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詩經?七月》教學之管見

時間:2023-05-01 03:58:27 詩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經?七月》教學之管見

作者簡介:魏琴(1965.07—),女,河北宣化人,宣化科技職業學院中學高級教師,學士,研究方向:語言文學

《詩經?七月》教學之管見

摘要:本文針對在教學《七月》中遇到的詩句“九月授衣”“同我婦子”“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對《七月》詩的作者問題也談了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詩經 教學;詩句理解

《七月》是國風中的精華,也是《詩經》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全詩共八章八十八句,是詩經中最長的一篇,它全面地反映了周朝早期豳地的農業生產情況特別是反映了當時的生產關系和農奴充滿血淚的艱苦生活,是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勞動人民無休止地勞動,而仍過著衣無著的悲慘生活。暴露了西周初年的社會關系,如實地記述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為更準確地理解詩所反映的內容,筆者在這里對該詩的部分關鍵性語句的解釋以及該詩的作者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一、關于幾個關鍵性語句的解釋

1.“九月授衣”的解釋

高亨《詩經今注》中說:“授衣,是拿衣服給人穿。農奴的衣服由奴隸主發給”。而朱熹的《詩集注》釋為“九月霜降始寒,而蠶績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此說法和《毛詩》所言“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衣矣”如出一轍,究竟授衣給誰,均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如果是像高亨所言,由奴隸主授衣于農奴,那農奴們為什么還會有“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之悲嘆呢?張啟成在《的作者及其思想》一文中這樣說:“‘九月授衣’幾句,該作這樣的理解,九月里該縫制冬衣了,否則冬月北風其涼,臘月寒氣刺骨,農夫們無衣無,又怎么度過一冬呢?”這顯然是所謂的“家臣說”的觀點。實際上,在半奴隸半封建社會里,農奴受著雙重壓迫,而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農奴主是極其殘忍的,根本不可能那樣設身處地地考慮農奴們的溫飽問題。因而這種解釋更是近于荒唐。

我們常講,理解文章中的字句應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按這種辦法去理解“九月授衣”,要比其它幾家的解釋更切合詩的意旨。因此本人認為,比較可取的是余冠英對“授衣”的解釋。他認為“授衣,是將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 ,所以這里開始做冬衣。”這種解釋更符合《七月》第一章的內容實際。

2.“同我婦子”的理解

“同我婦子”一句,歷史上,各家的解釋也是有所不同的。 范文瀾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第一節:“農夫出耕的時候, 周君帶著妻子到田頭上舉行饁禮,表示給農夫親自送飯。” 句中的“饁禮”指古代君主送飯菜到田頭慰問農民的禮儀。這即所謂的“明王說”。此說法顯然亦是不合理的。這是由于殘酷剝削農奴的農奴主,整日沉醉在酒色之中還嫌不舒服,怎么可能去田野里去慰問農奴呢?根據《周頌·載芟》中“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可推知,到農田送飯的是農奴的妻兒,而不是周君的妻兒。香甜地吃著黍的是農奴,也不是田畯。因為《七月》詩所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社會生活,當時,周朝豳地正處于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渡的過程之中,農奴就“享有”奴隸、農民雙重身份,雖不像只是作為勞動工具的奴隸那樣完全沒有人身自由,但也不像擁有自己土地的農民那樣自由,所以農奴既有自己的妻室家庭,又必須到農奴主家里干活,沒有做與不做的自由。不僅如此,還要在田畯(田官)監督下勞作。由唐代白居易的《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簽證攜壺漿,相隨響田去,丁壯在南岡”來理解《七月》中的“同我婦子”雖有以今推古之嫌,但也不失為一種最接近原詩原意的理解。

因而,“同我婦子”一句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田畯看到農奴在田耕作顧不上回家吃飯,而是由其妻兒送飯到田間(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來從事生產勞動)而感到高興。

