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理的論文

時間:2023-01-24 09:32:34 天文地理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地理的論文(通用14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地理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地理的論文(通用14篇)

  地理的論文 篇1

  摘要:

  目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還存在認識不正確、學習不科學、依賴性強等問題,針對這些實際問題,筆者主要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思維和提高學習效益等措施,進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學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學習思維 多元化 地球知識

  高中地理是一門認知地球科學的重要學科,高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進展卻并不怎么順利。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學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廣泛、學習的難度較大。高中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所反映出的狀況非常的不理想,因此,應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的實施策略。

  一、學習現狀和遇到的典型問題

  1、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初中階段,地理學科一直以來都因為所占的分數比例比較小而長期被學生輕視,大多學生都把地理學科看成一門不重要的學科,并且在高中的學習當中也繼續漠視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思想是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再加上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難度較大,導致了學生們在地理學習中產生了抵觸情緒甚至畏懼地理學科的學習。高中地理結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點,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記硬背就能夠考一個不錯的分數,而是更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2、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門純粹的文科學科,而很多學生顯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許多學生以為只要通過不斷的記憶就可以學好高中地理,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學生對基礎的`地理知識背的滾瓜爛熟,而在考試當中卻不知道該如何做題。因為高中地理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讓很多的學生感覺到自身的努力沒有得到與之相應的回報,進而對地理學科產生厭倦感,有的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3、學科思維差。

  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了許多學科的知識和特點的邊緣性學科,學科的內容更是非常的廣泛。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時,學生大都缺乏對問題多角度、深層次和客觀的思考,對地理學科中所遇到的問題缺乏邏輯分析。

  同時,在平時布置給學生們的課后作業中,學生也反映出對地理問題的思考不但不夠全面、同時還缺乏深度。多個方面都展現出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差,不利于未來的地理學科的學習。

  4、過度依賴老師。

  在高中地理學習當中,因為所學的知識內容繁多同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許多的學生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教學節奏走來追趕課程的進度。這導致許多學生缺乏對知識內容的獨立思考和相關性的聯系,學生只能聽老師講一個知識點,學生就學一個知識點,最后只剩下滿篇的筆記和一片空白的大腦。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缺乏積極學習的動力,沒有自主獨立思考問題的精神,同時過度依賴老師導致學生的地理邏輯性不強、學科分析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解決教學中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

  對地理的熱愛才是努力學習地理知識的持續動力,而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首先要的到科任老師對其的認同。所以,地理老師應該給予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對待,用心去教授學生知識內容并讓其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同時,傳統式的灌輸教學讓學生會覺得課堂教學枯燥煩悶,沒有興趣去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來給予學生新鮮感,刺激學生的學習地理知識欲望。

  2、培養學科思維。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要積極運用巧妙地提問鼓動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地理教學課堂的效率。在具體的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學生所掌握的各種信息和地理所學知識水平,引導學生思考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高中的地理學科不僅具有理科性質,同時也具有文科的特點,因此,在地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是同等重要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的思考一個問題,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為其良好的地理學科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提高學習效益。

  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難度是比較大的,學科中存在許多的讓學生無法直觀就能夠理解的圖表、各種地理運動過程等難點。很多學生由于長期無法理解這些知識內容,逐漸積累起一種對學習地理的厭煩情緒,甚至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而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各種軟件很直觀的向學生闡述各種各樣的地理知識內容,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就能夠理解到復雜的地理知識。老師可以有效的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教學中就能夠理解并記憶知識內容,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結束語:綜上所訴,高中地理作為一門既文又理的綜合學科,其本身的知識內容廣泛且學習難度較大,同時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并且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加有趣。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審視自身教學活動中的不足,通過符合學生自身水平的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地理學科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以及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張亞晶 .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析 [J] 赤子 ( 上中旬 )。2016.17

  [2] 史晶晶 .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對策探微 [J] 讀與寫 ( 教育教學刊 )。2016.09.

  地理的論文 篇2

  摘要:

  21世紀是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的世紀,海洋是人類發展的希望,也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的基地。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已經激烈的展開,因此,國際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情況尤為突出,尤其是近些年來,與周圍國家海洋問題多有沖突,并且國人“重陸地,輕海洋”的思想一直比較突出,正因為國民意識淡薄導致了我們國家對于海洋問題關注和處理上的不合理性。國民意識淡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則是是教育上的缺失,而影響最大的階層是還沒有完全形成世界觀的學生。本文通過中學地理教材中關于海洋地理的知識,分析出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與必要性,希望為日后的海洋地理教學方面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海洋地理;國民意識;中學生

  1前言

  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國家對待海洋的關注度越高,其就會越強大。在各國相應出臺的海洋遏制政策中,中國的周圍海域一直是關注的焦點,我們國家擁有較長的海岸線。明確海洋觀念與理論是國民應該具備的素養,中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海洋地理教育可以使我們的中堅力量發揮最大功效。而明確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方面的內容,也是國民提高海洋素質的一個必要條件。

  2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的教學應是中學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1對學生自身發展而言歸納與總結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關于海洋地理教學方面的教學內容,海洋地理教育在教學中主要在選修當中,這種安排的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國中學生只知道我國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而不知道海岸線的長度與海島面積,例如釣魚島,大多數都是看了新聞和上網查取資料才知道釣魚島的大致的地理位置和情況。因此,加強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方面的教學內容,對豐富學生自身知識內容有很大的影響,并且除了我國的國土面積,海洋當中其他的知識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識,例如海洋資源,海洋環境,各國海洋情況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奠定基礎。

  2.2對國家發展而言我們國家海岸線較長,海洋面積較為遼闊,并且周圍國家較多,因此與周圍在國家海洋問題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的黃巖島,釣魚島已經給中國敲響了警鐘,不重視海洋安寧,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國泰民安!爸仃懙兀p海洋”這一思想跟不上世界發展的主流,注重中學生的地理課程中的海洋地理,不僅對學生本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在現代化的角度上“保家衛國”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

  3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海洋問題不容小覷,不僅僅是為了資源,經濟發展,同時也是為了國家主權的完整。正因為如此,海洋事業和海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大趨勢和各國家的戰略選擇。而海洋地理教學更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3.1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進步需要

  陸地資源的不斷減少與污染,海洋的利用就呈現在現代人面前,擁有大量資源的海洋因此就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而海洋的權益是與海洋資源相連在一起的。因此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競爭異常激烈。我國有著18000公里的海岸線,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們國家最大可以管轄以下六大海洋區域:港口,內海,臨海,毗鄰區,專屬經濟特區,大陸架等。據此規定,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岸線,其中島嶼有6500多個。我國海洋面積十分廣大,并且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漁場,生物物種,海底礦物資源數量非?捎^,因此,海洋開發成為我國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載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海洋的開發。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中學海洋地理課程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觀念,培養興趣,開發海洋事業,促進海洋事業的發展,從而為日后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3.2豐富知識理論,立足于當下國際形勢的需要

