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草書屏風原文及翻譯
草書屏風
【作者】韓偓【朝代】唐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譯文
你從哪里得到這一個屏風?這上面分明有懷素的書法筆跡。
雖然字幅上侵蝕了塵色有些斑駁,但還能見到墨痕的濃重。
點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澗,豎鉤像寒枯的古藤倒掛上古松。
如果把屏風放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龍游到水中。
注釋
⑴屏風:室內(nèi)陳設。用以擋風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畫。
⑵懷素:唐代書法家。字藏真,湖南長沙人。原姓錢,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動當在公元八世紀,即唐代中葉。蹤:蹤跡,這里指筆跡。
⑶塵色:塵土色。
⑷寒藤:枯藤。
⑸恐:亦作“可”。
鑒賞
這首詩看似詠“屏風”,實際上是詠“屏風”上懷素的草書。前四句一句一轉,“何處”“分明”“雖多”“猶見”,在轉折中步步頓宕,峰回路轉,引人入勝,作者的驚悅之情在詩行中不停地跳躍。但一氣貫通,流轉自如,其歡欣的情緒,猶如一條活潑的小溪,在曲折中暢流而下。這四句顯得極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一開始就以問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動地在問主人從哪里得到的這個屏風,驚喜萬分之態(tài),溢于言外。而且緊接著就立刻判斷這分明是懷素的筆跡。這充分說明他平日對書法極為留心,尤其是對懷素的草書風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認了出來。接下來,作者在驚喜中對屏風上的整幅墨跡作了審視:“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前一句從“塵色染”中,看出墨跡流傳已久,古色古香,彌足珍貴;但由于長期輾轉流傳,字幅上侵蝕了塵色,有些斑駁,詩人在極端愛惜中也流露出一絲惋惜之意。后一句說雖然蒙上了很多塵色,但還是可以看見那濃黑的墨跡,從“墨痕濃”三字中,仍滿含著詩人的驚喜愛惜之情。這里一個“濃”字,生動地描述出懷素草書中那種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的特點,已經(jīng)把整幅字中體現(xiàn)的風格和意境初步傳達給讀者,十分形象準確。
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對字幅中的點畫作了具體描述,把這一高度抽象的藝術,十分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讀者面前,而且具有懷素書法的特點,使人嘆賞不已。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這兩句先是從點畫來贊美懷素書法的剛勁有力。前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的點,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澗奔走。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來。晉代衛(wèi)夫人《筆陣圖》說:“點,要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體現(xiàn)出懷素草書的“狂”的特色。在“怪石”與“秋澗”間著一“奔”字,充分表現(xiàn)了草書中“點”畫在映帶時那種迅疾有力的動勢,十分形象生動。后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豎和弧鉤筆畫,真像枯藤掛在古松上,這個比喻從歐陽詢來。歐陽詢《八訣》說:“豎,要如“萬歲之枯藤”;弧鉤,要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藤”“松”已有勁健意味,再用“寒”“古”來形容,就更具蒼勁感。兩句中雖只點出點、豎和弧鉤這些個別筆畫,但卻在懷素草書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筆畫概可想見,那種中鋒運筆時飽滿、剛勁、渾厚的效果,鮮明地凸現(xiàn)出來。而且,這些“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的點畫,構成了狂放、豪縱的整幅氣度,無一字不飛動,無一字不活潑,體現(xiàn)了生動活潑的氣韻。這是書法作品中很難達到的高妙境界。這屏風上生動的草書,激動著詩人的心,不禁萌發(fā)奇妙的想象:“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這一想象更為奇特,但也并非無來處。古人把寫草書比為“筆走龍蛇”,如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因為筆畫的盤繞曲折,有如龍蛇迅速有力的游動。從這個比喻中,可見懷素草書是何等的筆勢飛矯,生動活潑,顯現(xiàn)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龍?zhí)扉T,虎臥鳳闕”來比喻“書圣”王羲之的字,此處隱然以懷素比王羲之,可見推許之高。“恐”字,不僅有估計的意思,也還恐怕它真化為龍,從水中飛走,而失去這珍貴難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種風趣的意味隱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達了對懷素草書遺墨的萬分珍愛之情,使前四句那種驚喜神情一直貫穿到結束,全詩洋溢著充沛的激情。
詩人從屏風寫起,然后寫懷素草書,寫懷素草書又先表現(xiàn)整體感覺,然后再以形象的筆墨作具體的描述,全詩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結尾,留下回味不盡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應,在章法上顯得嚴謹、完整,表現(xiàn)出精心的安排。特別是形象的生動描寫,激情的強烈抒發(fā),使全篇蕩漾著盎然詩意,語語動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草書屏風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野望》原文及翻譯03-14
《觀潮》原文及翻譯07-17
《春思》原文及翻譯03-13
《鵲橋仙》翻譯及原文03-09
雜詩原文翻譯03-13
《晏子使楚》原文及翻譯07-16
《畫蛇添足》原文及翻譯07-16
叔孫通傳原文及翻譯07-28
大學之道原文及翻譯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