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古詩詞走進音樂課堂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古代文學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文人雅士的歌唱文本。在音樂課堂中加入古典詩詞,一方面能促進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建立語文和音樂科目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感受傳統音樂的發展歷程和多種流派的變遷,理解古代人民的音樂品位和藝術趣味,縱向拓展對音樂學科的了解和感受。
讓古詩詞走進音樂課堂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標對中小學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提出了具體的背誦古詩詞的要求,音樂教材中的古詩詞歌曲比例也有明顯的增加。我校通過開展“古詩詞歌曲進課堂”活動,借助音樂教學為載體來學習古詩,使“古詩音樂化”,指導學生學會吟唱古詩,收集了解古詩,學會古詩新編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精粹,使學生在傳唱中掌握古詩詞歷史知識,積淀文化底蘊,提高古典文化修養,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品味,陶冶高尚情操,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的詩風詞韻的探究激情。
一、創設情境,潛移默化中滲透古詩詞。
音樂,不同于其他的藝術門類,如繪畫、攝影、雕塑等“空間藝術”那樣,可以整體欣賞,也可以局部臨摹。音樂是“時間藝術”,是看不到,摸不著,而又能最直接感染人的心靈的東西。它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盡致的手段。但任何的音樂作品,都通過教師的言語表達來傳授給學生的,教學語言就是教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再創造的過程。而千百年來一直閃爍著奪目光輝的詩詞,以她簡潔、凝煉、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化提煉,成為千古傳唱,至今仍使人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我們精心挑選了十首風格多樣的歌曲,包括《詠鵝》、《春曉》、《游子吟》、《靜夜思》、《明日歌》、《村居》、《滿江紅》、《清明》、《江南》、《憫農》。課間及放學時間利用校內廣播播放古詩詞歌曲,利用學校電子鈴聲播放古詩詞歌曲,使歌曲充滿校園每個角落,讓學生感其聲、領其情,在營造校園學唱氛圍的同時,使師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學唱歌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古詩詞歌曲教學。
二、結合語文教學收集了解古詩詞
中國古詩讀起來很有韻律,理解起來很有意境,無疑是人們學習古典知識的一大享受。首先發動學生收集語文教材中和教材外的古詩收集來的古詩詞歌曲,然后把收集來的古詩詞歌曲進行分類,人手一冊。從語文課的角度講:音樂是一種手段,美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運用;從音樂課的角度講:語文是一種載體,深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介于語文和音樂課之間的綜合學科。因為識譜、樂理以及對詩詞的記憶等都可以在唱詩課上進行集中、系統的學習,所以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小學生要必背古詩70首,小學音樂課本上的古詩學唱都是語文課本上選出來的詩歌,這樣可以結合語文教學進行古詩新唱的教學,在充實學生語言積累,豐富學生文化底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績。
三、身勢游戲激發興趣
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的節奏,然后在此基礎上劃出正確的停頓標記。一般來說,五言詩的節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詩的節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這樣的節奏進行聲勢訓練,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一節課之前或中間,選一些聲勢訓練讓學生做,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學生們的情緒一下子就會高起來,并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當古詩詞歌曲進入音樂課堂后,對節奏的把握就可以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以《鋤禾》為例,音樂課本中就有如下的二聲部節奏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用拍手跺腳的身勢來練習伴奏。學生會感覺非常的快樂和興奮!
