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媒體時代廣播音樂節目的內容轉型論文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音樂節目受到了新媒體的強勁沖擊,“內容為王”,廣播音樂節目必須在內容上完分發掘自身的優勢與不可替代性提供獨具觀點,深度整合及可共享的音樂節目,方能在新舊媒體混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廣播 音樂節目 內容轉型
音樂節目作為廣播的最初節目形態,自廣播誕生之日起,便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廣播作為聽覺媒介,與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在特征屬性上不謀而合。也正是由于這一屬性特征的契合,使得廣播在音樂傳播中如魚得水,廣播音樂節目占據了廣播文藝節目的“半壁江山”。
但自上世紀90年代始,新媒體紛至沓來,網絡、手機、MP3、MP4等新媒體的誕生發展給在傳統媒體大戰中本已處于劣勢地位的廣播又籠罩上一層陰霾。新媒體所能提供給受眾的海量的信息、自由選擇權、零損失的收聽音質都是傳統廣播音樂節目所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的。在新媒體所具備的傳播音樂的巨大潛力下,原先作為音樂傳播的最佳載體之一的廣播音樂節目相形見拙,廣播音樂節目面臨著新媒體的強勁沖擊。
尤其是新媒體的核心用戶群和廣播音樂節目的主流聽眾群幾近相同,更是加劇了兩者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廣播、音樂的主流聽眾群體:從年齡來看大致是15~24歲的學生聽眾和24—35歲的青年聽眾。新媒體用戶中最具代表性的“網民”,就目前而言,恰恰也正是這部分群體。據2010年1月15日公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網民占61.5%,網民在年齡結構上仍然呈現年輕化的態勢,不少Mp3、MP4播放器的銷售對象更是直接鎖定于時尚人士、商務人士以及喜愛音樂的年輕一族。因此,由于它們用戶群同構,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會對音樂廣播節目的聽眾造成分流。
那么,在新媒體席卷而來之時,廣播音樂節目要想在這場新舊媒體競爭中。堅守原有陣地,并為自己尋求更良好的發展環境,惟有從技術和內容兩方面尋求發展路徑:一是“新媒體化”,即是通過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達成硬件設施的提升,這有賴于整個廣播產業的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二是實現節目內容的戰略轉型,即是充分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這就需要廣播音樂節目發掘其獨特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獨特的魅力。
在當前的情勢下,“新媒體化”是大勢所趨。然而“內容為王”,實現廣播音樂節目的內容轉型,則是廣播音樂節目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提供有觀點的音樂節目
現代社會,隨著媒介的發展和信息渠道的增多,一方面,受眾所能接觸的信息終端日益多元,獲取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受眾當中很多人會通過網絡接收音樂信息,通過網絡下載各式各樣的音樂,還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跨地域點擊全國電臺的音樂節目。而基于移動數據通訊技術的手機音樂業務,也能將大量的音樂產品存貯在數據庫中,用戶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在線聆聽或下載,甚至還能建立獨具個性的無線手機音樂播放的數據庫,真正成為“我的電臺”。另一方面,在媒介迅猛發展情形下,逐漸成熟的受眾已不再單純滿足于傳播性的信息,傳統的羅列歌曲、報歌名、介紹歌曲背景的簡單串連方式都難以滿足他們更高的審美要求。
基于此,提供有觀點的音樂節目就成為廣播音樂節目在新媒體時代,面對海量音樂信息沖擊的有力回擊。廣播音樂節目’不僅要將各類音樂展現給社會公眾,同時更要將自身對音樂的觀點傳遞給它的聽眾。
在有觀點的音樂節目的提供過程中,廣播音樂節目、的主、持人就成為其實現的關鍵。廣播音樂節目的實質,其實即是主持人對音樂信息進行解讀理解之后,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制作成節目,而后面向受眾進行傳播。這一整個過程就是主持人實現其從解碼者到編碼者的身份轉換的過程,也是音樂從被解釋到再創造意義的過程。
因此,音樂節目主持人對音樂獨特的解讀方式就成為節目脫穎而出的關鍵,只有具備了獨特的解讀方式才能保證音樂節目的特行品質,才能使節目不被湮沒于眾多音樂信息之中。
北京音樂臺就以“請聽來自FM97.4的聲音,同樣的音符在這里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為宣傳口號。突顯其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和詮釋,令它在眾多的電臺節目中脫穎而出。旗下的伍洲形主持的《零點樂話》就是這種獨特解讀方式的代表,他主持的流行音樂節目已經超越了單純播放流行音樂的范疇。而是形成了一種極具主持人個性特征和創意的音樂節目形式,使得話筒前的播音成為一種人生和情感的體驗,成為北京地區歷史最長、擁有忠實聽眾最多的午夜情感音樂節目。
二、提供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
王兟曾從市場的角度提出“部分價值大于整體”(part valueis bigger than the whole)的論斷,認為“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未必有時問完整地欣賞一部電影或者一盤專輯,要的可能只是片斷而已!薄皵底謺r代‘信息太多、時間太少’,新科技之所以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僅在于它能夠延伸人類感官功能,優化生活體驗。消費者關心的是使用經驗的改善,而不是科技的更新。”因此,“內容的篩選和整合才是致勝關鍵。”
