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雀東南飛》教學
《孔雀東南飛》教學1
導入:在標題下面寫下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學生頓時騷動)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并沒有隨著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著……
投影:陸游《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并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后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郁悶踽踽獨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學生進入了悲劇的氛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著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著錄音走進課文》 聽課文錄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鋪墊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許多女生邊聽都流淚了)。
對文學常識稍加點撥,課本注釋基本都有,強調“玉臺新詠”“樂府雙璧”補充樂府知識
一、“漢樂府是掌管音樂的官府 二、后來成為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問學生是否為剛才的.故事所感動,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非常感動。既然都感動了我就想請一男一女同學來復述故事,比一比誰復述得更令同學感動(當時沒人主動來,于是我就講了《讀者》上的一個短故事說明有時你不經意的一個故事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一生,于是有人站起來了,當然學生的興致很高)
就著學生的故事為課文情節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出結構(以便學生整體上把握全篇)
教師小結:悲劇的魅力,在于它毀滅的美。當韓憑夫婦,焦劉化鳥,梁祝化碟成為一幕幕愛情悲劇時,悲劇就演繹成了經典。盡管我們可能會為弗郎西斯與金斯基、露絲與杰克的愛情感動不已,但我們更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孔雀東南飛》教學2
【背景與概述】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熱情謳歌了高貴的愛情,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語言優美、激情四溢,是一篇傳世佳作。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作品,品味語言,分析意境,培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陶冶性情思索人生,感受愛情的純潔與高貴。
在具體的備課過程中,我發現本首詩歌可講的東西實在太多。比如,在內容方面可以分析劉蘭芝的藝術形象,可以分析劉蘭芝的反抗方式的選擇,可以分析導致焦劉愛情悲劇的原因,還可以分析焦母變態心理;在藝術手法方面,可以學習通過個性化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可以學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可以了解雙線交替推進的情節推進方式,還可以學習本詩繁簡得當的剪裁和鋪排的寫作手法。要想在短短的兩節課的時間里,讓學生對本詩有一個從零點起步到深刻的認識,其難度是很大的。到底應該講些什么?怎么講呢?
新課改新課堂要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我決定把講什么的權利全權放給學生,即學生想聽什么,我講什么。授課方式以學生自學──提問──研究為主。結果,學生思維活躍,探究熱烈而踴躍,教師也從中受到啟發,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并超越了預想的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以學生自學為主,主要是了解詩歌大意,結合課下注解和字典掃清文字障礙,并對詩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教師的任務一是幫助學生回答有關字詞方面的疑難問題,一是搜集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下課之前,經過整理,我搜集到了以下問題:
1、古代婦女要講三從四德,其中有“夫死從子”一條,為何焦母可以不聽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聽自己的呢?
2、焦母可以為焦仲卿納妾,為什么一定要休了劉蘭芝呢?
3、焦仲卿和劉蘭芝可以私奔嗎?
4、為什么不把劉蘭芝假裝送回娘家,說是探望老人,住幾天,再接回去?
5、劉蘭芝漂亮、溫柔、賢惠,門戶也不差,為何焦仲卿的母親仍看不上她?
6、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還會有人提親?
7、劉蘭芝被休回家時自己發誓不再改嫁,而在哥哥的逼迫下她為什么又答應再嫁,可最后又投水自盡?
8、造成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嗎?
9、焦仲卿的母親是位好母親嗎?
10、為什么焦仲卿、劉蘭芝會對愛情這么奮不顧身,值得嗎?
這些問題一經提出,學生們很感興趣。我布置的作業就是:4人小組就其中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并記錄其中的3~4個討論內容。其中尤其說明在回答第6個問題的時候,要有實例支撐,希望同學查閱資料。而對學生提出的第1個問題,在備課的時候,我也沒有考慮到,因此第一課時結束后,我也馬上投入到了二次備課當中。
第二課時的教學,就是由解決學生感興趣的疑難問題入手,進一步深入理解把握課文內容。在這些問題中,有的問題比較淺顯,屬于個別學生看書不夠仔細造成的,如第4題,有的問題屬于老師們在備課時就已經達成共識的問題,如第2、5、9題,這里就不再詳述,只把我認為有新意、有特色的幾個題目按講課時的順序介紹一下。
第1題,古代婦女要講三從四德,其中有“夫死從子”一條,為何焦母可以不聽焦仲卿的,反而要焦仲卿聽自己的呢?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不令人滿意,于是我適時拋出了我的答案:“同學們,在讀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孔雀東南飛>的主題與人物》,閱讀本文,應該可以給大家滿意的答案。”此話一出,學生們馬上拿出書來,帶著問題速讀起來。5分鐘后,學生對此問題好像已經明白了。這時,我叫起了當時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問她是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她的答案是:“第一,封建的‘孝德’,使焦母實施了對兒子的專橫統治,使焦仲卿對焦母一直言聽計從;第二,焦仲卿從小在性格強悍的焦母撫養下,逐漸形成了相對軟弱的性格和服從母命的習慣,不到絕望之時,是不會公然違反焦母的意愿的。所以,焦仲卿只能聽焦母的'。焦仲卿的性格如果象劉兄,那焦母就可能象劉母那樣,只能聽焦仲卿的了。”她的回答完美、精彩,把想提反面意見的同學說得口服心服,點頭稱是。
第3題,焦仲卿和劉蘭芝可以私奔嗎?對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也是很熱烈的。有一個同學答道:“劉蘭芝讓我想起了祥林嫂。祥林嫂即使離開了魯鎮也是不可能活的。因為她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不可能容納她的,不僅統治階級不接納她,和她同樣階級的人也是不能容納她的,她自己也覺得自己有問題,因為大家都真誠的相信,當時的制度是對的,錯的只是祥林嫂。而劉蘭芝和祥林嫂在這一點上的遭遇是一樣的。所以,焦仲卿和劉蘭芝不可能私奔。”這個同學的答案結束了大家對這一問題的爭論。
第6題,古代女子被休了,怎么還會有人提親?請用你查到的實例來證明。一個同學回答到:“在當時的社會,再婚行為很普遍,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眾者。西漢卓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鳳求凰》,卓文君便隨司馬相如私奔了。東漢鄧元儀之妻被休后嫁給華仲,華仲做了大官,偕妻過街市,令鄧元儀羨慕不已。東漢末蔡琰(文姬)初嫁衛仲道,后為亂兵所擄,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贖回,改嫁官吏董祀。劉備取了劉琮的遺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術的兒媳婦甄氏。吳主孫權就曾納喪偶婦女徐夫人為妃。諸如此類,不可勝數。”他的回答,和我查到的內容是一致的。我只是順著這個問題往下延伸了一步:“任何事情都要經歷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的。一直到南宋,‘程朱’理學進一步完備了封建禮教,禮教之風日趨嚴厲,三綱五常盛行,寡婦再嫁就是大逆不道的了。”
第8題,造成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為這說明學生思考問題已經是全面的、辨證的了。但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時候雖然有了全面的意識,可受到眼界的限制,認識問題的深度還不夠,只能限制在盲目的母愛、焦仲卿性格的軟弱上。因此,這個問題主要由我來給學生講解。我結合第9題,焦仲卿的母親是位好母親嗎?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拓展。
1、封建禮教的戕害。《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
2、寡母畸形的“戀子情節”導致了焦母不能容忍焦仲卿與劉蘭芝之間真摯熱烈的愛情。這種悲劇,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禮教制度和家長制度的摧殘下,已經多得不可勝數,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挹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3、中國家庭的機制決定了中國的公公婆婆娶兒媳的目的是給家庭娶一個管家婆。
中國傳統的家庭里,娶妻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對公公婆婆來說,他們為什么要為自己“娶媳婦”而不為兒子“娶老婆“呢?