  一方面來說,地理在一定意義上應該包括陸地,海洋,天文等一系列方面。并且,海洋地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學生進行海洋地理的教育是地理教學中完整性的體現,可以豐富自身地理知識,強化頭腦。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密不可分,世界各國已經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我們國家雖是海洋大國,但不是海洋強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落后于世界各國?v觀全球來看,世界各國都在謀求新的發展,海洋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載體,并且這種情況在一定時間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現代社會對海洋的依賴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對海洋的興趣越來越濃,樹立并牢固海洋方面的知識已經是大勢所趨,我們國家的危機意識應該越來越強烈,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強化海洋意識,樹立全球海洋觀念,為海洋事業發展奠定基礎。而且這樣還可以使得學生在日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時候可以順應時代潮流,跟上國際趨勢,才可以立足于世界的發展之中。正是由于這樣的需要,我們才應該更加注重中學地理教學中海洋地理教學的培養。

  3.3關注祖國領土完整,主權不容侵犯的需要

  海洋上的“爭奪”既是經濟發展上的競爭,也是綜合國力和主權領土的競爭。工業革命開始以來,曾經的海洋強國,都在歷史上留下過經濟強國的痕跡,我國曾經的閉關鎖國的海洋政策,導致我國經濟上的停滯,以至于后期出現了被迫打開國家大門的屈辱歷史。革命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可見海洋之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進行海洋方面的開發,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新上演,正是因為海洋上的不重視導致了經濟上的倒退與領土上的不完整,主權完整得到破壞。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思想意識還未完全真正成熟,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海洋觀,也就是進一步培養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操,建立海洋部分是我國領土不可侵犯的部分。激勵學生愛國情感和海洋意識可以有效的面對未來發生的一切類似于釣魚的島嶼主權問題的情況。

  3.4環境問題的改善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醫療事業的發展,造成現代人口急劇增加,人口出現了有大陸向沿海城市聚集,例如:旅游、工作、生活等。海洋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的集聚,給海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比如,生態資源遭到破壞,生物數量的減少以及污染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時刻影響著海洋環境的存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還處于上升階段,并且處于發展中階段,規模龐大的人口數量,國民素質較低,工業的發展,給海洋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因此造成海洋的過度開發,并且對其保護并未提供很好的措施,情況不容樂觀。促進海洋方面的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環境的保護不僅需要專業的人才,還需要較高的國民素質,中學生的行為習慣正是出于形成階段,加強海洋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素質,可以為未來環境保護方面提供相關的技術人才。盡管我國的海洋資源豐富,海洋面積廣大,但我國需求量較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開發,沒有考慮到日后的發展?沙掷m發展沒有很好地貫徹下去,有序的開展可持續發展道路,將是未來發展的必要途徑,中學的教育將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礎作用。

  4結語

  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中學地理教學是中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海洋地理教學順應時代潮流,緊跟國際形式則是必不可少的重點部分,海洋地理教學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下一代高素質的公民,本文通過當前國際問題中突出問題,結合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地理教學,呈現出了海洋地理教學的目的與必要性,希望可以在未來開展教學活動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申少云.中學海洋地理理念滲透與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明.高中地理教學中海洋意識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谷方為.初中生海洋意識現狀與培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4]剡國慶.加強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海洋觀教育[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地理的論文 篇3

  摘 要:

  生態式教學充分貫徹了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觀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學科思維,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能力、弘揚人文科學精神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對構建高中地理生態式課堂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生態式課堂 構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生態失衡問題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各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生態失衡是指外來干擾超越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能恢復到原有狀態。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是由課堂環境、教師、學生和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社會輿論、高考制度等)構成的。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態失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現行的考核機制的偏向高考,導致學校系統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導致高中地理教師生態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當前社會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輕文”的思想,地理學科夾在文理科之間,無法成為高中學科中的主角,地位在無形中降低,外部環境的變化勢必引起地理課堂這個微觀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三是高中地理課堂的內部生態失衡,這主要表現在課堂上教師過多以教材為中心,教法不適當,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差異。由于高中生即將面臨高考,有的教師會片面追求教學效率,這樣就壓縮了學生成長的空間,由此帶來的還有師生關系的異化。

  二、高中地理生態課堂構建的原則

 。ㄒ唬┛沙掷m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地理課堂成為促進師生生態主體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生態系統,一要協調師生生態主體和課堂生態環境的關系,營造舒適的精神氛圍;二要協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倡導多樣性的教學風格。

 。ǘ┱w性原則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堅持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性的統一,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整體發展。首先,地理課程的目標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制定統一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地理課堂中的諸生態因子協調、調動起來,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三)生成性原則

  地理知識不是刻板呆滯的,而是動態的,地理課堂中教師要貫徹生成性原則,及時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與學生的周圍事物相聯系,動態地生成新的教學方案,還要加強教育學之間的交往、互動。比如在學習天氣系統和地貌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當地的氣候、地貌相結合,啟發學生多發言,不斷生成新的知識。

  三、構建高中地理生態課堂的策略

 。ㄒ唬┳⒅氐乩斫虒W的有機整體性

  地理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地理書本中個章節的內容也不是獨立的,而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教學目標,還要注重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和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構建開放的知識和開放的課堂,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競相迸發。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摒棄單一的講授法,將小組討論、社會調查等新型的教學方法和講授法相結合。比如在教學“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不良影響,并讓學生就自己的看法進行調查、收集資料,最后相互討論。

 。ǘ﹦撛旆e極的課堂生態環境

  積極的課堂生態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學習環境,構建良好的精神環境就需要教師在地理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地理資源信息流,讓學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開辟積極向上的課堂生態心理空間。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求教師關注地理課堂情境的動態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遷移情境,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構建生態式課堂。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高中地理生態課堂的關鍵一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維持生態課堂的基礎。教師要明確自己主導者的地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對話,充分利用教育機智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動態交流。比如在學生“城市化問題”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將這塊內容分成“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就業困難”等幾塊內容,然后讓學生自發組成探究小組,就本組選擇的內容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等,然后各小組之間相互討論交流、相互評價,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生態群體的動力效應,促進生態課堂的構建。

  三、結語

  地理生態式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協調課堂上的諸多生態因素,不可顧此失彼,營造和諧舒適的課堂氛圍,創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環境,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師生身心的共同、持續進步,營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學習氣氛。

  參考文獻:

  [1]譚成權.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新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1(3).

  [2]劉猛.對高中地理新課改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師教育),2008(01).

  [3]吳作誠.談高中地理課的預習――高效地理課堂的基石[J].中學教學參考,2011(15).

  [4]秦風洲.淺析高中地理課堂“學案”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師,2009(S2).

  [5]崔桂蘭.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要“四注重”[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7(10).

  [6]吳慶峰.淺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疑[J].華章,2010(9).

