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拓展語文作業的途徑
一、操作型作業,實踐中深化語言的理解力。
為了增強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結,使課文靜態的文字變成學生腦中優美的圖畫,生動的場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設計操作型作業,即讓學生依課文內容畫一畫、做一做、找一找。
1.畫一畫,再現情境。
讓學生將課文的內容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可以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①畫畫面:對《荷花》、古詩《小池》等寫景文,讓學生畫一畫,可以再現美景。②畫游覽圖:對一些游記類文章,讓學生畫游覽線路圖,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后,我讓學生畫一幅作者游覽線路圖。要求標明路程、位置,景點名稱、特點等。這就提高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力、概括力。③畫方位圖:弄清空間位置,如《小站》一文,學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課前預習時,我讓學生思考如果站在列車上看小站,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簡筆畫成簡圖標出。由于課前形成鮮明的表象,學習課文時,對文中“左”、“右”、“正前方”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驗證事理。
通過做,可以淺化知識難點。如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時,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我就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后,試著做一做文中的實驗,總結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需要哪些條件。大部分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兩個鐵球必須滿足同為鐵,必須同時,必須從同一高度,才會有同時著地的結果。在獲得這樣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理解文中亞里斯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十磅重的鐵球先著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便能敏銳地抓裝鐵球”、“同時”、“同一高度”等詞說出條件中兩個鐵球的共同點,十磅、一磅是條件中的不同點,“先”和“十倍”是結論中的不同結果。加俐略分析亞里斯多德推論的嚴密的三段論推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而此時學生能邊演示,邊講解,難點迎刃而解。在學完之后,再讓學生做。按課文的思路、敘述的事理,邊操作,邊口述。這樣,可以將課本知識內化為學生腦中的知識。
3.找一找,體會特征。在星期天、假日,我常布置學生到野外去找一找課文中介紹的景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親眼看看與課文描寫的特征是否一致。外出游玩,留心哪些風景我們從課文中已經熟悉。由于從興趣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完成作業,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
二、觀察型作業,生活中培養敏銳的觀察力。
“觀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學中,我找準讀寫結合點,細化觀察要求。
1.結合課文,模仿觀察。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課本學到的觀察方法及時地運用于觀察實踐,如教學《挑山工》一文,我布置學生觀察皮鞋匠是怎樣為顧客服務的,小販是怎樣銷售自己的商品的。對同一個人,安排多次觀察;對不同的人,進行比較觀察,使得模糊的印象清晰,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1] [2]
【拓展語文作業的途徑】相關文章:
SAS多途徑拓展商業智能市場04-27
語文作業評語05-28
語文作業評語01-23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拓展訓練04-29
2009年高考語文備考途徑04-30
途徑04-29
語文作業檢查總結09-21
批改語文作業評語04-29
小學語文作業評語12-14
批改語文作業評語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