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蘇武傳》寫人技法解析

時間:2024-08-14 20:53:56 觀民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武傳》寫人技法解析

  南朝范曄評班固《漢書》說:“文贍而事詳”,“贍而不穢,詳而有體。”意思是敘事周詳,筆墨豐贍,剪裁得體而不雜亂。《蘇武傳》鮮明地體現了“文贍而事詳”這一特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武傳》寫人技法解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細節刻畫,繪形傳神。

  精當的細節描寫,以形傳神,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這一細節突出他雖飽受非人折磨而猶堅忍求生的頑強斗志;流放北海,他“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置身荒涼惡劣的逆境而仍能就地取材以果腹,貧賤不移之志可見一斑;“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漢節與之如影隨形,無論“臥起”,須臾不離,可見其對大漢之耿耿忠心。又如寫李陵勸降的言語神情,也巧用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這兩處神情細節,寫李陵的嘆惋、感傷,從側面烘托了蘇武的“義士”風度。

  二、語言描寫,個性鮮明。

  凝練的語言描寫,以言傳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鮮明。面對叛徒衛律逼降時的托詞——“副有罪,當相坐。”——蘇武厲聲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一針見血,斬釘截鐵,不留情面,使之啞口無言,惱羞成怒,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而蘇武巋然不動。面對李陵婉言勸降,蘇武坦然而言,“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由此可見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傲然風骨。作者敘述蘇武面對衛、李兩人勸降的措辭各有不同,衛律本為漢人而降匈奴,是國家民族之罪人,于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因此蘇武對他的卑鄙手段與傲慢態度先是“不應”,而后是聲色俱厲地“罵”;而李陵原與自己“俱為郎中”,且“陵與子卿素厚”,是亦敵亦友的關系,因此蘇武對他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降,則以綿里藏針、有理有節的方式拒絕:由此亦可見出文筆的“詳而有體”。

  三、對比襯托,突出性格。

  巧妙的對比襯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文中著重寫了張勝、衛律、李陵這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這三人都在匈奴威逼利誘下喪失了民族氣節,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忠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而寧死不屈。又如,寫張勝與蘇武同樣面對衛律舉劍欲擊的淫威,“舉劍欲擊之,勝請降”與“復舉劍擬之,武不動”,這一處對比,突出了蘇武威武不屈的剛烈之氣。除了對比,還有襯托。“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通過寫單于欽佩蘇武節操,朝夕派人問候蘇武,從側面烘托了蘇武的忠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突出蘇武之忠誠、剛毅感動了於靬王。蘇武被幽置大窖,“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如此頑強的生命力,使得“匈奴以為神”,把他流放到更為艱苦惡劣的北海無人區去牧羊。“以為神”這一筆旁襯,彰顯蘇武的剛強與堅韌。

  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班固為文“裁密而思靡”,即剪裁綿密而思理細致。《蘇武傳》緊扣蘇武忠貞剛毅這一性格特點,運用細節勾勒、個性化語言、多角度對比烘托等方法來刻畫形象,周詳豐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整體把握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斗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斗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的是蘇武與自然環境做斗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了蘇武可貴的氣節,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批判統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斗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三段,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可以說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蘇武傳》寫人技法解析】相關文章:

永遠的蘇武作文07-25

蘇武廟原文及翻譯09-09

蔡伸《蘇武慢》12-19

永遠的蘇武作文[精華]09-27

[薦]永遠的蘇武作文5篇09-23

【必備】永遠的蘇武作文4篇09-07

永遠的蘇武作文8篇[推薦]12-17

寫人寫事的方法12-19

蔡伸《蘇武慢》范例(3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