  地理的論文 篇4

  【內容摘要】

  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的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本文結合思維品質的特點及旅游地理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析了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充分利用中國旅游資源分布圖、設置障礙、模擬情境等教學方法,探討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以達到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培養學生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能力。

  【關鍵詞】旅游地理;思維品質;能力培養;職業學校

  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應用能力,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中國旅游地理是職業學校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向學生傳授旅游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將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能力,和其他學科一樣承擔著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任務。該門學科不僅涉及地理學的諸多知識,而且還涉及到同旅游有關的學科,如社會學、民俗學、地質學、建筑學、宗教等眾多學科。學習中國旅游地理,不但可以掌握中國旅游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樹立較強的空間地域意識,并且能夠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使學生樹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學生在光輝璀璨的中華文明中受到啟迪,激發愛國熱情,成為具有現代服務與管理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探討旅游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旅游目的地景區實地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最活躍因素之一。旅游地理知識本身具有豐富性、趣味性、實用性、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特點,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使旅游地理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把教學活動同學生今后要從事的旅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如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今后從事的工作有更直觀的體驗和感受,通常要安排一次旅游目的地景區實地講解。教師在旅游景區講解時要做到講解全面,從地理知識、景區歷史沿革、文化背景等方面聲情并茂地進行現場導游講解,使學生增加對旅游地理課程的興趣和熱愛。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配合景點講解,教師還可以將錄制好的、圖文并茂的景點視頻發到班級QQ群里。在景區,結合手機的視頻,教師帶領學生邊游覽、邊講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旅游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旅游地理的認知,為培養出合格的、有較強專業素養的旅游從業人員作準備。

  二、充分利用地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中國旅游地理的內容是與中國一定地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對各地旅游特色的形成影響至深。旅游地理課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較強的空間地域意識。因而學生不僅要會識別地圖,更為關鍵的是要樹立較強空間地域意識。換句話說,每個學生的心中都要有多張地圖,如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國旅游交通圖、中國旅游資源分布圖等。而中職生和普高生相比,在主動性、積極性、學習能力等方面還有所欠缺。上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結對子、一對一的指圖識圖,還可以再讓學生回答所指地點有什么美景、美食等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如在上課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道“特殊”作業,要求學生在教室地面空白處畫出一幅中國行政區域圖。在布置作業之前,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區域。對于這樣特殊的“作業”,學生感覺很是驚奇,帶著迷惑、好奇的心情完成作業。

  在畫圖過程中,各組學生潛意識中會比較圖的質量,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團隊競爭意識。布置讓學生獨自畫出中國行政區圖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增強學生對中國行政區劃熟悉的過程、樹立空間地域意識。通過畫圖,實現三個教學目標。第一,熟悉、記憶中國的行政區劃及其所在地理位置,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記憶能力是很重要的思維能力之一。第二,隨著學習旅游景點數目不斷增多,面對眾多旅游景點所在地理位置的記憶也出現了困難。教師可充分利用畫在地上的行政區劃圖,像玩跳房子的游戲一樣,把每一個省份、自治區當做一個“小房子”,教師每提問一個景點,要求學生能夠迅速從一個“小房子”跳到另一個“小房子”,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識記地圖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景點地理位置后,進行旅游路線的設計,而旅游路線的設計始終離不開地圖。通過利用地圖設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三、巧設障礙,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思維的獨立性是思維的內容、途徑、方法的重要一環。教學活動中要設計一些思維障礙,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戰勝困難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盡可能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教授“黃山”這個景點時,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假如你是一名導游員,你會怎樣向游客介紹黃山呢?請撰寫一篇黃山導游詞并進行現場導游模擬講解。學生需要結合教材、網絡或其他文本資料進行搜集、整理黃山導游詞。一篇優秀的導游詞,不僅需要旅游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需要導游實務等其他相關學科中學到的知識才能完成。通過布置作業,給學生設置了一道道“障礙”,學生在越過“障礙”的過程中,不僅要查閱大量資料,還要對資料進行篩選、語言上的組織和再創作,形成獨特講解風格導游詞。在上課檢查學生現場模擬講解導游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在模擬講解過程中要注意表情、肢體語言的使用,語言要幽默、語速快慢得當、抑揚頓挫和親和力等導游講解技巧。教師和其他學生充當“游客”,對講解的景點進行提問。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們積極發表不同看法,相互補充,不斷完善,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類似作業的完成,學生不僅溫習了旅游地理學科知識,而且還將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應用到課堂上,使所學知識形成體系。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收獲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悅。

  四、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對于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學只憑教師的語言或教材的文字符號,從一個抽象概念到另一個抽象概念,很難激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深層興趣,尤其是對于旅游地理這種應用性的學科更是如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在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來分析、判斷問題,把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在講授宗教古跡類景區時,教師設置的問題是“假設你是一名導游,帶團到五臺山旅游,見到僧人時最常見的見面禮儀是什么”?學生在經過教師點撥、思考后回答:“合十禮”;接著教師繼續設置情境,“假如你自己就是一名僧人,你能夠示范施禮的動作嗎”?有了前面的啟發,學生做出了規范的“合十禮”動作。教師繼續播放有關“藏族民眾對藏傳佛教無限尊崇、在寺廟前深度行禮”的視頻,并且設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說到五體投地這個成語,實際上五體投地是佛教中的最高禮儀,“五體”指的是人體的哪五個部位”?請學生思考后回答并示范動作。

  學生面對情境的設置參與意識強烈,興奮點不斷強化,大腦潛能被充分釋放,思維的主動性增強,在教學過程中同時也將職業教育思想融匯在學習過程中。再比如,講授到江南風姿、山水園林———華東旅游區安徽省旅游資源時,課前把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準備了包括交通工具、酒店、景點、游客類別等相關內容的數據材料和圖片資料,供學生查閱。上課時教師先對安徽省的概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接下來的時間由學生做主角,請他們以導游員的身份,通過對課本的探討、研究分析,設計四條針對不同特色旅游團隊的游覽路線,要求每條路線配上簡單路線圖,具體要求如下:A.如果游客是從未到過安徽的國內游客,應如何根據他們的需要組織安排線路?B.如果是一個歐美團隊,且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到中國旅游,你在安排線路進行講解時要突出哪些方面?C.如果是一個老年旅游團,你該如何安排?D.如果是一群以學生為主的夏令營活動,你在安排旅游線路時要注意什么?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再加上學生對安徽主要景點有了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他們很快進入到情境之中。面對來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如何讓來到安徽的游客在離開安徽時留下“美好安徽”的印象呢?各組的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問題,這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通過上述情境教學,以動手、動腦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在活潑、緊張、高效的課堂氣氛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探究性和思維的主動性。

  五、對比分析,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旅游地理教材涉及景區眾多,具有空間性、地域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對比、組合,使學生狹隘的思維擴展延伸為廣闊性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列表比較分析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華北旅游區、華中旅游區、華南旅游區等八大旅游區可以在地理位置、旅游資源優勢、氣候類型、最佳旅游季節等方面進行比較,巖溶地貌和熔巖地貌進行比較,花崗巖地貌和石英砂巖峰林地貌、丹霞地貌進行比較等等。把分散在各章的同類知識點串聯起來,通過對比分析“同類知識點的不同點、異類知識點的相同點”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對同類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探究,加強思維的交錯和發散,鍛煉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

  六、設組競爭,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取必答、搶答、互問互答的方式,是提高學生思維敏捷性的最好途徑之一。學生小組之間不僅形成一種競爭意識,同時培養了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合作精神。旅游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的景點眾多,知識點之間基本上都是獨立存在,少有共性。教師在課前準備競賽題目時,可以把要競賽的內容進行分類,比如說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點有哪些?我國哪些地方的建筑擁有“世界建筑博物館”之稱?哪些名山屬于丹霞地貌?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等等。這些內容可以作為搶答題或必答題來進行設置。另外一種競賽題型是分組設計旅游線路。要求各小組之間根據線路進行互相提問。比如,旅游路線經過哪些省份?省份的簡稱是什么?省會是哪?沿途會經過哪些鐵路線和水路線?途徑哪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等等。學生在考問別人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實際上也是處在被考問狀態中,時時準備解答其他小組可能提出的質疑。在這種模式狀態下思維得到了積極的開發,學習情緒異常興奮,達到了理想的學習目的。

  再比如,在講解旅游地理學的概念時,也可以設置競賽題目分小組搶答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如“旅游地理學起源于什么時候?”、“什么叫旅游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教師預設的問題,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教材閱讀,找出答案,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做好充分準備。上課時,教師提問,由小組代表進行搶答,其他小組成員進行補充。當各小組對他組答案有分歧時,教師可以指導小組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教師再對問題進行點評、補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不僅得到了加強,同時培養了思維的敏捷性?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作為,要有意識地加強學生思維品質培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錫疇.中國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8

  [3]王鳳華.觀念更新:教育發展方式轉變的先決條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9.

