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

時間:2024-03-13 12:34:39 好文 我要投稿

[優秀]《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7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1

  一、初讀課文第一步

[優秀]《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7篇

  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上的是哪一課嗎?

  生:(齊聲)《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課文讀過了嗎?

  生:讀過了。

  師:《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師想問一下,拿到一篇新文章,我們的第一步是什么?你來說。

  生:讀。

  師:拿到一篇新文章,最需要讀!還有沒有呢?你來說。

  生:還要了解文章的出處和作者。

  生:還要了解里面的主要事件。

  生:還要了解中心思想。

  師:非常好!其實這么多的了解,都要歸功于第一位同學說的一個字,哪個字啊?

  生:讀!

  師:讀書!來看課文,在讀書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里面有哪些字、哪些詞,你可能會讀錯,可能會寫錯。我們把書翻開,看,文章注釋下面有幾個字,有注音的,有詞語解釋的,我們把這些詞讀一下。注意:每個詞讀兩遍,在你讀的過程中,注意一下它的寫法。訓誡,預備起!

  生:(齊讀)訓誡、嶙峋、眩、啜泣、納罕。

  師:好。現在把書合上。誰知道,這個“眩“字是什么旁?

  生:“眩”字是目字旁。

  師:目字旁,為什么?

  生:因為只有眼睛才會眩。

  師:噢,跟眼睛眼花有關系,是目字旁。誰知道“嶙峋”是什么旁?

  生:“嶙峋”是山字旁。

  師:什么意思?山字旁的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身體山峰一樣,代表人很瘦。

  師:打開課本,看看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翻書)

  師:這個詞什么意思啊?

  生:形容人瘦削。

  師:那你知道這個詞最早應該是形容什么的?

  生:山。

  師:所以它這個詞語的意思用的是一個演化而來的意思。再來看看下一個。告誡的誡是什么旁?

  生:言字旁。

  師:言字旁,非常好。剛才有個詞讀過的比較默默的,這個詞叫?

  生:納罕

  師:什么意思啊?

  生:因驚奇而詫異。

  師:好。現在都會了吧。現在我們再整齊地把這五個詞讀一遍,要讀得好,而且要把詞的意思全部都記到心里去。訓誡,預備起!

  生齊讀。

  師:好。我們剛剛說,第一步要讀書,那么讀書怎么讀呢?翻到單元提示。單元提示的第二段,我們請個同學來給我們讀一讀。

  生讀

  師:好。告訴我,這樣讀過的同學舉手。按照單元提示這樣讀過的人舉手。

  一生舉手。

  師:只有一個同學舉手,我再看看,你真的讀過了嗎?有沒有圈劃呀?接下來我們再來用點時間,老師再給你們一點時間,默讀了,小聲地讀出這篇課文,然后圈圈、劃劃、點點,把筆拿在手上,開始。

  學生圈點勾畫,小聲默讀。

  師:一邊讀一邊想,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讀,老師來回巡視,

  師:不妨讀出點小聲音來,劃出一些你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句子。

  學生讀,老師巡視。

  師:讀好的同學請把手舉起來。

  學生繼續讀,老師繼續巡視。

  師:讀好了嗎?讀完了可以把手舉起來,老師看看是不是都讀完了?

  學生幾乎全舉起了手。

  師:差不多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我們來讀一下最后一段好嗎?“我曾屢次發現”,預備起!

  學生齊讀

  師:好,接下來請同學們說一下,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不能用你最簡練的語言描述一下?你來說。

  生:課文講了我和朋友們爬懸崖,然后我很恐懼爬上懸崖,之后爸爸用安慰的口氣鼓勵我,讓我爬下了懸崖,使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師:請坐!大家聽清楚了嗎?誰還能把她的話說得更簡練一些?你來說,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文章寫了當時我和小男孩在爬懸崖,然而我在懸崖半中央爬不上了,到了晚上,爸爸舉著手電筒安慰著我,教我爬下了懸崖,使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師:好,請坐!大家聽到了嗎?她的概括中將故事的主要情節交代出來了,而且還點出了這件事給他帶來的人生啟迪。不錯,這就叫做簡練的概括,如果把爸爸這個詞去掉了,把爸爸所做的這件事情給去掉了,只有我,會有怎樣的經過?你能不能再提煉?你來說。

  生:我跟小孩子去爬懸崖,爬到半中央,我就爬不上去了。

  師:爬懸崖,爬到半中央就爬不上去了。幾個字來概括下,寫我什么?在懸崖上?

  生:被困懸崖。

  師:然后呢?

  生:我不知所措。

  師:不知所措就是被困懸崖了,后面呢?最后怎樣?

  師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懸崖。你看,多好,這就叫概括。請坐!概括就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簡潔。好。文章寫了我受困懸崖,最后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懸崖的經歷。

  二、尋找“悶熱”,感悟懸崖上的恐懼

  師:那么,文章當中哪句話點明我對這件事情印象特別深刻?你們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很容易找到,是不是啊。來,你舉手你來說。

  生:“我曾屢次發現”這一段。(結尾段)

  師:這個是最后所點出的一些意義,文章那一句話比這個更直接地點明了這個過程給我的影響是特別深刻,我們能不能找到?

  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師:還有沒有?

  生:那是費城七月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事隔五十七年,可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到。

  師:三句話,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一句話,那是,預備起。(老師將“悶熱”寫在黑板上)

  學生齊讀

  師:想要把這句話讀好,就必須要把印象深刻的詞讀出來。來讀讀看。“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到”……

  一學生讀。(該生重讀了“至今”)

  師:你覺得哪個詞在強調它在我的記憶里最深刻?

  生:至今。

  師:至今,最重要的詞要讀得有力量感,我們就讀最后這句話,“可那種悶熱”,預備起。

  生齊讀,特別強調了“至今”。

  師:這就叫讀書了。(老師在黑板上的“悶熱”下方加上點號)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那么,你們找找看,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那天的“悶熱”?

  學生默讀,教師在教師來回走動觀察。

  師:快速地瀏覽。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那天的“悶熱”?

  學生繼續默讀,老師走到一個學生跟前,俯下身子。

  師:你來說。找到了沒有?

  生:沒有找到。

  老師走到另一個學生跟前,俯下身子。

  師:找到了沒有?

  生:沒有找到。

  師走到下一個學生邊上。

  師:你來說。

  生:我落在最后,渾身顫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

  師:咦?你這句子是那天的悶熱嗎?

  老師轉身,問另外一個學生。

  師:你找到了嗎?

  生:沒有找到。

  師:也沒有找到。奇怪了,同學們,作者既然是寫那天的“悶熱”我至今難以忘懷,可文章當中有沒有寫到那天的“悶熱”?

  學生集體回答:沒有。

  師:這是怎么回事?

  請一學生回答。

  師:噢,不是真正的那種悶熱。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那種“悶熱”我至今難以忘懷,(向一生)你來說說看。

  生:沒想到。

  師:要想啊,同學們,這個句子值得好好品味。文章當中有沒有寫到那天的天氣是怎么悶怎么熱的?

  學生齊答:沒有

  師:一句都沒有。可我覺得一個同學的回答其實蠻好的。這位女同學,你告訴我,你剛才為什么用那句話?

  生:因為他的心里是很恐懼的,所以他才會感覺到悶熱,所以他才會冒冷汗。

  師:聽明白了嗎?同學們!所以,讓作者悶熱的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天氣的悶熱,更是他那天經歷當中的內心活動。那天,他的心啊,在懸崖上,悶熱起來。因此,我們現在明白了,原來這個悶熱更多的是指作者在懸崖上的心理活動,所以,這篇文章在寫作的時候,要用大量的筆墨去寫作者的心理活動。接下來我們找找看,哪些句子寫出了我在懸崖的害怕,緊張和恐懼?

  學生默讀,老師邊走邊說“找到一句就舉手”。

  師:一個同學舉手了,兩個同學舉手了,四個同學舉手了。接下來,我要找一個不舉手的孩子,你來說。

  生囁嚅著說不出。

  師:看,悶熱了吧,心里非常緊張。你看看課文當中哪個句子跟你現在的心理是一樣的?

  生讀:“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心里冷汗直冒”這一句。(讀得快)

  師:哎喲,真的是這樣子的,但是要讀出那種心里直冒冷汗的感覺是不是這么讀的?讀快還是讀慢?這個句子表現內心的害怕,到底讀快一點還是讀慢一點?(話筒對準一男生)你先讀快,試試看。

  生讀(快速,有感情)

  師:(話筒對準一女生)讀慢一點,你來讀。

  生讀(慢,有感情)

  師:大家說哪個效果更好?(生答“慢”)慢,因為這個時候全身在顫抖,一起來把這句話讀一下。我落在——預備起!

  學生有感情地慢讀。(重讀了“冷汗直冒”)

  師:誒,這句話是怎么寫出寫出心理的呢?

  話筒對準一個同學,請她起來說。

  生:沒有寫出。

  師:真的沒有嗎?讀這句話時你感覺到作者的內心是怎樣的?

  生:恐懼。

  師:恐懼的,害怕的,這就說明,心理描寫其實是可以通過動作表現出來的。聰明了!(請剛讀過的學生再讀一下這句話)看看這個時候,你讀得好不好。

  學生讀

  師:哪個詞讀好?“冷汗直冒”你們覺得讀哪個詞好?

