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畫“語文知識樹”的得與失
畫“語文知識樹”的得與失方龍云(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語文知識樹”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是魏書生老師有感于當時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考題泛濫、教學缺乏序列的現狀,引導學生畫出來的。它的由來主要基于語文課的兩個特點:“第一,每篇課文,即使是最淺顯的課文,人們都能夠圍繞它設計出成千上萬道考試題。第二,每篇課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講課時你缺了課,只要基礎好,期末或升學考試,成績照樣優秀。”[1]從第二個特點,魏書生老師看到了“語文學科知識也有規律,也有穩定的結構方式”。[2]掌握了這些規律,考試時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學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習題了。
基于此,1979年,魏書生老師開始引導學生畫語文知識結構圖,經過討論,他們選擇了樹式結構,并通讀了初中的六冊語文教材,畫出了“語文知識樹”。雖然在畫的過程中意見眾多,但最終從大的方面基本確定為4部分22項131個知識點:4部分依次為“文言文知識”、“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和“文學常識”。“文言文知識”具體包括“實詞”、“虛詞”、“字”和“句式”4項;“基礎知識”包括“文字”、“句子”、“修辭”、“標點”、“語音”、“詞匯”、“語法”和“邏輯”8項;“閱讀與寫作”包括“中心”、“結構”、“語言”、“材料”、“表達”和“體裁”6項;“文學常識”包括“古代”、“現代”、“當代”和“外國”4項。每一項下面又包括眾多知識點共131個。
魏書生老師常把“語文知識樹”比作地圖,有了地圖就能明確目標,選擇最佳路線,可以少走彎路,而且在教學中運用也有較大的可行性。在教學中,師生可以按“知識樹”的體系去安排進度。每講一點知識,讓學生懂得每次學到的知識處于整體的什么位置,與鄰近的知識點有何區別和聯系。此外,在魏書生老師的六步課堂教學法的“自結”階段,他總是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并把所學知識納入到“語文知識樹”中去。再有,在“學法指導”中,他非常重視復習、檢測的過程,他強調復習一定要聯系自己的實際,不會什么復習什么,全班同學一般不集體復習什么知識,而是每個同學根據“語文知識樹”的內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學復習后還有弄不懂的知識,就去請教承包這一知識的同學。[3]這種做法和布魯姆提倡的“掌握學習”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處。
“語文知識樹”自其產生以來的十多年中,在我國的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16年來一些報刊雜志先后印了60多萬份”。[4]直到近些年,它還有一定的影響。借助網絡技術,我們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來的各種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雜志發表的論文中涉及“語文知識樹”的起碼也有上百篇。綜觀各種評論,認為畫知識樹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體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性。“語文知識樹”是魏書生老師和他的學生在綜觀初中六冊教材的基礎上畫出來的。他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了初中語文教學的知識結構,體現了魏書生老師從整體著眼的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教學思想。“學生可以根據這張圖,一個層次,一個類別地實現語文學習的目標,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這種從總體上了解知識結構,而后分部分學習,最后在認識部分的基礎上再把握整體的學習方法,即整體——部分——整體的學習方法,就是整體性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5]
2.尋求語文教學的序列性。魏書生老師試圖建立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有人認為“魏書生正確處理了知識規律、學的規律、教的規律三者之間的關系……關于知識規律,以‘語文知識樹’為主要內容,建立知識體系,使語
[1] [2] [3] [4]
【畫“語文知識樹”的得與失】相關文章:
《我們來畫樹》美術教案04-29
幼兒園大班《吹畫樹》教案08-26
得與失04-28
得與失10-01
得與失04-27
小學語文《畫楊桃》教案01-30
小學語文《畫楊桃》教案07-02
小學語文玲玲的畫教案01-10
語文知識集錦06-04
高考語文得與失作文700字(精選60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