  地理的論文 篇5

  摘要:

  雖然人們也從未停止過對建筑與氣候、建筑與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時期里對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認識程度及重視程度是不一致的,這與人們在發展過程中對待自然的態度有關。人類對待地理環境的態度經歷了“決定―――虛無―――或然―――必然”的過程。

  關鍵詞:自然地理環境;建筑思想;設計概念

  1 建筑設計氣候因素的表達

  1. 1 古代建筑中的地理環境“決定”論

  古代中國人崇拜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中國的傳統建筑比較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帮L水術”的實質不外是對地質、地貌、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此為依據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因此說地理環境因素在我國古代建筑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從而產生了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的社會理論,這就是西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萌芽于古希臘時代,盛行于18 世紀、19 世紀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廣泛流行于社會學、哲學、地理學、歷史學的研究中。古代西方雖然不象古代中國一樣擁有一套完整的風水學說體系,對地理環境中各因素對建筑設計都有明確而具體的指導,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對西方古代建筑影響仍然是很明顯的。例如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的石頭建筑及其建筑群體的形式,均與古希臘的地質景觀條件有關,古希臘內地多山,土地貧瘠,但盛產大理石,為建筑和雕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料。地勢崎嶇,河流短促,缺少開闊地和平原,其建筑群體布局以自由的、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為主流。

  1. 2 工業時代現代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論

  對建筑學來說,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的影響不像“決定論”本身在社會理論中的地位那么長久而穩固,長久以來,大多類型的建筑的設計僅從形式美學、空間、結構技術等等方面考慮,而看不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自從工業革命以后,現代建筑的出現,全球建筑形式國際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難找到基于地理環境因素的設計,這一時期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建筑的地理環境“虛無”時期,無視地理環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導致建筑與環境的對立。因此,建筑成為破壞環境的主導因素,不考慮環境因素影響的建筑也為人類的生活前景埋下了無數的隱患,諸如地震、洪災給城市及村莊帶來的毀滅性的打擊。

  1. 3 后工業時代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的“或然”論

  人類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從建筑的發展過程來看,是一個模仿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終凌駕于自然之上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現代建筑時期走到了極端,其結果是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惡化。20 世紀50 年代以后,歐美經濟發達,社會穩定,但城市整體視覺環境的惡化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使人們注意并重視到現代建筑最大的問題―――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使建筑思潮的總趨勢朝向多元論方向發展,這種趨向的目的是要求獲得建筑與環境的個性及明顯的地區性特征,地區性的特征的表現即為建筑應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鄉土派”的創作觀念,注重建筑自由構思結合地方特色與適應各地區人民生活習慣。使得建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被緊密地結合起來,而生態學與建筑學的結合,更是將地理環境因素對建筑設計的關系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 4 新時代的綠色建筑創作中的地理環境“必然”論

  進入21 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工業社會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嚴重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筑觀―――綠色建筑觀。解析綠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現為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地理環境因素是綠色建筑生態體系構成部分,至此,地理環境因素在建筑創作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在綠色建筑的創作中成為必然。

  2 建筑設計中地理環境因素的表達

  2. 1 地理環境因素影響下的建筑思想

  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學專著《建筑十書》里有不少章節涉及到建筑與氣候,如對建筑的方位、房間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產地等問題的論述,說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適應自然的思想。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研究不斷地產生一些思想影響并指引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由此產生了各種與環境相關的建筑理論,對建筑的理論及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賴特與“有機建筑”理論、文脈主義建筑理論、建筑與環境共生的理論、適應氣候的建筑理論及綠色建筑理論等等。

  2. 2 自然地理環境因素與建筑設計概念

  任何設計都始于對設計概念的追求,建筑師以建筑所處的地理環境作為構思的依據,通過環境受到啟示或引發靈感―――設計概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由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產生的設計概念有以下幾類。

  1) 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觀

  由模仿地理景觀結構而產生的建筑設計理念,可分為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兩類。地理景觀形態的構造模仿著重于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相似性,并對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種謙恭的態度,讓建筑順應地形,從而使建筑與所處自然環境產生某種脈絡關系;地理景觀形態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對地理景觀環境進行解讀,從地理景觀形態中攫取其某些顯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煉出概括性的能表達景觀意境的元素來表現建筑。

  比如現代建筑大師貝聿銘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設計,該建筑坐落于克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山谷中,那里的弗德臺地國家公園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遺跡保留地,他說:“當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與那種自然的環境十分的相稱,十分的協調.他們使用同樣的石頭,使用同樣簡單的造型,……巨型的石塊,巨大的石窟,簡單的幾何形體,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鑒的東西。”大氣研究中心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觀的主要表現是尊重自然,盡可能地減少對地球表面的區域景觀的破壞,追求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掩土建筑將建筑主體植入地下,以保證地表景觀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猶如從地下生長出來一樣與地理景觀形成有機的整體,前者如貝聿銘的“美秀美術館”,后者如現代建筑大師賴特的流水別墅及安騰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運用

  將自然地理景觀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優秀的建筑大師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認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為它有情調,―――它提供了我們共識的基礎,它使我們能接觸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藝術的光!彼诳县悹査囆g博物館成功的運用了光線的變化。再如安騰忠雄的關于光、風、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著意把“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引入建筑物之中以產生“神性”的空間境界。

  4)氣候建筑

  建筑與氣候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卻不斷有建筑師從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氣候建筑的形式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師查爾斯柯里亞的以“開放向天”的空間為中心的適應氣候的設計策略;楊經文提出的“生物氣候摩天大樓”的理論和實踐。

  3 結語

  環境的惡化,能源的危機,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人類在改造環境中的行為。建筑作為人類改造環境行為的表征物,其目標究竟是什么?綠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建筑的目標在于通過人類的建設行為,達到人與自然安全、健康、和諧共生,滿足人類追求適宜生存居所的需求與愿望。實現這種需求與愿望的根本途徑是了解自然環境。楊經文說:“縱觀人類歷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觀本身的基本地質結構外,氣候是其惟一一個不變的因素。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也許和人們的視覺品味和審美觀念在一段時間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變化,但是氣候始終在它的循環過程基本保持不變。”

  地理的論文 篇6

  摘要:

  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通過作業能夠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掌握。文章結合有效作業類型,即養成性、實踐性和展示性三種,分析了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的原則,并提出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認為有效作業能夠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反映得更加全面和有效,能夠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中地理;作業設計;有效作業

  有效作業的類型主要包括養成性、實踐性和展示性三種。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合理有效地設計高中地理作業,不僅能夠在有效作業中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地理學習成效,還能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一、有效作業類型