  生:直

  師:直,這個字的重音要放起來。我們一起來讀讀看,冷汗直——預備起!

  生集體讀

  師:味道來了。還有沒有?哪個句子寫出了我那時的害怕、緊張、恐懼?現在我要叫一個舉手的孩子。

  生:我終于爬上去了。我蹲在小山道上,心驚肉跳,我盡量往里靠。

  師:那你知道,你能從哪些詞上看出我心里的恐懼?

  生:心驚肉跳。

  師:心驚肉跳,說明什么?

  生:說明我心里的害怕。

  師:有沒有比“心驚肉跳”潛伏地更深的詞?能夠表現出我的心理活動。就在他這句話里面!

  生:蹲

  師:蹲!你說,是哪個詞?

  一學生大聲說”蹲“

  師:為什么?

  生:因為蹲字表現出了作者非常害怕。

  師:嗯,你蹲在那里跟我講話也挺好的。”蹲”一個動詞,還有沒有比“蹲”潛伏地更好的詞呢?

  生:終于

  師:終于,為什么?

  生:終于說明他爬上懸崖很困難。

  師:說明這個過程的艱難。所以,作者是通過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詞,我們看出了這個狀態。因此,讀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應該快點還是慢點?

  生:慢一點

  師:為什么慢一點,你說說看?

  生:因為我心里很害怕。

  師:你害怕,緊張,最后終于上去了,對不對?所以,這里應該讀出這種感覺,來,我終于——預備起!

  生齊讀(緩慢有感情)

  師:和“終于”一樣的詞是哪個?就在你們剛剛讀過的句子里。你來說!

  生:是“盡量”

  師:這個詞能不能去掉呢?

  學生搖頭

  師:為什么?

  生:這個詞體現出了他很怕掉下去。

  師:害怕掉下去,能往里面靠就往里面靠,是不是這個意思?(學生點頭)這些詞上是含有心理感受的,我們一起把這句話再來讀讀。我終于——預備起!

  學生齊讀

  師:好,接下來還有沒有?老師我又找到一句話了,誰特別想說,自己站起來說好不好?

  生:(站起來)“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師:大家找到了沒有?

  學生找到該句子。

  師:(問剛剛那位學生)你想說什么?

  生:從“軟弱”和“哀求”可以看出我很膽怯很恐懼。

  師:既然是軟弱和哀求,這句話是怎么讀出來的?

  該同學帶著軟弱哀求的語調讀這句話。(全場笑)

  師:讀得好不好,同學們。(全體學生點頭),(教師向著剛讀的那位學生)我建議你為了突出這種效果將“我軟弱地哀求道”這句省略掉,就把他的話讀一遍,好不好?

  學生讀

  師: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下這句話,預備起!

  生齊讀

  師:你在這里找到了哪個東西,感受到了他的心理?在這句話里,你覺得最能體現他心理的是哪個地方?考慮一下,找出一個別人找不到的東西,好不好?

  生:是破折號。

  師:為什么?

  生:破折號省略了他后面說的話,說明他很害怕,沒法繼續說下去了。

  師:我們不僅要通過他說的話來感受,更要通過標點符號去感受。同學們考慮一下,這里為什么要用個破折號?

  生:省略了一些內容。

  師:大家說說看,省略的是什么?后面會是什么?

  生:我沒法往上爬,不要丟下我。

  師:(重復剛才學生的回答)告訴我,他為什么不寫下去,我沒法,后面為什么用破折號?是什么原因讓他用了破折號?

  生:因為他但是特別害怕,有些話,想說都說不出來。

  師:特別害怕,所以,說不出來了,害怕地失聲了。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為什么用破折號?

  生:他的朋友快要走了。他的朋友快要拋下他,他來不及說。

  師:來不及說。可不可以同學們?(生點頭)同學們,他的朋友要走了,他著急了,來不及說,所以這個破折號有作用了。還有沒有第三種可能?

  生:很有可能他說的話被他的朋友打斷了。

  師:打斷了,為什么?你在哪里看到?

  生:在下一段里面,就有一個孩子說了“再見”。

  師:好。接下來你在前面說,同學們一起試著把他的聲音給打斷,試試看。你來說我,同學們來說其他小朋友。開始

  該同學哀求地讀,其他同學齊聲讀“再見”

  師:這再見后面,大家注意是什么標點?

  生:感嘆號。

  師:說的時候要怎么樣?

  生:要響亮。

  師:要響亮,要把他的聲音給蓋過,所以這個“再見”不是這么個再見味道的,再來!

  該同學再次哀求地讀,其他同學齊聲響亮地讀“再見”

  師:這個“再見”聲音要響亮還要怎樣?

  生:強烈一點。

  生:還要帶上一點諷刺的味道。

  師:諷刺,不管你了,看你怎么上。所以這里面還有一點味道的。好,你再來讀,我們大家一起把“再見”再來讀一下。

  該同學再次哀求地讀,其他同學齊聲響亮干脆略帶嘲諷地讀“再見”

  師:所以,你們看,破折號有這么多可能性啊。害怕地說不出話來,著急地說不出話來,說的話被別人蓋住了,還有沒有?還可能是什么?除了害怕還有?

  生:他當時害怕地哭出來?

  師:哭出來。哪個詞?

  生:哀求

  師:一個男孩去哀求,最后說出來應該是什么?不好意思。所以,破折號有學問,這里表現出了他復雜的心理活動。一起來讀讀,把他讀好,好不好。來預備起——

  學生讀

  師:好,還有沒有?老師,我又在哪里找到他的心理活動了。語言描寫表現出了心理活動,下面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害怕、緊張?誒,那個同學想舉手。你來說。

  生: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師:大家找到了嗎?(學生齊答找到了)現在我不說,你來跟我剛才講的那樣,老師,我從哪些詞哪些詞看出了......

  生:我從“恐懼”和“疲乏”看出我當時十分害怕。

  師:這個是一個。肖老師可不是這么教書的,除了這個,還有沒有潛伏地更深的詞?

  生:“全身麻木”更體現出我害怕地已經不敢動了。

  師:對了。我們都喜歡從一個很直接的詞上去找,今天我說過了,讀書還得從一些潛伏的詞上去找。就他這句話,你還找到了哪些詞?

  生:伏。

  師:“伏”字,圈出來,這是個動詞。我們剛才前面學到另外一個動詞,是什么?

  生:蹲

  師:蹲字。老師的問題又來了,這兩個動詞能不能換個位置?我們一起來把前面那個句子讀讀好嗎?我盡量——

  生齊讀

  師:前面的那個句子是“我蹲在小山道上”,到了后面呢?

  生:我伏在巖石上。

  師:我的問題是:這兩個詞換一下,行不行?

  生:不行

  師:不行要有理由噢,哪個同學說說看。你來說。

  生沉默

  師:(繼續對著這位同學)你第一次是蹲著的,第二次是伏這個動詞,我現在把這兩個詞的位置換一下,你覺得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因為——

  師:哪個同學知道?

  (環視四周,無人舉手,繼續對著那位同學)

  師:你要想知道的話,我建議你將這個動作做出來。什么是蹲,什么是伏。你先做一下蹲。(學生下蹲)這是蹲,伏呢?(學生站立著)伏呢?你們幫著她,大家一起做做。(同學們全伏在桌面上)噢,是這樣子的啊,(老師繼續對著剛才那位同學),你有沒有覺得“伏”字顯示出作者心理緊張的程度更高了?(生點頭,坐下)記住啊,有的時候,要用一種生活的體驗去感受,所以這個詞能不能換?

  全體學生大聲喊“不能”。

  師:這個動詞很有功力,說明讀書要跟生活的體驗相結合。好,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伏”字,把剛才這句話讀出來好不好?我伏在巖石上,預備起——

  學生齊讀

  師:最后一次機會,還有沒有?老師,我還找出一句可以表現我內心緊張害怕的心理。

  生: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師:說明什么?

  生:說明我害怕得已經哭了。

  師:你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

  生:有

  師:人緊張的時候,隱隱約約就會聽見自己的那顆心在哭泣。所以,這些心理描寫非常逼真地寫出了那天在懸崖上我的緊張與害怕。我們在看看,課文當中還有沒有通過其他描寫來表現出我的內心的?暮色蒼茫,預備起——

  生齊讀環境描寫的句子。

  師:好,你能不能從這句話里面感受出來?

  生:從”蒼茫“和”越來越暗“可以看出,這是環境描寫,襯托出了我的心情。

  師:天越暗,心情就越恐懼。所以,同學們看到了吧,心理描寫不是簡簡單單的我想我想我想,它可以借助多種手法來表現我的內心。這就是“我”那天在懸崖上的”悶熱“。

  三、爬下懸崖歸功于誰?

  師:那么,后來我爬下了懸崖,你想,當我爬下懸崖,擺脫困境,你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我最后順利地爬下了懸崖,擺脫了困境,幫我完成這件事情,最主要的因素,你認為是什么?

  (學生舉手)有同學舉手了,不著急,還有其他同學,再想想看。再細讀一下課文,想想,是什么樣的因素,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呢?是誰呢?

