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之前話稱謂》補正
[作者] 江蘇高郵市界首中學 宋文權
[內容]
任俊榮先生的《高考之前話稱謂》(見《中學語文教學》1996年第4期)一文對古代的稱謂現象作了比較系統的歸納總結,可算是中學古代文化常識助學的一篇佳作。然其在某些方面尚有疏漏,個別處說法亦似可商榷,因而還很難完全解釋清楚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稱謂現象,也不能完全適應高考的要求。鑒于此,茲作如下補正:
一、姓氏。任文未述。上古時代,“姓”和“氏”是兩個不盡相同的概念。姓是由母系氏族社會而來的族號。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等皆從“女”旁,即可視為母權社會在“姓”上之烙櫻同一族中,子孫繁衍多了,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一支又有了一個特殊的稱號,就是“氏”。《通鑒·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的關系。高中語文教材《之戰》中說:“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這里的“同姓”就是鄭、滑兩國,它們與晉國同為姬姓國,是一姓(即周王室,姬姓)之下的三個不同氏(分支),猶如三個同父母的弟兄;而秦國則是嬴姓,是周王室的異姓封國。所以,秦襲鄭滅滑,晉就認為是對自己“無禮”,(盡管兩年前,它還伙同秦國圍攻了鄭國)于是以此為借口,在伏擊了秦軍。
周代,貴族女子稱姓,用來“別婚姻”(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下同不注),姓同則“婚姻不可通”,以防男女同姓結婚,后代不興旺。因而,貴族女子姓比名更重要,可以無名,但不可無姓。若嫁給了別國的國君卿大夫,也要將娘家的姓放在丈夫的謚號或國(邑)名或氏的后面,用來構成自己的“大號”。如《之戰》中的“文嬴”,她是晉文公之妻,秦穆公之女,因而丈夫的謚號“文”就在前,娘家的“姓”就在后。有的,還可以接在后面加“氏”字,舊時已婚婦女稱謂常如“趙王氏”,“姚姜氏”者可能即源于此。
貴族男子則稱“氏”,用來“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的季康子(名肥),是魯國大夫,魯哀公時權臣,因而就稱為“季孫氏”,又叫“季氏”。《庖丁解牛》中的“庖侗,只有名“侗,而無氏,因為他身份低賤:庖者:廚師也。《柳敬亭傳》說:“如優孟搖頭而歌”,這個“優孟”也只有名“孟”而無氏,“優”是“優伶(演員)”之意,身份亦低賤。
氏來源較復雜。可以封國封邑為氏。如《之戰》中的“原軫”,本氏“先”,因受封于“原”,就又以“原”為氏了。《屈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之同姓”,意即屈原本與楚王室同姓“羋”;后因其祖上受封于“屈”邑,所以又以“屈”為氏。也有以官名為氏的。《五蠹》在注釋“共工”時就說:“(共工)傳說為上古主百工事的官,其后人以官為姓(即本文的‘氏’、下同不注)。還可以所居地名為氏。像復姓“南官”、“東郭”等即如此;《之戰》中的秦軍統帥“百里孟明視”,其姓“百里”本也是地名。另外,以技為氏或以祖先的字、謚號為氏的情況也有;不一一贅述了。
戰國以后,姓氏漸合而為一,已不分了。清顧炎武《日知錄》中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之。《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上自天子下至走夫販卒,人人也都有姓了。
二、表字。古代除以“子”起字尊稱男子外,還用“元、公、德、文”等褒義詞起字尊稱或美稱男子。如: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劉備,字玄德;《五人墓碑記》中提到“太史文起文公”,“文起”也是字。
三、別號。任文將稱人的官職,做官的任所、籍貫、郡望、齋名、謚號等也當作“別號”,似可商榷。
[1] [2] [3]
【《高考之前話稱謂》補正】相關文章:
補正04-30
稱謂04-30
感恩節前話感恩04-30
紅綠燈前話安全04-28
龔振鵬小傳補正04-26
專利補正-網上搜集資料05-01
《漢語大字典》釋義補正05-02
高考勵志故事 決戰高考之巔03-25
考試之前話題作文(精選23篇)10-31
母親節前話母親高中作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