、公路國道線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并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減輕對市內交通的影響)。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等。

  3.社會因素

  ①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或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②促進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③國境鐵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發展邊境貿易)。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3

  1、氣溫的日變化

  一天中氣溫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稱氣溫的日變化。在一天中空氣溫度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兩者之差為氣溫日較差。通常最高溫度出現在14~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后。由于季節和天氣的影響,出現時間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溫度大多出現在14~15時;冬季則在13~14時。由于緯度不同日出時間也不同,最低溫度出現時間隨緯度的不同也會產生差異。氣溫日較差小于地表面土溫日較差,并且氣溫日較差離地面越遠則越小,最高、最低氣溫出現時間也越滯后。

  在農業生產上有時需要較大的氣溫日較差,這樣有利于作物獲得高產。因為,日較差大就意味著,白天溫度較高,而夜間溫度較低,這樣白天葉片光合作用強,制造碳水化合物較多,而夜間呼吸消耗少,積累較多,作物產量高,品質好。

  影響氣溫日較差的因素有:

  (1)緯度:氣溫日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一天中太陽高度的變節是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小的。一般熱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12℃左右;溫帶地區氣溫日較差為8.0~9.0℃;極圈內氣溫日較差為3.0~4.0℃。

  (2)季節:一般夏季氣溫日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緯度地區,一年中氣溫日較差最大值卻出現在春季。因為雖然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白天溫度高,但由于中高緯度地區晝長夜短,冷卻時間不長,使夜間溫度也較高,所以夏季氣溫日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氣溫日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氣溫日較差。低凹地形,空氣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通風不良,并且在夜間常為冷空氣下沉匯合之處,故氣溫日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風速較大,湍流作用較強,熱量交換迅速,氣溫日較差小,平地則介于兩者之間。

  (4)下墊面性質:由于下墊面的熱特性和對太陽輻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氣溫日較差也不同。陸地上氣溫日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遠,日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氣溫日較差分別比粘土、淺色土和潮濕緊密土壤大。

  (5)天氣:晴天氣溫日較差大于陰(雨)天的氣溫日較差,因為晴天時,白天太陽輻射強烈,地面增溫強烈,夜晚地面有效輻射強降溫強烈。大風天的氣溫日較差較小。

  2、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的'年變化和日變化一樣,在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有一個最高值和一個最低值。就北半球來說,中、高緯度內陸地區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份出現,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份出現。海洋上的氣溫以8月為最高,2月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

  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有

  (1)緯度:氣溫年較差隨緯度的升高而增大。這是因為隨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能的年變化增大。例如我國的西沙群島(16°50′N)氣溫年較差只有6℃,上海(31°N)為25℃,海拉爾(49°13′N)達到46℃。圖3給出了不同緯度地區氣溫的年變化情況。低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很小,高緯度地區氣溫年較差可達40~50℃。

  (2)海陸:由于海陸熱特性不同,對于同一緯度的海陸相比,大陸地區冬夏兩季熱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陸上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況下,溫帶海洋上年較差為11℃,大陸上年較差可達20~60℃。

  (3)距海遠近:由于水的熱特性,使海洋升溫和降溫都比較緩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響越大,氣溫年較差越小,越遠離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越小,氣溫年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氣等對氣溫年較差的影響與對氣溫日較差的影響相同。

  3、等值線分析

  (1)緯度變化:由低緯度向中、高緯度遞增。原因是低緯度太陽輻射季節變化小,中緯度變化大;低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小;中、高緯度晝夜長短季節變化大。

  (2)經度變化:由沿海向內陸遞增。原因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我國是由南向北遞增;由東向西遞增)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各位愉快!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4

  1、水循環: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5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臺風(氣旋)、暴雨洪澇、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干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6

  1.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綜合:特定地理區域內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本地區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的,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河流、地形、氣候對城市區位的影響,氣候、地形對交通建設的影響,資源儲存量及類型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等這一方面要求人們根據本地區自然地理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進行區域開發和區域建設;另一方面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也并不是絕對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自然地理環境進行改造例如,通過灌溉,可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等