  生:是父親對我的鼓勵。

  師:父親對我的鼓勵和指導,讓我爬下了懸崖。找出來,讀出來。

  生:聽我說吧,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辦到的。眼睛看著我手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下面那塊巖石嗎?......

  師:大家找到了沒有,這一段話,集中寫了父親和我的對話,接下來,我讀父親,你們讀我,聽到了嗎,省略其他的我說誰說的.句子。好,開始。

  師生模擬情境對話。

  師:好,同學們,這就是在懸崖上父親對我的指導,接下來考慮一下,如果是指導我爬下懸崖的技術指導,哪一句話是可以去掉的?父親的話里面,你看看。在指導我爬下懸崖的那些話里,哪一句話是可以去掉的,你們看看。

  生:晚飯做好了。

  師:晚飯做好了,這句話是可以去掉的。那同學們考慮一下,父親為什么要說”晚飯做好了”?

  生:他是在安慰我。

  師:安慰我。還有沒有說得更具體一點的?

  生:我在懸崖上被困了一天,非常餓,父親想用食物來引誘我。

  師:引誘我,把安慰換成了引誘,想到那溫暖的飯,你就下來吧,是這個意思吧?也有道理,還有沒有?晚飯做好了,你來說——

  生:他是沒啥話可以說,就說了晚飯做好了。(全場大笑)

  師:他說的也有道理,沒啥話說就說了一句晚飯,其實也就是說,這是一句平常的家庭交流的話,意思就在告訴這個孩子,你沒做什么壞事,你沒做什么錯事,下來吧,沒有什么不好意思。因此,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話。來,把父親的第一句話,你來讀讀看。

  一生讀。(緩慢而平靜)

  師:你再讀,這句話之后,我是怎么說的?

  生讀“我下不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恐懼害怕)

  師:好,大家注意到,在這段話里,我說話都是什么號?(生齊答感嘆號)父親說話有沒有用感嘆號?(沒有)接下來,把父親的話變成感嘆號。第一句話,怎么讀?

  一生讀“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感情強烈激動,眾人大笑)

  師:喲,下來吧,孩子(老師大聲感情強烈地讀,眾人笑)父親為什么不用感嘆號?父親也急呀,自己的兒子在上面呀,下來吧,父親為什么用逗號句號呢?你剛才讀了,你來說。

  生:因為父親如果用感嘆號的話,會讓孩子更緊張害怕。

  師:對,對,還有沒有,你來說。

  生:因為他想讓我的心先平靜下來。

  師:想讓我的心先平靜下來。大家看看,我第二次回答,我是怎么說的?

  生齊答“我看見了”

  師:你能看見下面那塊巖石嗎?這個時候我怎么說的?

  生:看見了。

  師:咦,把這句話改成感嘆號行不行?來,我們用感嘆號說這句話,預備起——

  生齊讀“看見了”(大聲自信)

  師:你能看見下面這塊巖石嗎?(生齊答“看見了”)這里為什么不用感嘆號?用感嘆號不是更好嗎?想一想,你知道嗎?

  生:我受了父親的影響,我平靜下來了。

  師:有沒有感受到,我平靜下來了。所以,不再是那種歇斯底里的叫喊,因此,從感嘆號到句號,其實就是我心情由緊張到平靜的過程。讀書呀,能夠從標點中去感覺,那就是高明。接下來,我們再好好讀讀看,好不好。現在,我讀父親的話,你們讀“我”的話。

  師生情境對話

  師:很好。所以,我們現在發現,一個感嘆號,一個句號,這就是我在父親引導下心理變化的過程。再考慮一下,同學們,除父親的指導外,你認為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生:杰利

  師:噢,杰利在這個事件當中也很重要。

  生:杰利看了我一眼,好像有點不放心,但是還和大家一起走了。然后,后面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杰利帶著我的父親來到懸崖下。

  師:噢,如果沒有這位溫暖的小伙伴,我也是不能那么順利爬下懸崖的。有沒有道理,同學們?(有),現在兩個因素了:父親的幫助,小伙伴的友情關懷。還有沒有?父親,小朋友,還有?

  生:自己

  師:他說自己,你覺得有沒有道理。成功緣于自己的努力,有沒有道理,你從哪個句子看出了我的努力?

  生:我有信心了。

  師:我有信心了。大家找到沒?這個時候,是用什么描寫來寫我的信心?(生答動作)動作,我們一起來讀讀看。我小心翼翼,預備起——

  生齊讀“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用腳去踩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他”。

  師: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預備起——

  生齊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

  師:對,看到了嗎?別人的指導再好,如果自己不伸出自己的那只腳,你是無法爬下懸崖的。請個同學把剛才最后讀的那個句子讀好。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你來讀。

  生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后,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

  師:好,兩個動詞,前面的動作要讀得快還是慢?(生答慢)最后一腳踩在這個時候應該怎么樣(快),快,有力量了,大家一起來讀讀看,好不好?我,預備起_

  生齊讀這句(先慢后快)

  四、“我”提醒自己——主旨探究

  師:這就是那天,我難忘的經歷,因此,在這個經歷的過程中,我有許多的忘不了,我也有許多對自己的提醒。有沒有這個句子啊?怎么說的?(板書:我)我提醒自己,找到沒有,在這件事上,我提醒自己,我的成功是因為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們一起來讀讀最后一段話。

  我提醒自己,預備起——

  學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對了,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因此,在這件事情當中,我提醒了自己,但是,我想,這篇文章當中的其他人,也可以從這件事中提醒自己。所以,接下來請同學們說,我提醒自己,這個我如果是父親,如果是母親,如果是杰利,如果是其他小伙伴,他們會提醒自己什么,請在說話的過程當中用上一個句子“走一步再走一步”。思考,這個父親也要提醒自己了,把我的身份改換一下,看看故事中其他人能不能通過這件事情提醒自己。他要提醒自己,應該會怎么提醒?如果我是父親、是母親、是杰利、是其他小伙伴,他們會從中提醒自己什么?哪個同學先舉手,你來說?

  生:如果我是杰利,我會想到:我也要像他那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樣才能走過人生漫長的路。

  師:我也要像他那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樣才能走過人生漫長的路。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人,你會怎么說?(學生沒回答出)肯定會想出來的,一個人對一件事情肯定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想想,其他同學?

  生:如果我是父親,家里還有兒子和妻子在等著我,我要走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回到家里。

  師:我是說這個父親通過兒子的這件事情懂得了什么,不是父親在懸崖上。父親看到兒子爬下懸崖這件事情以后,他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父親懂得了他也要像兒子一樣,做一個勇敢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通過這件事情,父親還會想到什么?你想想看,回到父親怎么指導孩子爬下懸崖的過程,父親應該會得出一些道理來的。讀書不要急,同學們,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父親可能會想,我剩下的人生也要像兒子那樣,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決不能怕困難。

  師:這不就是很好的一句話嗎。我也要像兒子一樣,而且,我們大家應該還能發現,這個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好,所以,教育孩子,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我”的母親會怎么想?

  看看母親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現過?

  生:我心里一直牢記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

  師:所以,通過這件事情,母親會想到什么?

  生:母親會想到:我應該也讓兒子鍛煉一下。

  師:對了,教育孩子要注意教育方法,讓他適當地去冒險。生活當中,在面對冒險的時候,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你就會成功。請你們再想想看,”我“的小伙伴們離開了我,他們會想到什么?棄他而去的小伙伴通過這件事會想到什么?

  生:(這是前面那個說沒想到的同學的回答)我們不應該把他丟在懸崖上。不應該拋棄自己的朋友。我們在以后也要像他那樣,走一步再走一步,去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師:噢,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在教育我一個人,還是在教育所有的人。不僅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要自強自立、不氣餒不放棄,還在教育我們和朋友相處的方法,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讀文章,要從文字中讀出它深刻的滋味來,讀書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齊讀最后一段中的這幾句話。我提醒自己,預備起——

  生齊讀(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那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

  師:希望我們也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下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2

  教學第一板塊:速讀(3~5分鐘),然后搶答。

  師:故事發生在哪個城市?

  生:費城。

  師:故事發生在哪個月份?

  生:7月。

  師:爬懸崖是由哪個孩子首先發起的?

  生:內德。

  師:故事中哪個男孩的心眼最好?

  生:杰利。

  師:是誰最后解決了難題?

  生:是作者的父親。

  生:不,還有報信的杰利。

  生:我認為還有作者自己。

  師:大家認為呢?

  生:是的,三個人都很重要。

  師:現在是最難的一個問題了,你能幫老師把作者他們冒險的線路畫出來嗎?

  (學生紛紛舉手到黑板上去畫線路圖。)

  師:有問題嗎?請仔細想想原文。

  生:巖石架應該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的路程。

  生:從崖頂向后還應該有一條迂回曲折的可以下山的路。

  生:山崖下還應該有一塊平地。

  (一學生主動上前修改路線圖。)

  師:棒極了。那咱們再想想,故事圍繞著巖石架展開,咱們用三個詞語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好嗎?

