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語文生態化課堂的構建論文
摘要:在傳統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方式,以權威的身份向學生強行灌輸語文知識,不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導致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厭學心理。鑒于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借鑒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構建生態化語文課堂,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文教育教學生態,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切實提高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生態化;構建策略
生態學的觀點強調,生命作為一種有機體,與周圍的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與能量轉換。受這一觀點啟發,教育倡導在所有生命整體與周圍環境中形成一種有機聯系,最終使他們形成有機整體。中學語文構建生態化課堂,就是在生態學觀點的基礎上,將語文課堂教學作為統一發展的有機整體,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進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弊端,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生態課堂的本質內涵
生態課堂是利用生態學觀點來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以期構建能夠持續和諧發展、系統化的課堂形式,其課堂形態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習性完全吻合。具體說就是生態課堂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要照顧到學生在個性方面的發展,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真正實現教師教學與學生發展的高度統一。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生態課堂重在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突出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生態課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生態課堂的整體性特征
在生態課堂中,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被視為一個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生態課堂各要素之間通過彼此形成的交互作用,達到彼此相互適應、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采取科學的手段和方式成功地對學生進行塑造,與此同時,學生也通過某種相應方式在教師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跡。
2.生態課堂的開放性特征
課堂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具有開放性。具體說就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及時進行調整,也就是設定彈性教學目標;第二,教學過程具有開放性。教師在教學中設計開放的情境和問題,目的是擴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不是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限制。同時,教師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由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探究知識的合作者;第三,教學結果具有開放性。對于問題的解決,不設計非此即彼的統一答案,允許學生存在不同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生態課堂的生成性特征
在生態化課堂中,所謂的生成性屬于一種未知特性,并不是經過事先預設的。其特性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針對某些內容故意為學生留白,以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能為學生創設發揮和拓展空間,因此,生成可以在課前表現出來;二是生成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主要是在教學活動展開的過程中,師生的思維和探究偏離了教師的課前預設,或者是超越了預先設計的教案;三是生成在結果上表現出來。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在非預設之外獲得了更好地發展。
三、中學語文生態課堂的建構策略
(一)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態化
1.構建具有整體性的教學內容
在生態化語文課堂教學系統中,應從小系統的角度看待和構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所包含的語文知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課文中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在教學內容中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相關的知識與方法,還要注意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應用技能,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注重設計生成性的教學內容
在生態化語文課堂教學系統中,知識本身并不能生長,而是要通過師生之間的共同探索和研討,使學生不斷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和生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就是說教學的主體,即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換而言之,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要能夠釋放學生原本的自由學習天性,使他們進入到愛學、樂學,乃至于學而不厭的學習生態之中。一般來講,生成性教學內容具有兩個特性:其一,教學內容具有深厚的根基。也就是說教材中的知識緊密聯系師生的現實生活,而且教材中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進而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其二,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活動性。一方面,教學內容適合師生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中存在很多空白點、短路的地方和回路之處,需要學生去補充、接通、質疑與超越。因此,生成性教學內容是學生生成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載體。
3.積極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生活化教學內容是指教學要回歸到生活中,為生活服務。傳統的語文教科書所呈現的知識內容往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學生只能死讀書、讀死書,毫無生命力可言。因此,要構建生態化語文課堂,必須在教學內容與學生生命體之間搭建一座密切聯系的橋梁,把教材中的科學世界與學生所處的生活世界有機融合在一起,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構成一個有效循環的生態系統,從而在學生生命體中使教學內容活起來,使教學內容在學生自身生命中落地生根,不斷增長學生的智慧、提升品德與能力。
(二)實現教學方式的生態化
1.教學情境生態化
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有助于生態化語文課堂的構建,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得到持續延伸,進而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與求知欲有效挖掘和激發出來,最終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教師可以嘗試播放有關父親的歌曲、講述有關父親的故事、播放父親形象的圖片或短片來營造教學情境,使學生的感情進入到教師預設的情境中,從而進一步理解文中的父親形象,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2.互動教學的生態化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采用互動教學法,可使學生充滿激情,使課堂保持生機和活力,從而達到生態化的預期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上的互動并不等同于教師問、學生答,而是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相應地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更高效和靈活。如在教學文言文《刻舟記》時,教師可布置學生在課余時間嘗試進行相關物品的雕刻,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三)實現師生關系的生態化
1.充分尊重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
在中學生態化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承認和尊重學生存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語文教學。為了有效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教師必須對每名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進行具體和充分的了解,進而實現因材施教,切實構建語文生態課堂。如在教授朱自清的優美散文《春》的時候,教師可以積極鼓勵每名學生大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勇敢地說出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及時給予中肯的點評,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中,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2.營造和諧平等的生態課堂氛圍
和諧平等的生態課堂氛圍的營造,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因此,教師要切實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為本,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以平等的朋友、合作者的身份與態度,積極鼓勵學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在這種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師生之間的人格是平等和獨立的,都有著強烈的民主與合作意識。師生在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積極參加教學活動,從而獲得成就感和自我發展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艷.構建語文生態課堂的教學策略——以議論文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5,(10).
[2]李靜.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3).
[3]劉華莉.積極構建初中語文生態課堂[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趙媛媛.初中語文生態教學課堂的構建[J].學苑教育,2015,(5).
【中學語文生態化課堂的構建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構建生態課堂的思考與實踐04-29
構建生命化的化學課堂04-29
構建生態課堂,提高教學效率10-26
警惕網絡荒漠化-淺論網絡生態的失衡與構建04-28
生態課堂是童心的課堂04-28
構建綠色生態家園04-26
論我國生態稅制的構建04-30
論我國生態稅制的構建04-27
構建綠色生態城市04-29
構建雪域高原和諧生態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