  2.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的綜合:系統地理主要是指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則主要是指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兩者的科學分析的載體,許多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分布、特征、成因、規律及變化等,都是對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系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和驗證運用系統地理中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來解釋區域地理中的地理現象、地理事物以及地理分布,就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的綜合例如,運用大陸構造理論解釋山脈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運用大氣環流知識解釋各地理區域的'氣候;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交通區位因素、城市區位因素分析世界和中國農業、工業、交通、城市的分布和發展等

  3.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綜合: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構成了區域自然地理的環境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地形控制著河流的流向,氣候影響著河流的訊期,地形影響氣候,氣候反過來又對地形進行塑造,在特定的地形、氣候條件下形成特定的土壤和植被,最后在區域內形成特定的自然帶自然帶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表的分布規律,集中體現了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對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區域內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間的綜合:農業、工業、交通、聚落、商業、金融等一系列的人文地理要素,構成了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的人文地理環境,區域內各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例如,高度發達的美國工業對農業的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機械、化肥、農藥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生產條件再如,交通運輸的發展對農業地域專門化生產、對世界工業布局(跨國公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有,城市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區域發展也起到了拉動作用,而區域內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也對區域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等

  5.區域內各學科的綜合:a.區域發展的歷史與歷史學科關系密切例如,長城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這與歷史上北方地區、西北地區民族矛盾有關;絲綢之路的興盛,造就了敦煌藝術寶庫等h.區域熱點問題與政治學科關系密切例如,中東問題、伊拉克戰爭、印巴沖突、阿富汗戰爭以及朝核問題等,不僅有歷史的原因,而且還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度發生滑動因而造成地震。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7

  備戰高考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工業區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污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污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于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于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于物資、人員、信息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游牧業為主。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8

  1.區域概念: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地球空間單位 2.區域的屬性:一定的面積、 形狀 、范圍、邊界、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3.區域的特征:差異性(行政區邊界明確,干濕地區邊界具有過渡性),整體性(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東北平原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5.長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組成,水系密布,土質黏重,影響早期的農業生產,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進了發展

  6.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初期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不協調;轉型期— 人地矛盾尖銳;再生階段— 人地關系由緊張走向協調

  7.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8.遙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質和地面物質的不同狀態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不同。b、應用: 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廣泛應用,除了森林火災、洪水監測外,還廣泛應用于農業、地質、海洋研究、環境監測等許多方面。

  9.全球定位系統(GPS):(1)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稱為全球定位系統,(2)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3)地位: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全球任何地點在任何時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顆GPS衛星。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只要擁有GPS信號接收機,就能提供準確的三維信息(經度、緯度和高度)和時間。四顆衛星可確定運動物體

  速度。(4)組成:空間部分— CPS衛星星座、用戶部分— GPS信號接收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 10. 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汁算機系統,稱為“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查詢檢索、空間分析等功能,還可對區域內自然資源和條件、區位和交通條件、人口和勞動力條件,以及經濟和社會條件進行更精確的分析、評價。對環境和自然災害進行動態監測及評估預測。 1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已得到推廣,如110指揮系統、119火警指揮系統,120急救指揮系統等。

  12.數字地球: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將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并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能為復雜的生產、研究活動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地。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區的土地退化現象,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共同影響,主要有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

  2.能源基地建設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運輸為主、公路運輸為輔) 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3.變輸煤為輸電優勢:優化能源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交通壓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4.能源的綜合利用:山西產業結構的變化

  ⑴改革開放初期,山西省的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六五時期,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

  ①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②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產業結構由單一結構變為多元結構、原料工業超過采掘業占主體地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效益提高。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1.能源開發利用必須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的背景:

  ⑴大面積開挖地表,排棄大面積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⑵燃煤發電、洗煤、煉焦等重化工業的發展極易造成大氣污染和水污染。

  2.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⑵調整產業結構 :a、對原有重化工業調整,使

  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b、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比重 (環境問題的根源: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⑶“三廢”的治理:煤矸石——發電供熱回填;煤泥——干燥后再利用;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廢水——沉淀池凈化。

  6.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屬于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7.山地是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因此應保護好它的植被生態;河流是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在利用過程中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河谷平原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因此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8.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利: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弊:使得陸路交通不便,河運突出⑵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⑶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河流水量不穩定。 ⑷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云母等。 9.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1.土地退化 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