  生:上巖石架。

  生:用攀或爬更恰當一些。

  生:然后是伏巖石架。

  生:伏雖然是書上的原詞,我覺得沒有困好。

  生:我同意。最后就是下了。

  (老師依學生之圖完成板書。)

  自評:以速讀拉開學習幃幕,以最淺顯的問題調動起擇校生班學生的自信與熱情。以畫路線圖引起爭論,啟發學生讀書需要細致。起得自然,起得有生氣,起得有梯度。

  教學第二板塊:探討一個詞語掀起課堂波瀾。

  師:故事中描寫我受困巖石架的一段很是扣人心弦,老師被吸引得讀了好幾遍,于是我發現其中有一個詞語好像有問題。來,咱們也來找找,請大家幫忙解決我心中的疑問。

  (生自由高聲讀書,討論。)

  生:我們都覺得凝視這個詞語用得有問題。伙伴們都在奚落我,怎么可能是凝視呢?

  生:我翻了字典,凝視是聚精會神地看,時間比較久,情緒很專心。小伙伴們在那種情況下決不可能是凝視。

  生:不一定吧,那時天已有些晚了,小伙伴們為了看清我,就得很用勁兒,誰說嘲笑就不能用凝視了?

  生:我不同意。凝視這個詞語本身就含有尊敬的意味在里邊兒,是一個偏褒義的詞語,不能用在嘲笑上。

  師:那大家用凝視造個句如何?

  生:達芬奇凝視著自己的作品,百感交集。

  生:媽媽凝視著才出生的女兒,感到幸福極了。

  生:我凝視著遠方的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師:那這樣我們給翻譯者提個建議,我們可以把凝視改成什么呢?

  生:蔑視。

  生:俯視。

  生:就用看。

  生:不能用蔑視,這個詞只表達情緒,不表達動作。

  生:也不能用俯視,因為向下俯視太重復了,要用的話還需要把向下刪去。

  生:可以把整個句子改成居高臨下地看著我。

  師:那我們下去給編輯叔叔寫一封信,談談咱們的看法好不好。

  (自評:備課時的仔細催生了這樣一個精彩的學習環節。我的自信與不迷信導出了學生自信與不迷信。一個詞語牽動了學生對整個情景的領悟。我為自己,也為學生喝彩。)

  教學第三板塊:評論一個主要人物導引主題理解

  師:現在咱們來評一評文中的父親。你喜歡他嗎?還是你不太欣賞他?你的發言必須有理有據,扣緊我們的故事喲。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討論。)

  生:我很欣賞這個父親,他不斷地對兒子說你能辦得到的,他很鼓勵兒子。

  生:我也喜歡這個父親,他很有方法,他那句晚飯做好了就說得很妙,安撫了兒子受驚的心靈。

  生:他還很善于指導,他很仔細的讓兒子一步步往下走,并且讓兒子真正地成功了。

  生:我覺得這個父親可以用三個短語來形容,就是懂安慰、給信心、會指導。

  (我欣喜地讓她上黑板把她的總結寫出來.)

  生:我要給這個父親提意見,他那么晚了才來找兒子,太不負責了。(眾笑)

  生:父親的膽子也太大了,假如兒子摔下來怎么辦,說不定還可能摔得殘廢呢,他的方法很冒險。

  生:父親的方法還是很笨,他為什么不爬上去直接把兒子抱下來呢?

  師:哦?那咱們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父親,我們怎么給我們的兒子解圍?

  生:下面安個墊子,讓兒子跳下來。

  生:把消防車叫來,車上有那種很高很高的梯子。

  生:可以打110。(眾笑)

  生:還可以用直升飛機。

  師:方法果然多,而且還很先進。可是,如果用了這些方法,還有我們這篇文章嗎?

  生:沒有了,而且最可怕的后果是,以后兒子再遇到類似的困難,除了等緊急救援,他就一動不敢動了。

  生:所以,我覺得這位父親是可敬的'。在緊急關頭他讓自己的父愛以另外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他為兒子的一生贏得了經驗,更贏得了勇氣。最后一段就是最好的證明。(掌聲)

  生:對,作者最有發言權,他在最后一段的感悟就是對父親最好的贊美。(掌聲)

  (自評:這又是一次緊扣語言文字的冒險。換位思考的方法很刺激,我們學得真是活潑生動。這個平臺設計得也不錯。)

  第四板塊:揣摩題眼,深化主旨

  師:剛才我們完完全全地經歷了作者的這次冒險。現在我們反過來看看文章標題,你認為題眼應該是哪個詞語呢?

  生:是再,強調更進一步。

  生:是走,強調實踐,自己去做。

  生:是一步。

  生:是一。

  師:大家意見不一樣,怎么辦?來,我們再來朗讀,從字里行間來找尋答案。

  (我們一起反復讀了父親的幾句話,和最后一段的點睛之句,我們特別一起分析了哪些詞語該重讀,以及怎樣才能讀出最后一個詞語漫長的味道。)

  生:通過朗讀,我懂得了題眼應該是一或一步,因為這個故事最強調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強調不要被困難的強大和成功的遙遠嚇倒,而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克服它。

  生:我覺得老師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深度。其實這個故事也能說明親身實踐和持之以恒的道理,但作者最深的領悟卻是在一步上。

  師: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這樣的感受嗎?

  生:以前我覺得學鋼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后來從識五線譜開始,一步一步的,我現在都考了八級了,回想起當初的害怕,真是覺得好笑。

  生:我的一小步是學素描,一路走來,我已經獲得了兩次國家級繪畫一等獎了。

  生:我今年才從大連來,當初我也在巖石架上呆過,為敢不敢過來上學猶豫了好久。我有一個和作者的父親相似的媽媽,她鼓勵我邁出了第一步。現在我來到了外語學校,學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示,我也要一步步地去戰勝各種不適應的困難,我相信我會是成功者。(熱烈的掌聲,學生的發言更為動情和熱烈)

  (這堂課在最后一段聲情并茂的朗誦聲中結束。)

  (自評:在學習將要結束的時候,反過來揣摩題目,讓大家的思考更深入、更準確。)

  【教學后記】

  喜歡這堂課,并不因為她貫穿了對話精神,也不因為她實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我喜歡她不是天馬行空地讓學生發表見解,不是以課堂熱熱鬧鬧作為最高標準。我們一直和文字很近,我們的討論那樣巧妙,那樣自如的緊扣了文本。這是學生和文字真正親密接觸之后的對話,這是真正有語文味兒的自由。

  【板書設計】

  以爬懸崖的線路圖作為板書的載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3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大家想想,這個題目是文中誰說的一句話?

  生:(齊)父親。

  師:對!那是父親對誰說的呢?

  生:(齊)對兒子說的。

  師:父親在什么時候對兒子說的這句話?

  生:當兒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時候,父親對兒子說:走一步,再走一步!

  師:他說的很好!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這樣說出來,好象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我們小學學習記敘文寫作的時候,好象有六個要素吧?誰能說出來?

  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經過、結果。

  師:按照這些要求誰能完整的給大家講講本文的故事?

  生:57年前的7月,費城,天氣很悶熱,我與小朋友們想爬到山上涼快,可是,由于我的身體比較瘦弱,膽子也比較小,當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他們卻已經到了山頂,并且準備回家了。后來他們把我留在了那里。當我一個人在恐懼與哭泣的時候,父親來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親的指導下,我終于脫險。(接力完成)

  師:他們說的很好!同學們,剛才老師教你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體運用!如果,老師一開始說,要大家復述課文,很多同學可能不會這樣熟練地說出。現在,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老師利用文中父親教兒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復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先抓主要的人物與事件,再配上時間地點等具體的東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們感謝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化整為零”的好方法!

  師:事隔57年了,我還記得,那么這件事一定在當時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在后來也對我的生活有了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生讀。

  師:這最后一段也就是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哪句話體現出來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是要著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就是這句。那么我們題目的含義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這句。

  師: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

  (第一課時我基本是如法炮制出來的,關鍵是我注意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然后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總結文中的道理,學生只要言之成理我均給予肯定,最后我和學生一起明確文章的中心大意。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應用所學的道理,勇敢的邁出自我表達、積極發言的第一步!)

  第二時段我們一起討論了文中相關的人物。首先我啟發大家關注父親,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看看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師:本文講述的是“我”在父親的鼓勵下一步步走下懸崖脫險的經歷,那么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父親有哪些值得我們稱道的地方呢?注意找到相關證據哦!

  (學生們都踴躍發言)

  生:父親是個沉著冷靜的人,他不暴躁,不亂發脾氣,我很晚不回家,他雖然著急,但是不打罵我,還耐心指導我脫險。

  生:父親是個有文化的人,他辦事有分寸,教育孩子有方法,會鼓勵孩子。

  生:父親很開明,不溺愛孩子,不著急去上懸崖把孩子直接抱下來,而是抓住時機教導孩子,授人以漁而非魚!

  師:你一定讀了不少書吧,連這個“授人以漁而非魚”都知道啊,了不起。

  生:呵呵,老師以前告訴我們的。

  師:那能為大家再解釋下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就是教給他釣魚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魚給他。這樣才能讓他最終自力更生。

  師:大家明白了嗎?他解釋的真好!謝謝他。

  這位父親的確是位了不起的父親,他沉著,冷靜,孩子遇到困難他不急噪,也不發怒,而是耐心的安慰孩子,并抓住機會教育孩子,給孩子上了一堂精彩而意義深遠的人生課。他懂得愛孩子的方法,真是難得啊。有的同學說父親有文化,可文章沒有告訴我們父親是不是受過什么高深的教育,但是,我們卻感受到父親的身上散發出文化的魅力!可見,文化氣息和性格、處事方式都有密切的關系啊,并不一定是學識的高深淵博。

  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人,他是?