給兒子娶老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固然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但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則是要給祖輩及自己開創的家業選擇一個靠得住的女家長,這樣,是不是兒子的好妻子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否忠于自己,是否忠于交給她的這份家業。一副龐大的家業當然要比去做一個好妻子重要的得多!這就是中國家庭娶媳婦的真正原因。
由于要交給她家業,由于要將她培養成一個未來的女管家,而她又是一個外來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了防止她將來“篡位”,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要對她進行考驗與教育,只有在確認為是自家人后才放心將權杖交給她!
事實上,媳婦變成婆婆是由于家庭機制造成的結果。正如前面所言,家族娶媳婦是選擇一個未來的管理者,一個未來的管家婆,她的職責就是為了將來做好婆婆。因此,一旦自己的兒子娶了新媳婦,她便自然又扮演起督察、教育、訓練的責任了。……多年的路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因此,中國的婆婆常以更嚴苛的眼光來要求新媳婦,而且常常愈是一個好母親而愈是成為惡婆。
【教學效果】
課結束了,學生人人沉浸在焦劉的忠貞的愛情里面。我又布置了作業:“以‘美哉,劉蘭芝!’或‘惜乎,劉蘭芝!’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贊美性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言之有物。”用來檢查本課的教學效果。事實證明,無論是課堂氣氛,學生的反應還是課后的小隨筆,效果都是理想的,甚至超越了備課時希望達到的效果。學生由開始的“了解一點”發展到充分理解,產生共鳴。總之,這堂課是成功的,成功就成功在把閱讀理解的權力完全還給了學生,是老師跟著學生走,而不是讓學生跟著老師走。
【教后反思】
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發,這里只從兩個感受最深的方面進行總結。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對高中生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影響人的行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交給別人的東西,相對地,都是無用的,對于他的行為影響很少,或根本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的發現并轉化為已有的知識。”閱讀與鑒賞的教學也是如此,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單純傳授式的課文分析基本上是無用的知識,它不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語文是一門最富有開放性的課程,對文本的閱讀何理解,常常存在著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更應反應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方面。當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積累何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實際上是在進行文本意義上的再一次建構,就會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會對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斷;在一種群體的對話進程中,各種意見會相互碰撞、交流,學生的提問、質疑、反駁或批判,必然會形成對同一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理解,而這些理解往往對文本的整體性透視而言具有不同層次的合理性。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2、對話式教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授課方式。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沒有一種方式,比師生之間底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對話方法最有利于學生底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而不是僅僅靠復述書本答案或教師的講解內容可以完成學習任務。有論者指出,對話式教學,不是對概念或觀點底認同,而是一種開放的、發展底教學佳境,它需要問題和干擾的出現,通過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觀點和解釋的碰撞、消解、轉化,走向融合和升華,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生命智慧和創造潛能。在這里,問題和干擾不但不是教學中消極的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對話得以發生和進行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閱讀教學的實施中應注意避免幾種情況:一是設法回避問題和干擾的發生,讓學生被動接受預設的對課文的確定解釋;二是不能容忍學生對課文產生看來荒唐、其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三是離開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概念化的解釋課文,而不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悟、體驗、品味對課文進行閱讀和鑒賞。在這里還要注意的是:“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最后,對話式教學,不僅不是讓教師不充分備課,反而要求教師準備豐富的背景知識,必須認真考慮要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以及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
【困惑】
在探討本文的悲劇結局時,不少學生談到了劉蘭芝死的不值得,明顯得表現出對愛情的貶低,該如何面對、引導學生的這種思想?
《孔雀東南飛》教學3
學生的分角色朗讀效果不錯。因為兩個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采用的是一生讀旁白,一生讀蘭芝,一生讀阿母和阿兄的形式。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多的熟悉課文,為分析蘭芝形象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不足之處在于知識點落實有些匆忙,沒有訓練學生的翻譯,都是直接點給學生的.,而且知識點有遺漏的。下節課打算利用課件進行檢查和彌補。另外閱讀還是不夠充分,這樣就無法真正通過閱讀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通過反思,更加明確了今后備課的目標,那就是一定要讓學生在課上有收獲,而且也體會到了目標敘寫的重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更加用心的備課,爭取設計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獨特教學思路的設計。
《孔雀東南飛》教學4
教學目標
1、試著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悲劇的底因,即探究劉蘭芝婆媳關系。
2、積累重要的虛詞用法和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2、難點:
探究主人公悲劇的底因。
教學方法
探究法。
教學時數
共3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課前預習搜集《孔雀東南飛》研究綜述類文章進行閱讀。
1、讓學生預習、翻譯、自學課文,自行識記生字、生詞和字音,落實本文的重點實詞“相、自、見”的用法和意義。
2、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或上網檢索漢樂府的特點、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
3、為學生提供幾篇有關本課的教研文章,讓學生開闊眼界,同時了解研究類文章的寫作模式。本教案系研究性學習方案,旨在培養學生自讀習慣和探究意識。搞好預學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尤其是古文。導語設計設計一:愛情是人類最美麗的情感,也是世界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詩經有之、漢樂府有之、唐詩宋詞有之、明清小說有之,但丁筆下有之、莎士比亞筆下有之、巴爾扎克筆下有之、托爾斯泰筆下有之、曹雪芹筆下有之、瓊瑤筆下有之,或悲或喜的愛情感動著人們。下面請看一首愛情誓言:《上邪yé》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梁祝化蝶、唐伯虎點秋香都是熟知的愛情故事,今天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設計二: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溫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么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么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么,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學生試著解讀《上邪》。
天啊!我想和您相親相愛,要使愛情永遠不衰竭。高山失去山頭,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鳴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斷絕!以愛情這個世界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引出課題;以古詩引出本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感染力。解題及文學常識請學生解說檢索到的“漢樂府的特點”“漢樂府的特點”: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本詩開頭兩句(第一段)游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本文選自南朝宋代徐陵編《玉臺新詠》,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沈歸愚稱之為“古今第一首長詩”。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手段,積累出習慣,習慣出能力,能力出成績。模擬人物講述情節幸福的愛情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請從模擬文中某個人物的視角按“開端──發展──再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順序用現代漢語把《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故事講給大家聽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五部分,并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一種劃分法:第一部分(一至二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三至十二段)遭遣盟誓發展推進矛盾;
第三部分(十三至二十二段)被迫改嫁繼續發展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二十三至三十二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五部分(三十三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如有遺漏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第二種劃分法: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整體感知情節,梳理文章的結構。擬標題就是鍛煉學生概括能力。落實重要虛詞用法請一、二、三組的同學結合具體事例分別歸納“相”“自”“見”的用法,請第四組的同學評判。要求學生列表比照記憶。文化常識積累“五更”知識具體見聯系舉隅表格也系積累生活常識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是文學創造的重要任務,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請同學簡要分析鑒賞文章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劉蘭芝:勤勞善良、美麗賢惠、知書達禮、多才多藝。追求愛情婚姻的自由,維護自己人格尊嚴。忍讓既是美德又是缺點。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焦仲卿:大孝子,忠于愛情,有反抗精神。有懦弱和服從的弱點。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溫柔、賢淑、勤勞,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焦母:她是一個反面人物,在詩中,她是封建舊禮教的代表人物。她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她無視焦、劉的愛情,折磨蘭芝,威逼利誘仲卿。是一個摧殘青年、摧殘愛情的封建家長。