3.對“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解釋

縱觀眾家的解釋,對“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一句的理解也是爭議頗大。余冠英《詩經選》認為:“女子心里悲傷,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在上古時期,公子可以指男子,也可指女子。而“歸”在上古漢語中也沒有“回家”之意,而是指“女子出嫁”之意。這里有《詩經·周南·桃之夭夭》中的“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可以為證。再聯系上下文意,那“公子”便指“女公子”了。故張啟成所謂“桑女們對征夫的思念”就更不那么恰當了。

因而 ,這句應理解為“采桑女心里很傷悲,怕隨公子一起嫁出去(一輩子當侍女,而不能嫁給自己心儀之男子)”更為合理。個人認為“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應是桑女們不能主宰自己命運,而是無奈地隨嫁給奴隸主,任其糟蹋這種心理活動的客觀真實反映。

二、從《七月》內容探討其作者問題

詩言志,《詩經·七月》自然也要通過對日常生活的鋪敘抒寫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 要談《七月》的作者問題,自然得從作品本身出發才能得到接近或者符合真相的答案。

我們先看《七月》第八章:“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餉,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其中的“日”是“日子”之意,“二之日”便是“二月的日子”之意。本章前四句是寫農奴們在一年的耕作和打獵之余,要鑿冰、要納冰,為統治者們服役勞動,并跟隨大夫們“獻羔祭韭”。而本章的后幾句則是農奴們要到公堂去為豳公祝壽。試想一想,農奴們一年四季不間歇地耕作,采桑,織布,鑿冰……這些勞動,根本不可能自己組織起來去進行勞作,必定有一個人(這個人最起碼是屬于農奴主所管,而又高于農奴地位的“自由人”)一年四季帶領農奴們到田間勞動,分配婦女們縫制衣服,采摘桑葉等活計,再由農奴們集體去干。再者,農奴們從歲寒到年終成年累月無休止地為農奴主耕作,打獵,釀酒,采桑養蠶,紡織,縫裳,鑿冰等,勞動成果卻都被農奴主剝削殆盡,他們一年四季無休止地勞作,不僅不能有衣避御寒,甚至飯也不能飽食,還得拿瓜壺和叔苴等充饑,而統治者卻是絲裳裘袍地喝酒玩樂,溫衣飽食。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生活是天壤之別,在歲寒之時只能無奈地發出“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這是農奴們發泄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不滿。農奴們怎么可能傻到自行組織起來心甘情愿地祝剝削壓榨他們的統治者“萬壽無疆”,讓他們永遠剝削下去呢?此外,在當時,農奴毫無社會地位,統治者怎么會讓這些愚民們自行“躋彼公堂”呢?

因而,只有一種可能,那便是田畯們帶領著農奴們前去祝壽,來表示自己對農奴主的效忠之民和討好之意。并且,我們從其它各章的頌揚語氣年,也只能是出自田畯或者管家之口。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七月》的作者,應該是一位有一定知識水平,又對農奴的悲苦生活寄予無限同情,但又對此無能為力之人。所以說,《七月》的作者既不是農奴集體創作,也不可能是統治都的客觀描寫,而是由屬于“士”這一階層的管家或者田畯對當時 社會生活的客觀描寫。

以上便是筆者個人在教學工作中的對《七月》中幾個問題的一點淺見,不妥之處,還望同仁給予批評指正。(作者單位:宣化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資料

[1]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

[2]高亨注《詩經今注》

[3]朱熹《詩集傳》

[4]張啟成《的作者及其思想》

[5]范文瀾《中國通史》

[6]朱東潤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7]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

【《詩經?七月》教學之管見】相關文章: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之管見04-28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之管見04-30

技校政治課教學之管見04-29

做好名人檔案工作之管見05-02

土地科學開發整理管理之管見04-30

貴州生態環境建設之管見04-26

文化學發展的歷史軌跡之管見04-27

漢語連珠四字結構英譯之管見04-30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管見05-02

發展黑龍江食品流通業之管見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