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和解》來解讀志賀直哉父子關系轉變的過程
摘 要:《和解》是大正六年(1917年)十月發表在《黑潮》上的一部杰作。正如作中寫的那樣,那個時候雖然有別的約稿在寫,但是由于和父親和解后心情大好,在這喜悅和興奮的沖動之下,以和解為素材一口氣就完成了《和解》的創作。這就是志賀直哉創作《和解》的動機和背景。《和解》主要描寫的是和父親和解的整個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善意可以消除一切隔閡和苦難,把人類引向和諧的美好世界。由于《和解》是志賀直哉圍繞其父子關系寫成的私小說,所以我欲通過《和解》里的事件來分析父子是如何完成和解的轉變的。
關鍵詞:《和解》
作者簡介:張琳(1983.1-),女,籍貫:遼寧興城,碩士,助教,工作單位:武昌理工學院日語系,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和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32-0-01
1、和解的萌動
說到和解的萌動,那就要提到父親到京都來游玩這個事。“那是前年春天的事了。在我住在京都的時候,為了緩解之前二人之間產生的不和,父親帶著我的最大的妹妹來京都游玩。”父親的來訪可以說是對造成父子不和的這個婚姻的一種默認,這可以理解為是和解的傾向。但是此時的兒子并沒有領情。“我不喜歡給父親帶來不愉快。但是現在見面還是覺得很不舒服。我不能忍受強烈壓抑自己對父親積壓的不快而裝作若無其事地和父親說話。如果這樣做了,我既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別人。那造成的局面只能是比現在的不和更加的不和。”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得知,兒子覺得和父親真正的和解還為時尚早,現在時機還未成熟。父親帶著修復父子關系的希望而來,然而這希望卻被兒子無情地澆沒了。父親的京都之行不但沒能緩解父子的關系,反而因兒子的不配合激怒了父親。這使得似乎馬上可以和解的父子關系向著反方向又發展了一步。這件事之后,作者把時間定格于半年后。自己和妻子上京來看望祖母,決定住在麻布的家中。“我知道這樣做也許你很難受,無論如何,請你對京都的事向你父親道個歉吧。”疏久未見的義母上來就提到時隔半年的那件事,可見父親這半年來對京都之行那件事還耿耿于懷。父親幾番讓步,兒子都不予回應。父子和解的萌芽因兒子覺得時機未到而宣告破滅,父子間又陷入了更加不和的狀態。
2、父子不和的極點
兒子拒絕父親和解的暗示后,父子陷入了更加不和的狀態。但是,使父子不和達到頂峰的則是長女慧子的死。
志賀夫婦途徑鐮倉到達赤城山,在那渡過了四個月的生活。此后,他們別去赤城,在上高地、京都、奈良旅行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最后落腳于現在的住所千葉縣我孫子這個地方。患神經衰弱的妻子幾乎痊愈了,而且更值得高興的是妻子懷孕了。六月,長女慧子誕生了。赤城山的生活和妻子的懷孕使直哉心情暢然,他一改在京都時的心情,與父親對立的情緒也跑到九霄云外了。
父親幫忙聯系了婦產科的醫生,妻子在那所醫院順利地產下了女兒。父親為了看他的長孫女特意來了醫院。出院后回到麻布的家中后,父親也時不時到女兒獨睡的地方看上一看。而且,父親負責了生產的全部費用。以上舉動再一次表明了父親和解的態度。恰逢此時,兒子和父親對立的情緒也不見了。父子二人的關系似乎看到了和解的曙光。然而,好事總是一波三折。慧子病危。“現在很多人在為嬰兒取暖忙乎著,從東京來的醫生也在努力救治。可是,和這嬰兒最近血緣關系的麻布家卻一個人也不在場。”麻布家的舉動使兒子有種被忽視的感覺。而且,使兒子順吉更加生氣的是父親拒絕了將慧子移至麻布家治療。父親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可能是因為還對京都的事情耿耿于懷,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于不認可兒子的婚姻。兒子非常生氣。父子關系到達了以往不曾有的極度不和的狀態。比起上次的京都之旅父親的不快,慧子的死使兒子的不快達到了頂峰。