同樣的,除了節奏的變化,還可以進行速度變化,力度變化。如:讓學生左手勻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畫圈,右手上下直線拍,便會感覺兩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牽制和干擾,還要記得按節奏念古詩詞。這說明各自獨立活動,互相協調的雙手活動平衡能力的獲得也要經過一定的鍛煉,也使學生們懂得雙手活動平衡的練習,在音樂中具有重大的實際價值。每一次小小的改變都可以把學生的興趣推向一個高潮,他們會在一輪輪的變化中樂此不疲的反復練習、表現,從而更好的掌握詩歌,感受到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味。個人雙手操作方式與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備這種既能各自獨立,又能互相協調的能力。通過這個教學內容使同學們不僅學會音樂也懂得了集體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覺中更好地傳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四、詩情畫意激發情感
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來源于興趣,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在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中,要把激發興趣當作重中之重,貫穿于全過程,而一些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就可以很好的勾畫出詩情畫意,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春夜喜雨》一詩時,動畫展示了一段詩中描寫的情景,這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詩中的一些詞語,還能通過動畫給學生帶來一種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一下子將學生投入詩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對整首詩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形象的理解詩的意境。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再加音樂完美的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聽音樂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另外我在教學語言中,能注重把音樂與詩詞兩者恰當的有機結合起來,在音樂中創造詩詞的意境,把詩詞的情感溶入音樂中,達到一種可意會也可言傳的藝術效果,這不失為一種珠聯璧合的結合。
五、以演傳情感悟詩意
我們的唱詩是要學生在音樂中去感受古詩的意境,體驗其中的美感。體驗是現代美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力求讓古詩詞自身的美感和音樂的美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唱詩課中獲得美的體驗、美的感受。在這個美的歷程中陶冶情操、培養人格、培養美的心靈。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臺讓他們盡情發揮,傾灑熱情。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語言符號為生動直觀的形象,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和體驗。因而在教學易表演的古詩時,等學生唱熟歌曲后,可激勵他們上臺表演。
例如二年級課本上有一首《游子吟》,描繪的是母子離別時的情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全詩的中心畫面,表現了兒女們對父母的深情,是詩的精神所在。在學唱歌曲后,我讓學生分小組來設計表演,他們分工合作,有人扮演兒子,有人扮演母親,有人扮演一些場景,還有人在一邊演唱歌曲。月光下兒子在母親身邊聆聽著母親的教誨,母親在一針一線的給兒子縫著衣服,一針一線都是母親對兒子的愛,整個情境設計的非常豐滿,一邊演唱一邊深情的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現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到。
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很多歌曲都可以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演唱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
六、古詩新編培養創新
如果我們老師對古詩教學能給予充分的重視,我們的小學生對于古詩的朗讀,鑒賞能力都會有提高。由于古詩積淀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教學一個主題的古詩后,對古詩進行分類比較:哪些是絕句?哪些是律詩?哪些用我們現有的旋律能直接吟唱,哪些不能吟唱,還可以做哪些修改?這樣可激勵學生進行古詩改作,舉一反三,進行歸類吟誦、吟唱,記得有一次臨近期末,我在班上組織了一次小組競賽:每組每次派一名代表上臺演唱古詩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比如:當學生學會了《春曉》、《春游》兩首歌曲后,我就鼓勵他們開動腦筋,想一想還學過哪些古詩詞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的?能不能背誦一下,和大家進行交流。結果,同學們就跟賽詩會一樣,一個比一個踴躍,爭先恐后地與大家分享著背誦古詩詞的樂趣然后我再利用同學們已有知識幫助同學們分析這些古詩詞并進行歸類之后,再回到音樂上來,想一想:用我們剛學過的歌曲的旋律,能不能把這些古詩詞唱出來?這樣一來,同學們不僅對古詩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對音樂的興趣也大增。同學們運用“歌詞反復”、“修改旋律”等方式創編一首首的古詩詞,大家唱得帶勁,老師教得輕松。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增強了學習古詩詞的樂趣。
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國,孕育了一大批的優美詩、詞、曲,這塊芬芳絢麗的園圃令人目迷,令人神醉。每每徜徉其中,都會有各自種種的感受,而其與音樂的內涵與外延的結合,又顯得相得益彰。也正是這種詩情畫意的結合,使學生獲得了感知與創造音樂美和表現與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讓古詩詞走進音樂課堂,不僅能夠提高個人的文學素養,輕松地領悟古詩的魅力,更能讓中國古詩這非物質遺產更好的傳承。
古典詩詞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結合的策略研究
一、厘清二者關聯,創新音樂教學形式
古典詩詞與小學音樂教學相結合,打破傳統音樂課堂教學固有模式,讓學科間相互滲透,提高了學生綜合素養。如何將古典詩詞同音樂課堂有效結合起來?