  2.植被破壞為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煉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采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環境污染 煉銅企業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10.流域的綜合開發: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并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1.①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②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③特點: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2.地理條件分析:①東北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9

  對于高中地理的知識,有一些是必須要記憶的。對知識的記憶也是要講究策略的。介紹一下高中地理如何去記憶。

  一、根據知識結構,注意先記什么、后記什么。先簡單,后復雜。復雜的問題未必是重點,但它一定是難點。例如,對于等高線地形圖,先要“牢記”的是等高線地圖的基本知識——等高線的定義、特點、各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情形、比例尺等。要在把簡單知識弄清楚后,再去攻克難點。

  先主干,后枝葉。“干”是縱向的、結構性的知識,如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枝”是橫向的、伸展性的知識,如對主干知識的闡述、應用等。畢竟“枝”是在“干”上生長出來的,其重要性當然比“干”次要些。例如,相對于“形成氣候的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而言,“下墊面的比熱容、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和對氣流的'影響狀況的差異”就次要些,原因是后者是對前者的進一步詮釋。

  先概括,后具體。概括往往表達的是整體性的特征,具體則是局部細節上的描述。例如,氣候的“海洋性與大陸性特征”,從整體性上,我們可以通過“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來理解,但在局部上我們還要弄清楚降水量的季節分配、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最高和最低氣溫月等。再如,在一大段文字中找出幾個“關鍵詞”記住,這些關鍵詞就對這段文字有提示作用。

  二、把知識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記憶。

  在生活場景中記憶。把課本知識放到生活場景中,它就變得鮮活起來了,記憶的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如果借助“早上上學時太陽的高度”這一情景來記憶,就容易多了。

  通過圖形記憶。相對于文字來說,圖形要“形象”、“生動”得多,記憶的效率也快得多。例如,夏至日全球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如果借助“夏至日日照圖”記憶,效果會很好。

  在聯系中記憶。一根竹竿立不穩,把幾根竹竿綁在一起就立穩了。知識也是一樣,如果在聯系中記憶,不僅效率高,被回憶起的機會也要多得多。例如,對流層的特點——氣溫隨高度遞減、對流運動顯著和天氣現象復雜多變,把溫度的變化規律與“大氣層中氣溫的垂直變化圖”聯系起來,把“對流”與氣溫的遞減規律聯系起來,把“天氣”與對流運動聯系起來,前后形成一個逐級因果關系的知識鏈,并以“氣溫垂直變化圖”做引領。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0

  一、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洼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系。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于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準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二、洪澇災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臺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三、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卷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并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饑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后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 —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布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1

  冰蝕湖

  在高山或高緯地區,冰川運動過程中刨蝕、掘蝕地面產生的凹地積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為堅硬的基巖,盆壁與盆底的基巖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國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蝕湖。典型的冰蝕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錯、嘎隆拉冰蝕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于此。

  冰磧湖

  指冰川消退時,冰磧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磧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狀多種多樣,多分布在大陸冰川作用地區,也出現在遭受冰川作用過的山地。如中國西藏的帕桑錯、布托青錯、新疆的喀拉斯湖、騰格達峰北坡的天池等。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2

  1.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文字式.數字式.線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經緯法

  3.圖例和注記①符號②文字與數字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山脊與山谷②陡坡與緩坡③斷崖

  5.地形剖面圖的作圖法①建立橫座標②建立縱座標③畫出交點④連接成線

  6.疆域的四至點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爾(73°E).烏蘇里江(135°E)

  7.陸疆和陸上鄰國20000多千米.鄰國15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錫不越老緬)

  8.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10.領海和內海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瓊州海峽.

  11.主要島嶼和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

  12.三級行政區的劃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

  13.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省會及位置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港澳是特別行政區.

  14.中國人口數量12.95億(20xx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億(20xx年1月6日)

  15.中國人口的突出特點①人口基數大②人口增長快

  16.中國民族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8.主要山脈及其分布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內蒙古(平坦).黃土(黃土).云貴(崎嶇)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準噶爾(最北).柴達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①氣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國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高寒區.

  25.冬.夏季氣溫分布的總特點①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②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帶的推移與降水的季節變化

  5月(南嶺).6月(長江流域).78月(華北.東北).9月回撤.

  28.我國的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干旱區.