  生:(異口同聲)杰利

  師: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杰利的行為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

  生:患難見真情

  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師:都說的不錯。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在作者提到杰利的時候好象還特別加注了一個限定詞——

  生:我最好的朋友

  師:對,看書比較仔細啊。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杰利不也是他的小伙伴嗎?此舉不是畫蛇添足嗎?

  生:不是的,如果這里不說明一下的話,那我后來被困在懸崖上就沒有人幫助我了,我的父親也不會找到我了。

  生:這是為后文做了鋪墊

  師:真是太好了。連前后鋪墊照應的手法都分析到了。課文中類似的寫作手法還有嗎?

  生:寫“我“體弱多病,膽小,與后面我跟不上同伴,嚇的心驚肉跳相照應

  生:與后文我被困在懸崖上不敢下來相照應。

  師:大家看書真細致,說的完全正確。由此可見作者的構思行文是多么嚴密啊。這也是我們大家要學習的地方,寫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要前后照應,不能沒有交代就突兀而起讓人不知所云啊。

  今天我們一起參照莫頓。亨特教給我們的方法一起學習了課文,分析了人物,大部分同學都勇敢的邁出了課堂舉手發言的第一步,明天我們一起來賞析課文,大家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你認為描寫精彩的部分,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閱讀體會和精彩發現。(下課)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內容,解決課后練習。然后重點訓練朗讀。學生起來讀書,其他學生點評。

  分別點了四位舉手的'學生(兩男兩女)

  針對學生的點評,我十分感動。有位女生,她的朗讀基礎的確不夠好,可是她勇敢舉手了,也堅持讀完了。我以為大家點評的時候會專挑錯誤,這樣她能否接受。然而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了。因為點評她的那個女生首先就肯定了她讀書的勇氣,贊揚她堅持讀到底的精神,我看到了那個女生感動的表情!整個朗讀點評過程順利而歡快!孩子們沒有僅僅著眼于挑毛病,他們比較認真公正的說出了朗讀同學存在的問題。涉及到讀音,語言的流暢,感情的拿捏,朗讀時的心理等,我突然發覺自己其實太低估了孩子們的分辨能力了。

  這一環節結束時,我做了補充:朗讀能力也是語文能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讀書,首先要讀準字音,要正確的遵照原文閱讀,不能漏字,添字,改字,語言要流暢,感情要把握到位,要有輕重緩急。剛才四位同學的朗讀基本功都還不錯。大家的評論也十分客觀公正誠懇!老師基本都不用發言了,謝謝你們的精彩表現。(鞠躬)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課文中精彩的片段吧。

  生:我喜歡第七段,他說那個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是在他眼中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峰。這是個對比。這說明“我”很膽小,和前文我的體弱多病有照應。

  師:他說的很好,注意到了對比手法的應用,對烘托人物的心理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文章前后的照應關系。還有誰主動起來?(很多人舉手)很好,看來大家都認真讀書了,一個一個來。(找先前發言次數較少的同學起來)

  生:我選第八段,文章說“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這幾句話寫出了”我緊張害怕的心理,寫的很形象。

  師:是很形象,能再具體說說這個形象的心理作者如何具體體現的嗎?

  生:(小聲議論)(頓下)用詞好。“顫抖”、“冷汗直冒”,還有“咚咚”這個詞,寫出了心跳劇烈的聲音。

  師:分析很細致,作者用詞準確,還用了擬聲詞“咚咚”,讓我們好象都聽見了作者那緊張而劇烈的心跳。可見心理描寫要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選詞很關鍵啊。請繼續你們精彩的分析。

  生:我選11、12段,這里作者軟弱的哀求,說他“沒法”——可見他害怕恐懼的心理和前面的恐懼心理描寫一樣好。

  師:好,這里我們通過語言描寫也看到了作者緊張恐懼的心理。看來心理活動不僅可以通過

  直接描寫來體現,還可以通過語言來展現。分析很棒!

  生:我選14段,作者說他在石架上看下面,頭暈目眩,并確定自己絕對無法走下懸崖,他聽見有人在啜泣,還很奇怪,結果發現是他自己。這里同樣是描寫心理的,通過作者自己的疑惑,好象產生了幻覺,看起來好象很可笑,他是害怕過頭了。所以我覺得這段也很精彩。

  師:你分析也同樣精彩,老師都插不上話了。

  生:我選15段。“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說明我度日如年,很害怕,覺得時間很慢很慢。周圍一片寂靜,更說明我的恐懼,“我伏在巖石上”,這個“伏”字很形象的寫出了我的無奈和可憐。作者全身都麻木了,不能動,可見他很危險。

  師:通過描寫時間過的慢寫出了我的恐懼心理,很不錯的發現,寫暮色四合,這是什么描寫呢?

  生:環境描寫。

  師:對,暮色四合,說明天已經很晚了,換作我們是不是也很害怕?

  生:當然。

  師:老師又發現了描寫心理活動的一個好方法,誰來替我總結下?

  生:通過環境描寫來寫心理活動。

  師:太好了。類似的例子課文里還有嗎?

  生(紛紛舉手)第16段,“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

  這里的環境描寫一方面說明我在懸崖上的時間很長了,也說明我更害怕了,因為周圍都看不見了,萬一有野獸啊,毒蛇啊,我肯定胡思亂想很多,肯定更害怕了。

  師:看來你的想象力很豐富啊,這里的環境描寫的確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我們也仿佛身臨其境了,開始替作者擔心了吧?

  生:點頭。

  師: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作者交代天色越來越暗,一方面寫出了他的害怕,還有沒有其他用意呢?(學生一開始沒有反映過來)

  師提示:比如我們先前說的前后照應寫法。

  生:對了,下面父親和杰利來找我,父親打著手電筒,我看見了光!如果天色很亮我就不可能看見光!

  師:太棒了。還有更精彩的發現嗎?

  生:我選17段,“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這里作者哭了,說明他的擔心,還有看見了父親,有點撒嬌。

  師:連撒嬌的心理都能體會到,真厲害啊。我還注意到一句話“我下不去”,這句話我能不能改成“我不下去”?

  生:不能。因為不下去說明他可以下,不想下,而下不去是說明他沒有辦法下去,他膽子小。

  師:很好。下不去,不下去,換個位置表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大家以后也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啊。就像有些同學,不是學不好,而是不好學,對嗎?

  生(笑)

  生:我選21段,這一段寫出了我在父親的鼓勵下一點一點充滿信心,最終爬下懸崖的過程,心理描寫很好。作者用了“小心翼翼”、“探”“踩”“移動”這些詞語,說明了我的膽小,我的試探,我的努力!我很喜歡。

  師:很好。活學活用,通過分析詞語來分析人物心理。

  生:我選22段,作者說他最后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看到了父親對我的愛!這說明父親一直張開手臂在下面接著我,怕我摔下來。

  師:老師很佩服你的發現,也很感動,你的細心。你在父親的這個動作里發現了深深的愛!真好!從你的發現里我也發現了你有一顆細膩閃光的心!

  (時間也到了,學生的發言也差不多了。)

  師總結:今天這堂課你們的表現太精彩了。大家都踴躍舉手發言,并且能流暢準確的分析自己喜歡文段的理由,你們用智慧的眼睛,誠摯的心靈,靈活的語言,出色完成了對文章的解讀。通過你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大家學習了很多知識:比如描寫人物心理,可以采用直接的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人物自身的語言動作來體現,也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說明,還可以通過恰當的對比手法的運用來表現。心理描寫要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要注意選詞用詞的準確生動。

  寫文章,還要注意前后文的照應,學會巧妙的使用伏筆,做好鋪墊。寫文章講故事,通過一件事得到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這都是大家共同接力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你們的智慧集合在一起,老師就沒有講課的余地了。呵呵,看見了吧,你們其實都很出色!以后我們就這樣上課好不好?老師期望更多的同學能勇敢的站起來,做學習的主人,做課堂的主人。今天你們邁出了第一步,以后一步一步扎實的走下去,相信你們一定會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4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是一篇蘊含著深邃哲理的佳作。文章講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個夏日,“我”和五個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們的激將,“我”和他們一起去爬一座二十來米高的懸崖。但爬到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巖石架時,體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個小男孩爬上崖頂后沿著一條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卻困在石架上沒法下來。直到天黑,父親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趕來。父親用手電光照著“我”,鼓勵“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經過自己的努力,原本膽小的“我”終于爬下了懸崖。

  筆者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按照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質疑、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本想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領悟這篇文章的要旨: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擁有自信,向著預定的目標走下去,終能贏得最后的勝利。誰知剛開了個頭,便發現有同學舉起了手(在我的語文課上,學生可以隨時提問或發表不同看法)。于是暫停小結,傾聽他的發言。

  這個同學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文章中的‘我’被困在懸崖上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爸爸趕來后為什么不趕緊爬上石架把他抱下來,而是不慌不忙地用手電筒照著他往下走?萬一他從懸崖上摔了下來,后果將不堪設想。要是換上我的父親,絕不會這樣做!”