焦仲卿:忠于愛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委曲求全。“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焦仲卿:溫情、軟弱,愚孝,忠貞。抓住人物在文中的具體行為表現,來分析人物的心里及思想感情。深度感悟文本重點研究分析悲劇的底因,即探幽劉蘭芝婆媳關系文中蘭芝被休原因的字樣: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孔雀東南飛》教學5
這篇文章共有22個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發愁,有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但同時也閱讀了許多資料,也在設計著教學思路。
這次的教學設計完全是自己無意中設計出來的,最初只備了課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認真分析了這兩段與后面的聯系。忽然發現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賦”,而且在描寫時不惜筆墨,那么為何不把這些集中在一起講解呢?這就構成了本次教學設計的框架。因為本單元要求要反復吟詠,所以又設計了不同的朗讀環節。
這次的教學設計是以往沒有采用過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著自己的設計上完了課,覺得還是有很多收獲的,當然也存在不足。
雖然此次的教學設計是全新的,但能夠這樣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自己對文章的熟悉和對課文的重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學目標的落實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對開頭段作用的分析,蘭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學生分析,最后歸納匯總在一起的。因為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現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還是不錯的。
《孔雀東南飛》教學6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溫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么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么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么,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為投入,理解也較為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為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溫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溫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說(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更年期說
戀子說(焦母與仲卿相依為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說(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為遜色)
討厭說(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說(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說(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說(在焦母眼里,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說(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說(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并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干說(焦母擔心兒子過于軟弱,家里的大權會落到能干的蘭芝手里)
門第說(焦母為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說(焦母擔心兒子沉溺于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說,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說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說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沒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著課文敘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游)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為什么?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敘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敘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于文學藝術最為重要的東西。
為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愿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后,布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教后】
1、本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先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再設計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教師只作適時的點撥,真正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真正體現了新教法的“四性”:開放性、群體性、合作性、交互性。
3、課文分四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新課導入、基礎落實一課時,研究探討一課時,拓展延伸一課時,總結收束、作業交流一課時。
《孔雀東南飛》教學7
正如小燕子所言,這一首詩的內涵太多。如何讓學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難操作。在上第二課時前,我想了很多,但還是和第一課時一樣,不得要領。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還是沒有教案,預計先要學生談讀后感受,然后從學生談感受中闡述開去,順勢引導。但是這中間有太多的不可預料性,不知道會上成什么樣子。在這種忐忑中開始上課。
師生相互問候。
師:昨天我們自由朗讀了課文,并且談了讀后感受,跟著朗讀磁帶把全文讀了一遍,熟悉了課文內容。我想請問大家,對詩歌的內容都了解了嗎?
生答都了解了。
師: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下面我想請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讀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
生開始交流,討論比較熱烈。師走下講臺,傾聽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問題。
學生交流討論了好十來分鐘,我發現有些學生的思維展得很開,已經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興。對下面的教學,也有點底了。
師停止討論。
師:剛才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聽了一些同學的看法,覺得很好,那么,就請大家暢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過了幾秒鐘,無人舉手。我觀察到一位學生想舉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著點出他的姓名,請他回答。
生:我覺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聽父母的,這很可悲。
我順勢問文章中哪些句子體現了這一點,學生翻書找到相關句子進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劉蘭芝趕回去,焦仲卿就順從了。
接著又問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感想。
幾秒鐘后,一生舉手。
生:我覺得他們兩人為什么要選擇死呢?難道他們兩個不可以私奔嗎?他們完全可以逃出去,找個地方隱居,過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任何準備,我相信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會不知道處理,幸虧在開始與學生交流時,聽到了這個學生的疑問,所以我才不致驚慌失措。
師:你提到了一個問題,既然相愛,為何不爭取一下,有哪位同學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我認為是因為古人很講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為了盡孝,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后半生。
師:恩,說到了孝順,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順一說。如果說不逃走是孝順,那么后來殉情也是不孝順了。因為你死了,又有誰去照顧你母親呢?逃走是不孝順,殉情也是不孝順,不如逃走,還可以保全愛情。
師: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順,那為什么不私奔呢?
生:我認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為他還覺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劉蘭芝暫時回家,希望自己最終能說服母親改變主意。
師:哦,還抱有希望。你從哪里得出這個結論的。課文中有沒有體現?
生:有。
師:你讀讀相關的句子?
生讀:“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卿但還家去,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這兩句話說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辦法說服母親,再把劉蘭芝接回來。
師:恩,說得很有道理,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
生:我還有個問題,課文最后寫“兩家求合葬”,我覺得焦仲卿的母親在焦仲卿他們生前就不好好對他們,死后才想到對合葬,有點惺惺作態。
生:我覺得這是焦母在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覺得可貴吧!
師:這種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覺可貴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可不可能發生?
生:現實生活中有。
生:現實生活中也有這種事,就是有的兒女對父母不好,父母死后把喪事辦得很風光,這到底是良心發現還是要面子?
師:是。生活中這些情況都有。來源于生活,文學作品才會讓人覺得真實。其實不僅我們中國的`文學作品有這樣的寫法,外國的很多文章中也有這樣的結局。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生紛紛搶著回答:《羅密歐與朱麗葉》。
師:是的,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與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的結局相似。羅與朱兩個家族是世仇,但他們兩個相愛了,最終因各種原因,兩個人雙雙斃命。此時兩家才化解仇恨,把他們合葬在一起。
這后面怎么進行的,記不大清楚了,問了幾個學生,對這里也有點模糊,說是我到了這里,就說這些問題就討論到這里,來談談焦母。于是大家就開始談焦母。
生:焦母很專橫。
師:從哪里體現?
