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

時間:2024-03-01 16:24:48 好文 我要投稿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1

  【作品介紹】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與《送石處士序》為姐妹篇,事件與人物均相關涉,然而在寫法上卻有所變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體勢自然,而本文則頗有造奇的文勢。文章開頭的一段譬喻,說“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用來比喻“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但卻不緊接著說出來,而是先論述“馬群遂空”的原因來比喻烏公搜羅東都賢士的情況。作者在文中既設奇喻,又在正文中反復議論以求其合,顯得煞有介事,將本是韓愈個人的一個想法寫成似顛撲不破的真理。為此,論其章法,本文比《送石處士序》那篇文章要顯得曲折離奇。此外,本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單純一些,無非是變著法兒贊揚溫、石二人。以伯樂喻烏公,是為了贊揚溫、石;極說溫、石一去,東都政府和士群無所依恃,也是為了贊揚溫、石。看來似乎說得過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在強調人才的可貴,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視人才。

  【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①,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②,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③,其南涯曰溫生④。大夫烏公⑤以鈇鉞⑥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⑦,羅而致之幕下⑧;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⑨;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⑩,與吾輩二縣之大夫⑾,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⑿,無所禮于其盧。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必M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⒀,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⒁,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耶?

  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⒂,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⒃,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釋】

 、俨畼罚褐复呵锴啬鹿珪r善于相馬的孫陽.孫陽,字伯樂,用以比喻善于發現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帶.

 、跂|都:指洛陽.

 、凼好,字潔川,洛陽人.

 、軠厣杭礈卦欤趾嗇,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后官至禮部尚書.

 、荽蠓驗豕杭春雨栜姽澏仁梗反蠓驗踔刎罚

 、掴a鉞:古代軍中殺人的一種大斧,用來象征軍權.

  ⑦羅:捕鳥的網.

 、嗄唬羔∧,旁邊的叫帷,上面的叫幕.軍營沒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稱將帥官署叫幕府.

 、嵊龋簝炐愕模

  ⑩百司之執事:婉指百官.

 、隙h:指東都城下的洛陽縣,河南縣,當時韓愈任河南縣令,所以稱"吾輩二縣之大夫".

 、锌N紳:本指官員的衣飾,借指仕宦.

  ⒀南面:指君主.古代以北為尊,帝王坐北向南.

 、吟悖╩i)系住,這里指束縛,羈留.

 、雍笏Q: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粤羰叵喙褐笘|都留守鄭馀慶.

  【譯文】

  伯樂一走過冀北的郊野,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樂雖然善于相馬,又怎么能夠使馬群為之一空呢?解釋的人說:“我所說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伯樂識馬,遇到好馬就把它挑了去,馬群中沒有留下好馬了.假如沒有好馬了。即使說沒有馬,也不是虛夸的話。”

  東都洛陽,本來是士大夫的冀北,懷有才能,深深隱居而不愿為官換取俸祿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溫生。大夫烏公,憑著天子賜給的斧月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人才,以禮為工具,將他羅致到幕府之下。沒有幾個月的工夫,又認為溫生是人才,于是讓石生作介紹人,以禮為工具,又將溫生羅致到幕府之下?v然東都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那么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門的主管官員,以及我們兩縣的大夫,政事有不順利之處,事情有疑惑不解之處,又到哪里去咨詢從而妥善處理呢?士大夫辭去官位而閑居里巷的人,同誰去交游呢?年輕的后輩,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詢問學業呢?東西往來,經過東都的官員,也不能在他們的居處以禮儀拜訪他們了.人們以這樣的情況而稱贊說:“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部處士的茅廬中竟沒有人了!”難道不可以嗎?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在朝廷為天子求賢人,將軍在幕府為天子求得謀士和武將,這樣,設想內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羈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離去,想靠石生,溫生的幫助直到告老歸去。現在他們都被有權力:的人奪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懷呢?溫生到了那里之后,在軍門拜見烏公時,請以我前面說的關于宰相將軍選拔人才的話,替天下道賀;請把我后面說的關于把我對他選盡東都賢人的私怨告訴他。