  問題一提出,教室里頓時嘩然一片,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

  “是啊,這件事要是發生在我身上,定會全家出動,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要趕來。他們會叫我千萬別亂動,然后想辦法救我。”

  “依我看,他的父親只要搬一架梯子來就行了,沒必要讓他冒這個險!”

  “我不同意這種做法。那石架離地面并不算高,父親讓他自己走,是為了鍛煉他的意志。”

  “其實有些困難大人完全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可他們就是不放心,也不愿放手。這會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我看中國的家長大多如此!”

  聽了這些議論,我很快便想到,假如這事發生在中國,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局。這不正折射出中美兩國在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嗎?因此,這篇課文不僅能使學生感悟到如何面對艱難險阻,還可以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即家庭教育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何等重要(當然,對于美國讀者而言,這似乎是一個不值得研討的問題,文章的立意亦不在此)。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和探尋這篇文章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呢?于是,我改變了先前的安排,轉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就家庭教育的問題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的.感受。

  課堂上再次掀起高潮,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說:“我們希望爸爸媽媽能像課文中的那個爸爸一樣,多對我們進行鼓勵,增強我們的自信心。”

  有的說:“課文中的爸爸看起來有些狠心,但這樣做能讓孩子學會戰勝困難。而中國的孩子缺少這樣的鍛煉,遇到困難和危險就不知所措。”

  有的說:“我們需要父愛和母愛,但不需要過分的呵護和關愛,那會使我們產生依賴心理,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有的說:“我們希望家長多從精神上關心我們,多和我們進行交流。”

  同學們的發言雖顯稚嫩,但無不傾吐了他們的心聲,表達了他們真切的感受。我對他們的認識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指出不要把美國的教育方法看得完美無缺,把中國的教育方法看得一無是處。我還建議同學們把《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帶回家去給父母親讀一讀,并和他們作一些交流。從課后了解的情況看,同學們都有很大的收獲。

  這堂課使我感受到,語文教學不應當就課文教課文,不應當強制學生以固定的思維模式解讀文本,而應當讓課文成為寬敞的探求天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教師不應僵化地實施教案,而應根據課堂上“學情”的變化適時地調整教案,甚至在必要時可以改變“既定方針”。總之,要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而不能讓學生的“學”服從于教師的“教”(這種現象極為普遍)。只有實現教師的角色轉換,學生才能獲得自由的空間,才會有新發現,有體驗,才會大膽懷疑,大膽批判。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5

  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生字詞、故事情節復述問題。上節課末尾請同學用盡量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王偉釗一直在舉手,可是,還沒等叫到他就下課了。看著他失望的表情,我說:“下節課一上課老師就叫你復述!”

  師:“老師先請一位同學復述一下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不要啰嗦。”“王偉釗!”

  王偉釗:57年前7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在費城,我和五個小伙伴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些新鮮的游戲,于是決定去爬懸崖。另外五個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頂并且“迂回家了”,而我體弱多病又膽小,爬到一半的時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來。杰利把我的爸爸找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懸崖。

  師:他復述得怎么樣?六要素講全了沒有?

  生:講全了。

  師:但王偉釗復述的過程中有一個小小的問題,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其他小伙伴是“沿著一條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師:課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有名字的有幾個?

  生:一共有7個,我和五個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內德和杰利),還有我的父親。

  (師板書人物的名字)

  師: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呢?

  (生七嘴八舌)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再默讀一次課文,特別注意從對話中體會你喜歡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點,用一些關鍵詞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歡的是“父親”,因為他沒有直接把“我”抱下來,而是鼓勵我自己爬下來。

  師:從“父親”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這位父親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師板書:父親——懂教育)

  生2:我最喜歡作者,因為他很勇敢。

  師:作者很勇敢?他是一開始就很勇敢的嗎?

  生:不是,作者開始很膽小,在父親的鼓勵下變得勇敢。

  (師板書“我”——膽小—勇敢)

  師:“我”并非一個一貫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議爬懸崖時“我”還“一時拿不定主意”,但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成功爬下懸崖,慢慢變得有信心,勇敢起來。還有嗎?

  生3:我喜歡內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師板書:內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歡那些小伙伴們,他們都非常的活潑、勇敢。

  (師板書:小伙伴們——活潑、勇敢)

  生5:我也喜歡父親,他不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著,大氣。

  (師補充板書:沉著,大氣)

  生6:我喜歡杰利。因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僅鼓勵我去爬懸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難時幫我請父親來幫忙。

  師:別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卻去請我的父親了。這說明杰利怎么樣?

  生:講義氣,熱心幫助別人……

  生2:杰利見義勇為。

  師:大家說得不錯,杰利很講義氣,熱心幫助遇到困難的我。但我們能說杰利是“見義勇為”嗎?見義勇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見義勇為,不合適。

  (師板書:杰利——講義氣,熱心)

  師:同學們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概括總結出來了,很不錯,現在老師帶同學們來拍一場三幕劇。同學們看看課文,我們課文里有三個對話比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們就把這每一部分看成一場戲的一幕,老師做導演兼旁白,請同學們扮演其中的角色,聯系到我們剛才總結出來的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用獨具個性的語調和表情來“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請全班同學來給每一幕定個標題。第一幕(1~6)

  生:爬懸崖前

  師:好,爬懸崖前,這是個時間狀語形式。那后面兩個小標題我們統一都用跟懸崖有關的詞語來命。

  生:第二幕,爬懸崖;第三幕,懸崖脫險

  師:“脫險”這個詞你們是怎么想到的?

  生:課前自讀提示里有。

  師:這是非常好的閱讀習慣。課前的閱讀提示會告訴我們許多信息。

  師:我們準備開拍了。第一幕有幾個人物?按他們的出場順序來說。

  生:內德,有個孩子,杰利,和我。

  師:王偉釗來扮演內德吧,莊健鵬,有個孩子;張創豪,杰利。有點瘦弱的“我”,就由朱俊東來扮演。

  (師讀旁白,生讀對話,有人笑。)

  師:好,我們這場戲的第一幕落幕了。我們一起來開個總結會。來看劇本——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為什么時間已經過去57年了,“我還記得那年的悶熱”?

  生(七嘴八舌):因為那天他爬懸崖了。

  師:“我”難忘的僅僅是爬懸崖的經歷嗎?

  生:不是。還有“我”在懸崖上學到的東西。

  師:“我”學到了什么?課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難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

  師:請同學們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學到的經驗”讀出來。

  生齊讀: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板書:悶熱——學到的經驗(難忘))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品評一下剛剛幾位同學的表演。評價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那些臺詞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輔以怎樣的表情說出來。內德說的那句話“我們很久沒有爬懸崖了”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出的,應該讀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是“玩彈子游戲玩厭了”,突然想出一種新鮮的游戲。應該讀出驚喜、靈光一閃的感覺。

  師:分析得非常好。剛剛張創豪表演的“驚喜”的感覺差一點。再看第二個人物,“有個孩子”,他說的話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很著急。

  師:你從哪里看得出他很著急?

  生:我們現在就去爬吧的“現在”,還有“飛跑”。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啊,真不錯,找得很準確。

  師:我們再來看第四段,里邊為什么要提到“八年來我一直有病”啊?不說不行嗎?

  生:不說不行。這里告訴我們作者體弱多病,后面別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懸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較真實,讓人相信。

  師:那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鋪墊,伏筆。

  (師板書:有病——鋪墊,伏筆)

  (第二幕開拍。“我”仍由朱俊東扮演,其他兩個人物另選。)

  師: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個孩子”那句“再見”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高興。

  師:這里跟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高興”的心情是一樣的嗎?看到別人被困在懸崖上卻無動于衷,反而“哈哈大笑”,這叫做什么?一個成語。

  生:幸災樂禍。

  師:第三幕劇情有點復雜了,特別是“我”的心理變化值得好好揣摩。父親剛來時,我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對于自己爬下懸崖有沒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據?

  生:沒有信心。“我”剛開始時是“哭著”說話的'。表示我一點信心都沒有。

  師:很棒。同學們已經學會從課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來呢?

  生:后來慢慢有點一點點信心,因為文中說“這‘似乎’能辦得到。”接下去,“我‘頓時’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動一直在變化。)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朱俊東要好好體會這些微妙的變化哦,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把它表現出來。

  (板書:沒信心(哭)—有一點點信心(似乎)—有信心(頓時)—信心大增)

  (第三幕開拍。找一個看似沉穩點的男生扮演“父親”。)

  師:先請同學們評價一下各位演員的表現。

  雷雨潔:我覺得羅培彬(扮演父親)讀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應該讀出很驚喜,都要叫出來的感覺,因為父親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師:雷雨潔讀書非常仔細,我們看看這句“很好”后面怎么說的,“父親‘叫’到”。的確應該讀出非常驚喜要叫出來的那種感覺。羅培彬,要好好修煉哦!

