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論文]談問題設置與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的設計和解決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課堂提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產生疑問,積極思維。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維成果,就必須給學生思維的動力,充實思維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導、疏通思路,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為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鋪路架橋。
讓學生獲得思維的動力,占有充足而必要的具體材料,這僅是為了開展思維活動的條件,而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能積極開展,還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依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有計劃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斷和推理,且及時地回收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關鍵,立即反思,對癥下藥,改進教學。
如何才能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正確地運用問題材料,以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呢?這應考慮到設置問題的“四性”和“四度”。
設置問題的“四性”
下面以“鯽魚”一節課為例談談設置問題的“四性”。
1.準確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用詞準確,語言清楚,切忌顛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邏輯,使學生無法領會教師給出的學習信息,給學生的思維設置不必要的障礙。例如,在講述“鯽魚”一節時,我先指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七門動物,然后提問:它們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問后,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這七門動物身體里都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因此都屬于無脊椎動物。有些動物的身體里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這類動物就是脊椎動物。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動物,于是就順理成章引入“魚綱”這一課題。
2.具體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體,不可模棱兩可,容納的概念太多。例如,“鯽魚的身體怎樣?”這類的提問,使學生不知從何著手。應將問題具體化,可提問“鯽魚的身體呈什么顏色?分為幾部分?體表有什么覆蓋著?”等。
3.啟發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要求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判斷和推理才能回答的問題。通過對鯽魚的外部形態的學習,可提出“鯽魚在外部形態上有哪些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這樣設問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不僅能使學生認識教材內容組成間的聯系,并且通過分析和綜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趣味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致;有味,才能使學生覺得教師提出的問題內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課文中〔小實驗〕的方法步驟做實驗,可提問學生“剪掉每一種鰭的鯽魚,它們在游泳姿態和速度上有什么變化?”這樣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尋味的提問,最易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
設置問題的“四度”
1.難度
教師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