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托馬斯·莫爾宗教思想哲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
烏托邦宗教思想;中世紀宗教精神;宗教禁欲主義;近代人文主義
[論文摘要]:
托馬斯·莫爾的宗教思想在當時表現出極端的開明進步傾向和一定程度上似乎同樣極端的保守主義傾向,但這種矛盾是表面的,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講,莫爾都不是中世紀宗教的繼承者,而恰是中世紀宗教精神的批判者。他思想的本質是統一的,即統一于近代人文主義精神。
近代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之初,在思想材料方面很多取自原始基督教共產主義,因而都多少帶有宗教形式的影響。但是,近代社會主義思想與基督教神學有著質的區別,它體現出的是近代人文主義精神。
《烏托邦》一書的發表,為托馬斯·莫爾帶來了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廣泛贊譽,而《烏托邦》則被視為一部人道主義的批判現實巨著,同時也被視為社會主義學說的開山之作,托馬斯·莫爾因作此書被奉為社會主義學說的鼻祖。然而自本世紀30年代起,西方部分學者開始對《烏托邦》的傳統評價提出異議。較為典型的看法,認為《烏托邦》是一部贊美中世紀修道院禁欲主義的著作,《烏托邦》并不是代表文藝復興的作品,而是充斥著濃厚中世紀色彩的著作。這些異議很大程度針對在《烏托邦》精神與中世紀宗教精神的關系上,即《烏托邦》主要是對中世紀精神的繼承,不是對中世紀精神的批判。而最能體現二者關系的地方,正是烏托邦的宗教,可以說對烏托邦宗教思想的理解,直接關系到對《烏托邦》整體思想性質的理解。本文欲對烏托邦宗教作一粗淺分析,以論證它不同于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精神:它崇尚理性、追求人的幸福、奉行宗教寬容,它體現莫爾對現實世界的強烈批判和對理想中的平等、公正、精神自由社會的憧憬,充滿近代人文主義精神。
莫爾的理想世界確實也同時具有較為明顯的禁欲傾向,而莫爾本人在現實政治中也表現出相當的宗教保守主義傾向。這是否意味著莫爾思想本身就蘊含著與舊的傳統宗教精神有著實質上的相通呢?或者換句話說,他的思想實質是否是贊美中世紀精神而反對近代人文主義的呢?全面分析莫爾的相關思想,筆者認為,看似矛盾的思想和行為,在莫爾思想中存在內在的一致和統一,它并非統一于中世紀的宗教精神,而是統一于近代人文主義精神。
一 、烏托邦的宗教,迥異于中世紀宗教傳統,體現出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精神。主要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不同于中世紀宗教尊奉神啟并力行絕對信仰,烏托邦的宗教以理性為基礎。
在烏托邦并不存在統一的宗教,烏托邦人在信仰上并不一致,但他們在一點上有著共識:只有一個至高的神,不管這個最高的神氏名稱怎樣不同,他都是自然本身}1(第103-104頁)。神(上帝)就是自然,服從神,就是服從自然,上帝創造人就是為了使它符合自然地生活(第73頁)。同時,烏托邦人認為,遵循自然的指導,就是服從理性的吩咐,自然與理性是一致的。上帝是自然,而自然的意志就是理性的意志。可見,烏托邦的上帝必然與理性相一致。
烏托邦人的上帝也確實體現出較為徹底的理性精神。上帝接受探索自然和在探索中贊美自然作為禮拜他的一種形式(第108頁),他引導烏托邦人的理性并排斥一切迷信,包括在宗教上的迷信和偏執。在向上帝祈福的禱文中烏托邦人請求上帝幫助他們,如果有比他們的國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更美好的,就讓他們了解和認識它們(第111頁)
烏托邦人最小心翼翼,不肯輕易作出武斷結論的莫過于有關宗教的問題(第109頁).烏托邦的創始人烏托普認為,不能肯定上帝喜歡什么樣的信仰方式,所以他把關于宗教的全部問題作為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容許每個人選擇自己的信仰、’火第105一106頁)。這種對待宗教的態度,我們只能認為是較為徹底的信奉理性的態度。當然,烏托邦人并沒完全擺脫宗教神啟和神跡的影響’·(第108頁),這與莫爾所受歐洲宗教文化傳統影響緊密相關。但考慮到莫爾身后的2一3個世紀,當科學終于代替宗教成為時代的主要精神時,仍有不少著名的科學家和人文思想家相信神啟和神跡,我們以烏托邦人宗教中所表現出的極少的非理性來苛求莫爾就不公平了。重要的是莫爾將理性作為宗教的基礎,而不是相反。
其次,與中世紀宗教的狹隘偏執和異教迫害相反,烏托邦宗教體現了當時歐洲罕見的高度自由與寬容,這正是近代人文思想的核心。