  梁楚君:還有父親在18段說的話,應該用一種很平靜很沉重的語氣讀出來。剛剛羅培彬讀得太隨便了。

  師:父親的這句話,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語氣?沉重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沉穩。

  師:非常棒。應該是一種沉穩的語氣。當然,同學們只有十一二歲,想要讀出中年男人的沉穩是很難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量靠近這種感覺。來,大家一起體會一下——

  師:我們看22段,我爬下懸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了,然后開始啜泣。

  師: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現過這個詞嗎?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現過。是我被困在懸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時候。

  師:那兩次啜泣分別是怎樣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懼了;第二次是太高興了。

  師:第二次的啜泣同學們覺不覺得奇怪?明明爬下懸崖是一件好事,為什么哭啊?你嘗試過或者見過這種場景嗎?

  生:喜極而泣。

  師:同學們文學素養非常高,成語運用很恰切。就是喜極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用哭泣來表達。看來,“我”實在是感慨萬千。

  師:三幕劇圓滿落幕了。同學們的表現非常精彩,讓老師們嘆為觀止。關于這篇課文,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1:父親來救我時,剛開始為什么說“晚飯做好了”這么隨便的話啊?

  師:你希望父親說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兒啊!”(師扮一驚一乍狀,生笑)

  生:這樣說一句很隨意的話目的是為了讓“我”平靜下來,不要太緊張。太緊張的話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問,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嗎?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親也叫了那么久,也許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來我還在懸崖上才去叫父親的。

  (下課鈴聲響起)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們沒有時間在課堂上討論了。請同學們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嗎?”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在讀書筆記本上。下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6

  【教學目標】

  1、通過默讀,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緊扣人物心理狀態的解析,通過探究式學習程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程序:探究性質疑──借助資料信息合作釋疑──得出相關結論獲得知識

  (評述:理解本文人物心理狀態,既是解讀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又是設計本文探究式學習程序的內容線索,可謂“一石二鳥”。)

  【教學過程】

  師: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群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了進攻,它失敗了,但它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后,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檔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們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最后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發呢?

  生:它告訴我到了最后一刻也不能放棄努力,否則會喪失生存的機會。

  生: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機會只會降臨到那些時刻準備挑戰困難的人身上。

  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往往存在于最后的拼搏努力之中。

  師:上面幾位同學的說法有不同,但都理解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輕易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生存或取得事業的成功這個道理。鱷魚放棄最后的努力,便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評述:“鱷魚的故事”的導語,新穎而生動。這個失敗的事例,能自然而然地導引出正面的結論,教訓,與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導語貼切、形象,有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旨。)

  師:先請大家快速默看課文,以每分鐘500字的速度在4分鐘內看完,同時,依據記敘的要素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方法是同桌的同學,互相進述,相互糾正補充。

  (生認真默讀課文,相互進述,糾正、補充,教師巡視指導)

  師:講述故事我們分兩步走:第一步根據記敘要素,先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起因;第二步講述脫險的經歷。誰先來說明第一步幾個問題?

  生:時間,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地點,費城;人物,我和五個孩子、父親;

  師:說得很扼要。誰來說“我”脫險的經歷?

  生:“我”是一個體弱、膽怯的孩子,猶豫片刻后,自尊心使“我”決定去冒險爬一次懸崖。往上爬,“我”落在了最后,顫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終于到了石架上,“我”再也不敢往前移動了。小男孩都走了,天也黑下來,恐懼使“我”陷入險境之中。父親來了,他先安慰我,然后指導“我”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在父親的鼓勵下,“我”小習翼翼地伸出左腳。“第一步”的成功使我頓時有了信心,接著的第二步使“我”信心大增,使我變得勇敢自信起來:“我能辦到的。”最終,我脫險了。

  師:講得非常好。過程很簡潔,突出了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終于脫險。誰能再把這個故事分成三個階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來。我說第一個階段:冒險。請同學們完整地概括。

  生:冒險──陷險──脫險。

  師:好極了。從表達方式上來說,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記敘和議論,。大家瀏覽一下課文,哪些段是議論?

  生:最后一段。

  師:議論什么?

  生:闡明人生的哲理。

  師:你們從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生:變大困難為小困難。

  生:著眼于眼前最初的一步。

  生:堅持走好每一步。

  師:把上面同學的發言概括一下,就是本文的主旨。

  (評析:整體感知課文,是閱讀教學是重要環節。不注重整體感知,閱讀理解容易產生片面性。在快速默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復述故事的梗概,意在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綜合概括的能力。)

  師:通過默看課文,復述故事,我們已整體了解了課文的內容。接下來我們要一起探究這篇課文。

  我們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是什么?

  生:自主閱讀,提出問題。

  師:這篇課文涉及哪些人物?

  生(齊):“我”、“杰利”、“我”父親以及另外四個小男孩。

  師:為了使大家有一個共同探究的話題,我們要找出一個能幫肋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值得探索的中心問題。在冒險、陷險、脫險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表現,他們不同的表現,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把文章中人物不同表現所具有的心理狀態,作為我們共同研討的中心問題。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深入地提出問題,我們把人物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由第1~4小組研究。第二部分是父親、杰利、四個小伙伴由5~8小組研究。要求找出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人物心理狀態,并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例如“我”明知自己體弱、膽怯仍要去爬懸崖,這說明“我”當時是一什么心理狀態?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在一張紙條上,一個問題一張紙條,參加小組討論。請各小組長主持學習和討論,分人物篩選出有探索研究的問題。將提問紙條,按課文內容的先后順序貼在各組的題板上。小組長都聽明白了嗎?有問題的請舉手。沒有,請按老師的要求完成探究學習的第一步。

  (生認真閱讀,寫出問題,相互交流,展開討論,篩選問題。把取得共識的問題貼在題板上。)

  師:請第1~4小組將所有針對“我”提出的問題的題板交上來。(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經過全班篩選,確認“我”的行動和心理狀態值得探究的問題:

  1、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還是要去爬山呢?

  2、文章是怎樣表現“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的?

  3、文章是怎樣描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小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的?

  4、從小懸崖下來后“我”為什么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師:請5~8小組將“杰利”、“其余的小伙伴”、“父親”的題板交上來,我們大家來疏理,選擇值得研討的問題。

  (用投影儀展示,引導、分析、比較、確定問題)

  1、其余四個小伙伴丟下“我”,并嘲笑“我”,表現了他們什么心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2、杰利丟下“我”走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3、父親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來,他不怕“我”失足摔死嗎?(設想一下“父親”的內心想的是什么?)

  4、文章是怎樣描寫父親充滿智慧的引導的?

  (評述:探索式學習的第一步是質疑提問。值得肯定的是:⑴

  圍繞一個中心問題,找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相關問題;⑵

  全員參與、全員思考。每人都要寫紙條提問,在個人探索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通過分析比較篩選出最佳問題,質疑落到了實處;⑶

  起了引導學生深入細致閱讀課文作用,與前面的速讀課文整體感知,相輔相承。集中探索某些問題,這是聚斂式的思維訓練;有的文章還可以進行發散性、求異性思維訓練。)

  師:我們要探究的'問題一共有8個。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探究性學習的第二個步驟是什么?

  生:借助資料、信息,合作釋疑。

  師:老師編選了一些相關資料,印發給同學們,人手一份。老師還在資料室借了一些教學輔導資料,放在每個大組,每個同學自己買的教學輔導書也請放在桌上,大家可以交換閱讀。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內筆記本,把你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逐題寫在“筆記本”上必須寫得簡明扼要。寫完后,小組進行討論,相互糾偏,完善答案。

  (評述:探究性式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學生自行尋求答案,必須“鋪路搭橋”,相關的教學輔導資料就是“路”和“橋”。學生在“教參”中并不能直接找到問題的答案,必須分析、理解、概括,這是有效的思維訓練,要求每個學生逐題寫,這是全員性的訓練,可以把探索再次落到實處。)

  師:現在,每個同學都有了初步的結論,小組討論后,對問題的認識有進一步的提高。下面我們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第三步:明確相關的結論。

  我們先來評價一下“四個小伙伴”的行為。

  生:他們把“我”丟下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覺得他們的做法不對。

  生:那幾個小男孩是為了鍛煉“我”才把“我”丟下的。他們的嘲笑其實是激將法。

  生:我覺得你說得不對,如果是鍛煉朋友,他們登上了崖頂就會等待。他們不但沒有等待還嘲笑說:“你想待在那里,就待著好了。”這種嘲笑絲毫沒有同情心,談不上是激將法。

  師:四個小伙伴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大家應該想到他們都是幼稚的孩童,他們的思想行為往往不能預計后果,主觀上并沒有惡意。作者這樣寫,有生活的真實性。大家說在寫作的表現上還有什么作用?

  生: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杰利離開時的心理。

  生:我覺得杰利走時的心理是矛盾的:相信好朋友能跟著走上來,所以“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又擔心朋友會出事。所以文章說:“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不放心與上文的“最好的朋友”相呼應)他走了之后還是牽掛著“我”,總不見“我”回家就把“我”父親帶來了,這說明杰利是個重友情的孩子。

  師:“我”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們來研究一下他的行動和心理。我一直有病,也記得母親的訓誡,為什么卻要去冒險爬懸崖?

  生:是好朋友杰利的呼喚“別做膽小鬼”,刺激了“我”,自尊心和小孩子的好勝心占了上風,于是冒險去爬懸崖。

  師:文章是如何描寫“我”爬崖的艱難?

