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陜西文化特色
陜西文化特色,陜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它不僅僅通過唱,演的形式出現在文化的舞臺上,它的另外一支餐飲文化也體現著陜西的文化價值,那么陜西文化特色有哪些呢?
陜西文化特色1
No.1
關中皮影
關中皮影源于漢代,最初用紙板制作,宋代以后開始用牛、羊、驢皮制作。
根據戲文設計形象,精選上好驢、牛、羊皮經刮、刻、染、罩、熨、綴六道工序而成。關中皮影既繼承了漢畫像石刻的傳統,又發揮了宋院體繪畫之長,運用洗煉的輪廊造型、夸張的裝飾紋樣、疏密虛實相間的處理手法、縝密精細的雕鏤功夫,表達劇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著和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關中皮影曾在全國旅游紀念品展覽評比會上榮獲優秀獎,并遠銷美國、西歐、東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No.2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陜二簧、山二簧,是陜西第二大劇種,流行于陜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陜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聲腔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
漢調二簧在發展中曾形成安康、漢中、商雒、關中等流派,名角層出不窮。其腳色共分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個行當,表演講究細膩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揚婉轉。
經研究認定,漢調二簧形成較早,各地其他皮簧聲腔劇種都與之存在淵源關系,它對川劇、徽劇、京劇等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近年來,漢調二簧觀眾銳減,經濟上出現困難,不斷走向衰落,專業劇團紛紛解散,目前僅剩下安康漢濱區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而且這個惟一的劇團也正瀕臨解散的危機。在此情勢下,有必要大聲呼吁,應該盡快對這一古老劇種進行搶救和保護。
陜西文化特色2
No.3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的漢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腰鼓”是陜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腰鼓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陜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展現了陜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陜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參加了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廣場的群眾演出。
No.4
宜君農民畫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歷經了新舊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魏、唐、宋幾個文化發展熱潮時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審美情趣。,宜君農民畫這一特殊環境的特殊藝術表現形式應運而生。
宜君農民畫是宜君民間藝人得傳統剪紙藝術的基礎上,通過畫的形式,表現宜君乃至黃土高原風土人情為主題的一種繪畫藝術。自然、古樸、粗獷的繪畫風格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中華藝術園林增添了異彩。
宜君農民畫的獨特的藝術想象、超空間的藝術構思匪夷所思:隔著肚皮你可以看到肚子里的娃娃;隔著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狀;可以看到不停地擺動著頭吃草的馬。神奇而真實可信,超越現實卻又寓意深刻。
靜與動的結合使你嘆為觀止,很難相信"中國有千萬個畢加索、馬蒂斯、竟生長得宜君為片古老的土地上。
No.5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
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
現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樂手抄譜珍藏本的譜字與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譜字基本相同,由此證明這一珍藏本歷史久遠,是明清以來已漸在全國失傳的俗字樂譜。
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復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由于現代強勢文化的侵蝕,原西安鼓樂賴以生存的民間人文環境如民間廟會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藝人相繼謝世,后繼乏人,西安鼓樂瀕臨滅絕,亟待搶救和保護。
陜西文化特色3
No.6
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陜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場歌。
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并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文】革期間,陜北民歌被禁唱,只有《東方紅》如同第二國歌被中央廣播電臺每天播放。1975年以后,陜北民歌逐漸恢復演唱,1979年榆林民間藝術團赴省、赴京演出,受到廣泛贊譽,并被攝入電影藝術片∴土芳香》中,1982年文化部專調榆林民間藝術匯報演出團赴京進行示范表演,對遏制當時國內藝術界崇洋媚外思潮,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出了王向榮、郭云琴等一批民歌演唱家和優秀民歌手。
No.7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陜北榆林地區的曲藝唱曲形式,相傳由明代駐扎在榆林一帶的軍官蓄養的歌伎從江南帶來,后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以當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當地的民歌小調,豐富完善為今天的曲藝品種。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揚琴、古箏、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當兼唱。其唱腔音樂十分豐富,唱腔體裁為曲牌體,或單曲反復,或聯曲串唱。伴奏樂器曲目多演繹男歡女愛和兒女情長的內容,尤擅表現由此生發出的離愁別怨。
歷史上的榆林小曲主要是由愛好者以自娛自樂方式演唱,后來出現了作為乞討手段的走街串巷演唱、堂會演唱及高臺性的經營演出。在當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但是,時至今日,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出現了傳承乏人的困難,面臨失傳危險,需要設法加以保護。
時至今日,許多傳統文化和民俗都有失傳或者失去的困難,但是,他們的存在其實是非常優秀的,并且也都代表了曾經人們生活的歷史和印記。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可能在現今快速的社會發展下他們的痕跡會變淡,但是,我們不應忘記這些民俗和文化,就像不能忘記我們的歷史一樣。
【陜西文化特色】相關文章:
陜西十大特色美食09-01
介紹陜西作文10-01
陜西之旅作文11-26
陜西美食作文08-10
陜西精神作文08-11
陜西涼皮作文05-06
陜西美食作文常用【3篇】09-16
(合集)陜西之旅作文4篇02-10
民族特色作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