生:文章第二段,劉蘭芝日夜勞作,她還要嫌棄她。
師:恩,找得對。我們看,劉蘭芝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說明她很勤勞,但是“三日斷五匹”,“大人”還“故嫌遲”,這表明焦母對劉蘭芝的要求。
生:太苛刻了。
師:對,太苛刻。
師:焦母是怎么評價劉蘭芝的?書中原句。
生:“此婦無禮節,舉動專自由。”
師:那劉蘭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不是。書中有“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劉蘭芝并不是不聽婆婆的話,而是很事事順從婆婆。
師: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講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經在論壇上說討論蘭芝被遣原因是畫蛇之筆。我本不想討論,但已明顯感到學生對這問題很感興趣,覺得還是很有必要探討一番。
學生開始討論。
生:我覺得她是嫉妒劉蘭芝,因為焦仲卿那么愛劉蘭芝。
這個學生一說完,我就覺得驚訝,我沒想到學生有這么強的猜測能力。
師: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擁有的特點。
當然,有學生并不贊同嫉妒之說。
生:我猜測是因為她覺得劉蘭芝的陪嫁太少了。
師:你如何得知?
生:文章沒有說,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幫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給焦?她不會選擇更好的嗎?
師:剛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我想問問大家,焦與劉的家庭條件分別怎樣?
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門里任職,有升官的可能。
師:劉呢?書中有沒有相應句子?
生:有。辭別之時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從小生長在鄉間。地位低下。
師:古人結婚很講究。
生:門當戶對。
師:焦母有沒有相關句子?
生開始找。
生:焦決意自殺時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我特別指出“貴賤”二字。
但馬上又有學生質疑了。
生:既然看重貴賤,門當戶對,為什么開始又同意娶劉蘭芝呢?
這個問題一出來,馬上令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我也很高興學生有如此強烈的質疑能力,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結果。
有一位學生思考幾秒鐘后,馬上站起來闡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個很荒唐的理由,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焦母嫌棄劉蘭芝無后。
因為有的學生還在議論,可能沒聽清,我就把這個學生的說法重復了一遍。馬上有學生笑了。也有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
師:我們文章中有沒有提到焦劉的子女?
生答沒有。有學生在下面開始說“無后為大”的話了。我抓住這一點,又說。
師:古人說“孝”,有這么一說,“不孝有三——”
學生跟著說,我就說很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課上到這里,就下課了。
后記:其實討不討論原因我覺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說的是,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教學中,有些問題我們可以認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學生有了某種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別不好的欲望,我們還是可以加以引導的。
這節課其實容量還是不大。我只是根據學生的發言加以引導,學生講到哪我就引導到哪,我覺得有點能明白李鎮西老師上《致女兒的信》里說的要時時留意學生的發言的話了。
我明天打算讓學生明白,其實所謂的理由都是“無謂”的,劉被遣是背了“莫須有”的罪名的,這才是令人傷感的地方。要讓學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道理。要讓學生體會到劉的悲劇的根源及文章悲劇意義。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悲涼,那么講授本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另一個班上的時候,有學生又問到文章為什么又寫劉再嫁?如果按古代觀念,被遣的女子還能得到“縣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學生進行了探討,也很成功。
《孔雀東南飛》教學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樂府詩歌的基本特點,把握重點字詞,學會詩歌發的分析與鑒賞
過程與方法:實踐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分析本詩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劉蘭芝與焦仲卿忠貞的愛情給予肯定,對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婚姻制度給予否定。聯系現實,在肯定這份忠貞愛情的同時也要明確生命是可貴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
2、掌握樂府詩歌的特點
3、鑒賞詩歌藝術特色
三、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感情
2、鑒賞本詩藝術特色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介紹并了解樂府詩歌
2、熟讀全詩,概括其主要內容,解決疑難字詞
3、理清詩歌線索,劃分層次
二、教學重難點:理清故事發展線索
三、教學方法:講授、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從古到今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我們從文學、影視作品中接觸到很多關于愛情的傳說。說說你們知道的愛情故事。(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明確“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這些愛情故事多以喜劇開場,以悲劇告終,感人至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漢末建安中,發生的一個愛情悲劇。
二、介紹樂府詩
問題1: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這是一首樂府詩。那么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樂府詩?
明確::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問題2: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長篇詩歌。《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那么《孔雀東南飛》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
明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三、熟讀課文
1、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解決疑難字詞(糾正字音)
明確: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纖纖
躑躅
奄奄
2、二讀課文,要求:本詩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將全詩分層。(將學生6人分為一組,讀完課文之后小組討論,展示結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東南飛”托物起興
開端(第2段)劉蘭芝自請遣歸
經過(第3——12段)蘭芝與焦仲卿離別
發展(第13——21段)蘭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兩人殉情
尾聲(第32段)勸誡后人
3、再理清詩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要內容。(學生自己總結,要求線索要清晰)
明確:本詩以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發展為線索,依次寫了蘭芝遣歸、夫妻話別、蘭芝抗婚、兩人殉情的情節,表現了兩人對愛情的忠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義復詞”及其用法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講授、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首詩歌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能夠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明詩歌發展的成熟。上節課我們理清了全詩的故事情節,這節課針對詩歌中的人物,我們來分析其性格的特點。
二、人物分析
(一)學習形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各組從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劉母五位人物中選擇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劉蘭芝:1、第一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織……十六知禮儀”,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單羅衫”——心靈手巧,勤勞,聰慧
2、第九段“指如削蔥根……精妙世無雙”,第14、17段,蘭芝回家后媒人絡繹不絕——容貌美麗
3、第十段“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知書達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第20段“蘭芝仰頭答……”,從劉蘭芝應對婆婆、兄長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斷堅決
5、從劉蘭芝拒絕其他說媒可以看出她不為榮華所動,忠于愛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第11段“誓天不相負”,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愛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軟弱,優柔寡斷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蠻橫無理,專橫
劉兄:第19段“阿兄得聞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趨炎附勢,冷漠
劉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愛惜子女,但本質上還是封建家長
總結:焦母、劉兄以及劉母都是封建家長的代表。在當時社會,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劉蘭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則凡事都要聽從兄長。而劉焦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使然。
(二)選取文中具有戲劇性的情節,如“蘭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話別”、“劉兄逼婚”等,將其改寫為短劇,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劇名稱,小組合作,改寫短劇并表演。
三、偏義復詞
本詩中有些詞語很有意思,大家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里指婆婆
2、晝夜勤作息勞作休息,這里指休息
3、我有親父兄父親和兄長,這里指兄長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馬嘶牛和馬,這里指馬
從這些詞語的解釋中大家發現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引出偏義復詞)
明確:這些都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指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陪襯。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本篇詩歌藝術特色
2、探討本詩的思想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三、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樂府詩歌大多來自民間,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晉時期又是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漢樂府有著自身的`特點。本節課就本詩的藝術特色我們來進行鑒賞。
二、鑒賞本詩
問題: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多個方面來鑒賞。針對這首詩,我們從其表現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樣的特點。(小組討論并歸納總結)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運用比興手法。這首詩以孔雀失偶起興,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運用鋪陳手法。詩歌開頭蘭芝自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時間為順序,表現出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第九段蘭芝離開焦家時也有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蘭芝剛強鎮定而又留戀不舍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后面寫太守家迎親的隊伍:“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此處的鋪陳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財勢,也從反面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兩個比喻原來的共通點變成分歧點,這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應。文中多次出現前后呼應的詩句,如以“孔雀東南飛”開頭,以鴛鴦雙飛結尾,增強了詩歌的意蘊;蘭芝自述“十三能織素……”與后文劉母“十三教汝織……”相呼應,強調了蘭芝的聰慧;劉焦分離時“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與蘭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相呼應,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轉折。
三、討論:聯系社會現實,你怎樣看待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兩人對愛情的忠貞是值得肯定的,況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兩人都有封建家長逼迫,重新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種看法,“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從本詩中可以看出兩人婚姻結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人,各自組建家庭。
