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湖漫筆》語言漫說
[作者] 朱文獻
[內容]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選入高中語文第三冊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筆》,文筆清麗典雅,語言優美凝煉,值得教者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綠”字,潑墨如水。文章通過對西子湖畔秀麗山水的描繪,熱情謳歌我們祖國的偉大、可愛。作者緊緊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綠”,不惜濃墨重彩、潑墨如水,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青綠山水”畫,使讀者置身于“綠”的海洋之中。請看,那林海是“綠沉沉”的;在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的古樹“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那飛來峰上的層層疊疊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有的綠得發藍”;峰下蜿蜓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里”;甚至連那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即便是同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那蘇堤上的樹木,遠看時似乎覺得“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近看時才發現“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在花港,“看到了又一種綠”:“滿池的新荷,圓圓的綠葉”,“加了好幾處綠草坪”。就這樣,全文一共用了二十多個“綠”字,可讀者一點不覺得重復多余。正是這二十多個“綠”字,淋漓酣暢地揭示出祖國山水的青春與活力,使讀者透過那“活潑的綠色”領略到: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前程似錦,有著茁壯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作者為此著力于寫西子湖畔之“綠”,委實可以同朱自清先生的《綠》比美。
2.單雙音節,配合得當。漢語的詞匯以雙音節為主、單音節為次。但單、雙音節配合得當,就能產生語言節拍的長短,就產生了音樂感、旋律美。如本文劈頭一句:“平生最喜游山逛水。”音節搭配是“平生/最/喜/游山/逛水”,即“雙—單—單—雙—雙”。這樣,讀起來就使人覺得流暢順口,富有節奏感。如果改成全用雙音節:“平生/最最/喜歡/游山/逛水”,讀起來就顯得單調、呆板,缺乏音樂感了。我國清代古文家劉大kuí@①在《論文偶記》里強調:“文章最要節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聲窈渺處。”這個見解是很精辟的。這里所說的“節奏”,就是指“音節”。可見音節乃是構成文章語言音樂美的基本因素。
3.平仄相間,瑯瑯上口。古人作詩為文非常講究聲律。所謂聲律,就是平仄的格律。今人寫文章雖無需講究平仄格律,但平仄的一般規律也應予以注意。因為平仄相間可以形成聲調的有規律的高低強弱;而聲調的高低強弱有了規律,語言就會有明快的節奏,讀起來就瑯瑯上口。因此寫現代文章一般也要注意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各詞(字)的搭配上交錯地安排平聲和仄聲,借以創造語言的音樂美。宗璞同志正是這樣做的,她在運用排比句式時尤其注意了這一點。
△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曲十八澗綠得閑。
這個排比句中三個分句的落腳字為:平—仄—平。
△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
此句四個排比分句的后一個詞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六月,并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
[1] [2] [3] [4]
【《西湖漫筆》語言漫說】相關文章:
漫筆04-29
徽州漫筆04-27
燈下漫筆作文12-06
燈下漫筆作文06-30
中秋漫筆作文04-30
藍夜漫筆作文04-30
漫說04-29
《燈下漫筆》教案(精選7篇)12-08
新學期漫筆作文02-12
中秋漫筆作文700字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