3、父子關系的再建的可能性
父子關系就此決裂了嗎?當然不會。打破這極度不和的狀態的是次女的誕生。次女的誕生在父子關系重建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鐮倉之行不久,妻子又懷孕了。可以說次女來得可真是時候。“我感覺我正慢慢地達到一種平和的心情。”旅行的心情轉換和次女的誕生消解了他的憤恨。他漸漸地感覺他不恨父親了。這是通篇以來作者首次出現這種平和的心緒。在此之前無論父親為了和解做何努力,都因兒子感覺時機未到而無果而終。但是,這次不一樣了。作者真真切切到達了平和的心緒。“自己的平和的情緒漸漸影響到了和父親的關系。”此時的順吉通過旅行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改變了原初的心態。而且通過親眼目睹妻子自然分娩,在心理上逐漸完成了從絕對化的自己向相對化的自己的轉變。這為父子關系的再建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4、和解的確立
《夢想家》是《和解》的作中作,是以志賀直哉在尾道獨住前后的父子不和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說。下面我們以時間順序來看一下《夢想家》創作煙滅的過程。
(1)“我在這五六年的時間里不知籌劃了多少次以與父不和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可是總是以失敗告終。”
(2)“我有一份必須在八月十九號之前要完成的工作。我從晚上十點開始寫作,但是取材總是遇到困難。起初我把這篇長篇定題為“空想家”,后來改為“夢想家”。”
(3)“到約稿的截止日期只有六天了,可是我還是看不到完成的希望。我只好改變選題了。”
(4)“十月份我要交上雜志的約稿。我覺得要重寫《夢想家》。”
(5)八月二十三日,祖母下顎脫臼有些發燒,由于十分擔心祖母,我就去了麻布家看望祖母。可是父親命令只允許我呆五分鐘。“自己消沉的情緒始終沒能得到修復。如果這種情緒繼續存在的話,哪怕就那么一點,就會擾亂我正在創作的《夢想家》。”
(6)“我又開始寫將在十月刊登的《夢想家》。”
(7)“我已經不想繼續寫以與父親不和為素材的《夢想家》了。我得另尋別的素材了。”
(8)“交稿日期緊迫,我感到些許不安。我還是決定寫一直以來想寫的和父親的和解。”
《夢想家》最終沒有完成。很顯然對于志賀直哉,現實生活中和父親的不和情緒已經不見了。實際上,《夢想家》創作破沒的過程也恰恰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正是由于作者心理上從原來的不調和到如今的調和的改變,才使得以父子不和為題材的小說最終沒能完成。由此我們不難推斷,正是“夢想家”的破沒向我們證明了父子和解真正的確立。父子和解之路一波三折,至此終于圓滿地完成了。
父子關系經過艱辛的過程終于完成了向和解的轉向。父子關系的對立終于畫上了休止符。
注:
[1]本文所引志賀直哉作品皆出自于《志賀直哉集》(筑摩書房 1977年11月30日),筆者譯。
[2] 私小說是指是指作者描寫自己身邊瑣事和自己心理活動的小說。私小說是日本近代文學的獨特的文學形式,很多日本近代作家都曾涉足過此類小說的寫作。
參考文獻:
[1]志賀直哉:《志賀直哉集》,筑摩書房,1977年11月30日。
[2]本多秋五:《白樺派的作家和作品》,未來社,1968年9月。
[3]進藤純孝:《志賀直哉論》,新潮社,1970年6月。
[4]須藤松雄:《志賀直哉研究》,明治書院,1977年5月10日。
[5]安岡章太郎:《志賀直哉私論》,株式會社講談社,1978年10月8日。
【從《和解》來解讀志賀直哉父子關系轉變的過程】相關文章:
把系統作為過程來對待04-26
從關聯理論視角解讀幽默言語的認知過程04-27
從概念整合理論來解讀網絡語言04-26
父子關系作文10-16
從過程哲學的視角解讀生態紀產生的必然性05-02
美哉北運河04-26
美哉,廣玉蘭05-01
壯哉,孔明!作文04-29
快哉,少受氣04-26
美哉,南山!作文04-30