 。ㄒ唬B成性作業

  傳統的作業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傳輸,并要求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基于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及作業設計當中,著重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探討,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網絡。在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當中,教師要對學生多加引導,通過“有哪些作用”“什么原因”等問題養成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比如,在對天氣變化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進行以下幾個問題的設計:①什么原因產生的雷電?②通常在建筑物的哪個位置安裝避雷針?為什么?③人們能夠在雷雨天氣當中到樹下躲避?通過一系列引導性問題的設計,促使學生通過一步步思考,對多個學科相關知識進行綜合運用。

 。ǘ⿲嵺`性作業

  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當中,并不是單純地對教材當中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簡單理解,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相關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诖耍處熜枰诘乩碜鳂I設計當中,著重進行實踐性作業設計,有目的地針對實際生活環境進行相關地理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當中提取及分析問題,進而運用學習到的地理知識全面解決問題,從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例如,在學習過相關地震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汶川地震及玉樹地震等進行全面了解,結合當時的相關報道,進行作業設計:什么原因導致地震發生?發生了地震該如何保護自己及身邊的人?這樣和實際生活存在密切關系的作業,學生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對作業當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并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增加社會和生活經驗。

 。ㄈ┱故拘宰鳂I

  展示性作業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或者動手制作等方式,獲得與知識相關的材料,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進行展示,并和學生共享展示性作業成果。通過展示性作業完成情況,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競爭意識和學習信心,在學生共同評價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有效提高學習質量。學生完成展示性作業的時候,對相關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且深刻。

  二、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原則

  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作業設計時,要求作業對教學整體目標地全面實現有所幫助,實現知識的全面遷移和聯系。在設計當中,教師要巧妙地將不同地理知識實現有序連接,并將地理知識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聯系,以此全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實現知識的增長,在實踐生活當中能夠對地理知識實現有效利用。同時,在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當中,教師要明確作業目標,最大化地擴大作業效果,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進行作業設計,合理控制作業難易程度,有機地融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還要重視教材和實踐的全面結合,作業要注意從教材當中實現有效延伸,增強作業的深度。作業設計的量也要注意控制,避免給予學生過重的作業壓力。

  三、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

  在設計有效的高中地理作業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對習題進行精心編選,確保相關習題能夠增進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知識體系,并對相關知識實現有效運用。其次,要注意設計彈性作業,結合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以此全面提升作業有效性。再次,有效高中地理作業要注意增強階梯性和層次性,結合學生實際基礎能力設計基礎題、選做題及擴展題等,顧及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幫助相應學生得到一定提升與進步,全面增強所有學生的學習信心,實現全面成長。最后,在設計有效高中地理作業過程中,教師要增加高水平作業設計量,如實踐性作業、分析性作業、應用性作業等。

  總之,要對教學行為及教學成效進行合理判定,主要依據就是學生的人格成長及知識增長,這同樣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目標,而能夠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相關作業才稱之為有效作業。教師要結合有效作業類型,科學設計有效的高中地理作業,并依據有效作業設計原則,合理制定有效高中作業設計策略,全面發揮有效作業的積極作用。

  地理的論文 篇7

  摘要:

  本文首先簡述了前五次生物大滅絕的自然原因,之后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由人類引發這一觀點,圍繞這個想法進行論證。據此例舉現今為避免即將到來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生物大滅絕 人類 責任

  人類現在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滅絕上,卻很少有人想到將要到來的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所以我選擇了這個課題來研究。

  自從人類出現,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后,開始肆意對生物資源進行開發,注重其使用價值,卻忽略了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潛在價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統遭受了人為的干預和破壞。 科學家估計, 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在此背景下,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來,有記錄的高等動物和植物已滅絕724種。 而絕大多數物種在人類不知道以前就已經滅絕了。 經粗略測算,400年間, 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于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 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就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涗浉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涗浉13-135倍……以下是一組來自國家環?偩值淖钚聰祿 :中國被子植物有珍稀瀕危種1000種,極危種28種,已滅絕或可能滅絕7種;裸子植物瀕危和受威脅63種, 極危種14種,滅絕1種;脊椎動物受威脅433種,滅絕和可能滅絕10種……生物多樣性受到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當生存問題擴展到全世界物種,我們人類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給下一代留下什么?是豐富多彩世界,還是生物種類日益貧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數字敲響了警鐘,不少人驚恐的在心中問道:不曾孤獨來世的人類,難道注定要孤獨的離去?答案也許可以從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長的話中找到——“地球不屬于人類,而人類屬于地球”。

  眾所周知,恐龍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后還是滅絕了,在地球上不復存在,雖然原因眾說紛紜,但滅絕的事實是肯定的。各種各樣的例子都表明一個問題:最高等的動物一定會滅絕,而且比低等動物滅絕的'早。最先出現的細菌一直到現在還存在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類現在正處于恐龍這個位置,是新生代的統治者,我們這個物種注定要滅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至今已經歷過五次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已有99%的生物滅絕:最早的一次滅絕發生在5.8億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億年前,發生在西伯里亞的火山噴發,致使全球95%的生物滅絕;第四次是1.6億年前,發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溫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滅絕;第五次是距今0.6億年前,南極冰島火山噴發,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龍滅絕,比人大十幾倍的恐龍時代永遠消失!

  人類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滅絕,要么來自于外來星球的撞擊,要么來自于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往往是核反應的結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難,也不排除人類引發的可能性!當大劫難到來時,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飛的鳥類,人類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滅絕的厄運?等待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類對地球的維護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擊,減輕火山爆發造成的危害,或許還有一線希望!

  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顆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險名單,為此人類應提前做好準備。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已完全有辦法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可使人類免遭滅頂之災。一顆質量11噸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能量,相當于1萬顆百萬噸核武器爆炸。對此,世界各國早已開始研究應對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首先需要監控有可能飛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確預測近地小行星的飛行軌道。美國國會1998年通過決議,由美國航空航天局實施名為“太空衛士”的計劃,力求定位地球周邊直徑不小于1千米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并確認哪些小行星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目前該計劃已經完成,地球周邊約有1000顆符合條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種研究資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慘遭滅絕,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使恐龍消失,哺乳動物出現。每次生物大滅絕都造成超過一半的物種消失,經歷滅絕危機后的地球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元氣。即將發生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經歷的第一次滅絕,這次滅絕將由人類引發,具體表現為: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氣候發生巨大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環境過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

  為盡量避免這種不利狀況,就意味著人們應保護環境,但保護環境并不代表著不開發資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現有資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被動點的措施是進行保護,同時我們應主動的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擊,減輕自然災害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類應盡快認識到這種現狀,面對可能來臨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保護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穩定性,減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質的排放,避免人類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擾。

  參考文獻:

  1.國家環?偩值淖钚聰祿

  2.《人類將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3.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志執行主編龐之浩研究員接受專訪語錄

  地理的論文 篇8

  摘要:

  我們已走進了信息時代,無論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已無法離開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教學也是如此。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解決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信息技術;教學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以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并且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如今,國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為了完成新時期教學的任務,為了迎接信息新時代的挑戰,更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應該結合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更改傳統的教學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新課改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等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此時更加要求教師做出相應轉變,一改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新時代的信息技術運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學當中去,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室,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多媒體教學的有利條件。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師擁有多媒體教學的條件卻不懂得利用,他們不重視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率。因此,如何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當今的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結合的意義

