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1
原文閱讀: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 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 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 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翻譯譯文或注釋: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 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 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 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 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盲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象 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
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2
【題解】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重耳在流亡十九年后回國即位,并賞賜流亡時一直追隨著他、為他出謀劃策的人。其間,別人都居功邀賞,唯介之推“不言祿”,晉文公也就沒有想到他。因此,介之推曾一度產生了情緒上的波動,后通過與其母的交談,堅定了自己的思想,最終隱居山林,直至生命終結。晉文公為彌補自己的過錯,并撫慰心地善良的人,特封綿上為介之推的祭田。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曾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沒提爵祿的事,爵祿也就沒有給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這實在是上天安排哪,而那幾個隨從他逃亡的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
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決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為止。
晉文公尋找介之推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作為他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賞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文公返晉,眾臣爭相請賞,正是反映了這種追求名利的世俗思想;而介之推“不言祿”,超脫了紛爭之外,可見其境界是高人一籌的。然而,當眾人論功封賞、文公考慮欠周,把介之推漏賞時,實際上也發表了一番議論,即反映了其對爭功邀賞者的鄙視,也表達了他自己的憤慨不平。其母見微知著,針對兒子心理三番設問,意在考驗兒子是否堅決。人物的思想心理便在其三問中逐步展現出來。先是語氣激烈,有埋怨情緒;接著語氣緩和,有為難情緒;最后態度明朗,不言祿求顯,決意歸隱。文章不足二百字,卻把人物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人物形象描繪得惟妙惟肖。筆法新奇,值得稱道。需要指出的是:介之推的歸隱是儒家型的歸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形象具有一定代表性,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正直和清高。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3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見文公》)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吃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釋
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
賞:賜有功也。
從亡者:從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趙衰之屬。
介之推:亦從亡之臣。晉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
惠、懷:惠公,懷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懷公的父親。
置:立。
二三子:相當于“那幾個人”,指跟隨文公逃亡諸臣。子是對人的美稱。
誣:欺騙。
下義其罪:義,善也。言貪天之功,在人為犯法,而下反以為善也。
上賞其奸:奸,偽也。言貪天之功在國為偽,而上反以此賜也。
蒙:欺騙。
盍:何不。
懟(duì):怨恨。
尤:罪過。
文:花紋,裝飾。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飾其身。
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記載。
旌:表彰。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夢微之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
賦得自君之出矣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塞翁失馬原文及翻譯12-08
《江南》原文及翻譯09-02
南轅北轍的原文及翻譯09-02
詠史原文翻譯09-28
對雪原文翻譯09-27
對酒原文及翻譯12-19
《觀潮》原文及翻譯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