  留守相公第一個做了一首四韻八句的'詩來歌頌這事,我便趁勢發揮他的意思寫了這篇序。

  【題解】

  本文約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冬季,與《送石處士序》可視為姊妹篇。溫處士名造,少好讀書,隱居王屋山,一度為壽州刺史張建封的參軍,后隱居洛陽。河陽軍節度使烏重胤上任不久,即聘石洪至幕府。過了數月,又將溫造征聘而去。韓愈被烏氏的求賢若渴所感動,為好友石洪、溫造懷才得遇而欣喜。他在序文中熱情贊揚石、溫兩人的出眾才能與烏氏的知人善任。對他們的合力報國寄以般切期望,同時又對兩位人才的離去表示無限惋惜之情。本文既與《送石處士序》相承而作,故處處以石、溫二人并提,然而文章絕無雷同重疊之感。

  【解析】

  本文與《馬說》同是宣揚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寫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獨運,用“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比喻“大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贊頌烏重胤慧眼識賢、善于薦拔人才;又用“私怨于盡取”反襯烏公“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難得可貴,石處士和溫處士隱居在洛陽一帶,韓愈與他們的關系密切,都是好朋友。石處士因大義而征召,溫處士也因大義應聘出仕。這篇文章就是在送溫處士時寫的。文章贊揚了溫處士出眾的才能和烏大夫善于識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別了兩個老朋友,心里難過。但更希望人盡其才,他們都能得到任用,表達了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與反襯,從“空”字引出“怨”字,而這“怨”比正面的“頌”烏公識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筆法巧妙,渲染得當。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2

  原文:

 、佟安畼芬贿^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跂|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必M不可也?

 、鄯蚰厦娑犔煜,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耶?

 、苌戎粒莨谲婇T,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

 、萘羰叵喙诪樗捻嵲姼杵涫,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譯文:

  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冀北比天下的馬都多,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么能使那里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么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東都洛陽,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實學而隱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溫生。御史大夫烏公憑借度使的身份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個人才,就依照禮儀,把石生招入幕府。沒有過幾個月,又認為溫生是個人才,于是通過石生作媒介,又把溫生招入幕府。東都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選一個,把最好的帶走,晚上挑選一個,把最優的帶走呢?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門的主管和我們兩縣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難問題,或者辦案時遇到可疑點,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決呢?辭官回鄉的士大夫們和誰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輩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請教學業呢?東來西往經過洛陽的官員們,也無法依禮到他們的住所去拜訪。像這樣也就可以說是:“御史大夫烏公一到洛陽,洛陽處士們的住所里就沒有人了。”難道不行嗎?

  皇帝處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為皇帝搜羅人才到朝廷,將軍為皇帝選拔文人武士到軍帳里,如果這樣,要使國家內外不安寧,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縛在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溫兩位的幫助度過晚年。現在,二位都被有權力的人要走了,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懷呢?

  溫生初到,在軍門拜見烏公時,希望把我前面所說的,代為天下人祝賀;把我后面所說的,替我表示對選盡人才這件事的抱怨。

  東都留守相公(指朱馀慶)首先寫成一首四韻詩來贊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詩意寫了這篇序。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3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韓愈) ◇原文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①。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②。大夫烏公,以□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③。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④;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諮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⑤。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⑥。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⑦。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邪⑧?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⑨。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⑩。

  注釋

 、俨畼罚褐复呵锴啬鹿珪r善于相馬的孫陽。孫陽,字伯樂,用以比喻善于發現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帶。

  ②溫生:即溫造,字簡輿,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后官至禮部尚書。

 、邸酰╢ū)鉞(yuè):古代軍中殺人的一種大斧,用來象征軍權。羅:捕鳥的網。幕:指帷幕,旁邊的叫帷,上面的.叫幕。軍營沒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稱將帥官署叫幕府。