《孔雀東南飛》教學9
[教學目標]
1、充分理解詩中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兩大藝術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2、注意把握本詩以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3、學習體會本詩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4、背誦重點段落。
[教學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后人多用以代稱入樂的民歌。兩漢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和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并按音樂性質的不同,被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相和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雜曲歌辭、清商曲辭等12類。兩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多收入相和歌辭 、鼓 吹 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橫吹曲中,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這部分詩,與《詩經》中的國風性質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文人創作多為民歌的仿制品,難與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樂府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詞、曲因配樂演唱的緣故,也被雅稱為樂府。
五言詩: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成。最早產生于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出現的。標志著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詩創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詩更為發展,出現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于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因此,它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二、探海導航
《孔雀東南飛》是古樂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較通俗,詞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難。 學習的重點應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上,以培養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這首詩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特別是劉蘭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品質和不幸命運,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詩以主要篇幅描寫人物對話,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本詩突出的藝術成就。學習時,要注意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過哪些主要言行表現出來的;同時還要注意其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結構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全詩以焦劉的婚姻悲劇的發展過程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層層展開敘事,以大量生動具體的對話和行動及一些細致的場景描寫將情節推向高潮。全詩共33節可分為六大部分,結構如圖:
一. ① 托物起興,以物喻人;
二. ② 蘭芝自訴,妻賢母惡;
③-⑥ 仲卿求情,賢夫孝子;
三. ⑦-⑧ 決心自遣,自珍自愛;
⑨-⑩ 拜別阿母,有理識禮;
11-12、 夫婦明誓,情深意重;
13、 蘭芝見母,得母同情;
四.14-19 蘭芝拒婚,忠于愛情;
20-24、 阿兄逼嫁,見利忘義;
25-27、 生人死別,兩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別母,忠孝難全;
31-32、 兩人殉情,生死相約;
六. 33、 化鳥雙飛,美好向往。
四、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劉、焦之死?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么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復辯解的是他們并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范。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劉兄不同的是:劉焦的愛情理想與這些封建教沖突,而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么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著,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后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后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于: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實現和完成的?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復,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此外,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精練的抒情性穿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都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語言揣摩
1、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評析:這一句兼用了“比”和“興”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離散并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氣氛。這種以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見的`。在結構上,開頭的這一句也和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系,體現了構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運用:這種比興手法在現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運用。如《花心》:“花的心開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你的心晶瑩剔透,心中一定還有夢。”
2、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評析: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對人物行動表情作了簡單的刻劃并穿插了精煉的抒情性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行文更有情韻,增添了悲劇氣氛。
運用:配畫示意。
3、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評析:最后這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旦。這既象征了劉焦夫婦愛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們永恒的悲憤與控告。由現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未來自由幸福的向往,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的飛躍。
運用: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天荒地老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臺。(選自《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選自白居易《長恨歌》)
六、名題講析
1、這首詩中突出地運用了夸張和渲染手法的有兩處,一處是在蘭芝離開焦家時,著意寫裝束和儀容,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鎮定和外柔內剛;一處是在劉兄逼婚后,著力寫迎娶的排場,這是為了表現蘭芝的身價,反襯她的悲慘命運,加深悲劇氣氛。
講析:本題選自原必修教材的課后練習。孔雀東南飛一課的所謂夸張和渲染手法實際上也就是賦的手法,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鋪陳手法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描寫,又可用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一般可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屬賦人物形象,要能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來。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要注意留心體會。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汝豈得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自由自在
可憐體無比 古義: 可愛 今義:同情別人
千萬不復全 古義:無論如何 今義:再三叮囑
奄奄黃昏后 古義: 暗沉沉的 今義:氣息將盡
講析:中國古漢語是以單音節詞為主的,而現代漢語是以雙音節詞為主的,好多古漢語中兩個單音節詞到現代漢語演化為一個雙音節詞。書寫形式雖然相同,但含義區別很大,要注意其區別。如“自由”“可憐”。此外,古代白話(口語)的一些詞匯和現代漢語的一些詞匯書寫相同但含義不同,也要能區別。如“千萬”等。
七、風景剪輯
剪輯1:
《孔雀東南飛》一詩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名篇,人們從未懷疑過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實卻是,這首產生于公元三世紀,最早被收入《玉臺新詠》的長詩,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家——從曹丕《典論》、劉勰《文心雕龍》到鐘嶸《詩品 》,都從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毀譽不一。它的命運在近代開始改變,最先將它收入《全漢詩》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時期這首詩的地位發生戲劇性變化,胡適在其辟荒作《白話文學史》中稱之為“不朽杰作”、“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事詩”,錢玄同、傅斯年、劉大白、劉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學運動倡導者均盛贊此詩。由于新文學運動者的倡導,它被納入文學史家的研究視野,通過進人文學史和文學教材等途徑,達到現在家喻戶曉的程度。這首詩是在產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過20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從邊緣進人中心,從隱性存在進人顯性傳統。
剪輯2: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四年級學生合編的《孔雀東南飛》,……劇本由業余作者創作,業余學員演出,反映的是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禮堂公演即引起轟動, “觀眾多至千余人,竟有許多人犧牲了四個小時在那兒恭候開幕”。演罷《晨報》附刊上即有評論家總結這個劇的“問題”所在: “我看此劇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戀愛”。這個劇在當時多次上演,并傳至東南亞一帶,被認為是“事情真確,足以諷世”的社會劇。在當時一批問題劇中,它因三個特點取勝:一是內容特別契合當時反對封建家長制,追求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等主題;二是采用了大家熟習的傳統故事,許地山觀劇后說:“我們對傾動一時底女高師學生底創作孔雀東南飛,必不能沉默著容他過去;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本國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謂新劇不同”。三是在創作演出方面較成功貫徹“愛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國戲劇史》在提到“愛美的”社會問題劇時指出, “當時女高師學生演出之‘孔雀東南飛’尤為出名”。此劇可稱這批創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東南飛》教學10
一、教學理念:
中學課本里有許多傳統名篇。它們的魅力就在于能讓你百讀不厭,常教常新。我正是力圖從這點出發來教《孔雀東南飛》的。本篇是一首著名的樂府詩。所以,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特征及多種表現手法,從“詩言志”的角度出發,了解劉、焦婚姻愛情悲劇及其原因,借助人物對話體察人物性格特征及人性美是教學目標;本篇文言詞語不少,特別是偏義復詞、一詞多義等語言現象也必須掌握。從教學方法上,讓學生讀、感悟是重要手段,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是關鍵。
二、課堂實錄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結構,了解了課文情節,特別學習了“相”的用法和偏義復詞想象。請同學公布課后作業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練習,生2完成其他練習。
師生共同評點。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來重點分析人物。我們知道劉蘭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們就來看看她是怎樣的一般面孔,透國她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評:我在這里交代本課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方向。
學習詩歌不能離開“讀”。只有通過讀,我們才能體察到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節課我就請同學讀,讀有關劉蘭芝言行的語段,來感悟劉蘭芝。
評:交代學習方法。
生讀“十三能織素”段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劉的什么?
