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臘月二十三為何被稱為小年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精)臘月二十三為何被稱為小年
臘月二十三為何被稱為小年
隆冬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可是這里“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那時候把“冬至”農歷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準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灶日”的。
民間的風俗是“辭灶”。就是將灶臺前的“灶王”年畫揭下來燒掉,換上新的“灶王”,并寫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等等。人們總在這天晚上吃餃子,放鞭炮,過“小年”。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小年吃灶糖的由來
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于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小年吃什么
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一個傳統的小年習俗了,其實在南方地區,多數重要的節日都是會吃湯圓的,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了。湯圓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節日的時候和家人在一起吃,再適合不過了。湯圓不是很容易消化,如果腸胃功能差,則不宜吃太多。
吃年糕
南方的很多城市都有小年的時候吃年糕的習慣,就是因為年糕有“年年高”的好兆頭。我們可以把年糕拿來煮湯吃,或者是油炸著吃,味道都是不錯的。年糕是糯米制成的,具有健脾胃的效果,在冬季的時候吃一些是很不錯的。
吃米餅
還有一些地區的朋友會有吃米餅的習慣,米餅也就是用大米做成的餅,和常見的面餅相比,口感更加軟和,而且還帶有一種天然的甜味。米餅是圓形的,所以象征著團圓,所以在很多的節日里面,都會看到米餅的身影。
吃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面、炕制火燒。
在河南,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吃餃子
北方的每個節日幾乎都會有餃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山東各地小年怎么過
濟南:打酥鍋
老一輩濟南人,過去每年過了臘月廿三就開始準備吃的,比如肥蒸肉、江米鴨子、加了花生的疙瘩咸菜和打酥鍋,還要蒸點干糧。打酥鍋是早先濟南獨有的特色美食,就是用大鍋裝上骨頭、肉、魚和海帶,下面墊著白菜、藕等,加上一些佐料,放在蜂窩煤爐子上用小火燉一宿,里面的東西就都酥了,口感極美而營養豐富。
青島:過忙年
對于過小年,雖然在農村仍比較隆重,但在城市里,往往包頓餃子了事。而在舊時,即便是在市區,也有很多的講究。據青島市檔案館館藏1947年1月13日《青報》載,“明日為夏歷臘月廿三,俗稱小年,一般民眾因積于舊習,多于是日吃喝歡樂,送迎灶神,以對一年來的辛苦勞碌,吉兇禍福,做一個總結。連日競往市場購備酒肉菜蔬果品,以致市面一般食用品銷量極旺,價格頓形上漲,尤以魚肉菜果為甚。”
膠東一帶的老百姓一般都從小年這天拉開過年的帷幕,即忙年。忙年的內容除了大掃除,就是圍繞著為除夕、大年初一至十五乃至整個正月的吃喝玩樂做準備,如寫春聯、做豆腐、買年肉、蒸年糕等。民間有這樣的歌謠:“辭了灶,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婆要新衣,老爺子要新帽。”可謂生動地描繪了過小年的情景。
日照:包餃子
日照的年味從臘八開始漸濃,而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大家就開始緊湊的忙年了。臘月廿三這天,要進行辭灶。傳說中,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廿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的功績。
臘月廿三這天,家家戶戶包餃子,辭灶時一般要將煮好的水餃先端到灶臺上祭過灶王爺,然后才可以開飯。有的人家還喜歡在灶臺上擺放一些點心和糖果等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享用美食之后,“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淄博:吃糖瓜
有民俗學者介紹,按照淄博的習俗,小年這一天要祭祀灶王爺,在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后燒香叩頭,把舊灶神像揭下燒掉,表示送灶王爺上天了。
在山東,祭祀灶王爺通常是由男人致祭,因為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而在祭灶時,人們還會把糖瓜、紅棗等粘在灶王爺的嘴上,意思是粘住嘴讓他上天不能說壞話,或是讓他嘴甜一些說些好話。
民俗學者說,在小年這一天,民間還講究吃餃子、糖瓜,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此外,過完小年離春節就很近了,人們開始打掃室內,掃塵迎新,或是擦洗玻璃貼窗花、年畫等。
濟寧:扎紙馬
臘月廿三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老灶忽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一般扎紙馬,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念念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并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煙臺:吃灶糖
在煙臺,過小年一般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威海:掃塵
在威海,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掃年,即掃塵,也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這種“掃塵”習俗一直堅持到現在,講究衛生,干干凈凈過大年。
祭灶,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敬灶王爺,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現在敬灶王爺這種風俗少了,只有少數人在小年晚上盛一碗餃子放在鍋臺角落里,插上一雙紅筷子,表示祭奠灶王爺。
【臘月二十三為何被稱為小年】相關文章:
臘月二十三為何被稱為小年03-08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03-05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03-03
臘月二十三作文10-10
臘月二十三習俗01-16
臘月小年有什么風俗介紹03-05
臘月29習俗05-06
臘月掃塵作文11-13
《馬詩二十三首·其二十三》原文及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