 、苡龋簝炐愕摹

 、菘N紳:本指官員的衣飾,借指仕宦。

 、弈厦妫褐妇鳌9糯员睘樽,帝王坐北向南。

 、喵悖╩í):系住,這里指束縛,羈留。

  ⑧介然:埋怨的心情。

 、崆八Q:指上文中將相為天子選拔人才。后所稱: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饬羰叵喙笘|都留守鄭馀慶。

  鑒賞

  本文是韓愈送別溫造赴河陽時所寫的一篇贈序。文章圍繞著“伯樂一過冀水之野而馬群遂空”這個比喻展開論述,把河陽節度使烏重胤比作伯樂,頌揚其識才愛才,知人善任;把溫造比作良馬,并以石洪作為陪襯,贊美其才學非凡,德高望重。整篇文章,有內容,有感情,有敘述,有議論,層次清晰,結構完整,波瀾起伏,一掃此類文章常有的蒼白、呆滯之弊。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4

  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作者: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必M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邪?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5

  作品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1,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2,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3之北涯曰石生4,其南涯曰溫生5。大夫烏公6,以鈇鉞7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8,羅而致之幕下9。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10,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11;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12,以及百司之執事13,與吾輩二縣14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15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16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必M不可也?

  夫南面17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18于茲,不能自引去19,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20于懷邪?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21,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留守相公22首為四韻23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詞句注釋

  1、伯樂:傳說是春秋中期秦穆公時人,以善相馬著稱。冀:冀州的北部,今河北、山西一帶地方,相傳冀州出產良馬。

  2、東都:指洛陽。唐代首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

  3、洛:洛河。

  4、石生:名洪,字潔川,洛陽人。

  5、溫生:即溫造,字簡輿,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后官至禮部尚書。

  6、烏公:烏重胤,元和五年(810年)任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參閱前選《送石處士序》。

  7、鈇鉞(fū yuè):同“斧鉞”,本是古代的兩種兵器,后成為刑罰、殺戮之權的標志。此處指節度使的身份。

  8、羅:羅網,此處用來比喻招聘賢士的手段。

  9、幕下:即幕府中。軍隊出征,施用帳幕,為此古代將帥的官署叫“幕府”。

  10、媒:中介。

  11、尤:特異的、突出的。

  12、河南尹:河南府的長官。

  13、百司之執事:婉指百官。司:官署。

  14、二縣:指東都城下的洛陽縣,河南縣,當時韓愈任河南縣令,所以稱“吾輩二縣之大夫”。

  15、縉紳(jìn shēn):也作“捂紳”。古代官員插笏于紳帶間,此處指官員。

  16、禮:此處指謁見,拜訪。

  17、南面:此處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皇帝見群臣時面向南而坐。

  18、縻(mí):系住,這里指束縛,羈留。

  19、引去:引退,辭去。

  20、介然:耿耿于心。

  21、后所稱: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22、留守相公:當指東都留守鄭余慶。相公,指宰相。

  23、四韻:舊體詩一般為隔句押韻,四韻為八句。

  白話譯文

  伯樂一走過冀北的郊野,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樂雖然擅于相馬,又怎么能夠使馬群為之一空呢?解釋的人說:“我所說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伯樂識馬,遇到好馬就把它挑了去,馬群中沒有留下好馬了。假如沒有好馬了。即使說沒有馬,也不是虛夸的話。”