  29.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0.我國的氣候特征及其成因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31.我國的災害性天氣旱災.洪澇.寒潮.臺風.

  32.我國的外流區域和內流區域的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200mm年等降水量線

  33.主要內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陽湖(贛).洞庭湖(湘).太湖.洪澤湖(蘇).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納木錯(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

  37.長江的源流概況源頭(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劃分(宜昌.湖口)

  38.長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烏江.漢江.湘江.贛江.黃浦江

  39.長江的開發利用葛洲壩.三峽.黃金水道

  40.黃河的源流概況源頭(巴顏喀拉山).上中下游劃分(河口.舊孟津)

  41.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黃河的開發利用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東江

  44.京杭運河六省市(京.津.冀.魯.蘇.浙).五大水系(海黃淮長錢)

  45.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量.運速.運價)

  46.主要鐵路干線5縱3橫(京滬.京九.京廣.焦柳.寶成-成昆.京包.隴海.浙贛-湘黔

  47.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陽.寶雞.昆明等

  48.長江對外貿易港宜賓.重慶.宜昌.武漢.九江.蕪湖.南京.張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個開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煙青連.南上寧溫.福廣湛北.

  50.主要的商業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陽.武漢.廣州.重慶.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資源自然風光.文化寶藏.革命圣地.民族風情.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3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于北緯30度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緯43-48度,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小麥等,一年一熟。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⑴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御監測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

  ⑴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于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遙感(RS)獲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統(GPS)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GIS)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后,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干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干旱草原帶,以西為干旱和極端干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④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凈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地形分布:高原(畜牧業)、平原(種植業)、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工業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②發展中國家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污染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轉移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4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5

  1.抓“概念”重“消化”

  復習時,要十分重視概念,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時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產、礦床;巖溶、熔巖;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教學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問題中進行。老師重視概念教學,學生對概念就特別留心,“扣”得很嚴。經過長期訓練后,學生分析、回答問題時就嚴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3.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例如:為什么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不僅僅是緯度位置決定的,與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向)、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么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如,上海為什么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這要從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區、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方面綜合評估。

  (2)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往往是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證實地理環境的綜合性特點。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水蝕、風蝕,加劇水土流失,導致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會影響植被的恢復。這一惡性循環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足以證實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掌握了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觀察事物時的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從而認識地理事象的復雜性、整體性、內在聯系性。

  4.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個性。每一區、一地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就是同一區域內部也不會一模一樣。

  如:為什么歐洲有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卻沒有?為什么亞洲季風盛行而歐洲卻沒有形成?這一問題要從海陸位置、氣壓差異和所處的氣壓帶、風帶上去思考,也只有從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這類“個性”問題還有很多,如:為什么地處北極圈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為什么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乞拉朋齊成為“世界雨極”?為什么緯度較高的吐魯番盆地成為全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

  5.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后,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6.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后,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7.抓住“對比”找“異同”

  用比較法學習地理是一種常見而且有明顯效果的方法。比較的范圍可大可小,比較的內容可多可少。即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8.抓“運算”促“智能”

  地理計算在“雙基”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力。從各種考卷中,發現仍有不少學生計算不過關,因粗心大意或基礎太差,失誤很多,影響成績。

  為了培養、提高學生的地理運算能力,要作以下分類練習:

  (1)比例尺與圖距、實距換算。

  (2)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

  (3)絕對高度、相對高度與等高線的計算。

  (4)垂直氣溫的計算。

  (5)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6)恒星日與太陽日的換算。

  (7)晝夜長短的計算。

  (8)人口密度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9)各種百分比的計算,等等。

  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計算技巧。從計算的結果中,闡明地理事物的性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

  9.抓“讀圖”明“空間

  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了地現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

  為培養查閱、填畫地圖習慣,要求:

  (1)書上的圖必須一一理解,學會分析、應用。

  (2)充分利用填圖冊,按要求和規格填寫地理事物。

  (3)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要求學生會勾畫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

  (4)對于老師來說,講課時要做到邊講邊畫。

  10.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游勝地。(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

【高中地理知識】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15篇【合集】03-12

地理知識點03-03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03-03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通用]03-04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必備)03-04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五篇03-04

高一地理知識點歸納12-19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識考點歸納03-08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歸納精選五篇分享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