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方形》課后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熱門)《正方形》課后反思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正方形》課后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方形》課后反思1
1、知識回顧:
本節課學習正方形,正方形是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故在本課的一開始,簡單回顧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和判定是很有必要的.
2、定義,性質及判定:
用插圖的方式與學生一起探討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系,滲透集合思想,幫助學生弄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內在聯系,掌握正方形的定義及其判定.同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特殊與一般”的認識.
3、性質:
在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后,學生對于研究圖形的性質已經有了體會,即研究性質的角度是邊、角、對角線、對稱性,因此順理成章就開始正方形性質的研究.
其次,由正方形的定義得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的矩形、
特殊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以上四邊形的一切性質.
為便于梳理,性質總結列成表格,這樣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系列的平行四邊形了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從屬)關系.
4、知識運用部分:分別設例題選講和小試牛刀兩部分:
所選一個例題兩個習題
例題巧妙地將正方形正三角形結合在一起;
習題1:幫助學生再次理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
習題2:正方形、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知識點綜合運用.用以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學生推理論證的表達能力.
5、反思:
理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關系.正方形的性質;正方形的判定.又試圖給學生釋疑.希望學生養成釋疑的習慣.
6、課外延升:
其一:正方形也是旋轉對稱圖形(結合初一的內容,從圖形的運動角度,幫助學生回憶舊的知識點,以用于正方形,)希望學生能夠形成用運動的觀念思考分析問題;其二是一個:綜合性數數的問題,為了降低難度,特安排了一個小題以作提示;學生如果能夠領悟的話,第二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本節課將平行四邊形的一系列從屬四邊形都作了一個交代.明確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
《正方形》課后反思2
一、學生自學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定,并會運用它們解決相關問題。
2知道正方形與矩形和菱形之間的關系。
二、學法引導
1、正方形的定義,
2、正方形是矩形嗎?是菱形嗎?
3、矩形、菱形有哪些性質?正方形呢?
三、知識點拔
師:有一個角是直角并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等四邊形叫正方形,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請同學們在下圖中填入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生1:在黑板上完成:最大的圓圈是平行四邊形,里面兩個小的圓圈分別是矩形和菱形,兩個小圓圈交叉處是正方形。
師:為什么這么填?
生:因為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而正方形既是矩形又屬于菱形,所以應該是它們的公共部分。
師:很好,請大家認真思考正方形應該有哪些性質?
生1:對邊平行、四邊相等。
生2:四個角都是直角。
生3: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課后反思: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級第二學期內容。根據正方形的定義通過比較、分類與討論歸納并總結了正方形的性質。幾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從一般到特殊地進行研究,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比較哪些是一般的,哪些又是特殊的, 助于掌握相關知識的區別與聯系。正方形是角、邊都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是平行四邊形,因而具有平行四邊形的邊、對角線、角的性質;又因其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又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四邊相等、四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注意選用這些特殊性,來解決正方形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和比較,最終發現歸納出正方形的性質,實現了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獲取知識。正所謂: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
《正方形》課后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反思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及反饋情況,本節課基本上是遵照這一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的,其中有可取的一部分,同時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明確
在研究這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是僅僅讓學生知道公式后通過一定量的練習鞏固知識相應的知識點,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顯然對于學生來說如果直接告訴了他們長方形、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做起相應的習題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正確率應該也會很高。但是此刻學生學到的知識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數學,是一個死的知識,同時也沒了數學味。但是數學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他們去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去獲取新知,積累數學研究學習的方法,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后續的學習進行遷移做好準備。對小學階段來說無疑數學思想的形成、數學方法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是我首先確定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同時在授課時我也一直在遵循這一教學目標進行授課題目。主要環節包括:帶著疑問進行自由擺、觀察猜想、再次操作驗證、交流、推理遷移等學生活動展開教學。這樣,滲透“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數學學習方法,為今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學設計層次分明
在確定了主要教學目標后,我對教材內容進行的再加工,把整個教學環節分成四大部分:質疑導入、操作驗證(自由擺和指定擺)、歸納推理、鞏固練習。其中指定擺環節,為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數學模型,從擺滿到只擺好一行
一列、到最后讓學生在頭腦中想,這樣帶有層次的設計,不光有利于學生將長方形面積公式從具體擺中抽象出來,而且也有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在練習設計環節我也注重將學生的認識逐步提升,從基礎練習到變式練習再到發展性練習,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同時注重周長與面積的溝通與聯系,讓學生在比較中更深地認識了面積和周長。