  東都洛陽,本來是士大夫的冀北,懷有才能,深深隱居而不愿為官換取俸祿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溫生。大夫烏公,憑著天子賜給的斧月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人才,以禮為工具,將他羅致到幕府之下。沒有幾個月的工夫,又認為溫生是人才,于是讓石生作介紹人,以禮為工具,又將溫生羅致到幕府之下。縱然東都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那么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門的主管官員,以及我們兩縣的大夫,政事有不順利之處,事情有疑惑不解之處,又到哪里去咨詢從而妥善處理呢?士大夫辭去官位而閑居里巷的人,同誰去交游呢?年輕的后輩,到哪里去考察道德,詢問學業呢?東西往來,經過東都的官員,也不能在他們的居處以禮儀拜訪他們了。人們以這樣的情況而稱贊說:“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部處士的茅廬中竟沒有人了!”難道不可以嗎?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托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在朝廷為天子求賢人,將軍在幕府為天子求得謀士和武將,這樣,設想內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羈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離去,想靠石生,溫生的幫助直到告老歸去,F在他們都被有權力的人奪去了,我怎么能不耿耿于懷呢?溫生到了那里之后,在軍門拜見烏公時,請以我前面說的`關于宰相將軍選拔人才的話,替天下道賀;請把我后面說的關于把我對他選盡東都賢人的私怨告訴他。

  創作背景

  溫處士名造,幼時喜歡讀書,任壽州刺史張建封的參軍,后隱居洛陽。河陽軍節度使烏重胤上任不久,就聘石洪至幕府。過了數月,又將溫造聘到幕府。韓愈被烏氏的求賢若渴感動,為好友石洪、溫造懷才得遇而欣喜,所以在元和五年(810年)冬季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品鑒賞

  文章從取士立論。開頭一段以喻起,開筆奇突。由于說的是對事物的識別問題,所以再三從主從關系上強調伯樂對于千里馬之極端重要。這里“馬群遂空”的“空”是文章的關節,統攝全文,直貫篇末。無論高度贊揚烏重胤,還是激賞溫造,都是從這個“空”字生發開去。冀北是天下產馬最多的地方,伯樂即使善于識馬,也不能說使那里的馬群都空了。如果“馬”的概念是一半的馬,“空”字就說不通了,但是伯樂善于相馬的著眼點,在于選擇良馬!拔崴^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苯涍^對“馬”這一概念的補充解釋,“空”的疑難就迎刃而解了。文章的警策,一開始就在立論的回瀾曲波上顯示出來。

  第二段緊扣上段的比喻順勢而下。東都洛陽,人才薈萃,這是士大夫的冀北!笆巡拍苌畈囟皇姓摺保逅媳庇惺、溫二生。“市”字用得甚妙,扣“馬”甚緊,那么誰是識人的伯樂。那就是烏重胤。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把石、溫二生羅致在幕下。所謂“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是也?稍谧髡叩闹饔^感受里,這幾個月的時間距離,一下變成了朝暮之間的事。而排比句法的重復和短促節奏,更使人有緊迫之感。烏重胤求賢若渴,取之唯恐不盡;而地方上人才缺乏,又不能不使人為之擔心。所以緊接著發出一連串的問題。這一連串的問題,愈是寫得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愈能映襯溫、石二人才能的出眾。由于做足了文章,水到渠成,所以“東都處士之廬無人”這一斷語也就如前段冀北馬遂空一樣為人所首肯。

  文章的中心既然在于烏公之取士,所以第三段又推開一步,進而闡明了求治與得人的密切關系。烏重胤之唯賢是舉,正是為國求治。如此頌美,就顯得堂堂正正,無阿好諂諛之嫌。文章寫到這里,似乎已經神完氣足,但是余波回蕩,在頌美過后緊接著又以怨詞出之,抱怨石、溫二人被有力者奪取,不能不耿耿于懷。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頌”有“怨”,但實際上這只是虛托之筆、映襯之法。怨是假怨,頌是真頌。因為“隱”與“仕”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恃才能深藏而不市”,根本不能與在節度使哪里運籌帷幄相提并論。說到底,還是“為天下賀”;至于“私怨”,那只是怨他“盡取‘而已,蓋亦以怨為頌者也。

  結尾補充說明:東都留守鄭馀慶賦詩歌頌這件事,因而寫了這篇文章,收束到題目上的“序”字。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年)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相關文章: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翻譯02-28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原文及賞析12-17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原文及賞析02-27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02-27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02-27

送軍作文04-29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翻譯02-29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