  生: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

  師: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我”陷境時恐懼的心理?

  生:搭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看伙伴爬懸崖,幾乎暈倒。

  師:從“心驚肉跳”到“幾乎暈倒”表現出“我”恐懼加深。還從哪些方面表現“我”的恐懼?

  生:以伙伴們的“哈哈大笑”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說得好。還有什么地方運用了“襯托”的寫法?

  生:讀課文:“時間一分一秒……不能動彈。”

  師:這是──

  生:以環境描寫襯托“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

  生:這些描寫渲染了氣氛,可以與下文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對比。

  師:還有嗎?

  生:襯托父親教導的方法充滿智慧。

  師:說得好極了。現在我們來研究“父親”。

  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他為什么不自己上去救護孩子呢?父親想的是什么呢?

  生:因為父親想讓“我”自己下來,經受一次磨煉,增長勇氣和經驗。

  生:其實父親不是不擔心“我”的安危,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想讓“我”在自己下來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增長勇氣和經驗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以后才能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風雨。

  生:父親的做法讓我想起了鷹媽媽教小鷹學飛。鷹媽媽將小鷹從高處推下去,當小鷹重重摔在地上時,鷹媽媽也很心疼,但鷹媽媽為了小鷹將來能翱翔于天空,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將它推下去,直至小鷹能飛起來為止。

  師:這個事例很能幫助我們理解父親做法的高明。那么,父親是怎樣鼓勵指導“我”在極度恐慌之下獨自走下懸崖呢?

  生:他到來之后就安慰“我”說:“孩子下來吧,晚飯做好了。”話語充滿溫馨之情,同時暗示:你一定能下來!

  師:大家說說父親是怎樣指導“我”走下懸崖的?

  生:他告訴“我”“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他指導“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使“我”有了信心,然后再指導“我”走下一步。父親教給“我”這個方法,讓“我”勇敢地走下了懸崖。

  師:還有關于“我”的兩個問題,請大家回答。

  第一個問題:“我”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探石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引用課文概述)。

  生:走出第一步,有了信心,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有巨大的成就感。

  師:第二個問題:“我”為什么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生:我克服了膽怯,獨自走下了懸崖,所以很有成就感。

  生:“我”在那座小山上做到了“我”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所以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師:回到課文的標題,最后請大家總結一下這個故事的哲理意義。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說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師: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接下來請同學們從書本走向現實,重新面對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我的成績很不理想,排在班上40多名。家里人對我的期望很高,要我在班上進入優秀的行列。之前,我覺得很難、很難,一點信心也沒有,但今天我知道了我可以分步走,一步一步的前進,只要我努力,我想這不難辦到。

  生:我從農村來,方言很重,平時一說話大伙就笑我,我很自卑越來越不敢開口。今后我想我會克服自卑心理,多聽廣播,多與同學交流,多向老師請教,一步一步練好普通話,請大家幫助我。

  (掌聲)

  師:是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將要

  面對越來越多的困難,不要膽怯,不要害怕,成功并不是遙不可及,老師為你們鋪好了臺階,希望你們一步一個臺階,一直走下去,直到成功的頂端。

  (師邊說邊板書)

  (評述:這個階段是學生憑借教學輔導資料,帶著共同探討的問題,獨立尋找答案的展示活動。它既可以檢測學生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在交流中修正補充。限于篇幅,經過篩選的答案,可以說是高水平的,這是借助教學輔導材料的結果。這與教師把教學資料的結論講給學生聽,教學效果有質的不同,這個展示活動中教師緊扣了教材,把問題落實到了課文之中,使文章主旨變得有血有肉。不但知道寫了什么,還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要這樣寫;再者,突出了重點(“我”的行為和心理描寫,父親的鼓勵和指導)重點中又重其所重(心里變化過程),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哲理意義;末尾,教師幾筆簡筆畫,是匠心的設計,把文章的哲理,形象地嵌入學生的腦海。)

  【總評】

  這是一篇探索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變教師滿堂的講解分析,為學生帶著問題,借助文學資料,獨立尋求答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重視文章的整個感知,完成了掌握故事的情節、過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結構的任務。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原理,教師設計了探究式的教程:提問──析問──答問。提問:有一個導入主旨的中心問題,以人物的行為和心態為導學線索,有效地進行了聚斂性的思維訓練;析問:善于鋪路搭橋,訓練了學生借助資料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答問:并不是以解答預定的7個問題為目標而是借助問題回歸課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真正領悟文章的哲理意義。在教法上,教師能緊扣文章主旨,突出教學重點,導學上方向明確,層層鋪墊,等程序清晰。

  聚斂思維與發散思維是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師過于拘泥于前者,忽視了后者。如果能結合課后練習二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有更大的收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7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個人攀爬在懸崖上”的圖畫。

  提問:同學們都爬過山嗎?或者有過什么歷險的經歷?你是如何渡過難關的?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

  師:畫面上的人順利地爬到了懸崖上,可當他回首眺望時。不免有些心驚膽顫。繼續向崖頂爬,有些腿軟,想下山,實在害怕。眼看夕陽西下,誰來幫幫他?

  (讓同學們思考片刻,然后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見解)

  師:大家都非常熱心積極地替他想辦法,現在我們打開書來看看書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請大家把書翻到第二課,先看一下“導語”,這篇文章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么是什么險呢?怎么會陷入險境呢?又是怎么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這幅畫的內容與課文聯系緊密,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能自如、輕松地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鐘看完。到時說“時間到”。默讀后要請同學復述故事情節,閱讀時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信息。

  2、復述故事情節:

  ⑴ 復述前的準備──搶答:

  師: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生:費城。

  師: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生: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師: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生: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內德、杰利。

  師:那座懸崖有多高?

  生:約20米高。

  師:巖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師:再仔細看書,文中是怎么寫的?

  生: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狹小巖石架,所以巖石架的高度是約7米。

  師:他用了一個“約”字,表述得很準確。下面請同學復述一下課文,那么,復述故事要注意什么問題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確中心。其次,要理清課文的情節結構。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寫了什么內容。重點內容要詳述,非重點的應簡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最后,還要注意復述應該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復述(略)。

  (先讓學生明確復述的要領,復述后師生共同評議復述中的得失,根據評議,改進自己的默讀習慣,積累經驗。)

  師: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三、交流探討

  學生讀后,教師出示課文主旨研討題: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為什么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3、故事蘊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課文中的“我”面對困難,“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難分解,走好每一步,解決每一個小困難,最后就能成功。

  生: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好戰勝,把小困難一個一個解決掉,大困難不就克服了嗎?

  生:有一次老師留的作業特別多,我寫著這科想著那科,一邊唉聲嘆氣,覺得寫一晚上也寫不完,后來我媽媽對我說,你就寫完一科再寫另一科,一科一科寫,肯定能寫完,后來我就靜下心寫,結果九點多就寫完了。我想,如果一個人總想著,距離太遙遠了,困難太大了,那么他就會失去信心和勇氣,被困難嚇倒。

  生:……

  師:的確是這樣,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可以化整為零,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后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還記得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嗎?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山姿,視角不同,進入視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異。同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發現,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可以著眼于某個任務,也可以著眼于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請同學們積極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節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學生提出后教師整理:

  1、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喜歡文中哪個人物?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2、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么不這樣做?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么辦?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就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見。)

  (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抓住學生討論中的最佳契機,適時加以點撥,如有爭議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再作集體指導,培養學生選擇、分析語言信息的能力。)

  生:我喜歡杰利。在“我”爬上石架,進退兩難時,“杰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來他把父親找來,說明他還是挺有愛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丟下不管,甚至還嘲笑“我”,說明他們沒有愛心,我不太喜歡他們。

  生:因為我一直體弱多病,父親讓我一個人下來,萬一我摔下來,他會后悔一輩子的。

  生:父親可能會有這種擔心,但他一定了解自己的兒子。他沒有把我抱下來,是想鍛煉我的勇氣,如果他把我抱下來,那么下次還遇到類似的困難,我可能還是束手無策。

  生: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走,父親指導孩子讓他自己走下來,是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我覺得父親這樣做是正確的。

  生:如果父親沒來,作為同學,我會陪著他,安慰他。

  生:我不會丟下他一個人在懸崖上,我會想辦法幫助他,帶著他一步一步走下來。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我會想辦法節省體力,等天亮再大聲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一點一點自己小心的爬下來。

  生:……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顆患難與共的愛心,而且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勇敢、堅定。文中作者的經歷,能給你怎樣的啟示呢?

  生:以前我總想,要是馬上能上大學多好呀。現在我知道了,學習要從小學學起,然后再一級一級往上升,課程也是由易變難,學習就像是馬拉松,是急不來的。初一是打基礎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創業時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電腦公司,在美國激烈的競爭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來擁有了許許多多的財富。看來,大人們的事業,也是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的。

  小結:文中的“我”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獲得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斷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將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五、布置作業

  1、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么困難?當時你是怎么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

  2、讀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實驗:將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攻擊。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后,它不再進攻。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了。

  通過本課學習,學習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生活,體會生活,不斷吸收有益的東西來充實自己,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著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冒險 脫險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12-17

[通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03-12

走一步,再走一步11-07

走一步再走一步11-30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7-25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7-22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11-15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文08-10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