生討論。回答:
生2: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寫出了劉的聰明穎慧
生4:本段還寫出了劉的果敢剛強,這從“妾不堪驅使,……及時相遣歸”可知道。
師: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4:我是從資料上得知的。(課堂有笑聲)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師:很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能實事求是,很好。這個問題我來講。
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聽父母的,到婆家聽丈夫的,自己無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沒有婆家的許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們更看重自己的貞潔。所以“休”對一個女子意味著什么,大家應當清楚了,而自請“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所以劉蘭芝的這個舉動著實可以表現她的剛強、果敢。生4的回答是對的,資料是告訴我們答案,但我們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會有收獲。
評: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只是最低級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收益。
師:如果從詩歌表現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賦
師:對,這里是賦,是縱的鋪陳。
生5讀“新婦謂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師:本段可看出劉的什么?
生討論,回答。生6:可看出劉對焦仲卿的依戀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實她首先不可能忘記這段情。
生2:可看出劉蘭芝的痛苦之情、憤激之情。“人*物亦鄙”就可看出。
師:兩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就應這樣從詩句中品出人物的內心。
生7:讀“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段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本段的內容。
生1:嚴妝
師:此時此刻的劉為何要“嚴妝”?嚴妝時又為何“事事四五通”?請同學們思考,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
生5: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3: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討論綜合一下,這段描寫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著、鎮靜,臨陣不亂,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下面請同學齊讀該段。
學生讀書。
師:一個那個時代的女子能做到這樣很不容易。我們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請大家思考,同樣可以討論,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來。
學生議論,發言。
生5:劉蘭芝這里的嚴妝打扮可說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終,因為她進焦家時一定也是經過精心打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學習她的這種一絲不茍的遇事態度。
生9:劉蘭芝這里的嚴妝也可以說是為焦仲卿。她的打扮體現了她的自尊,是為了知己而扮。
生10:劉蘭芝的舉動可以告訴我們,人生難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時應有清醒的頭腦,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劉蘭芝的舉動告訴我們,涵養對一個人很重要。
師:同學們的討論可謂見仁見智,悟性很不錯。課后可進行練筆。
評:既能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能引導他們走出文本,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體現。該步驟正是想體現這種藝術境界。實施中基本達到了目的。
生讀“新婦謂府吏……二情同依依”
師:本段中的磐石、蒲葦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怎樣的作用?
生12: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體現了劉對愛情的堅貞。
學生讀“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門”
師:難道該段對劉蘭芝的描寫也有作用?
生12:是的。
師:如何理解?
生12:我想,如果沒有作用,那就應當刪去。
師你回答得很對。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12沉默)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嗎?
生:當然富有。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為臨別前他們曾有誓言。
師:所以這段鋪張的場面——
生7: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她沒有絲毫的貪慕虛榮之意,有的是對仲卿的愛和忠貞,這種愛和忠貞能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評:這步驟實施時有同學被卡了,于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然接受知識,接受感悟。這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常事。
師:本節課我們共同評析了劉蘭芝。從她的身上,我們多少有感悟,有啟發。希望同學們課后寫一篇隨筆。這是第一。第二,《孔雀東南飛》早已搬上了戲劇舞臺。能否請同學們根據本課,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話劇的形式改編這篇詩篇。希望同學們嘗試一下。
評:之所以布置這樣的練習,是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綜合能力。
三、教后記:
本篇詩作發表距今已遙遠了。對于21世紀的學生,對那個時代發生的許多事自然會不可理喻。婚姻愛情悲劇一直是文學描寫的一大主題。通過教學,讓學生走進作品,能真正體會人物性格的獨特之處。因為學生是有靈氣的,他們對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著相當敏銳細微的感受力。在“重點鑒賞”中,讓學生從“新婦起嚴妝”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這樣做,比單純欣賞主人公的美更有意義。學生是有悟性的,他們說,蘭芝的美是深有內涵的,不僅令人愉悅,也能促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珍視人生。綜合能力訓練,鍛煉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更能發揮學生的才智和創造力。
常想,語文教學要走出低谷,必須進行改革創新。而改革創新的一大途徑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收益,要達到這個目的,改變教學方法,改變觀念勢在必行。或許我的這節課就是一個嘗試。
《孔雀東南飛》教學11
全篇教學安排為三課時。第一課時將學生不懂的字音、字義梳理通順。這一課除了個別字音比較難懂之外,一些基礎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課本的注釋閱讀去了解與掌握。在疏通的同時初步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課時讓學生通篇朗讀,理出層次之后,再分角色朗讀。雖然篇幅較長,但學生通過朗讀加上老師對個別語段的點撥,學生基本可以弄懂文義。
第三課時是人物形象分析,達到揭示主題的目的。這節課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大,我的教學環節主要是:
首先讓學生從全文中找出能表現劉蘭芝人物形象的詩句,通過學生朗讀初步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其次由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進而歸納出人物的形象,再通過故事情節認識人物的'悲劇結局。學生通過對文中詩句的分析,從不同側面了解到文中人物的性格,勾畫出人物的形象。
《孔雀東南飛》教學12
在一次座談會上,有位教研員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說當今語文教學中有兩大問題:一是對現代文只求宏觀把握,一是對文言文只求微觀理解。意思是講現代文,架空的分析太多,而對文中的重要詞語、句子不作講解,對文中重要的信息不去辨別和篩選,因此對現代文的把握也是空的和虛的。對文言文則相反,往往只著重于字詞串講、句句翻譯,而不去正確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內容,更談不上評價和鑒賞。根據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和《全國統一考試說明(語文)》(以下簡稱“說明”)的要求,廣大師生對文言文教學的目標越來越明確,這兩個重要文件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僅從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的教學出發,簡略談一下文言文教學及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
一、識記實詞,為大腦語庫儲存財富
