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外國文學教學與審美能力培育
[作者] 翟維奇
[內容]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規定,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如何聯系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一、積累審美經驗
中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要對教材深入研究,積累審美經驗,領悟文中之美,進而把握審美重點,為學生建立審美聯系網點。20篇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點可分兩方面:
1.現實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愛國美、理想美、創造美、環境美等)
(1)愛國美 愛國美是現實美的一種表現形式。列寧曾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都德的《最后一課》是體現愛國美的名篇。它在悲壯的氣氛中,渲染了法國人民愛國感情的崇高美。通過此課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人類社會中的愛國行為是一種美。這不僅培養了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
(2)情操美 伏契克《二六七號牢房》(節選自《絞刑架下的報告》)蘊含著伏契克無產階級和國際主義的革命情操美,這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審美作用,并將鼓舞他們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忘我地學習和工作。
(3)勞動美 生產斗爭是勞動美在社會實踐中的一種表現。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品從側面反映自然環境的惡劣,突出筑路的艱難,歌頌保爾及戰友們忘我勞動的崇高美德。通過歌頌勞動,贊美勞動者的本色,使學生增強感受勞動美的能力。
俄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說,美與道德是親姊妹。說明社會美與高尚優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緊密相連。對社會美的鑒賞,可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對社會中是非、善惡、美丑的審美評價能力。
2.藝術美(含結構美、象征美、語言美等)
現實美是藝術美的基礎,藝術美是現實美的升華。藝術美是藝術的一種重要特性。它是作家在描寫自然、反映社會時,從其審美觀點出發,采取最美的藝術形式把客觀存在的美和自己的審美情趣融為一體。因此說藝術美最有魅力,最能喚起讀者的共鳴。結合中學外國文學作品教學,引導學生對文中的藝術美進行評價、賞析,不僅有助于把握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
[1] [2] [3] [4] [5]
【中學外國文學教學與審美能力培育】相關文章:
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觀培育04-29
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對立與統一04-29
語文教學與教師的審美能力04-29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04-29
淺談企業合爭能力的培育05-01
職高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論文04-27
培養審美能力提高習作水平04-29
審美能力的培養論文(精選12篇)04-28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04-29
論中職語文教學中職生審美能力的培養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