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兒身上受到的啟示
我的作文教學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五 從女兒身上受到的啟示 1997年,我作了學校的副校長。那時,我們的腦子里還沒有“開發課程資源”的概念。但是,我們那時已經開始綜合地利用“校外的課程資源”了——這是現在的認識。 那時候,學校里有一位學生家長——退休的老縣長。他的兩個孫女都在學校上學,因此,他對我們的實驗小學的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教學工作非常關心,經常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他的大孫女當時上四年級。班主任教田麗萍。老縣長當時正在搞山區扶貧工作。他來學校的時候,經常跟我們談到那里的問題。 一次,老縣長、我和班主任一起談到了當時豐潤縣北部山區的北嶺村。不止從哪個話題引起,我突然想到:可不可以從天老師的班上開始搞一次試驗——建立一個聯誼班級?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班主任,班主任“非常贊同”(我是副校長嘛)。于是我們請老縣長牽線。老縣長欣然同意。 不久,田老師教的四三班開展了一次活動——到北嶺小學跟四年級學生開展了聯誼活動儀式。那天,老縣長也一同前往了。當時,我“利用職權”,把女兒也帶去了(當時女兒也上四年級,在另外一個班)。活動開展得很熱烈。小朋友們相聚在一起,說不完的話。到不盡的情(四三班的學生給北嶺小學的學生帶去了很多的禮物)。 此后,兩個班級的學生便頻繁地進行了書信交往。 女兒也交了一個手拉手小朋友。因為她不在四三班,并且,她們班還沒有開展活動。因此,女兒與北嶺小朋友的交往純粹變成了“私人行為”。于是,我發現,女兒經常跟我要信紙,要信封、要郵票。我知道她在干什么——給北嶺的小伙伴寫信。我想看,但她不允許。我也只好作罷。后來的一段日子,女兒回在收到回信以后,跟我聊起她的小伙伴——什么他們家里三個孩子,什么她的父親想不讓她上學等等。我認真地聽她說,然后問她:“那你應該怎么辦?她的困難,你可以幫助解決一點嗎?怎么解決?” 從女兒的身上,我發現了這次活動的重要的實踐意義:孩子在他們自覺自愿的交往中,關心他人的品德在形成,同時,書信交往成了很自覺的交往形式——不用要求,她也需要寫一寫東西了。 這么好的活動,僅僅一個班級開展,太虧了。于是,學校領導班子研究決定:活動,在全校范圍內展開——各個班級,都跟北嶺的對應年級學生開展聯誼活動。從女兒身上受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