首先,教師應當讓學生認識到古典詩詞與音樂的關系,認識到二者的聯系所在。古典詩詞和古典音樂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先秦時期開始,古代人民就已經通過歌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和美好希望,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是收集的各地民歌,人們把對生活的不滿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都唱進歌里,這既是早期的“音樂”,也是早期的詩歌形式。
無論是漢代的樂府詩,還是唐詩宋詞,本身都是人們用來吟唱的詞本,就如同現代流行音樂的歌詞,古典詩詞在古代其實是用來“唱”而不是“讀”的。教師應當將這些內容教授給學生,讓他們真正理解兩者的淵源所在,從內心接受音樂與古典詩詞之間的良好聯系,這也能為課程的順利開展帶來幫助。這種音樂史的講解,能更加了解我國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變遷路徑,使音樂課堂更具深度和底蘊。
這也恰好響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獲取多元化的成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詩歌在古代的多樣化應用。如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不同詩歌作品其實就對應不同場合的奏樂。“風”“雅”“頌”中,“風”即“十五國風”,指的是各地的民歌,體現各地人民不同的習俗與精神風貌;“雅”是周王室直轄地區所使用的音樂,又稱“正聲雅樂”,常用于宮廷宴會或者朝會等場合;“頌”則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通常在祭祀時使用。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述,學生對《詩經》以及先秦的歷史人文都獲得了更深的了解,同時,教師對古典音樂的功能和屬性和內容掌握。例如,在講解古典詩詞在古代是用來“吟唱”而非“朗讀”時,還可以運用具體的實踐經驗深刻理解。可以選擇熟悉的一首古詩詞和合適的旋律,帶著學生把詩詞唱出來,讓學生張口,在“吟唱”古典詩詞的過程中體會詩詞的韻律與節拍,親身效仿古人。音樂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實踐性更強,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如果不能真正在音樂作品中獲得感悟,理解貫通,學習效率就是極為低下的。因此,這種邊學邊唱的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建立音樂與古典詩詞間的聯系,生動形象地理解二者的關系,并且,趣味性的形式更容易加深記憶,提升在課堂中的代入感,調動課堂氣氛,讓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詠鵝》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朗讀一遍《詠鵝》這首詩,使用多媒體將此首詩的吟唱曲調播放一遍,并要求學生小聲跟唱。在掌握此首歌的曲調后,可轉換成伴奏的形式要求學生試唱。起初有些學生在唱的過程中,還會低頭看幾次歌詞,但慢慢大家都能夠熟練唱下來。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詩詞的記憶,也掌握了《詠鵝》這首歌曲的演唱曲調,也認識到吟唱是古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并且在曲調變化中,能感受到曲作者所賦予古詩的一番意境,激發對詩中游蕩在水中的大白鵝形態上的想象,促進藝術審美能力提升。
二、品讀詩歌內涵,理解藝術精神價值
作為古代人民直接的精神反映和思想反映,古典詩詞具有豐富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這也是藝術的不朽價值所在。這就可以將古典詩詞的內在含義同音樂課堂充分結合起來,體會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精神奧義。在漫長的音樂發展史中,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其實都有其蘊意所在。音樂作為文藝作品,它與社會背景、作者的思考分不開,同時也反映著時代精神和人們風貌,養成分析作品含義、品味作品精神價值的習慣,有助于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鑒賞詩詞與音樂作品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三個問題:“該作品讓我想到了什么?”“我能從中獲取什么感悟?”“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帶著問題去感受,在欣賞過程中及時思考,從而建立深度的鑒賞思維,有意識地從多個角度思考作品內涵。完成自主鑒賞后,教師可以點幾位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回答完畢后,簡單進行點評,再講述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經歷等,再次深入研究作品。研究中,教師應注意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經歷等,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打開思考探究思路。