  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當今高中地理的教學。在地理課堂上,教師熟練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與不同的教學方法相結合,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傮w看來,共有如下幾個方面。

 。ㄒ唬┘ぐl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興趣是由于機體的需要而產生的穩定內動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寓教于樂,使得教學內容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高一學習“俄羅斯”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視頻,如海參崴不凍港、喀斯特巖溶地貌等多種地域風情,激發學生對俄羅斯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ǘ┐龠M教學方式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表達、圖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轉和時區變化等抽象的過程。但是,通過現代的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直觀地展示這些抽象的過程,并簡單地創設出不同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提供大量的資源,進而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時區問題是高一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語言表述,教師往往無法清楚、透徹地描述出天體運動等自然現象和時間因時區不同而更換的抽象現實。但通過先進信息技術的幫助,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的視頻供學生觀看,使學生深刻體會天體運動和時區的轉換,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時區的差異性,進而解答時區變換的地理難題。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高中地理提供了很多網絡資源,既包括認識理解型的教學內容,又包括練習型的習題等。很多時候,學生可以自己在網上進行搜索學習,尋找自己想要的資料、圖片、視頻等資源,為自己學習提供幫助。學生還可通過這一探索過程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結合方法

  (一)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創設出更好地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以興趣盎然的狀態學習,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相應的提高。例如,在講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課時,教師可通過放映三維動畫等方式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壞力。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帶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類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講解“山地的垂直地帶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泰山、長白山等山地的資料引入到教學當中,展現出一座山峰的不同高度所展現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過旅游美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又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山地垂直地帶性的內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ǘ┙鉀Q傳統教學面臨的難題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多個領域信息的綜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過程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只能通過描述、畫圖、模型等方式進行講解,并不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但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的`充分結合,可化抽象為具體,輕松彌補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難點,輕松完成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課時,傳統教學需要畫出俯視圖、正視圖、切面圖等多個圖形供學生理解,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教學效果不顯著。而當今,教師可以通過Flash動畫的演示,讓學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殼運動使水平地層彎曲變形生成的,并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緩慢鏡頭,理清地理事物演變的過程。

 。ㄈ⿲崿F初高中相關內容的銜接

  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地理教學,可以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既能對新知識點加以鋪墊,又能對舊知識點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對新舊知識點的理解,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

 。ㄋ模┡囵B學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圍廣、內容復雜,很多時候需要學生主動挖掘。對此,學生可以網絡為基礎,通過收集、查閱相關資料,建立課題模型,發表研究成果等方式達到網絡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討研究,探查地理現象的本質。例如,在學習新能源時,教師可以在講解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后,讓學生搜索相關資料,了解不可再生資源,并進行相互討論,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資源的特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能源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更加珍惜資源、愛護環境。

 。ㄎ澹┡囵B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搜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和思索身邊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綜上所述,在嶄新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應該具有全新的教學方式,把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學模式,解決傳統高中地理教學中所面臨的難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率。

  地理的論文 篇9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著這個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的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人預言,人類最終是毀滅在自己創造的文明中。“資源短缺”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

  如今,許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電,許多破壞臭氧層的物品也消耗飛速,排放的廢氣已經多得難以讓人想象……造成這一切后果的是誰?就是我們人類。要做到節能減排,就要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我提出以下幾點可行的建議:

  一、節約電能。

  要注意隨手關燈,可以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美國的能源部門估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就能避免四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除了電燈,在使用其它電器方面也要注意,盡量選擇低消耗節能產品,不用電器時要切斷或關掉電源,冰箱則讓它處于無霜狀態。

  二、節約水資源。

  許多廢水都可以循環使用。洗臉、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來擦地板、沖廁所、澆花等。淘米水則是很好的去污劑,可以留下來洗碗筷。沾了油的鍋和盤子要先用用過的'餐巾紙擦干凈,洗起來節水有方便,還可以少用洗潔精,減少水污染。

  三、減少廢氣排放。

  交通廢氣和工業廢氣是生活廢氣的主要來源。我們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或出租車,還可以騎自行車,盡量少乘坐私家車。工廠里的燃燒垃圾、生產商品等而產生的大量滾滾的濃煙彌漫在城市里。他們應該把廢氣經過加工和過濾,再排放出來就可以減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釋放出氧氣,所以我們要大量的種樹。

  四、垃圾分類處理。

  垃圾分類可以回收寶貴的資源,同時減少填埋和焚燒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廢紙被直接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產再生紙;飲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準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全球變暖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讓我們行動起來,節能減排,挽救地球家園的命運,維護人類的一個繼續生存的未來。

  地理的論文 篇10

  摘要:論文基于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對高中地理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加強的教學內容與新思路進行了分析,強調了在教學模式轉型過程中應克服的困難,并給出了作者針對性的建議,以希望能夠為新課程地理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重點;難點

  在我國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的地理教學更加重視學科的特點,尊重學生“學”與教師“教”觀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教材不同與老教材,要求學生對知識面的拓展更加寬,對知識的理解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死記硬背,而是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加深。隨著課程的新一輪改革,基于高中學生在該時期一些性格與學習上的特征,地理教學的工作思路必須適應新的變化,在這其中,也體現了地理學科在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更新。轉變思路,適應社會,基于教材并結合學生的特征進行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今后改革的重點方向。

  1.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

  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今后學生深造包括進入社會以后對自然常識的認識與積累具有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對于地理在我國高中課堂的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往往都是依靠死記硬背。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沒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新的課程改革,強調了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學習的'時候重點以理解知識點為基礎,不斷延伸。對于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對地理學科教學方式的變化,我認為重點應重點加強以下方面的內容:1)提高學生主觀學習的能動性。傳統地理教學由于知識點在教材中比較碎,使得學生不太注重對教材的解讀與知識點的串接。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的過程由于承擔了本作為學生該進行的工作,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上略為被動。地理知識與我們所處的周圍環境非常密切,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也是很容易去理解的。新課程對教材的改革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拓展,與實際的應用更加密切,這就需要學生時刻關注周圍的環境,用實際經驗來解決自己學習當中的困難,而不是被動得去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高中地理教學有別于傳統基礎學科如數學、語文等。由于地理與實際環境聯系緊密。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熟悉知識點,對知識點掌握的要求要比之前更加嚴格。信息技術如此發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動畫影視、圖片、圖表等不同形式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3)提高動手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要求他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并與周圍的環境與人進行“交流”。當然這樣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但是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逐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如高中地理中有部分的實驗,這些實驗對于知識點的加強很重要,在學校課堂條件滿足的情況下,要多讓學生參與實驗,對實驗的結果展開探討,分析實驗過程的操作行為。4)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人進步的先決條件,也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地理常識對于學生了解祖國、增強文化修養都有重要作用。對于知識的掌握學生應該有自己的觀點,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F在的孩子思維比較靈活,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也多,因此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發散式教學。能和老師對一個知識點持不同意見,說明學生在知識點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觀點,也說明學生是在認真的想問題,對與錯是另外一回事,畢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創新對于學科的改革、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都不是壞事。