這種高度自由與寬容精神首先表現在烏托邦公民可以自由信仰自己所喜愛的宗教。莫爾所處時代的歐洲,天主教教會傳統強調教徒在宗教信仰上的絕對一致性—無論是在信仰內容還是在信仰形式上。完全不同于中世紀歐洲宗教傳統,烏托邦人在信仰問題上崇尚信仰者的個體體驗,全島有各種宗教,在每個城市也同樣如此(第103頁)。宗教儀式上也充分自由,可以在教堂也可以在各人家中舉行禮拜。教堂中沒有神像,信仰不同的人們聚集在那里,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去體會神的形象’第112頁)。烏托邦的信仰自由有著法律的保護。烏托普立法之初,就規定每人信從自己所選擇的宗教是法律認可的。一個人可以向別人宣傳自己的宗教,但不能抵毀其它宗教,不能使用暴力和辱罵,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為強迫和威脅別人接受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既蠻橫又愚蠢(第105頁)。這是烏托邦宗教的一個原則,也是它社會的一個原則。
在當時莫爾所處的歐洲,基督教為天主教會把持。教會教條中不僅包含對上帝的崇拜,事實上也包含著對宗教儀式的強制崇拜。宗教改革運動首先針對的就是這些僵死的宗教形式。在這方而莫爾推崇對上帝神性的個體體驗,并對固定禮拜形式表示蔑視,這與改革運動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烏托邦的宗教自由與寬容,則更與當時天主教會在神學問題上的專斷偏執和對待異端的殘酷迫害形成鮮明對照。烏托邦宗教的高度自由與寬容,在總體上遠遠超越了莫爾的時代,體現了近代的寬容精神,而其寬容的程度,即使在今天也遠未過時。
談到烏托邦宗教的寬容,不能不涉及莫爾對待無神論的嚴厲態度問題:烏托邦人嚴禁不相信靈魂不死的思想,認為持此觀點的人不信神,因而情操低下甚而不配作人這類人被取消一切榮譽,不給官職,被公眾看作下流漢而且被禁止在一般國民面前為已的觀點辯護(第l06頁)許多學者認為烏托邦存在異教迫害的觀點主要以此為根據,但全面分析烏托邦的相關思想,此種觀點證據并不充分。 烏托邦社會強調相信神和相信靈魂不滅,這與它的社會道德基礎相聯系,即認為人死后靈魂因惡得罰因善獲賞,善惡有報,上帝是裁判者。他們認為不相信神和靈魂不滅的無神論將動搖社會道德基礎。他們相信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因而就沒有道德,所以他們除了法律什么也不怕。因此為了個人私欲,必然會回避國家法律或力圖破壞法律’〕(第106頁)。如同狂熱的宗教宣傳會受到處罰一樣,烏托邦人禁止宣傳不信靈魂不滅的思想,主要不是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是反宗教的,而是因為它是反社會的。同時,在對待無神論者問題上,除了禁止無神論觀點的公開宣傳,烏托邦人并不處罰無神論者,也不強迫或威脅他掩蓋自己的觀點。相反鼓勵他同教士或重要人物交談,深信荒謬終會讓位于理性’(第106一107頁)。
因此對無神論問題較為公正的評價應該是:烏托邦對無神論者的態度不是宗教異端迫害,而是對反社會傾向的壓制,這種壓制主要不是宗教意義上的,而是社會政治上的。
再次,烏托邦的近代精神表現在它追求理性基礎上的世俗幸福,其精神本質是反宗教禁欲主義的。在烏托邦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確實有著禁欲主義的傾向,但是這種禁欲不是對中世紀宗教禁欲精神的繼承,而主要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批判。
烏托邦精神本質上追求理性基礎上的世俗幸福,烏托邦的上帝和宗教支持著這種追求。烏托邦人“過分傾向”認為構成人類全部或主要幸福的是快樂,而且他們援用宗教為此學說辯護(第72頁)。他們認為,除了不違背死后的賞善罰惡原則,一個人如果不千方百計追求快樂,便是愚笨的(第73頁)。
烏托邦人的所謂快樂,是指人自然而然喜愛的身心活動及狀態:(第75頁)。快樂,分精神的和肉體的。精神的快樂,有默察真理所得到的喜悅等等。身體的快樂,有感官的愉快和身體的健康和諧等等。烏托邦人每逢晚餐,都伴有音樂,餐后甜點極為可口,他們燃香、噴灑香水,盡力使每個人心情愉快(第65頁),他們認為一切無害的享樂都不應禁止:舒適快樂的生活是自然的指示,是人們全部行為的目標(第74頁)。
莫爾把幸福規定為正當、高尚的快樂,同時力求不貪圖小快樂而妨礙大快樂,不貪圖招致痛苦后果的快樂。而這也就是遵從了理性:理性勸告人們過盡量免除優慮和盡量充滿快樂的生活(第73頁)。這種思想與其后的諸多近代思想家的理性的功利主義幸福觀基本一致,本質上絕不是禁欲主義的。
但烏托邦也確實有著禁欲的傾向:烏托邦人一套工作服可以連續用七年,一件外套可用上兩年,他們極端蔑視華服盛裝和金銀珠寶,而且烏托邦人所有人外套顏色一致,服裝幾百年式樣不變……(第59一60頁)。