這可以給廣播音樂節目的發展提供些許啟示:廣播音樂節目除了依靠建立獨特的音樂解讀方式外,還可以通過成功整合音樂信息而獲得影響力。
正如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音樂新載體——便攜式MP3、MP4播放器以及音樂手機,雖然外形小巧,但容量巨大。有人這樣形容當前MP4的流行趨勢:“百G容量MP4普及時代的到來,國內大量品牌都推出了100G以上的MP4;而且不少款型還附帶插槽可以隨時添加儲存卡擴充容量。一般而言,一首歌曲mp3格式大小僅為2~4M,而rm、wma格式所占空間更小。因此,這些小巧輕便的新音樂播放工具所能容納的音樂數量可謂是數以萬計。那么,在巨量的音樂信息面前,如何保證音樂享用的有效性與滿意度就成為音樂聽眾著重關心的問題。 對廣播媒體而言,很多的音樂信息是零散的、孤立的或是潛在的。通過對海量的音樂信息進行有序化、專業化的整理,篩選和解釋,以大眾化的形式將音樂重新梳理、編排傳送給觀眾,這樣就通過對音樂信息資源的深度整合,擴大了音樂節目的廣度和深度。如通?捎靡魳诽剌嫽蛞魳放判邪竦确绞綄⑿畔①Y源有機結合,轉化為節目中的亮點。如北京音樂臺的王牌節、目《中國歌曲排行榜》歷時十三年,成為目前中國廣播界覆蓋范圍最大、收聽占有率最高、最受業界重視的電臺排行榜。其每周五推出的“錦繡十年”欄目,充分利用《中國歌曲排行榜》十三年的歷史,將十年前后的排行榜單進行對比,了解這十年來中國流行樂壇的變遷和發展,突破了一般排行榜的局限性。讓節目更加有深度,聽眾們可以積極參與討論,而“錦繡十年”也成為兩年來最受聽眾歡迎的欄目之一。
這些經過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的音樂信息的質量相對較高,同時通過這些節目受眾獲取音樂信息的費力程度也較。低。因此,基于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即“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顯而易見的結論即是,深度整合的音樂節目會比新媒體所能提供的海量的音樂更能獲得聽眾的青睞。
三、共享音樂塑造共同經驗
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過濾成為必要手段,通過縮小化的方式來避免超載。而新的傳播工具的日益進步,賦予人們更多的傳播自由,賦予人們過濾、祛除他們不想要的信息的權力。于是,由于選擇越來越多,個人對內容的掌控激增,量身定制的力量變強,每個人會趁機拮取他們最喜愛的事物、最認同的看法。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更多選擇和量身定制的力量,使得公共媒體的社會角色日漸式微。
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說,“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大眾傳媒將重新定義為發送和接受個人信息的系統!毙旅襟w時代的傳播是一種典型的個性化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意義上的“受眾”,不再是一個只有一種性格的整體(單數),而是無數個個體的相加(復數)。
但是,社會的和諧發展、民眾的和諧相處,需要大部分公民擁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因為這些共同經驗,特別是由媒體所塑造的共同經驗,提供了某種社會粘性。
于是,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就必然需要承擔起塑造共同經驗這一重任。盡管音樂在更多意義上是個人欣賞性的,但是,作為廣播媒體的重要節目形式,音樂節目也應盡力去促使共同經驗的傳播與實現,這就主要依靠對音樂的共享而達成。
其一,強調“互動”。隨著新媒體技術日益進步,聽眾參與互動的方式也更加多樣,除了“”,還有聽眾來信、手機短信、網上交流等多種手段。這樣,在節目中,每一個人都有關注和參與的權利,而大家的參與恰恰說明了聽眾對節目的關注度和認知度。所以現在的節目越來越注重與聽眾的互動,比如說北京音樂臺之前開辦的《校園音樂先鋒》,聽眾既是收聽者,也是節目的參與者;既可以自己參選,也可以通過投票來支持好的校園音樂。
其二,營造“社區”氛圍。這里的“社區”主要是指聽眾與聽眾、聽眾與主持人、聽眾與節目制作人員之間一個相互交流與聯系的制度化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參與者定期溝通彼此的信息及認知。認識朋友和建立關系。這對于強化節目與聽眾的關系。營造歸屬感大有裨益。北京音樂臺的《中國歌曲排行榜》就是通過成立歌迷俱樂部及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大大增強了該節目的粘合力。
其三,大眾化表述獲取廣泛認同。共同經驗主要依靠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來實現。那么,對于音樂節目而言,要得到最大范圍、最多數量的音樂愛好者認同,就必然要憑借大眾化的傳播方式。無論是通俗音樂還是嚴肅古典的音樂。無論是中國音樂還是外國音樂,廣播音樂節目在以多品種、多風格、多元素的音樂來適應多層次的聽眾的不同需求的同時,還需要提供對音樂通俗的、大眾的表述方式。盡管音樂節目要具備個性化的特征,但是這種個性必須基于聽眾可接受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曲高和寡。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表述方式上注意“度”的把握,通俗和庸俗往往僅一步之遙。
因此,廣播音樂節日在面對新媒體的強勢進攻下雁對聽眾市場的爭奪和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中,必須在內容上充分發掘自身的優勢與不可替代性,準確把握自身特色,提供獨具觀點、深度整合及可共享的音樂節目,方能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媒體時代廣播音樂節目的內容轉型論文】相關文章:
廣播電視在新媒體環境的轉型與發展論文05-01
新媒體時代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論文12-11
新媒體時代高職語文個性化教學研究論文04-27
湯姆遜制勝新媒體時代04-30
新媒體技術與影視創作的關系論文04-29
新媒體時代的年終總結04-29
新媒體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