再如,在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梅花》教學中,簡介梅花: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花瓣五片,有白、紅、粉紅等多種顏色。梅花開放在冬季,它不和百花爭時光,不與群芳斗艷麗。每到百花凋零,嚴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飄落在山嶺坡間、園林徑旁,別有韻致。梅花不懼嚴寒,由于它獨有的這種品質,而被歷來的文人墨客所贊頌。教師應引出古詩《梅花》:王安石的《梅花》就對梅花的堅強性格加以贊頌。首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兩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魅力。作者王安石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學生通過加深對詩歌內涵的認知和理解,能夠體會到古詩與音樂相結合的意境,從而對歌曲的藝術感受更為深入,促使藝術領悟力和鑒賞力得到充分提升。
三、理解詩歌精神,獲取音樂作品情感
音樂與其他文藝作品的一個區別之處在于,音樂不僅能通過文字內容來表達情感,它還能通過韻律觸動聽眾的內心,用旋律打動聽眾。因而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需要感受音樂作品中所展現的情感內涵。這也是古典詩詞與音樂的共通之處,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其他音樂作品,情感表達都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元素。好的音樂作品,能激發聽眾內心共鳴,讓聽眾在鑒賞中為其所觸動。好的詩詞作品,也應當讓讀者有所感觸。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通過這一共性,實現古典詩詞同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唱歌:靜夜思》時,學生對《靜夜思》都不太陌生,可以先談談對該古詩的理解,并總結:這首詩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當我們離開家鄉時,總免不了要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的這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就是表達了這種情感。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回憶在語文課上學習《靜夜思》的感受,還可以在課件中展示《靜夜思》的詩歌譯文與創作背景等信息,進一步幫助喚醒回憶,鏈接詩歌知識。鋪墊過后,可以用朗誦+鋼琴伴奏的形式,用聲音來表達這首詩的情緒,將思念之情抒發出來。教師再結合《靜夜思》動畫,進一步激發、體會思念的情感。或者,直接播放歌曲,在聆聽中感受音樂作品《靜夜思》中的情感,激發情感共鳴。
在此基礎上,再開始歌曲教學。在正式歌唱教學中,教師再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情感體驗,如在唱到“舉頭望明月”時,可以仰起頭來,做出仰望明月的動作,帶動內心想象,而唱到“低頭思故鄉”一句時,則可以做出低頭看地上的月光、默默思念家鄉的動作,體會作者心中淡淡的哀愁之情。
四、感受詩歌韻律,培養節奏感
由于古典詩詞是作為古代的“流行音樂”而傳播的,古人在寫作古詩詞時通常也是依照現成的曲調進行填詞,因此需要注意詩詞是否“上口”,要注意詩詞的平仄、押韻,使其更易于歌唱。這也使得古典詩詞在韻律上會具有一定的規律。也就是說,古典詩詞就像現在的“流行音樂”一樣,是依照旋律寫就的、依照節拍而吟唱的文本。而且,古典詩詞在寫作上本身也擁有比較成熟的韻律體系,如平水韻、詞林正韻等,直至今日,我們在誦讀古詩詞時也能感受到其朗朗上口的韻律感。在課堂上,古典詩詞往往更側重于字詞含義及詩歌的表達內容等理論知識,教師就可以一邊感受古典詩詞的節奏特點,一邊誦讀古典詩詞,提升學生詩詞欣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漁舟唱晚》時,教師先讓學生自告奮勇用自己的方式朗讀,讓一位起來展示,等這個學生讀完,讓其他同學評價他讀得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從中總結出幾點注意事項后,再讓所有學生齊聲朗讀。講解詩歌韻律、平仄規律,并與他們共同探討更加符合韻律、平仄規律的誦讀方法,再誦讀,體會正確的斷句方法和詩歌朗讀的抑揚頓挫。通過這種誦讀,節奏感也能得到鍛煉。
教師將現代歌曲的歌詞同古典詩詞同時展示在課件中進行對比,先讀一讀現代歌曲的歌詞,感受現代語言是如何斷句、押韻的,讀一讀古典詩詞,感受古典詩詞的韻律。在對比吟唱中,他們能感受到不同的斷句方法和斷句習慣,并從這種差異中充分體會古今語言差異和音樂的歷史變遷,進一步打破學生內心對古典詩詞的傳統認知同音樂間的壁壘,充分感受古典詩詞的韻律之美。
古典詩詞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古典詩詞同音樂課堂結合起來,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厚重、豐富教學形式變得委婉、多樣,有助于加強音樂課堂的底蘊和延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加入古典詩詞元素,增強自我創新意識,使二者融合得更加自然,為學生帶來更加生動有趣的音樂課堂。
【讓古詩詞走進音樂課堂】相關文章:
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04-30
走進“數模”課堂04-30
讓生活走進課堂04-29
走進課堂 進入生活 走進新課標 (4)04-28
讓真實的“自主”走進課堂04-30
走進古詩詞的世界作文05-06
讓兒童音樂劇走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心得05-02
潤物細無聲(讓生活走進課堂)04-30
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