將以上作為根據,批評莫爾推崇中世紀修道院禁欲主義也有失公允。因為首先,烏托邦反對非理性的禁欲修行:“鄙視美觀,損害矯健的體力,……期望由于這樣的犧牲,上帝會給他更大的快樂。……烏托邦人認為這種態度是極度瘋狂,是對自己殘忍而對自然忘恩負義”(第81頁)。這段話可以直接看作是莫爾對基督教禁欲主義的批判。烏托邦的禁欲不是中世紀精神的繼承,認為它是一種舒適前提下較為質樸的生活方式更為貼近事實。其次,如果我們歷史地考察莫爾及烏托邦,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將其禁欲傾向—樸素的房舍和衣著,將金子用作溺器和打造成犯人的鐐銬,將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國外來訪高官貴人誤認作卑賤的仆從等等,理解為對現實統治者華而不實、侈糜與拜金的調侃、抨擊,會更加符合莫爾的旨趣。
二、莫爾的宗教理想與他在現實中所表現出的宗教保守主義極為矛盾,從表面看來,似乎他是在現實中反對了自己思想所信奉的東西。
對這個矛盾,用“維護自身階級利益妨害了遵從理想”、“是理想對現實的妥協”來解釋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因為任何“利益”不會超越生存利益:莫爾為自己反宗教改革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莫爾在現實中的政治行為必定與他的思想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對莫爾現實中的“宗教保守主義”的理解只能從對他思想的理解入手。
那么這個矛盾是否是由于在生命的后期,他在思想上已違背了自己曾在烏托邦中表述出的思想原則呢?縱觀莫爾一生,問題并非如此。他一直是一個信仰理性的人文主義者。事實上,雖然初看起來很矛盾,但他在反宗教運動中看似保守的行為很多方面仍完全遵從了他在《烏托邦》中所闡述的原則。
首先,莫爾堅持人對上帝的信仰是因為遵從理性,他也堅持在信仰中人的自由意志,堅持人對自己的現實行為負有道德責任,這也是社會的道德基礎,人生前的善行惡為決定他死后靈魂是否被拯救。而宗教改革運動在這些方面與莫爾所持思想完全不同,它主張“預定說”,認為人的行為對其自身靈魂是否被拯救毫不和干,上帝對一部分靈魂的拯救和對另一部分靈魂的拋棄完全是預定了的。路德也強烈反對信仰中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認為這是人出于無知的狂妄表現。這在莫爾看來是難以接受的,他對改革運動的抨擊部分地也應該是基于這個原因。雖然改革運動在實踐中強烈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宗教專制權力。并力爭教徒對神性的個體體驗,從而在宗教問題上爭得一定的自由,但僅就以上思想而言,大部分現代人應該會更傾向于認為莫爾的思想更人道、更具有近代精神。
其次,莫爾反對宗教改革運動,從一定意義上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他實踐著自己在烏托邦中關于宗教的另一個原則,即宗教以社會利益為歸宿。可以允許不同信仰的存在,但絕不允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的宗教紛爭。莫爾反對改革運動,或可理解為他反感路德他們在宣傳新教教義時的狂熱宗教情緒,同時他反對改革運動從思想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從而形成歐洲社會的動蕩和分裂。
但即使我們這樣去試圖理解莫爾宗教中的人文主義的近代精神與保守主義的矛盾,仍有不少問題難以解決,如烏托普是用暴力創建烏托邦的,似乎莫爾并不絕對反對暴力。如果說維持烏托邦社會秩序因為它是個“美好社會”,那么莫爾所處的歐洲,無論宗教秩序還是社會狀況.都令莫爾深惡痛絕,并不存在反對暴力變革的條件,他的保守行為是否表明他是個無條件的社會秩序維護者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仍難以找到答案。當然這并不妨礙我們對莫爾整體思想的把握。
以上可見,莫爾在改革運動中的宗教立場與《烏托邦》中的宗教理想在主要方面并不存在矛盾,而《烏托邦》自身的開明的人文主義價值也是不能被抹殺的。對諸如批評《烏托邦》表現了中世紀宗教的非人道和禁欲精神的觀點,莫爾本人在其體現寬容、理性、近代人道主義的偉大著作中即可為自己做很好的辯護。《烏托邦》的整體思想也同其宗教思想相一致,他的共產主義制度,也不同于部分西方學者認為的是對原始基督教義的追尋。他的思想形式上雖然受到原始基督教的多方面影響,但內容卻是基于批判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的近代思想:由他開始的近代社會主義傳統,也不是對傳統基督教共產主義的復歸,而是擺脫了舊的宗教精神的對人道的新社會的追求。
【簡析托馬斯·莫爾宗教思想哲學論文】相關文章:
托馬斯亞里士多德神學體系哲學宗教論文04-27
儒家“德治”思想簡析04-27
當代宗教哲學發展脈絡及未來走向論文04-27
試論宗教與哲學的關系04-26
論周恩來的宗教思想04-27
漢英諺語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與觀念04-27
狄更斯與斯坦貝克宗教思想對比研究04-26
簡析信用危機的文化根源04-27
簡析密集型成長戰略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