  2.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需克服的問題

  在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應重點轉變與加強的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我們也必須認識清楚地理教學在此階段需要克服的主要問題:1)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健全: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學習過程中的效率如何進行評價,作業和成績現在是唯一的評價手段,但是如果只重視結果而忽視了對過程的培養,則也就失去了該學科的意義。學生在考試上關注度太高,則就會太注重結果,反而對于其學習過程中的效果不是很好。2)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不夠充分。老師本應該和學生成為朋友的情況下,學生才會敢于問問題,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但就我們國家教育的傳統觀念,沒人敢挑戰老師的權威。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身份,使得兩者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好地以為完成學科教學目標而服務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3)教學如何以人為出發點,教學結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在高中期間性格和特征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與熱情都不相同。教學如何結合學生自己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是尊重學科,尊重個人的表現。

  3.總結與展望

  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傳統學科,而不僅僅是地理,都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教材的發散面更廣,對教師與學生的要求實質上是越來越高。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僅要從教學的內容、方式方法、思路上轉變,更應該尊重學科的特點與學生不同的性格差異,因材施教。但是如何在今后課改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與熱情,轉變教師隊伍的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教學的氛圍與成果轉化,都是值得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相信新的課改將對地理學科的進步與教學的轉變起到深刻的影響,將會為死板的課堂增添些許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董澤潤.探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現代閱讀

  [2]王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幾種變化[J].教育科學

  [3]王寅.淺析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J].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4]彭建睿.新課標視野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5]烏日娜.高中新課程下的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操作規范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王鴻雁.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吳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8]史玲玲.“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9]周挺.高中地理導學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地理的論文 篇11

  摘要: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微課資源整合已經漸漸深入到教學中成為新型的教學方式。本文探討了高中地理教學中微課資源的整合和建設路徑。

  關鍵詞: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

  在傳統的高中教學中,面對著高考壓力,許多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課本的知識點教學中,在講課時將重要的知識點劃分出來,并讓學生將其記到筆記上;在課后將課堂上講到的知識進行復習;這樣的課程對于學生而言是枯燥的,高中學生已經到了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年紀,所以對教學方式的變革也存在著自己的看法,因此,微課作為現代化信息技術新型的產物,對高中的地理教學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本文通過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進行具體分析,并對此提出相應的策略和研究成果。

  一、微課資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對于高中的教學課堂來說,地理課是所有學科中與人類發展環境最為緊密的一門學科,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課堂知識學習。隨著微課進入教學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都很好地集中到課堂上來,在創造輕松教學課堂的基礎上進行微課教學,讓學生喜歡上地理課,從而提高地理的課堂教學效率。但是,一定要注意一點,就是微課上所要講述的內容一定要與課堂的專業知識密切相關,不能偏離專業知識太遠,在選擇課題的時候一定要從書本的實際內容出發,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和題材,不能一味地追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講述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從而偏離了實際教學計劃,只有合理地選擇微課課題,才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地理課本中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的課題時,因為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沒有實體可以驗證,對于學生而言課題過于抽象化,讓學生難以理解;這個時候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先進資源插入一個演示地球公轉的Flash,將地球公轉的過程、方向、速度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對這個課題有一層更加深刻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地球公轉的專業知識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內容的含義。

  二、科學分配微課資源的知識點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每一天都存在著新的知識點,地理課本中的知識點是無窮無盡的;在過去的課堂上,地理教師一節課會講到好多的重點知識,但是因為傳統的教學都是書面上的教學,有一些知識過于抽象化學生不能很快地將其理解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對于學生的思維會存在一定的阻礙;現代的教學中引用了微課教學就可以完成教學中的漏洞,但是因為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合理的分配,將各個知識點在微課資源中的比例進行有序的調節;對于教學過程而言,微課在課堂教學中不會占用太長的時間。所以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分配微課和教學內容的時間比例。例如:在地理課上學習“水圈與水循環”時,地理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進行制作水循環的動態模擬實驗,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水循環的具體過程;但是微課的時間不能過長,而是將專業知識點與微課的動態影片相互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學生和教師進行合作分析,得出最終的結論。使學生通過水循環的學習和探究,不僅可以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

  三、微課資源基于學生水平出發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實行微課的新型教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以地理教師所改革的教學方式都是為了學生,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新型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都是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的引入便是存在于這種目的;所以運用微課資源需要一定的規章制度;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書本上的專業知識還是課外讀物上的拓展知識都是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微課也是如此;為學生展示的教學內容不能過于困難,讓學生聽不明白,以至于引進新型的教學資源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而言也是無濟于事;所以,在教學中,一切以學生的基礎知識為出發點,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融入到微課教學中,最好將難懂的知識簡單化,但是又不失教學重點,將微課完美地融入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例如:在學習“城市發展與城市化”中,地理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資源為學生播放一些近些年城市發展的具體現象,將變化的程度運用短片的實際現象表現出來,地理教師在制作短片的時候,可以將近些年變化的具體特點以實體形態表現出來,讓學生耳目一新,并且給學生巨大的視覺感覺,將這幾年中國的發展深刻的記在心里;然后教師結合課本上的專業知識對每個變化特點進行具體講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增強課堂教學的具體效率。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微課的教學方法已經漸漸深入到各大高校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也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微課資源,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在現今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動態的短片進行自主學習,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全方面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黎恒飛.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研究[J].高考

 。郏玻菪烀瘡姡咧械乩砦⒄n資源整合建設路徑探微[J].教育:文摘版

 。郏常蔹S麗輝,楊志平,姚偉,等.基于云空間的山區高中地理微課資源體系的建設探究[J].新課程導學,

  地理的論文 篇12

  摘要:高中地理教學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下,結合新課程標準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改變地理教學方式,根據高中地理規律,有效地開展地理知識教學。本文簡要分析高中地理規律概念及重要性,結合現階段高中地理規律教學存在的各類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希冀促進高中學生能夠增強地理學習興趣,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學課堂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

  關鍵詞:地理規律;高中生;教學策略;主體地位

  一、引言

  地理規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由于地理規律,教學存在著眾多問題,也大大限制了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難以掌握地理學習規律。由于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進行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改進教學方式,增強對地理規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高中地理學習也是有章可循。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簡要闡述了高中地理規律概念及重要性,并提出了高中課堂上存在的教學問題,以及具體的解決策略:

  二、高中地理規律概念及重要性

  高中地理規律能夠揭露地理事物的本質與內在聯系,地理規律能夠加強地理事物與現象的綜合性概括,處于推理級層次。由于高中地理學習可以分為地理演變規律,地理關聯規律,地理分布規律等三大類。通過不同的地理規律,開展不同的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由于高中地理知識較為抽象復雜,所以進行地理規律教學,使學生掌握基礎地理知識,能夠了解到自然界中的變化規律,以及水循環和地理循環要素的變化過程。通過地理規律的學習,能夠明晰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時間變化規律,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當前高中地理規律教學存在的問題

 。ㄒ唬┙處熅C合水平不完善

  在新時期下開展高中地理規律性教學,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地理規律認知,但是部分地理教師雖然能熟悉地理知識,但是卻對地理規律是知之甚少,難以把握地理規律教學的重要性,只能夠根據教學經驗進行盲目教學。所以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教師的教學觀念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的教學觀念如果不進行及時更新,學生就會對地理規律死記硬背,再通過習題來增強地理規律認知。此種題海式戰術練習,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地理規律,認知水平,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教師開展高效化教學。