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基礎,這已是廣大師生的共識。盡管《孔》是一首詩歌,識記、理解實詞的意義還是應置于培養能力的首位。教師在備課時最好對文中出現的實詞作一個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時可重點讓學生去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如識記“見、令、適、舉、慎、渠、白、意、要、逆、謝、故、相、會、信、赍”等單音詞和“伶俜、葳蕤、丁寧、否泰、作息、交通”等復音詞,去理解“再拜、六合、黃昏、人定、五更、適”等古代文化常識。在講課時應強調這些詞語的語境義,有些詞語在文中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則應把握時機進行比較。如“適”字,文中出現三次:“始·適(出嫁)還家門”,“處分·適(按照)兄意”,“·適(剛才)得府君書”;如“舉”,文中出現四次:“·舉(舉起)手長勞勞”,“·舉(抬起)身赴清池”,“·舉(開口)言謂新婦”,“莫令事不·舉(成功)”。尤其是“相”字,文中出現十多次,須仔細分辨其讀音和意義:就讀音看,除了在“兒已薄祿相”中讀xiàng外,其余均讀xiāng;就意義看,在“枝枝相覆蓋”等句中作“互相”,在“嬉戲莫·相忘”“還必·相迎缺“悵然遙·相望”等句中表示動作行為趨向一方,以上三例句則分別表示動作行為趨向“我、你、他”各方,把稱代方向弄清楚,詞義也就基本把握了。根據《大綱》和《說明》的要求,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文言文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文言文,也很難適應高考的需要。如對照高考文言文試題,即可發現歷年試題中檢測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大都可以從課本傳統課文中找到依據,如“既作無禮,而復·逆自猜嫌”(1993年第16題)中“逆”字,與本詩中“逆以煎我懷”中的“逆”字同義;“刺諸縣短長”(1996年第14題)中“短長”的偏義用法與本詩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相同等等。由此可知,識記、理解文言實詞是閱讀中最基本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是決不會放棄對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的。至于培養的方式,則可以多樣化,這里不再贅述。
二、把握詩歌形象,提高鑒賞能力
但是,如果把高中文言文教學只理解為字詞句的教學,那就失之偏頗了,因為那樣做恰恰忘記了語文教學的高層次的能力目標。《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一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對文言文《說明》強調考生要具備“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并能夠“正確把握文意”,“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會“分析文章的內容”,“對文章內容作出初步評價”。這些要求遠遠超出了字詞句的范圍。《孔》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中的重要標志。這首被稱為“長詩之圣”的作品,具有深廣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千百年來得到歷代人民的喜愛。其中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極為成功,從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到重要人物焦母、劉兄、劉母等,無一不具有鮮明的個性。因此,在教授這首長詩時,除了讓學生弄懂字詞、豐富文言詞匯量外,還必須通過分析、評價內容來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使課文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如果只是停留在微觀的“串講”上,豈不可惜。這樣,我們可以設計若干題目去具體地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詩歌所塑造的藝術典型形象。如:1.第2段劉蘭芝自述,表明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她對丈夫訴說苦楚后表白:“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她真的是自請遣歸嗎2.第3至6段寫焦仲卿與其母對話,表現了焦仲卿怎樣的性格特點?焦母是個怎樣的人?3.第8段寫劉蘭芝反駁婆婆無理指責,表明了她怎樣的思想性格?4.第9段詳寫劉蘭芝理妝,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5.第10至12段,寫蘭芝告別婆婆、小姑和丈夫。對婆婆為什么說“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對小姑為什么會“淚落連珠子”?對丈夫則為什么說“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6.蘭芝第二次婚嫁的原因是什么?她的母親和兄長在此事中各起什么作用?詩歌刻畫劉兄這個人物有什么意義?7.面對兄長的逼嫁,蘭芝立即許婚,并在婚期逼近時迅速做好嫁衣。這些表現了蘭芝怎樣的感情狀態?8.詩歌極力渲染太守家準備迎親的豪華場面,對表現蘭芝的性格起什么作用?9.蘭芝、仲卿都忠于愛情,反抗壓迫,以死殉情,但又各有不同的個性。試以兩人以死殉情的情景,比較分析兩個人不同的個性特征。10.詩篇托物起興的開頭,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愿望?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學生至少有兩點收獲:一是較準確地把握了劉蘭芝、焦仲卿等詩歌形象;二是知道了分析文章不是靠架空的干巴巴的幾條筋,而是必須從具體內容出發,通過對具體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綜合,去了解作者的看法和態度。尤其在對“劉蘭芝主動提出‘遣歸’”、“焦母對仲卿有無母愛”、“蘭芝二次婚嫁前精心制作嫁衣”、“為什么雙雙自盡而不采取別的反抗方式”諸問題展開爭論后,把分析引向深入,對詩歌形象的把握就更準確,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習語言,理解寫作技巧
學習古代作品,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學習語言,當然,是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就《孔雀東南飛》而言,長詩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其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我們可從兩個方面去學習:
其一,是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
古代優秀的敘事性文學作品大都具有這種特點,如《史記·鴻門宴》中記載劉邦、項羽、范增、樊噲等人的'對話,《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中記載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的對話,聞其聲即可見其人,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在《孔雀東南飛》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第10至12段寫劉蘭芝告別婆婆、小姑與丈夫。對婆婆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在嚴厲的婆婆面前,劉蘭芝抑制感情,違心自責,沒有眼淚,沒有哭訴,委婉地表達了對婆婆的不滿,更深刻表現了她忠于愛情,萬分不舍離開恩愛的丈夫。告別小姑時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則飽含著深情,表現了她的善良和重感情。最后告別丈夫時說:“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則不再像前面那樣表白委屈、抒發怨憤,而是盼望丈夫早日來迎接,以免再生變故;并以蒲葦自誓,決心經受任何逼迫誘惑,忠貞愛情始終不渝。詩歌在通過人物語言塑造性格形象方面確實獨樹一幟。不僅劉蘭芝的性格特點十分鮮明,而且其他人物如焦母的獨斷專行、無理刁難,焦仲卿的忠誠癡情、軟弱顧慮,劉兄的趨炎附勢、見利忘義,大都是通過人物的對話而表現出來的。
其二,是語言的鋪陳、比興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如詩中有兩段排比的句式:前一次是蘭芝對丈夫訴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后一次是阿母詢問女兒為什么被遣回家:“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從母女二人口中說出內容完全相同、詞句基本一樣的話,前者意在表明,自己自幼經過良好教養,嫁到焦家,辛勤織作,還遭婆婆無理挑剔,實感委屈,倍覺苦楚;后者則說明了,自己從蘭芝幼年就對她進行良好教養,此時竟被遣回家,大出意外,疑惑不解。由此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的罪惡。此外,如詩篇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托物起興,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更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愿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的鴛鴦,“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的松柏梧桐,已脫離了其外形所提示的意蘊,升華為美好的理想、悲慘的命運和執著的情愛這樣更加深廣的涵義了。
中學文言文課文,大都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不衰的文質兼美的作品。學習這些作品的意義,從短期看,似乎只是為了提高閱讀能力,以適應高考的需要。然而其長久的意義應該是十分深遠的,那就是吸收祖國語言文化這份珍貴遺產,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為未來的事業創造輝煌業績。因此,我認為,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把握文言虛詞的用法,辨析文言的特殊句式,更要充分利用每篇范文(尤其是文學作品)的文學、寫作等因素,以較快地提高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評析思想技巧、鑒賞文學形象的能力,對每一篇課文,選定恰當、合理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這樣,通過三年的文言文學習,學生一定會切實而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以至終身受益。
《孔雀東南飛》教學13
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有三首詩歌:《氓》、《離騷》和《孔雀東南飛》。每一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無論女子或男子,都經歷過人生的大悲痛,面對現實,他們理智地作出最終的選擇。
比如氓的妻子回顧當年熱戀時,自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與心上人難舍難分;回憶盼嫁時,“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用情之深,用情之專,有多少苦惱,就有多少甜蜜!然而,曾是生命中最愛的人兒,竟然不僅“二三其德”,還在“既遂于心”后,“至于暴矣”!這是多么巨大的打擊!假設發生脆弱的人身上,怎么活下去呢?從棄婦對氓的稱呼:用敬語“子”回憶兩人熱戀時的他,到語含輕蔑地用“爾”譏諷氓的占卜并不誠心,再到直接用男子通稱的“士”直斥氓虛偽的本質,可見她對氓的認識被棄后反而越來越深刻。于是,一句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足以流傳千古的教訓,將昔日恩愛化作了一縷煙云;提及“總角之言,言笑晏晏”時殘存的一點傷感,也被“反是不思,是以焉哉”絕決從眼角拭去!兩千多年前,一位棄婦,在容華逝去,遭遇背叛后,為什么沒有走上絕路?