(三)重視合作、正確利用遷移,促進新知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我在這堂課中,運用了兩次合作,一次遷移。第一次合作是在拼各種長方形來進行猜想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第二次是在對實驗形成的表格進行的小組討論,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是不是正確時開展的。遷移主要用在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猜想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讓學生在會爭議時,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操作驗證。這樣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進行合理的猜想,從而為新知的形成創立了條件。
(四)抓住隨機生成
課堂上是師生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同時課堂上又是瞬息萬變,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本節課在預設時,用驗證得到的長方形面積來推想正方形的面積,學生應該順理成章地推理得到是邊長×邊長。但是在實際教學時,就有一個學生提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邊長×4時,這是盡管時間已經很緊了,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認識正方形面積。我當時沒有急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提出“想一想,誰說得有道理呢?”這樣學生在聽到一種與自己相反的結論時他就接受了挑戰,他的思維接受了碰撞,同時建議學生通過再次用小正方形擺一擺,讓學生們用事實說明了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應該是邊長乘邊長。可見,“意外”很可能蘊含著認知價值與教學意義,是那么的真實、寶貴。
二、不足之處
從教學中學生反應和練習效果來看,這節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探究時目的性不夠
本節課重點就是讓學生探索面積計算過程,所以在探索前應該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本節課在經過開頭猜想兩個圖形大小后就直接進入驗證環節,顯然顯得唐突,也確實在這里因為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探究的熱情或目的性不夠,
造成在交流時出現一些和主要問題無關的事情,也因此在這部分浪費了一些時間。反思后想如果讓學生猜一擦面積會和什么有關系后,明確長和寬與面積有關,我想這樣也許效果會好一些。
(二)提問方式缺乏針對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提問能讓學生清晰感知,無效的提問可能讓學生不知所措,把整個教學方向發生改變。在這節課中我發現自己在提問方面還是有一定欠缺的。如在學生自由擺并填好表格后,組織交流時,我先問學生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在這里學生回答時說得就很不到位。如果換個說法提問:“這個長方形你是怎樣擺的?他們的長、寬分別是多少?為什么?”這樣也許會讓學生能先認識到小正方形的個數=每排個數×排數,進而根據內在的聯系,猜想出長方形面積=長×寬,這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直觀到抽象。
(三)教學自信度不夠
整個教學設計應該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由于自身教學過程中缺乏自信度,對教材的理解缺乏一定的自信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因為緊張把一些教學環節顛倒了,如在進行解決實際問題前,應該先對先前的爭論及正方形中每個4所代表的意義進行區分。這樣處理可能后面再練習手帕面積計算時就不會出現很多學生仍是用周長公式來計算面積了。另外對教材理解還缺乏自信度,如當學生混淆面積和周長或面積單位和周長單位時可以進行追問:“為什么面積單位用平方米等,而周長單位用米等”這樣追問后學生在思考中認識,對知識的把握會更透徹。所以在教學時教師的自信是很重要的。這里包括對教材把握的自信和對自身的自信。
另外還有一些在目前教學中常出現的問題,教態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有些拖沓,時間控制不當等這些都是我以后教學中需要不斷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正方形》課后反思4
1、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自導自主的學習方法,流程為“合作探究,導入新課———實踐應用,探究新知———繼續探究,學習新知———隨堂練習,鞏固深化———課堂總結,發展潛能———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2、學習過程中學生采用合作交流、發現、歸納的方式來解決重點問題,突破難點,特別是在交流中體現出了“兵教兵、兵練兵”,這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自主意識,討論交流比較熱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在做例4時,有的小組內動手折紙、現場拼圖、再探究過程,學生在動手的同時又動腦,直觀形象地得到了結論。
4、本節小結時,我采用表格形式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質讓學生進行了對比,在對比中學生更能清楚的.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加深了印象。
5、在展示環節,強調了學生每一步都要說明理由根據,讓講的同學頭腦清晰,聽的學生明明白白。
6、不足之處:展示中浪費了太多時間,學生講解時,幾何語言使用不夠恰當。今后要在課堂時間掌控方面和訓練學生的幾何語言表達上多加努力。對于特殊四邊形的一些性質,學生還沒有準確記會,以后還需要多給學生些時間去背誦。
《正方形》課后反思5
本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學得扎實,靈活,有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自認為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1、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我認為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已不再只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應成為一種教學的目標去追求并努力實現,力求達到“情意共鳴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躍流暢,創新精神涌動”的最佳境界。
在課堂教學中,把尊重學生人格放在第一位,理解學生“天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幫助學生補充他人不完整的敘述,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發表意見。
改變了以教師為出發點的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交往關系,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主體結構。
2、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舞臺
整節課,我并沒有把哪一部分的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質疑,釋疑反復驗證的方法學習新知,還給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明確目標激勵、情感激勵
巧用導入激勵,教學媒體激勵,評價成功激勵,多樣練習激勵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的積極性,取得了樂中求學,學中求樂,和諧發展的'良好效果。
4、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思維活動、發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據
我們說教材是死的,但教學卻是活的。我努力做到把握教材、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運用教材,巧設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了用活教材,將教材內容分解成若干小問題,使原教材中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活”問題。不足的是,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細致,前后時間安排上還可更好一些。
【《正方形》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正方形》課后反思03-11
《白楊》課后反思12-19
《草》課后反思03-11
長城課后反思03-11
窗前的氣球課后反思03-01
(熱門)《白楊》課后反思03-09
充氣雨衣課后反思03-09
《秋天的圖畫》課后反思03-09
可愛的家課后反思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