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出小學英語偏重聽說的誤區 論文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英語在政治、經濟、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為了適應這一發展的需要,我校1992年在學前班開設了英語課。在這六年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小學英 語是應該側重聽說還是四素同步多層面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實驗,以英語學前實驗班與小學四年普通班英語水平 進行比較為例,見下表: 年齡 學年 教材 學習 單詞 句型 讀書能力 交際能力
年限 7歲 學前 上海章兼中編小 一年 149個 18個 100% 98%能夠進
學英語直拼教材 行簡單交際 11歲 四年 九年義務小學英 一年 84個 12個 80% 90%能進行
語統編教材 會讀 簡單交際
從此表可以發現學前的孩子在一年內因為單詞、句型的量上要多于四年普通班。所以直接影響了二者的讀 書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另外,由于學前班掌握的單詞量及句型較多,一年時間他們可以寫出一篇較完整的介 紹家庭、學校及班級的小文章,而四年級學生由于所掌握的單詞量與句型有限,又少于動筆,能夠寫出上述材 料的學生僅占10%。通過上述事實證明了小學英語應該走出以聽、說為重的誤區,走入英語教學四素同步、多 層面發展的軌道。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這誤區呢?
一、忽視了外語教學的特殊性
同一語言,作為母語來教和作為外語來教是根本不同的,這個不同表現在:(1)環境不同。在母語的環境 下, 人們總是通過不斷的“刺激”——“反應”來“習得”語言,而外語學習則不然。無論我們如何去創設語 境,也和實際有一定的距離。而課堂上創設的交際環境,又是演練性質的,缺少真實話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正是母語和外語教學具有不同的環境,才使外語教學具有不可否認的特殊性。(2 )學習主體不同。在語言學 習的起始階段,母語學習的主體是嬰幼兒,他們只能靠機械的重復和模仿去學習語言。在以后,他們也主要靠 反復刺激和潛移默化來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雖然也會借助一些語法分析,但比重極小。外語學習的主體是少 年兒童,他們具備了一定的母語能力和一定的思維能力。他們是在這樣的“前結構”的條件下去學習一種語言 的,要求他們用母語的方式去學習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二、忽視外語教學目的的多元化
外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為交際而使用外語的能力,這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就能力而言,有各種不同的層次 和各個不同的方面。就交際而言,有書面的和口頭的。而我們在研究外語教學時,往往只注意掌握語言這一單 一目的,而忽視了如意志品質、愛國主義和智力開展等多元因素。
三、忽視了外語教學的階段
[1] [2]
【走出小學英語偏重聽說的誤區 論文】相關文章:
走出考試英語作文的誤區05-04
坦然走出考研英語復習誤區04-28
走出排量誤區05-03
走出備課的誤區04-28
走出信仰的誤區04-27
走出考研英語復習的三大誤區04-27
走出高三英語學習三大誤區04-30
走出高三英語學習三大誤區05-01
2015考研英語:走出寫作易闖的誤區04-30
走出科普的誤區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