比如屈原——當年楚懷王最信任、最倚重的人,因為小人“謠諑謂余以善淫”,以至“朝誶而夕替”,突然墜入人生之深淵。朝廷之上,楚王不能識別忠奸,小人“背繩墨”“競周容”,楚國政治陷于混亂,楚國命運令人堪憂!他能不憂憤嗎?滿腹才華,一腔熱血,一個無中生有的非議,竟讓有志之士陷入窘困!他能不悲痛嗎?一向潔身自好,不屑同流合污的翩翩君子,竟然要忍受無端的指責與侮辱!屈原一任胸中不平之氣渲泄,他甚至幾次提到,要以死表明清白與忠誠!然而,他為什么沒有在被貶斥后最痛苦的時候死去,而是在猶豫、思慮之后,決定回到原路,整理最初的理想,堅守正道?
還有劉蘭芝,老天竟然如此垂青于一個女子——讓她集美貌、智慧、多情于一身!以至被驅遣回娘家的劉蘭芝竟成了當地一個“香餑餑”,上門提親的人趨之若鶩,且不是縣令即是太守!當初怎么就讓焦仲聊這個無名小吏娶到手呢?!劉蘭芝的美絕不僅僅是停留在她“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的外表上,還有她“舉世精無雙”的`纖纖細步中,那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氣質,再加上潔白的綢制腰帶和閃爍的珍珠耳墜,更襯托出典雅之氣。更可貴的是她從十三歲起,即“織素”、“裁衣 ”、“彈琴”、“誦詩”,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若非天質聰穎,啟慧甚早,怎會如此多才多藝!難怪劉蘭芝主動提出回娘家時,焦仲聊急忙央求母親留下妻子;央求不得,又返身安慰妻子,一再發誓早日接她回家;聽聞妻子被迫改嫁,又急又氣,專門向府里請假,跑去譏諷她變心,攀高枝。無非是愛之極深,要不怎會為她而死?以上種種集于一身的人已是世上少有,要攀哪個高枝攀不上!然而,當劉蘭芝被迫出走,對著小姑落淚時;回到娘家后,對母親的哀告要固守愛情時;被逼再嫁無望重回焦家后,獨坐房內長泣不已時——這位絕世奇女子的不求富貴,但守心中真愛更是令人動容!她思慮一天后“攬裙”“脫履”“舉身赴清池”的干脆,冷靜與決絕,簡直令人震驚——以死捍衛愛的尊嚴——這是俗人庸士們絕沒意料的。
《氓》中的棄婦意識到愛已逝去,負心漢不值得留戀,為其而死當然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是自己在投入一段感情時,一定不能再沉溺其中喪失理智。她堅強的活,就留下了繼續愛的希望。
雖然屈原與劉蘭芝都選擇主動結束生命,但他們的死并非感情用事,而是當時最理性的選擇。對于以楚國的強盛作為生命價值的屈原,對于以享有真愛與尊嚴作為生存意義的劉蘭芝,當他們的信仰被推毀,并絕無可能重新追求的情況下,除了死,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呢?他們正是清醒地看到理想與世俗的決裂,再無縫合的希望,又不愿隨之淪陷,于是,死,就成了他們最后一次無望的抗爭。
生命對于每一次人生體驗無不帶有傷痕。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因而感到迷惘,甚至迷失方向。傷痕累累的先人,從這些散發著滄桑感的作品中走出來,告訴他們,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從生命的體驗中走出自我來吧。無論是活著的,還是死了的,這一個個古老而鮮活的人物都是當代青年們生命的參照。生命的價值無不體現在對生命體驗的反思中。唯有不斷地思索生存是否是有價值,并據此不斷地作出理性的選擇,每一個生命才不是被簡單地復制,才是獨一無二的呈現。
從漠視生命到珍視生命,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充分利用這樣充滿人文關懷、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教育,在學生的心靈烙上生命是可貴的、生命值得珍惜的印記,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花勃然綻放。
《孔雀東南飛》教學14
《孔雀東南飛》這部文學作品,是保存下來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講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愛情悲劇的骨架被亦柔亦剛之美填充著血與肉,極富浪漫主義的將“雙飛鳥”“自名為鴛鴦”的結局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起興開篇首尾呼應,緊緊地將讀者的'心弦扣住,不僅讓人欣賞“有價值的東西”的美,還讓人忍受愛情這“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的痛苦,是美與悲結合完美的文學作品。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且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在教學時,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時主要探討劉蘭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讓學生自己找到相關語段,自己先行朗讀、討論、分析,教師加以引導、歸納。以下的教案為有順序的,但實際操作由學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討人物性格及其命運,并聯系當時社會環境。設置探究課題:蘭芝究竟為何離開焦家?劉蘭芝聰慧美麗,勤勞能干,知書達禮,焦仲卿與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為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會婦女被休,一般被認為奇恥大辱,會遭人鄙棄。為什么劉蘭芝被休后身價反而更高了?談談你是如何認識縣令太守為子求婚的?既然這種可能微乎其微,為什么詩中出現了那樣的情節?他們可以不死嗎?焦劉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嗎?尋求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對人物分析也追求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應該說,教與學是愉悅而有收獲的。
《孔雀東南飛》教學15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孔雀東南飛》教學】相關文章:
孔雀東南飛作文08-03
孔雀東南飛作文[匯編15篇]09-07
《禮物》教學09-01
教學的作文12-11
校外教學作文07-23
白楊的教學札記02-27
《景陽岡》教學札記03-01
個人教學感悟05-05
口語交際教學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