 。ǘ┙虒W內容呆板,未結合生活

  由于我國大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理念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學方式單一,內容呆板,并未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狀況開展教學,學生難以理解晦澀抽象的地理知識。即使部分教師能夠對地理規律教學展開多樣化教學,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并未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只是重視地理規律的知識結構與內容,忽略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并未在課堂上引入案例分析,學生難以通過有趣的案例開展地理規律學習,只能夠死記硬背。由于學生處于新時期下,思維不斷發展,教師如果仍然采用呆板落后的教學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ㄈ┙虒W模式單一,缺乏操作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地理教師的教學模式拓展,教師由于過于重視學生的'地理成績,只是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使學生死記硬背,并未帶領學生參與操作,或者是走出教室進行戶外觀察。地理學習是通過考察及測量等方式來不斷地加深的,但是地理教師并未在課堂外進行教學演示,也并未進行案例分析,這樣難以形成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只能夠讓學生觀察地理模型或者是地球儀來了解地理規律,且并未帶領學生進戶外進行實地的考察,使學生的思維難以拓展,也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開展高中地理規律教學的具體策略

 。ㄒ唬┎捎枚鄻踊虒W方式

  教師應當根據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模式創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通過地理規律的理解來增強邏輯思維發展。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以及互聯網等設備進行多元化教學,可以帶領學生觀察視頻或圖片,來模擬地理實驗,增強學生的地理規律推導,通過直觀的視頻展示能夠展示出地理變化規律,使學生能夠增強地理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認知。

 。ǘ┘ぐl學生學習興趣

  可以開展戶外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親自到戶外,對地理現象進行考察測量,掌握地理規律的發展要素,增加學習興趣,能夠親手操作。新課程標準要求推行素質教育,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予以引領和幫助,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開展游戲化教學,或者是開放式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地理規律,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以及地理知識推導,使學生增強地理規律認知。

 。ㄈ╅_展生活化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感受,教師進行地理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狀況,設置懸念,來引領學生探究地理規律。例如在學習到氣候變化規律時,可以講解氣壓帶風帶移動時對各地產生的氣候差異,并結合本地區的氣候變化進行分析,使學生思考本地區的氣候特點。通過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問題懸念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與其他同學積極討論,有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也能夠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本區域的氣候變化特點進行充分分析,進一步探討氣候變化規律。開展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地理規律知識,也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地去思考問題。

 。ㄋ模┚C合全面地評價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間樹立良好的情感交流關系,與學生保持密切的交流,教師能夠掌握學生近階段的學習規律以及發展變化。通過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地理規律學習中的優勢及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在新時期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以教師為發展中心的教學觀念,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學生能夠增強地理學習熱愛度,能夠充分感知地理規律,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開展高中地理規律教學,結合學生近階段的學習狀況,進行地理規律認知,使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來增強地理知識積累。教師應當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發展,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地理規律,有效地進行地理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郏保莅危咧械乩硪幝傻挠行Ы虒W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

 。郏玻菖碛驯螅咧械乩斫虒W難點突破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

  地理的論文 篇13

  摘要: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拉近學生與地理之間的距離。本文主要針對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關鍵詞:鄉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學 運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讓學生對自然環境以及一些人體和自然規律進行認知學習,所學的內容和實際生活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地理學習涉及到的內容比較抽象,一些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無法融入到地理學習中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些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了鄉土地理的元素。所謂鄉土地理也就是利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進行學習。

  一、結合鄉土地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何的學習動力都比不上對于學習內容的興趣,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先要讓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產生興趣。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結合自身熟知的事物進行學習。由于自身對于鄉土地理比較熟悉,所以從心理上就會對學習產生更強的自信心,加上鄉土地理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可以真實感知到的,能夠看見和感受到的事物,更會讓學生產生熟悉感。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結合和利用鄉土地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地勢和地形》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鄉土地理開展教學,提問“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些學生可能會說“山坡上,因為張家口的山還算是比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樂的地方。”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張家口的山比較多呢?”學生可能就想到與地理相關的丘陵地形,聯系張家口的實際情況,能夠感受到地形對于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推廣開去,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地區,不同的地形對于當地的人們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這讓學生對中國地形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區人們生活的地形環境是怎樣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鄉土地理,進行德育素質教育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學生會感覺學習的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聯系,這些地理知識和自身的生活有著遙遠的距離感,因此學習的興致并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融合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家鄉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學習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風土人情。由于每個學生對于家鄉都會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對于家鄉發生的變化也會格外關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以鄉土地理作為學習的載體,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地理學習的神奇魅力,通過一些真實事例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比如,在學習《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北農村地區的環境以及土壤比較適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因地制宜地發展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引進了五彩棉花的種植,更是使得農業種植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樣的實際發展狀況讓學生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同時也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分析,為自己的家鄉開發一些新的農業作物,以帶動當地的農業發展,表達自身對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鄉土實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為了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當中去學習和感受地理知識,同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識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鄉土地理進行分析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還能夠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對當地的地理環境進行探索的同時,能夠對教材的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其中包括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的學習,如果根據教材進行籠統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組織開展鄉土實踐,對當地的土壤狀況以及水利資源狀況等進行實際的分析調查,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對當地的土壤、水資源進行取樣調查,通過實際的學習分析總結當地的資源狀況。從本土地區的資源狀況著手,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這樣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融入鄉土地理知識,讓學生對熟知的事物進行分析理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張君政。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張德海。讓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結合鄉土地理的感受[J]。教師,2013(3)。

  [3]陳雪梅。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的論文 篇14

  摘要: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的強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發展狀態,因此,做好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培養更多知識淵博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精英人才還需要有健康、樂觀的心理,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然意義。本文對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教材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單純地學習地理知識,無法通過此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地理教師應該對教學進行重新認識,深入挖掘教材中潛藏的心理健康知識,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學相結合,以此來實現精英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師就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教師的思想觀念對其教學行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教師具備了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之后,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會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反之,教師則會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入手,樹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進行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對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挖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習成績,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對學生以后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比如說,當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地球上的水》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知識講解,一方面是講解地理知識,對地球上的水資源組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區別,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思想的引入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滲透節約用水的觀念,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以教材為基礎挖掘心理教育知識

  教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地理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師脫離教材,引用課外資料來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教師必須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懂得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學生地理知識,附帶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心理教育知識。

  比如說,當教師想要為學生講解《旅游開發中的環境保護》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首先要從地理知識入手,為學生講解在旅游開發中為什么要保護環境,如何保護環境,當教師講解完地理知識,教師就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為學生講解一下當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旅游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等,然后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旅游過程中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以后旅游過程中就會自覺地不亂扔垃圾,不在景觀建筑上亂寫亂畫,進行文明旅游。

  三、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因為地理知識較為抽象,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會采用實踐活動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習得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外實踐是比較常見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性的認識來影響學生感性的'認識,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心理也能夠健康發展。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動探究課題為基礎,教師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師將學生帶入到自然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切身的感受來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意義,以及如何和諧相處。同時通過野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說,當教師想要為學生講解《環境污染與防治》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城市垃圾清理情況進行調查。當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之后,學生就能夠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亂扔垃圾,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清理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知曉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難處,想要做好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還應該借助地理教學這一平臺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進而確保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地理的論文】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論文02-17

地理教學論文15篇02-17

地理教學論文范文03-21

高中地理論文(通用8篇)05-2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理教案01-12

地理的教案12-12

論文的格式要求 -論文04-27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

高中地理《地理圖表的判讀》說課稿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